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2002)
《芝加哥》(英语:Chicago)是一部于2002年上映的美国歌舞喜剧犯罪电影,由罗伯·马歇尔执导,比尔·坎登编剧,蕾妮·齐薇格、凯瑟琳·泽塔-琼斯、李察·基尔主演。本电影改编自同名音乐剧,内容探索爵士时代期间在芝加哥的名流、丑闻和贪污腐败为主题。《芝加哥》以薇玛·姬利(英语:Velma Kelly)(凯瑟琳·泽塔-琼斯 饰演)和萝西·哈特(蕾妮·齐薇格 饰演)为中心,这两名女杀人犯在1920年代的芝加哥一起坐牢等待审判。薇玛是杂耍演员,而萝西是家庭主妇,她们为了免受绞刑而要争取声誉。
评分:8.9
导演:罗伯·马歇尔
编剧:比尔·康顿 / 鲍勃·福斯 / 弗雷德·埃布 / 莫里纳·达拉斯·沃特金斯
主演:泰雅·迪格斯 / 凯瑟琳·泽塔-琼斯 / 蕾妮·齐薇格 / 多米尼克·韦斯特 / 杰恩·伊斯特伍德 / 约翰·C·赖利 / 科鲁姆·费奥瑞 / 奇塔·里维拉 / 奎恩·拉提法 / 苏珊·米斯纳尔 / Denise Faye / 迪德尔·古德温 / 叶卡捷琳娜切特希尔卡诺娃 / 玛雅 / 乔伊皮奇 / 塞巴斯蒂安·拉·考斯 / 理查·基尔 / 克里斯汀·芭伦斯基 / 布兰登·沃尔 / Gerry Fiorini / 刘玉玲 / 约瑟夫·斯科伦 / 莫妮卡·甘德顿 / April Morgan / 马蒂·莫罗
类型:喜剧 / 歌舞 / 犯罪
片长:113 分钟地区:美国 / 德国
语言:英语 / 匈牙利语
影片别名:漫舞芝加哥
上映:2002-12-27(美国)
IMDb:tt0299658
剧情
薇玛·姬利(凯瑟琳·泽塔-琼斯 饰)是一个夜总会舞女,名气不大。因为一怒之下枪杀了妹妹与老公而被关进大牢。比利·弗林(李察·基尔 饰)是当地一个靠打谋杀案官司而提升知名度的律师,他受理了这桩案件,心中有着自己的打算。他借助媒体炒作薇玛的案子,一方面薇玛瞬间成为红人,而他自己也声名大振。
然而萝西·哈特(蕾妮·齐薇格 饰)的案件却让比利转移了注意力。梦想成为歌星的萝西也是因为怒杀男友而身负罪名,比利决定要把她包装成楚楚可怜的受害者,令媒体更疯狂的大肆报道。薇玛觉察形势不妙,为了成名,她跟萝西之间的斗法不可避免的开始了。
角色
演员 | 角色 |
---|---|
蕾妮·齐薇格 | 萝西·哈特 |
凯瑟琳·泽塔-琼斯 | 薇玛·姬利(英语:Velma Kelly) |
李察·基尔 | 比利·弗林(英语:Billy Flynn (Chicago)) |
拉蒂法女皇 | Matron "Mama" Morton |
约翰·C·赖利 | Amos Hart |
克莉丝汀·巴伦丝基 | Mary Sunshine |
泰·迪哥斯 | The Bandleader |
科鲁姆·费奥瑞 | Harrison |
刘玉玲 | Kitty Baxter |
多明尼克·魏斯特 | Fred Casely |
美雅 | Mona |
珍·伊斯威特(英语:Jayne Eastwood) | Mrs. Borusewicz |
琪塔·里维拉 | Nicky |
苏珊·米斯纳(英语:Susan Misner) | Liz |
丹妮丝·费耶(英语:Denise Faye) | Annie |
Ekaterina Chtchelkanova(英语:Ekaterina Shchelkanova) | the Hunyak(Katalin Helinszki) |
康拉德·邓恩(英语:Conrad Dunn) | 医生 |
黛德拉·古德温(英语:Deidre Goodwin) | June |
歌舞音乐
- "Overture / All That Jazz" – Velma, Company
- "Funny Honey" – Roxie
- "When You're Good to Mama" – Mama
- "Cell Block Tango" – Velma, Cell Block Girls
- "All I Care About" – Billy, Chorus Girls
- "We Both Reached for the Gun" – Billy, Roxie, Mary, Reporters
- "Roxie" – Roxie, Chorus Boys
- "I Can't Do It Alone" – Velma
- "Mister Cellophane" – Amos
- "Razzle Dazzle" – Billy, Company
- "A Tap Dance" - Billy
- "Class" – Velma and Mama (cut from film; included in DVD and 2005 broadcast premiere on NBC)
- "Nowadays" – Roxie
