阿黛尔的生活(2013)
《阿黛尔的生活》(法语:La vie d'Adèle – Chapitres 1 & 2,英语: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是一部2013年法国电影,导演为阿布戴·柯西胥。根据Julie Maroh所著的法国绘画小说 Le Bleu Est Une Couleur Chaude("blue is a warm color")改编而成。影片入围第66届坎城影展主竞赛单元,并获得金棕榈奖。本片被分级为NC-17。
评分:8.4
导演:阿布戴·柯西胥
编剧:阿布戴·柯西胥 / 茱莉·马罗 / 加利亚·拉克鲁瓦
主演: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 / 蕾雅·赛杜 / 萨利姆·克希乌什 / 热雷米·拉厄尔特 / 卡特琳·萨雷 / 奥雷利安·雷克因 / 莫娜·瓦尔拉芬斯 / 阿尔玛·佐杜洛夫斯基 / 安娜·卢瓦雷 / 本杰明·思科索 / 桑德尔·丰泰克
类型:剧情 / 爱情 / 同性
片长:179分钟地区:法国 / 比利时 / 西班牙
语言:法语 / 英语
影片别名:接近无限温暖的蓝(港) / 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台) / 火热蓝色 / 阿黛儿的一生:第一、二章 / Adele: Chapters 1 & 2 /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上映:2013-05-23(戛纳电影节)
IMDb:tt2278871
剧情
此条目剧情摘要未贯穿故事主轴,如回避了关键情节或仅介绍了开头。请以时序为纲简单阐示剧情,交代故事始末和重要过程,让读者了解作品大局。 |
阿黛儿是个15岁的少女,就像其他同年纪的青春少女一样,她一开始和男生约会。直到遇上蓝发少女艾玛,她的世界就此彻底改变。
角色
- 阿黛尔·艾萨柯普洛斯(Adèle Exarchopoulos) - 阿黛尔(Adèle),生长于工人家庭,喜欢文学,成为一名小学老师;
- 蕾雅·瑟杜 - 艾玛(Emma),生长于中产家庭,所学的专业是美术,梦想是办展览;
- 萨利姆·凯希乌什(Salim Kechiouche) - 萨米尔(Samir)
- 莫娜·瓦尔拉芬斯(Mona Walravens) - 丽丝(Lise)
- 热雷米·拉厄尔特(Jérémie Laheurte) - 汤玛(Thomas)
- 凯瑟琳·沙列(法语:Catherine Salée)(Catherine Salée) - 阿黛尔的妈妈(la mère d'Adèle)
- 奥雷利安·雷克因(法语:Aurélien Recoing)(Aurélien Recoing) - 阿黛尔的爸爸(le père d'Adèle)
- Fanny Maurin - 爱蜜莉(Amélie)
- Sandor Funtek - 范伦亭(Valentin)
- Aurélie Lemanceau - 莎宾(Sabine)
- Baya Rehaz - 玛丽咏(Meryem)
- Benjamin Siksou(法语:Benjamin Siksou) - 安东万(Antoine)
- Alma Jodorowsky(法语:Alma Jodorowsky) - 碧雅翠丝(Béatrice)
创作
导演柯西胥表示,创作本片的初衷有两个:一是他本人很尊敬那些对待学生很诚挚的老师,他对于女教师题材的故事很感兴趣,2003年他曾经写过一个讲述一个法国女老师的剧本,“希望把她的热情传达给观众,女老师所经历的爱恋、丧亲之痛、分手之伤都会影响到她的生活和工作”,不过最后这个剧本并没有完成。第二点就是当他看到朱莉·马洛的漫画时,发现这是一个讲述两个女人的爱情故事,而其中一个女子成为了老师,于是他就决定将两个剧本融合到一起。
关于选择两位主演,他认为蕾雅·赛杜符合艾玛这个角色所需要的外表、声线、智慧、追求自由的决心以及社会责任感。饰演阿黛尔的阿黛尔·艾萨柯普洛斯,则是导演在陪她一起吃饭时,发现她吃东西的样子和用嘴来咀嚼的方式很很适合影片的需要。这两个女孩的嘴都是重要元素,“因为两人的嘴可以刺激感官”。
柯西胥还表示:社会阶层一直都是他的电影习惯表达的主题。“阿黛尔就是属于工人阶层的。而艾玛则属于精英人群,她才华横溢。我的两个女主角都有各自的归属。她们相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就是社会阶层的差异,由于认知不同逐渐显现最终导致分手、决裂。相比阶层的差异难以相互理解,同性的恋情或多或少是普世可以认同并理解的。”
影片最初预计要在两个半月完成拍摄,实际上花了五个月时间,从2012年3月到8月在里尔、鲁贝和列万取景。预算为400万欧元。
