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2014)
UP:2022-05-23《黄金时代》(英语:The Golden Era),是描述民初时期四大才女之一萧红的传记电影,2012年12月12日于中国大陆哈尔滨开拍,2013年5月拍摄完成。主要内容为萧红开始写作后十几年间的故事。萧红先后与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四个男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也在片中一一展现。除了爱情元素,片中亦涉及二十多个人物,其中主要角色便达十三个之多,例如鲁迅、丁玲等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都会出现在片中。中国大陆、香港于2014年10月1日上映,台湾于2015年2月13日上映。
评分:7.3
导演:许鞍华
编剧:李樯
主演:汤唯 / 冯绍峰 / 王志文 / 朱亚文 / 黄轩 / 郝蕾 / 袁泉 / 田原 / 丁嘉丽 / 王千源 / 沙溢 / 祖峰 / 张译 / 冯雷 / 袁文康 / 陈月末 / 王紫逸 / 张嘉益 / 王景春 / 杨雪 / 焦刚 / 张博 / 张瑶 / 唐艺昕
类型:剧情 / 爱情 / 传记
片长:179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 中国香港
语言:汉语普通话 / 粤语 / 上海话 / 武汉话 / 四川话 / 俄语 / 日语
影片别名:穿过爱情的漫长旅程 / 萧红传 / The Golden Era
上映:2014-10-01(中国大陆/中国香港)
IMDb:tt3696086
剧情
30年代时期,萧红一生颠沛流离,由哈尔滨、青岛、上海、武汉一路南下来到了香港。而武汉此地,正是她人生的转折点。1937年,萧红与萧军前往武汉,并一同和几位东北的流亡作家组成了“东北作家群”。其后,萧红在武昌水陆前街小金龙巷25号的寓所与端木蕻良相遇结识,萧红在与萧军分手后,怀着萧军的孩子与端木蕻良结婚。最终在沦陷区的香港因病逝世。
演员
演员 | 角色 | 备注 |
汤唯 | 萧红 | |
冯绍峰 | 萧军 | |
王志文 | 鲁迅 | |
朱亚文 | 端木蕻良 | |
黄轩 | 骆宾基 | |
郝蕾 | 丁玲 | |
袁泉 | 梅志 | 胡风夫人 |
田原 | 白朗 | 罗烽夫人 |
丁嘉丽 | 许广平 | 鲁迅夫人 |
王千源 | 聂绀弩 | |
沙溢 | 舒群 | |
祖峰 | 罗烽 | |
张译 | 蒋锡金 | |
冯雷 | 胡风 | |
袁文康 | 汪恩甲 | 萧红未婚夫 |
陈月末 | 金剑啸 | |
王紫逸 | 张梅林 | |
张嘉译 | 周鲸文 | |
王景春 | 老黄 | |
杨雪 | 许粤华 | 黄源夫人 |
焦刚 | 黄源 | |
张博 | 汪恩甲兄 | |
张瑶 | 周颖 | 聂绀弩夫人 |
姜斯琪 | 小萧红 | |
白德璋 | 萧红祖父 | |
凌正辉 | 张秀珂 | 萧红之弟 |
宋宁 | 陆哲舜 | 萧红表哥 |
钱波 | 老斐 | |
胡世群 | 王玉祥 | 王林之弟 |
屈菁菁 | 王林 | |
唐艺昕 | 程涓 | |
吕思睿 | 周海婴 | 鲁迅之子 |
张鲁一 | 茅盾 | |
王凯 | 靳以 | |
杨波 | 宇飞 | |
李晨琛 | 张慕陶 | |
曹卫华 | 于毅夫 | |
马达 | 李树培 | 养和医院医生 |
制作
筹备
许鞍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几十年前就想把女作家萧红的一生拍成电影,因为觉得她是一位很好的作家,她的生平非常值得拍,但找资金和编剧都很难。真正开始计划拍是在2006年拍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之后,当时有投资人表示想拍萧红的生平,觉得正中下怀。编剧李樯为了搜集史料、创作本片剧本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在那期间她拍了三部香港题材的电影。
拍摄
- 2012年12月12日在哈尔滨开机拍摄。在哈尔滨、武汉、上海、山西、北京、青岛等地取景。
- 导演许鞍华到湖北武汉勘景时发生剧本失窃事件,放在车上的手提包被窃,除了两支手机、约两万元人民币、证件,此片的剧本亦被盗走。此失窃事件引起大陆警方的重视。在调查多日后,成功逮捕窃贼,寻回证件及剧本。
- 2013年5月4日下午,《黄金时代》历经144天拍摄后,正式杀青。
- 2013年12月27日,正式公开此片首波剧照。
- 制片方公布演员总片酬仅为370万人民币,其中冯绍峰零片酬请缨出演萧军。
许鞍华表示,采用演员们经常对着摄影机进行独白活动是编剧李樯的想法,当他提出这个创意时,她很快就被说服了:“这个叙事手法非常新,提供了各种角度来看人物,保持了一种开放性。而且演员们在演戏时对于这种手法也很适应,他们很兴奋。”
