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星星(2007)

Taare Zameen ParUP:2022-05-15

《地球上的星星》(Taare Zameen Par)是一部2007年的印度电影,由阿米尔·罕执导。“地球上的星星”这是一部描写一位年约八、九岁的可爱小男孩的电影,却也是一部谈及教育本质的电影。“每一个天资独特的孩子,都需要一个懂他的老师”这是电影里所传达出来的核心信念,然而让人赞叹的是电影的手法并不刻意放入教育的氛围,而着眼于人的关怀。更有甚者,精彩的画面设计,以及让人无可忽略的配乐歌曲,都让整部电影,活了起来。影片于2007年12月21日在印度首演,获2008年印度电影观众奖最佳影片奖、印度国家电影奖最佳家庭电影奖。

地球上的星星

评分:8.9 导演:阿米尔·汗 编剧:阿莫尔·古普特
主演:达席尔·萨法瑞 / 阿米尔·汗 / 塔奈·切赫达 / 萨谢·英吉尼尔 / 蒂丝卡·乔普拉 / 维品·沙尔马 / 拉利塔·拉伊米 / 吉里贾·奥克 / 拉维·汗维尔卡尔 / 普拉蒂玛·库尔卡尼 / 梅娜·马里克 / 索纳利·萨查德夫 / 桑贾伊·达迪克 / 拉加·戈帕尔·耶尔 / 布格斯·巴尔加瓦 / 尚卡尔·萨查德夫 / M·K·拉伊纳
类型:剧情 / 家庭 / 儿童
片长:165分钟地区:印度
语言:印地语 / 英语
影片别名:心中的小星星(台) / 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 / तारे ज़मीन पर / Like Stars on Earth
上映:2007-12-21(印度)
IMDb:tt0986264

地球上的星星简介

对于8岁的男孩伊夏(达席尔·萨法瑞 Darsheel Safary 饰)来说,世界是充满了惊奇和快乐的万花筒,他正在用一切他能够想到的方式和这个陌生的世界进行着交流,同时也充分的享受着大地万物慷慨的赠与。可是,这样的伊夏却是成年人眼中的问题儿童,他的成绩不好,在班上的排名靠后, 脑子里还充满了各种匪夷所思的鬼点子,在又一次闯下大祸后,忍无可忍的父母将他送往了寄宿学校。
  虽然伊夏的新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变,但在内心里,和父母分离的生活让他感到闷闷不乐,这时,一位名叫尼克(阿米尔·汗 Aamir Khan 饰)的美术老师走进了他的生活。和以往所见到的固守成规的老师不同,尼克主张让学生们保留自己的个性和思想,自由的发展。在和尼克相处的日子里,伊夏和尼克都慢慢的成熟了起来。

简评

阿米尔汗导演处女作。关于儿童的题材,出发点是好的,对于社会也非常有意义,但是吧,这个电影拍得特别模式化套路化,每个角色、每一步的剧情走势都能轻松的精确的猜到,毫无任何惊喜。只能说社会意义远大于电影本身。豆瓣和imdb双双进入top250我还是挺意外的,虽然我也知道印度人在imdb上特别能刷榜。哦对了,片中动画部分我还挺喜欢的。还有就是印度的好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就是对于节奏的把控做的非常好,虽然时长都很长,但是故事一点都不闷,看起来不累,非常轻松愉悦。这一点非常值得国产电影学习,其实好莱坞也该学学,好莱坞也有不少好电影看起来很闷,剧情慢,故事没有大起伏,虽然看完感觉挺好,但观影过程还是略无聊。。

每个孩子都有至少一个领域的天赋,如果他/她在哪里不擅长,那我们就慢一点、有耐心一点、多花一点时间。要是人类戴一副眼镜就能看到他人眼中的世界,那就是一大进步了,人与人之间会多很多理解。没有阅读障碍的人,不知道阅读障碍症患者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啊,那我们怎么共情,怎么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了。尼库老师给孩子们讲故事,用知名人物举例那段太赞了,还有丰富的教具,又是镜子又是开灯的,怎么能不吸引人。【我大概是知道为什么印度片的时长都如此惊人了,一个是因为节奏慢,一个是因为什么都explicitly explained, 生怕你看不懂。。或者还没演呢,带动情绪的音乐就已经响起来了