评价
在坎城影展上,影片中大胆的女同性场面震撼了不少观众,有影评人认为影片要在影院公映,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剪接。一些影评人把它列为金棕榈奖的头号热门。
评审主席斯皮尔伯格表示:“影片讲了一个很美的爱情故事,它的美感超越了其中某些性爱场景给人带来的尴尬,它表现了一段非常有深度的爱,我们被影片独特的魅力所吸引。”他表示这个奖既是给导演的,也是给两位主演的,“因为很明显该片的演员非常重要。导演选择角色的眼光精准,演员的沉默戏很感人,有时候沉默比言语更重要、更有力”。评委丹尼尔·奥图认为:“影片表现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有一种人文的情怀”。评委克里斯蒂安·蒙吉表示:“该片有很强烈的真实感,在艺术创作时,就应该尝试突破限制。”李安对记者表示,《阿黛尔的生活》获得金棕榈奖是九个评委全票通过的结果,这部片子也是他的最爱。
美国《综艺》认为它「生动展现女同性爱戏,爆发力十足」;《好莱坞报道》表示这是「一部兼具甜美、惨痛的爱情电影」;法国《电影观察》则认为「该片的主题是爱,而非同性恋——爱以及伴随着爱的一切:诱惑、渴望、背叛、痛苦;当然还有社会角色——家庭、教育、旁人的目光、教学、传授、使命,以及生活的选择」。
2013年10月于美国上映后媒体综评88分,烂番茄新鲜度90%,媒体代表性评价:“表述方式美丽而明确,真相由情而生,浪漫即是永恒”,“导演的风格令人眩晕、具有强迫性、无情却又充满灵感,这部影片尽情地展现着艾玛和阿黛尔的无畏与女性魅力”,“导演和他的女演员在无尽的情感中探索——入迷、思考、舒适、无聊的家庭生活、灾难、痛苦的碎片、你一直在坚持的东西被彻底粉碎,当然还有她们近乎凶残的性,而至于结论为何需要观者自己去体会”,“这是一个简单也不特别的爱情故事,但不论是角色塑造还是情节铺陈都堪称亲密的史诗”,“本片是导演的一次探索,在这段艰辛的旅程中我们经历了欢乐、有如爆炸的悲伤、愤怒、欲望和希望”。
奖项
本片赢得了第66届戛纳电影节最高荣誉金棕榈奖,还获得了本次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本片因在法国本地的上映日期不符2013年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规定,因此无法报名,但个人奖项仍可报名。2012年作品《雷诺阿》代表法国竞争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但却没有获得提名。获得第39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等八项提名。
参见
- LGBT相关电影列表
本片是首部把金棕榈奖同时颁发给影片和女主演的作品,阿黛尔·艾萨柯普洛斯和蕾雅·瑟杜并因此成为首两名以非电影导演的身份获得金棕榈奖的演员。
获得奖项
- 第34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18届圣地亚哥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女主角 / 最佳外语片 - 第26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具潜力演员 - 第16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获奖:最佳国际独立电影 - 第19届评论家选择奖
获奖:最佳新人演员 / 最佳外语电影 - 第26届欧洲电影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第47届堪萨斯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66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 / 费比西奖-竞赛单元 - 第39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女主角 / 最佳外语片 - 第18届金卫星奖
提名:电影部门-剧情片最佳女主角 / 电影部门-最佳女配角 / 电影部门-最佳外语片 - 第39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获奖:最佳新人女演员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摄影 / 最佳剪辑 / 最佳音效 - 第34届伦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年度外语片