评价
网易影评认为:“《黄金时代》所下的功夫,是显而易见的。斟酌的词句,精美的服装,细致的场景、道具。虽然叙事不完全线性,也比较复杂,但是三小时看下来并不冗长。陌生化是来自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是本片拍摄的形式之一,即演员都在剧中“发现”摄影机,对着观众独白内心。不过导演在表演中做的陌生化调度不多,安置的独白更像是采访,大约有十几个人对着镜头讲述自己跟萧红的故事,或者他们对萧红的认知。影片的形式感极强,这样的尝试在现阶段的中国电影中是非常少见的,对于刚刚培养起来的院线观众而言,必定是过于先锋了,可是导演的探索精神依然值得称道。”
新浪娱乐写到:“《黄金时代》是一部糅杂了伪纪录片、舞台剧和传统电影风格的影片。第一幕黑白画面开始,就是萧红在镜头前介绍自己的生平,生于何年死于何日,形式感极强。此后影片转为彩色,导演从萧红的童年时代开始,缓缓勾勒这位作家的生平。为了突出部分段落的重点,导演许鞍华还把部分时空打乱,用逻辑而非时间讲述故事,呈现出片段化的叙事风格。影片的一大特点,就是很多演员出演的片中角色,以访谈的形式突然面对摄像机介绍故事背景和人物命运,这种类似于独家专访或者“焦点访谈”的处理,让人想到了美剧《摩登家庭》。人物表演过程中突然对着镜头说话,也与美剧《纸牌屋》甚至是国产电视剧《武林外传》有异曲同工之妙。”
《广州日报》:“对于那些不熟悉上世纪30年代文学的观众来说,繁多的人物、演员直面镜头的讲述、朗诵体的台词,对观影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让他们出了戏。尤其是聂绀弩、白朗、蒋锡金对于未发生的事情的“预言”,会引起观众对于电影时空时态的疑惑,也让观众意识到这些演员正在“搬演”那个人物。电影好不好看,取决于观众本身,只有读过萧红文章的人,才会体会到她脆弱与英武的一面的巨大差距。电影和文学,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缺少任何一面,都让你失去接近、理解萧红的资本。汤唯没演出那个敏感、自怜而又缺乏自信的萧红,但对于感情戏份她勉强胜任,台词功力相比电影的一众配角来说差距很大。冯绍峰演的萧军显得不够粗暴、大男人,东北男人的味道也不醇正。相反,其他配角相当出彩。影片看起来更像是“萧红被嫌弃的一生”,如果不了解那段历史,你可能只会看到萧红不断被各种男人嫌弃、背叛的故事,对于其中的具体原因却没有过多解释,尤其是男方的原因鲜少提及。”
票房
影片的票房成绩不够理想,从10月1日至10月7日的黄金周期间,中国大陆七天仅收获3640万人民币,最终取得5157万,与7000万投资成本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业内人士认为票房不佳的理由包括:片长三小时让一些观众望而却步;萧红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不够大;影片的晦涩沉重气质不符合国庆档期的气氛;片方试图用商业片的模式来操作文艺片的发行。
香港首周收124万港元列第九位。
奖项及提名
奖项 | 类别 | 名字 | 结果 |
---|---|---|---|
第51届金马奖 | 最佳剧情片 | 《黄金时代》 | 提名 |
最佳导演 | 许鞍华 | 获奖 | |
最佳原著剧本 | 李樯 | 提名 | |
最佳女主角 | 汤唯 | 提名 | |
最佳女配角 | 郝蕾 | 提名 | |
第2届英国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 | 最佳女主角 | 汤唯 | 获奖 |
第21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 推荐电影之一 | 《黄金时代》 | 获奖 |
第9届香港电影导演会年度大奖 | 最佳影片 | 《黄金时代》 | 获奖 |
最佳导演 | 许鞍华 | 获奖 | |
最佳女主角 | 汤唯 | 获奖 | |
第9届亚洲电影大奖 | 最佳导演 | 许鞍华 | 获奖 |
最佳女主角 | 汤唯 | 提名 | |
最佳编剧 | 李樯 | 提名 | |
最佳男配角 | 王志文 | 获奖 | |
最佳剪辑 | 邝志良、韦淑芬 | 提名 | |
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 最佳电影 | 《黄金时代》 | 获奖 |
最佳导演 | 许鞍华 | 获奖 | |
最佳编剧 | 李樯 | 提名 | |
最佳女主角 | 汤唯 | 提名 | |
最佳女配角 | 郝蕾 | 提名 | |
最佳摄影 | 王昱 | 获奖 | |
最佳剪辑 | 韦淑芬 | 提名 | |
最佳美术指导 | 赵海 | 获奖 | |
最佳服装造型设计 | 文念中 | 获奖 | |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 Eli Marshall | 提名 | |