前半段讲述一个孩子如何被毁掉,后半段讲述如何重塑他,电影偏长,有些话不需要全部都讲不出,但还是被感动哭了好几次,想起小的时候特别喜欢画画,表弟喜欢骑自行车,把画画当成惩罚,我却宁愿在纸上游戏,小学的时候想去报兴趣班,但父母不让,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于画画的热情逐渐死在了小时候,看这种电影真的很容易羡慕,这样的老师就是天使,童年时期遇到不好的老师很容易会造成心理阴影,我至今仍然不知道自己的才能是什么,特殊在哪里,也许已经被现实磨掉了,问题就在于,我是否愿意重新找回它,我看的不是电影,是自己,我所难过哭泣的也是自己

好看,伊桑没认识那个善解人意幽默风趣的美术老师之前,人生是压抑充满着痛苦,甚至快抑郁崩溃了,还好那个美术老师出现了,像一束光,瞬间照散了所以阴霾,不得不说这个剧很治愈,特别是美术老师举了很多例子,那些有认写障碍的著名人物,当时听的我感觉十分震撼,对啊,现在的教育太喜欢普通人了,但凡特殊点,很多老师都耐不下性子慢慢教,其实伊桑的妈妈也挺好的,他的爸爸唉,不过也能理解,毕竟还多父亲,都扮演着严厉的执法者,好电影,再多的言语也夸赞不了,挺值得一看

【C】歌舞融入外化内心尚有成效,多元方式(物品外化、动画插入、虚化慢放、调色分景)逐步使人进入情境,但剧本俗套孱弱,前一个多小时的推进完成度很低,反复强调已构建起来的情景(镜头构图的复用、并非推进式的桥段再现);而一小时后发展先不讨论其现实性,脱离了外化人物世界勉强可说道的剪辑后暴露出来的是一眼望到底的剧本痕迹;纵观来看是颇具特色的印度鸡汤,但具体到内核表述的部分,只是在重复说教性的台词(基于伊桑强大的绘画感知力);本片的可取之处是塑造伊桑极具对抗性的精神世界,但随着老师的出场那些曾经严厉的环境种种的困难环境因素全部被削弱地不成样子,试图表现的锋利在后面全部被剧本狼狈粗暴地收了,仿佛是纸糊的不曾存在过的困难,而这也表示了剧本创作层面对自己的内核就是缺乏信心的

伊桑是一颗掉落在地球上,并被沙土掩埋起来的星星,还在种种践踏下失去了光辉。但他一直在等待有那么一个人发现他,用关爱与鼓励让他找回光芒,重回天空。从而成为那夜里为人们指路照明的、最闪亮的星!伊桑等到了。尼库姆巴老师用睿智、热情的眼睛发现了他。关爱的心更是令他找到了了依靠、找回了自我!这看似容易,却又何其困难?也许,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那写不完的试卷及学习名次,将学生变成了一些读书做题的“书生”。虽是完美却千篇一律的答案也泯灭了无数学生的特性、天赋。如此缺乏灵性的成长我想并不是孩子们所需要的。而也只需多一份关爱、少一份压制,便能成就一个七彩的童年,而创造世上一颗闪亮纯洁的心!