提名:年度电影 / 年度女主角 - 第29届独立精神奖
获奖:最佳世界电影 - 第13届凤凰城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59届意大利大卫奖
提名:最佳欧洲电影 - 第6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85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获奖:最具突破表演女演员 - 第14届温哥华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61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获奖:FIPRESCI Film of the Year - 第28届西班牙戈雅奖
提名:最佳欧洲电影 - 第65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 / 费比西奖-竞赛单元
提名:同志棕榈奖 - 第12届旧金山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61届美国音效剪辑协会奖
提名:金卷轴奖-最佳外语片音效剪辑 - 第79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22届东南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17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非英语片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第48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提名:最佳女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第78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提名:最佳女演员 - 第12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最佳青少年表演
- 阿布戴·柯西胥 Abdellatif Kechiche导演
- 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 Adèle Exarchopoulos饰 Adèle
- 蕾雅·赛杜 Léa Seydoux饰 Emma
- 萨利姆·克希乌什 Salim Kechiouche饰 Samir
- 热雷米·拉厄尔特 Jérémie Laheurte饰 Thomas
- 卡特琳·萨雷 Catherine Salée饰 Mère Adèle
简评
虽然Adele是这部电影的主角,女主的神情总是让我感觉她是个局外人,一个从未真正融入到自己生活里的人。她好像从未想清楚过自己的生活,正如她从未抵达过New York。但她清楚至少一件事:她爱Emma。Emma和她的艺术家朋友办party的一段拍的实在是好:每个人都在大谈特谈艺术,从Schiele画作的病态美到Klimt画作的浮夸,镜头却聚焦在盘中的意面与嘴边的酱渍上。所以,Adele及其家人固然是注重现实并对哲学与美术一无所知的人,这也不能成为他们被观众看不起的理由,毕竟任何对精神上的追求都需要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正如对艺术的探讨需要建立在美味的意面上。Emma和Adele相处的时候是否有为她们的精神追求高度的不同感到困扰过,我不知道,但她们每次性交的时候是平等的。所以,当一段感情是以性为基
第一感觉这才是我21年最喜欢的电影。感官非常复杂。以为是女同养成记,原来是女权成长记。1,片中的赤裸裸的镜头给我感觉是两人放下所有防线,全然投入。心赤裸裸才能享受性爱的快感。2,如蒙曼研究女性成长史,从争取政治上平等,到争取社会意识上的平等,再到没有性别差异,只有具有差异性的和多种情景下形成的复杂的,多重的,甚至是流动的社会身份和认同。3,能够全然活自己的人真的太少了。4,以前反对女同,现在趋向认同,这讲述的好像有点道理,要么是原生家庭的男性无能,女儿要保护母亲成为男人,要么恋父情节,担心自己的不伦,表现出另外一面。5,两个主角的原生家庭的氛围,值得细细思考。6,这是悬疑片,数次反转,数次到边缘,阿黛尔生命力顽强!!!