第30届金鸡奖 | 最佳故事片 | 《黄金时代》 | 提名 |
最佳导演 | 许鞍华 | 提名 | |
最佳女主角 | 汤唯 | 提名 | |
最佳原创剧本 | 李 樯 | 获奖 | |
最佳男配角 | 王志文 | 提名 | |
最佳女配角 | 丁嘉丽 | 提名 | |
最佳美术 | 赵海 | 提名 |
此片亦为2014年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非主竞赛类闭幕影片,并入选2014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大师展映单元,亦代表香港角逐2014年第8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许鞍华凭借本片赢得第三座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和第九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导演,影片更获得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指导和最佳造型设计五个奖,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史上第一部非香港公司出品的最佳电影。
获得奖项
- 第9届亚洲电影大奖
获奖:最佳导演 / 最佳男配角
提名:最佳女主角 / 最佳编剧 / 最佳剪辑 - 第8届亚太电影大奖
提名:最佳女演员 - 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最佳导演
提名:最佳剧情片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原著剧本 - 第15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提名:最佳男配角 / 百家传媒年度致敬电影 - 第1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
提名:优秀故事影片 / 优秀电影摄影 - 第34届香港金像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摄影 / 最佳美术指导 / 最佳服装造型设计
提名:最佳编剧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剪辑 /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 第2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提名:最佳导演奖 / 最佳男演员奖 / 最佳女演员奖 / 最佳女演员奖 / 艺术探索奖 - 第21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获奖:Film of Merit
提名:最佳电影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最佳男演员 - 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获奖:最佳编剧 / 最佳原创剧本
提名:最佳故事片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美术 / 最佳女配角
- 许鞍华 Ann Hui导演
- 汤唯 Wei Tang饰 萧红
- 冯绍峰 Shaofeng Feng饰 萧军
- 王志文 Zhiwen Wang饰 鲁迅
- 朱亚文 Yawen Zhu饰 端木蕻良
- 黄轩 Xuan Huang饰 骆宾基
简评
为什么弹幕上那么多鄙斥萧红不检点,不懂文人的想法等等,为什么总要以以规训为目的而制定的道德标准来看待文学人物、艺术形象,不可置否日常应该遵守道德原则,但对于一部电影,以及一个战乱年代的女性文学作者需要有那么多的规训吗?或者说这是萧红的自传,萧红作为主角,但若是萧军的自传,他曾在感情中出轨两次,那是不是又该骂渣男了。最后谈谈电影本身,在当时这样主客观的拍摄手法,大量的旁白自述,甚至人物走到摄影机前,注视着观众言谈的形式,大概是比较突出的尝试,也是传记电影的一种形式,在观看前部分时,感受到了公民凯恩似得叙述方式,汇集众人眼中的凯恩而形成一个丰富矛盾的凯恩形象。对于想要快速了解萧红这位著名作家的生迹,黄金时代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因最近许鞍华聊汤唯的事而来围观电影。没想到这么散文式这么慢节奏的作品,还长达三小时,在这个满心浮躁愤懑的岁末,竟然看进去了。看完便懂了黄金时代的意义,也想去看看萧红的书了。汤唯确实如许所说的状态不对,或者是少女感和健康感太重,不符合我们对那个羸弱多病且生在乱世、命如浮萍的女作家的想象。有造型的锅,但更多还是汤唯对角色的理解,肢体语言不太对。反而是后来卧病不起时才没那么突兀。出乎意料的是,冯绍峰竟然在这演得还行,颠覆了我对他之前没啥演技的印象。张译就是功力在线,细腻动人,特别是回忆萧红离开那段,但还是能看出一点演的痕迹。而整个剧最让人感到舒适自然的倒是沙溢,他就活在那个角色里了。朱亚文的布尔乔亚造型十分性感哈,尽管角色是有点渣。