- "Nowadays / Hot Honey Rag" – Roxie, Velma
- "I Move On" – Roxie and Velma (over the end credits)
- "All That Jazz (reprise)" – Velma, Company
制作和开发
本片基于1975年百老汇音乐剧《芝加哥》,该音乐剧表演了936场,但没有受到观众的好评,主要是由于该音乐剧表现出冷嘲热讽的调子。《芝加哥》的电影版本成为卜·科西的下一个项目,他曾指导和编排了1975年原本的百老汇作品,并因为执导《歌厅》的电影版(1972年)而获得一项奥斯卡金像奖。尽管他在实现他的版本前已经去世,但科西独特的爵士乐编舞风格在整部2002年的电影版中都很明显,并且在片尾对他表示感谢。
奖项
颁奖典礼 | 奖项 | 得奖者 | 结果 |
---|---|---|---|
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影片 | 马田·理察兹(英语:Martin Richards (producer)) | 获奖 |
最佳女配角奖 | 凯瑟琳·泽塔-琼斯 | 获奖 | |
最佳剪辑 | 马丁·华许(英语:Martin Walsh (film editor)) | 获奖 | |
最佳美术指导 | 约翰·麦尔(英语:John Myhre)、戈登·西姆(英语:Gordon Sim) | 获奖 | |
最佳服装设计 | 柯琳·阿特伍德 | 获奖 | |
最佳混音 | 麦可·明克勒、多明尼克·塔维拉(英语:Dominick Tavella)、大卫·李(英语:David Lee (American sound engineer)) | 获奖 | |
最佳导演 | 罗伯·马歇尔 | 提名 | |
最佳女主角 | 蕾妮·齐薇格 | 提名 | |
最佳男配角 | 约翰·C·赖利 | 提名 | |
最佳女配角 | 拉蒂法女皇 | 提名 | |
最佳摄影 | 狄恩·毕布(英语:Dion Beebe) | 提名 | |
最佳原创歌曲 | 约翰·坎德(英语:John Kander)〈I Move On〉 | 提名 | |
最佳改编剧本 | 比尔·坎登 | 提名 |
《芝加哥》在2003年获得6项奥斯卡金像奖,包括最佳影片等,而这也是自1968年《孤雏泪》获得此奖项后,睽违30年再度由歌舞片拿下最佳影片奖。
获得奖项
- 第5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ound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音效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Make Up/Hair / Anthony Asquith Award for Film Music / 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摄影 / 最佳剪辑 / 最佳化妆和发型设计 / 最佳服装 / 最佳艺术设计 / 最佳原创配乐 - 第48届意大利大卫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12届MTV电影奖
提名:最佳女演员 - 第27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5届青少年选择奖
提名:Choice Movie Actress - Drama/Action Adventure / Choice Movie Liar / 最佳电影反派 / Choice Movie Hissy Fit - 第42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获奖:最佳剪辑喜剧/音乐长片 - 第9届美国演员工会奖
获奖:Outstanding Performance by the Cast of a Theatrical Motion Picture / 电影最佳女主角 / 电影最佳女配角
提名:电影最佳男主角 / 电影最佳女配角 - 第67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处女作 - 第3届美国电影学会奖
获奖:年度佳片 - 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服装设计 / 最佳艺术指导 / 最佳音响 / 最佳剪辑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摄影 / 最佳原创歌曲 - 第60届金球奖
获奖:最佳音乐/喜剧电影 / 音乐/喜剧电影最佳女主角 / 音乐/喜剧电影最佳男主角