一个吃货、爱哭鬼的真实生活,食色性都这么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她总是哭哭笑笑,却像蓝色一样忧郁、一样温暖!她可以和直女艾玛在身体上擦出火花,却无法跨越哲学、思想、灵魂和阶级的鸿沟!艾玛在这段感情里始终是个主导者。阿黛尔在餐厅再次见到艾玛哭得鼻涕水流到嘴里的时候真是心碎一地了,这表演太厉害了!导演是有多喜欢近镜头的大特写呢?反正他的目的达到了。本片的风格完全不同于十分文艺的《卡罗尔》,作所谓的对比没有什么意义。也只有法国人敢拍出、能拍出这样的电影了……. 我从来没有喜欢过蕾雅·赛杜这张脸,纵使她是邦女郎~
故事真正始于朋友一个from nowhere的吻打开Adele新世界的大门。故事本身很简单,和同类型爱情片一样,从不爱到爱再到不爱,这个过程中留下来的只有痛感,which这部电影演绎得太生动了(镜头+演技绝了)A看两个小女孩交朋友开始哭泣;在海里漂浮起来;和Emma重新见面的两次交谈,很难让人不共情,跟着主角呼吸狠狠抹一把鼻涕眼泪。自以为最近也在经历类似的爱情,幸福是前所未有的幸福,电影每个眼神也都疼在心里,怎么可能不感同身受——“但我对你有着无限的温柔”E的眼神总是带笑,从过马路相遇挑逗的笑 到分开后见面释怀/对过去深情的笑,但我们只从A的第一视角看到了整段感情前前后后的发展,Emma那边我们只能通过绘画和对话侧面识到痛感。学会一点美术的人都知道蓝色是冷色调,“温暖”是两人赋予它的记忆。
再见,彼此生命中的那抹蓝色。阿黛尔在前半段几乎一直在吃,镜头跳转间她不停地咀嚼,似乎永无止境的口腹之欲。哪怕不饿也在咀嚼着……这是一种欲望的投射吗?而到了后半段基本就没有描写咀嚼的镜头了。以及太真实了,三个小时的故事,关于爱的课题,先是懵懂无知的小女孩初次尝爱,莽撞地和认识不久的异性接吻做爱,最后分手。你躺在床上,眼泪流淌,灵魂空虚,却在试图用食物填满口腔来满足。我也会想…阿黛尔啊,你流泪的时候,是为了这段感情而哭,还是为了认识到自己的性取向与常人不同而哭?你怎么好像总是在哭呢,阿黛尔,每次都为爱而哭,就连后来被女同学所谓一时兴起的吻挑动时,被拒绝,哭泣。唉……你太脆弱了,也犯过那么多错,不过没关系哦,一切都没关系……因为你已经拥有了一生一世,那个人无限的温柔。
似乎与我以往看过的同性题材完全不同,观看过程中情绪最高点是“吵架,餐厅见面,最后画廊”这三场戏。(真的感叹阿黛尔和爱玛的演技太厉害了)。大量的近景与特写镜头将两人关系的拉到十分亲密的程度,而一旦崩坏所产生的力量也将是巨大,很显然,这种力量是对阿黛尔作用的,因为她的生活只有爱玛,而爱玛有一切可以消解这种力量的东西。蓝色的头发,蓝色的裙子,独自离开的背影。阿黛尔往后的生活似乎都要被“我遇到了最爱的人,但是她永远的离开了”这样一种阴影所笼罩。不知道女主的嘴唇一直半张着是故意设计的还是什么,如果是的话,也太细致了。
非常好看!法文的观影氛围很好。领到了明信片。阿黛尔与艾玛初见拍得真好,伴随着手鼓轻灵的音乐,那种一见钟情又怅然若失的感觉,照应文学课程。激情戏非常好看,太美了,叹为观止。阿黛尔真美,睡觉如小动物般纯真。男同朋友真暖,憔悴的阿黛尔困于假装,开玩笑这副模样正好分手;叫阿黛尔不应后追上前去。哭着吃零食真委屈。游行歌曲太提气了。艾玛酒吧解围出场略显俗套。猜测职业是理发师很好笑。萨特给了一代人自由。看油画很有爱。两个家庭,牡蛎与意面,言谈间差异迥然,也解释了阿黛尔为何如此抗拒出柜。补习哲学的借口莫名搞笑,果然搞哲学就是搞同性恋。后半段悲剧走向我不喜欢,工作忙碌感情淡漠寂寞出轨,生活中比比皆是,俗套而没劲。家庭关系没有继续深入,后半段阿黛尔似乎不见成长。剧本过于工整。喜欢原名,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敬爱!