一部传记,一部民国才女、文学洛神的影视记叙。它那微薄的票房,其入不敷出的惨淡,结结实实地打了物质时代下怀揣文学理想的观众一记响亮的耳光。纵是获奖、纵是再星光闪耀的主演名单,似也难以挽留这部电影在商业上的失败。可我却要问,这黄金的时代,岂是为了那贮藏在银行里、吸引着全世界有形的、无形的手与眼、身与心的腐臭的金钱吗?可无奈终究是绝望的,世上可有几人仍记得那个天才的,却敏感、自怜的萧红。电影本身,就像电影结尾回到的呼兰河传一般,它忤逆了时代,违背了三流观众们的期望,人们甚至不知道萧红是谁,当那双透视了时代的才华的双眼回望她自己的一生,生前身后的一切友人、故人,面对着镜头主动地、亲切地、富有情感地讲述着她的故事,罔顾那虚妄的数字,只是纪念,只是怀念。她会否再次挤出她那生命中难得的笑容。
更像是传记的形式以萧红自己和其他人的视角来表达萧红的一生开始时萧军对萧红还挺好的可是后来出轨家暴离开萧红现在一看这演员全都是有名的了原来这时候汤唯朱亚文就合作了看别人的人生不是批判不是讽刺只是单纯的感受别人的人生台词是带着那个时候的风格的有些是他们写过的句子吧但是因为这样少了一种电影感也确实更像话剧一点转景有的时候太过于突然上一秒还在说这件事下一秒就换了王千源一开口像档案解密萧军因为才华和萧红在一起却也因为才华离开她她的一生一直是在漂泊的从南到北怀孕的时候也不例外怎么说呢挺难过的但是又不值得同情过于追求爱却被爱所遗弃或许只有在呼兰河的日子才是她最快乐的生活吧黄金时代并不全都是金色的汤唯的声音好清澈
只想好好拍电影的许鞍华拍了一个只想好好写文章的作家萧红的故事。影片当中Ann导用了很多在其他传记片中没用到的手法(类似《阮玲玉》但是又不太一样),比如让萧红生命中遇到的人面对镜头,好像接受采访一样讲述萧红的故事(从视角来看好像观众就是采访者);又比如在很多对白的处理上非常有文人的讲究;又比如全片很有散文气息,并不完全采用时间顺序来叙事,而是线性叙事与点状叙事相结合,形散而神不散。所有这些让这部片子充满了间离效果,客观让人思考但也造成了观众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很难入戏,对人物的描述也很难让观众共情。不过全片最大的败笔是冯绍峰演得太没有文人气息了,一度让我穿越到知否。还有张译采访的哭戏用力过度。
啊………………………………………………………………………………………………………………………………………………………………………………,,,这样的电影呢,如果想要有好的票房,就应该改名为《我的朋友萧红小姐》,再加之诸多的细节描绘与猜测,更丰富,更嘁嘁,更可歌可泣,但是作为传记类电影似乎又想有着更严谨求真的态度,有史料和作者叙述性材料作为依据,还是显得更零碎,电影容量还是小了,关于萧红萧军,领衔主演是汤唯和冯绍峰,那就当做电影的核心争议点来说吧,萧红和萧军看似道路选择不同而分道扬镳,萧军要去打游击,萧红要安稳安静的文学写作,这是导火索,但是,萧军是真的想去打游击吗?他是想实现自己的愿望,还是这只是江郎才尽,无法在文学道路上迈上更高台阶而负气的选择,萧红的文学造诣又有多高,能上升到多高
我听“他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萧红。导演做了很多努力,避免它成为繁琐又平淡的纪录片,但又不够勇敢去填补史料拼凑下的空白,于是它成为了一部众人回忆与讲述下的架空的传记。然而,萧红作为被怀念的中心,却从来没有机会为自己讲述。萧红被框在那个被讲述者建构的世界中,然而这整个世界都是萧军的。电影在这样的讲述中展开,镜头先锋式地参与了会话,又随时脱身出来,进入“发生”的当下,于是建构性又被这种尔突兀的亲历感冲淡,传记电影本该有的开放与客观也被荒诞地引入歧途。于是乎,想要认识萧红,还不如把她的书细细读完来得深刻。至于在电影中,她视若生命的文学在哪里,她要对准人类的笔锋在哪里,她除了肉身与死亡以外的精神在哪里,她与鲁迅的共鸣在哪里,全部被不假思索地遗忘,然后镜头依然固执地转向那几个男人……
很喜欢这种半采访式的拍摄手法,第三人称叙述加上电影第一人称表达,非常丰富和详细地展现了萧红的一生。她伟大和惊艳的文学天赋是因为她有无限的情感和极其细腻的内心,这也造成了她在感情中的过度投入,对情爱陷得太深,以至于别人不珍惜她或者嫌她带来劳累,可命运却又偏偏让她身边的情人不断,似乎有才的人都愿意为她用情。真是红颜薄命,还遭受误诊,最终三十一岁就去世,两个孩子也注定留不下来,因为她命中就是流浪。如果她能遇到一个好些的男人,如果她能多一点自控...可惜没有那么多如果。群星云集,汤唯的扮相很像萧红,电影大多数时候平淡压抑,三个小时看下来有点累和闷...