提名:音乐/喜剧电影最佳女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第55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获奖: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 罗伯·马歇尔 Rob Marshall导演
- 泰雅·迪格斯 Taye Diggs饰 Bandleader
- 凯瑟琳·泽塔-琼斯 Catherine Zeta-Jones饰 Velma Kelly
- 蕾妮·齐薇格 Renée Zellweger饰 Roxie Hart
- 多米尼克·韦斯特 Dominic West饰 Fred Casely
- 杰恩·伊斯特伍德 Jayne Eastwood饰 Mrs. Borusewicz
简评
热闹的二十年代,热闹的女性情感。爵士乐准确地抓住了时代的脉搏,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女性主义崛起,女性获得选举权,投身工作,参加派对,追求愿望,开枪犯罪,本片中的女性都是焦点,且正面,两位追求梦想的爵士舞者,女看守长,报社记者,都有意在重构男性主导的世界,反而是男性的塑造,贪婪狡诈的伪君子律师,懦弱无能甚至无辜的丈夫,或电影中一切肤浅好色的男性,都处在社会边缘。同时,二十世纪也是媒介大爆炸的二十世纪,广播,收音机,报纸,传媒正在崛起,有黄色新闻,当然有黄色观众,最终只能昙花一现,这就是媒介的特点。
法律审判媒体舆论,公众媒体法庭罪犯都只是showbiz。选角十分契合,娇憨的蕾尼太适合这样自以为聪明的金发小美人,野性中流露着难以接近的表演感的凯瑟琳太适合冷笑着犀利的、清醒的、不屑的大明星。舞台与剧情的搭配通过精神的臆想呈现,现实与表演的界限夸张地模糊,从而外化心理活动加强象征效果,精彩至极,眼花缭乱的歌舞效果堪称完美,最爱cell block tango和傀儡舞。浮华的名利与虚荣的香艳,矫揉的“表演”与虚伪的公正,总追求着下一份戏剧与刺激,讽刺的是每一个人。凯瑟琳泽塔琼斯的魅力,完全无法抵抗。
看完lalaland对歌舞片下头很久,一度怀疑歌舞片就只要画面音乐好就可以没有逻辑。但看完芝加哥我对之前这种浅薄的想法感到抱歉。太喜欢这种夸张讽刺黑色幽默风了!一开始Roxie出场表现得太蠢了,但越看越感到她把这个角色塑造得恰到好处,金发碧眼就容易让人觉得是无脑虚荣美女,但人们爱她因为架不住她美和轻浮,酷似玛丽莲·梦露,也像《面纱》里的kitty。最有冲击力的一场戏是律师提线木偶那段,女牢头妈妈那段也表现力惊人,监狱女子控诉简直可以称为老一代女权宣言了。不过最喜欢的还是这种表现手法,每次歌舞出来前都以某个人的视角作引子,避免了其他歌舞片一言不合就跳舞的尴尬,可以将这种浮夸喧哗的场面当作某人的一场臆想,一出精彩绝伦的内心戏。而在这个纸醉金迷的芝加哥,人人都追求酒精、sex与八卦的群氓年代,你只需要喧嚣,没有思考。
真是一部下足了料的歌舞片,里面有对社会的鞭笞,也有对娱乐的讥诮,不管是对从前还是现在的社会来讲,都是有一定的意义的,也不失为一种警示。它展现的形式很独特,居然让舞台剧和剧情片交替着来,还做得毫无违和感,可见这导演是有点功夫的!一切的一切都靠着精准的场面调度和细腻的歌舞编排来维持,再加上工整、漂亮的剪辑,演员们灵动的表演,让这整一部作品都充满着十足的戏剧张力,琼斯的性感火辣与蕾妮的甜美可爱同台配合在一起堪称完美!我认为,这可以算作新千年的歌舞片教科书了。
看完满脑子跳舞,繁华绚丽的每一场歌舞都带来了极强的视觉听觉冲击。但我记得最深的还是律师在和罗可茜所说的那句话“that is Chicago”,这句话真是点名了电影首尾所有歌舞的意义。只要为了乐子,人们可以干出所有事,无视法律,无视正邪,无视过去。每个人,包括萝可茜的丈夫的戏都表演出情感感觉。一个纸醉金迷的时代缩影,在电影中的芝加哥欢聚一堂。哪怕过分夸张的演技和浮夸的歌舞都可以说是塑造了这个时代这个讽刺故事和城市的成功因素。
一开始渣男渣女,不过是挺美的,金黄短发,进监狱晚上那一段真的很正,感受到了那种,真的就进来了,然后睡到半夜的那种恐惧。一群出轨男与一群出轨女的故事作为舞蹈,还是挺不错的。在监狱,什么都是利益相关,有钱才能办事。木偶戏这一段很有创意,也符合了剧情,非常不错。独角戏那段镜子拍摄手法也很厉害。后面女主开始上道开始给小费,另外一个女主,也卖力演出,还得是利益相关,去阿谀奉承。世界是一个舞台,你的搭档是一个演技派。案子过了,人也不火了,就像孩子出来那段,就是被别人抢了风头。最后想说的就是价值观不太行,如果判了无罪的话,后面女的随随便便就可以杀人,这个社会风气不行。歌舞的部份有好有坏吧,可以当舞台剧拿出来表演,但是又掩盖了很多细节,整体的人物心理描写都很到位,就是歌舞在这方面又减弱了。为什么要追求出名?