一个精英家庭里科科挂科调皮捣蛋、在第一个学校被警告后其父亲通过一家寄宿学校董事会的关系送到寄宿学校上课?在贬低与体罚的过程中慢慢熄灭生命的火花的小男孩,遇到了一个第一眼就看出小男孩的不平凡、觉得他大有作为并愿意动用一切资源鼓励支持小男孩的老师,通过不懈的努力发掘出小男孩的天赋并为他找回生命的信心的故事。这种事情值得被当做故事来写,因为真的不常见。另外阿米尔汗本身也是高种姓的人吧?我不否认他是印度的良心,他的片子都比较有深意,可是在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概率真的少之又少。

阿米尔汗自导自演的影片,在歌舞片段时有非常独特的拍摄方式,快速运动镜头与快切镜头甚至加入了变速镜头,更像是MTV的方式而不是以往的那种歌舞片形式。同时有很多的动画镜头插入,体现孩子的童真与奇妙的想象力,甚至还运用“希区柯克变焦镜头”,大量的特效镜头,影片前半段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商业化的《四百击》,而后半段就像是商业化的《放牛班的春天》,开始时的小男孩像“小新”一样,生活悠哉,却因为存在阅读障碍,无法面对学习上的规定,但却有着很独特的想法,一种对待“秩序”的一种无法适应,苛求对自由与个性的解放。在课上的解释诗词中的那话,让我想到了《一一》里面最后那段独白。老师有好多的反感秩序化的符号,“希特勒万岁”的调侃,“为人民服务”挎包的红叉,带来着希望“为什么世界是彩色的,因为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色彩“

刚看时觉得完了,我从一开始就不喜欢这个孩子,那他接下来的转变我该如何接受,显然我多虑了。我原本以为他是一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是非善恶观念,一切被人推着前进的小孩,前面近70分钟的铺垫也是这么表现的,但我错了,是的,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是天上的星星。天生我材必有用?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每个孩子都是闪亮的星星,可对待这样的孩子,家长,老师学校得付出多少才能让这颗星星发光?倘若稍稍没有耐心,倘若没有“伯乐”,这颗星是不是就会从此黯淡无光?由此也可见一个好老师的重要。孩子用逆反掩盖无能,家长只用批评代替教育,对孩子的关心从未当面告诉他,孰不知孩子很需要一句我关心你,一个拥抱。ps画画能让人回归童心,令人动容 pps所罗门群岛的故事印象深刻

想起现在特别有梗的一句话,你的不注重细节,毁了我好多温柔?言归正传,阿米尔汗拍了好多关于教育的电影,这部片子里以翔是个天马行空的孩子,思想丰富,智力超人,能够打破天天框框,能够跳出固有思维真的是一件很难的的事情,有的小孩是天生就循规蹈矩,有的小孩是被应试教育给扼杀了,全国统一的标准答案,难道思想也是统一的嘛。还有一个点,父母对小孩的关心有很多时候是浮于表面的,吃饱穿暖学习好,却没有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为什么调皮捣蛋,为什么不认真学习,扼杀孩子的兴趣爱好,我在想难道我们为人父母后会做的更好吗,可能也不会,但是起码要做到不去对孩子吼叫,咒骂,那样真的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

简单来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代课的美术老师帮助一个有读写障碍的孩子摆脱阴影找回对生活的热爱的故事。当然作为印度片唱唱跳跳的元素无法免俗,影片时不时响起的悠扬动人的音乐也确实为本片展现人物心境与推动情节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同时我认为作为这样一部有关家庭教育的作品,本片过分地强调抒情与直白的说教,因而我并没有感到太多的感动和治愈。当然本片展现的印度本土的教育情况和导演想要传达的教育理念确实有值得借鉴与思考的地方。

这类影片其实特别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教育永远都在培养规格化的人才,反规格化的孩子很难得到培养,电影总是展现某个特例的老师,会试图改变这一切,但事实上这种只能属于个例。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现实生活中,怎么在规格化的框架下,去解决这些问题。很有幸这部影片中伊夏的父母是相对合格的,虽然他们对教育方法不是很了解,但对于孩子的关心是真的,在很多问题上只需要轻轻点拨,就能明白事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这样的父母,因为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适当的去点拨一下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会更深远。PS:小孩演员的表演非常到位。还有那句“因为那些孩子没有未来,所以可以随意的教学改革。”听来何其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