看到汤唯的名字,觉得这是好质量的保证,结果她的演技确实细腻,一抬眼一扬眉都是戏。我能想象到观众的吐槽,说这是朗读课文,但汤唯的朗读也是好听的。讲萧红的一生,也是诸多民国文人和中国影人的黄金时代,辉煌的像贺岁档。她幼时即反叛逆行,于穷困潦倒里坚韧淡然;直至后来生活好些,也谦卑温驯;人生的末年悲苦交加,原来一个人的死如此漫长折磨。萧军的多情和人生分歧让她伤及筋骨,但年少的恋情依旧比后来者更有羁绊,端木蕻良二婚男德性。看完后迫切地想去读萧红的文字。从前的人觉得电影矫情吧,我觉得文艺得刚好正合我心。
电影中有一幕,萧红在床上对骆宾基说出自己的忧虑:“我写的那些东西,以后还有没有人看。但我知道我的绯闻,会永远流传”。既知如此,让我更加怀疑整部影片的立意,既知道对于萧红来说,作品是更大于生命的,她的人生选择,包括伴侣的抉择都是出于很强的写作欲望而做出的,为何还要在她的人生传记中拍摄这么大篇目的性缘关系失败的内容而丝毫不把重心放在她“力透纸背”的作品上,她如作品般惨烈却明丽的人生态度上,只像是一个一直被抛弃的人,而非一个独立的天才女作家。这完全是违逆被讲述者自己的最大意愿。/第一个小时真的非常非常拖沓,是时空瞬移但情节空洞的拖沓,非常之可怕。/汤唯最像萧红的时刻是在海报上,在电影中要不有种《西雅图》里的大妞味儿,要不有种空洞的“文艺”味儿,要是萧红是这么空洞的人,是绝写不出那样伟大的作品的。
许觉得汤唯演的不好,但我觉得挺好。许导不会讲戏,确实是短板。汤唯找她聊找她泡,她却觉得这有什么用?但在片场又不说出个所以然,这也是导戏能力不够的一种体现。关键许导强调的那个又冷又饿的场景,她自己又没布出那个效果,同样是冬天,你把主角拿掉,怎样才能让观众知道那是一个零下25度的严冬,场景上没看着有啥体现,树叶子都还在。然后她的强调汤唯不够冷饿的状态不对走路不够笨。我觉得就是沟通不畅,以后别找和自己不投机的演员了。汤唯花时间和许对接,许却没什么可跟自己的女主说的,光颅内风暴有用吗?昨天看了许谈与汤唯合作不顺畅的文章,感觉可能是老跟演员吵吵烦,所以这次干脆憋着没说。我想要不然还是别和内地演员合作了,不然得闲炒饭,为啥拍那么好?那是一水的香港演员,对于不想再说再吵来说,不行还是找自己人沟通吧。
相识恨晚的电影,甚至想将其列为我2021最喜欢的top1。我在北京初雪的那个夜晚如痴如醉的看完,每一帧画面的色彩和美术设计都太美了。不知是否是我的"民国情节"影响,我对萧红的个人命运产生了巨大共情,甚至想把她的系列书籍和作品全都通读一番才罢休!京城的凄冷、呼兰河的惨淡、延安的沙、日本的雪、重庆武汉的战火纷飞,我在想这个握笔杆的弱女子是有怎样强韧的生命力和意志力蔑视传统的社会关系、并与其斗争,又有怎样的诗意和柔情,写下呼兰河传、生死场。我与萧红的命运,在某个时刻互融共通了,她病逝那一刻的眼神(汤唯演的真好),令我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