上次完整看完是在初中了。当时这影片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类似阿黛尔第一次进去女同酒吧的经验。我发现蕾雅的蓝发太美了以前都没发现衣服搭得不怎么样。现在来看里面叙述的东西,感觉更熟悉了,也更懂得了每个情节表情背后的感情。到现在看床戏又美又不适,也挺假,结合两位演员后来的回忆更是觉得不适。但是剧情的叙述的确十分简洁明了,开头的课文原来就是铺垫那次偶遇,三个小时看起来也不会觉得累。现在看爱玛赶她走那段我好惊讶,好不理解,爱玛怎么是一个那么情绪化那么没耐心的人。重逢阿黛尔吸她手指那里真的好性感……啊对不起。其实这也是一部coming of age电影,无法用爱弥合的个性志向差异,但是因为太爱了,她的成长痛更绵长。无数的大特写和耐心地展现吃食物的镜头我很喜欢。哦还有补习哲学梗。
就像纪录片一样,从阿黛尔上学和朋友们一起玩耍到交男朋友,然后认识艾玛两人相互吸引恋爱,到毕业工作同居,然后隔阂闹矛盾分手回归各自的生活,到再次相遇忍痛告别。虽然是同性电影,却并不色情,两人的价值观,对自己的认同感,还有身边人的态度,生活的态度以及对人生的追求都是值得思考的。一直忘不了阿黛尔那张纯真,忧郁,美丽的脸庞,她的迷茫不快乐和痴情与艾玛的豁达执着和敢爱敢恨,一个依附只知道爱情,一个强势有自己的追求,还有家庭观和价值观的不同,也许注定就不会有好的结果。我们的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人,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若干年后也无法忘怀,同时让我们学会承受和长大,然后将自己慢慢隐藏,某一天突然想起来不禁泪流满面。
除了阶级区隔,阿黛尔与艾玛之间的亲密关系之所以被宿命般的悲剧性捕获,也是因为二人对自己性身份的认知与认同程度天差地别。艾玛的酷儿化是全面的——性取向、外形、专业、家庭氛围、生活态度、价值观,而阿黛尔则在全盘复刻异性恋制度为女性设定的职业方向和家庭模式,只是把那个和她成家的人换成了艾玛。除了艾玛,阿黛尔生活里其他所有面向都是主流又安稳的。她没有自我认同为一个lesbian,只是在遵循欲望的本能(影片也频繁呈现阿黛尔无节制的食欲和涣散迷茫的精神状态)因为没有意识到同性亲密关系的社会向度,不曾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反思,在失去艾玛后也无力对自己的痛苦进行解读与抚慰。两人爱的重量与质量并不对等,这份爱对她们的意义也完全不同。主演演技非常出彩,总体来说,是把社会分析和心灵内探结合得比较融洽的一部影片。
因为蓝发的艾玛,阿黛尔的生活有了不一样的颜色。第一次见面那种命中注定的宿命感……后来又在bar相遇,若有若无的暧昧、克制感。不知道为什么要放那么多吻戏床戏,感觉没有必要。还有文学课上他们老师讲课很有意思。感觉阿黛尔只是被艾玛那种“离经叛道”的生活方式所吸引,她们的背景、爱好大相径庭,甚至不如跟她的前男友有话题。大概是那种,艾玛的朋友在背后会说:“艾玛,你怎么找了这么一只小白兔?”的程度。我觉得阿黛尔在某种程度上很“直”,就像艾玛说的,在bar的阿黛尔像一个误入不适合的场合,对同性恋感兴趣的异性恋。直女和T,这是给我的第一感觉。看见艾玛笑我竟然也会不自觉跟着笑……
3个小时的时长并没有让人生畏,电影导演十分注重面部特写和写实的拍摄风格,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将观众带入了电影之中。Adelle对Emma的爱表现得执着而激烈,Emma对Adelle的爱却是炽热和深沉。影片后半部分Emma对Adelle动怒真是让我为Adelle感到惋惜,可怜了一个涉世未深,刚刚找到自己初恋的女孩,并不像那些easy girls,她有她自己内心的底线,她会为了她爱的那个她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和思想,却在身体上,实在是不能自已时就如Emma所谓的—背叛了她。咖啡店那一幕让我看到了爱的希望,而画展Adelle远去的背影则是让我看到了爱的绝望。原来同性之间也能像异性之间那样,爱到不能自已,爱到天涯海角,爱到海枯石烂,爱到骨髓里,爱到另一个维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