应该是我看过的歌舞片里最精彩的了。跌宕起伏的剧情,精彩绝伦的表演(不论是歌舞还是传统文戏),美轮美奂的画面还有深刻的社会寓意都让它值得五星。电影里每一段歌舞表演都创意非凡,对人物的塑造和剧情的推动都非常自然流畅。最喜欢的是木偶提线表演还有监狱里的死囚舞那两段,每一句台词都是那样巧妙,每一次转场又都是那样出人意料且自然。特别喜欢女二的舞蹈,自信又性感。很让人惊喜的一部电影,荒诞中的幽默讽刺都很到位——什么是真实,有什么是虚构?在芝加哥这座城市里,一切都可能发生,一切又仿若过往云烟。
83/100大学专业老师要求观看的,芝加哥本身是一部音乐剧,改成电影。艺术转换的很完美,电影被分成6个场景,每一个场景都由舞台设计与电影设计相结合,一个现实,一个个人臆想。讽刺意味十足,琼斯在里面依然魅力十足。演技张力大,把握度好,使得观众吸引。蕾妮的演技虽然在02年的时候还有一丝丝残缺,但时至今日的她19年靠着一部《朱迪》夺得奥斯卡影后足以证明她的演技。该片当时作为电影公司的米拉麦克斯票房最佳,实至名归。因为我是舞台设计,所以这部可以作为美国歌舞剧去看,也可以作为音乐剧去看,风格独特性强,灯光设计和剧情,道具推动都恰到好处。最初的音乐之声美国的歌舞片顶峰,再是雨中曲,芝加哥,悲惨世界,估计这几年美国又会出一个歌舞片的经典了。
摄影、表演、镜头调度都叹为观止。本片最有趣的就是平行蒙太奇和相似物转场的运用,是画面内容在表现力、剧情演绎、心理刻画等方面的作用几乎同时得到行云流水般的强化。成功毫不做作地缔造了歌舞与剧情中的现实的关系,实在可贵!另外有意思的是剧情(准确来说是角色在文本内容之下的塑造),女主的的处境是复杂的,人格也是如此:除了犯罪后的余存的愤怒、恐慌之外,还有对名利的渴望与追求。在法官宣判无罪时,楼外发生的另一起弑夫案瞬间吸引走了法庭所有的记者,最后整个法庭仅剩下夫妻俩的落寞。而后女主和过去的仇人冰释前嫌,一起搭档,又再次耀眼。因为这是芝加哥,她可以辉煌于世,也可以凄清寥落,同样又可以再次为众人津津乐道,尽管讽刺但这才是现实,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社会的现实,没有绝对的辉煌,也没有一定的苦闷,事在人为,靠命靠运
太牛逼了,看得我不断感叹演员要多努力练习才能练习到这种程度。片里用了好多蒙太奇的手法,并且用得很好很好。娱乐至死的年代,娱乐和钱财凌驾于法律之上,讽刺直接拉满,真的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脑子才能写出这样的剧本把影片剪辑成这样……能不能给我看看脑子ㅠㅠ影响最深的是木偶戏的那一段……太牛了看得我毛骨悚然,看完以后突然意识到ttb是不是有点致敬的意味在里面?歌曲和戏都蛮类似的耶。看的过程里好几次都有被婊到,时而觉得这个角色很美很可爱时而觉得太婊了有点受不了。浮夸,但又很贴现实,就是说真的很喜欢ㅇㄴㅇ
女主是什么气死人的笨蛋美女,但其实我也get不到她的美,觉得她好一般,女二好看多了,最后一段jazz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女二好出彩啊……整个剧每段歌舞都绝了,作为内容核心的故事也精彩异常,无时无刻不在讽刺,歌舞这样的表现形式配合着创作人想表达的内容为电影锦上添花,每个镜头都好有质感,虽然类似歌舞剧的电影看的少,但我觉得这才是优秀的歌舞剧嘛,每一段歌舞都恰到好处,有韵律又有力量同时充满着丰富的内容,歌词里大量的信息推进着故事,塑造着人物。整剧讽刺娱乐至死,可悲的是,到今天也不过时。
看得我瞠目结舌…刷新我对歌舞片的认知。从剧情上来讲,讽刺privilege,讽刺社会的对所有八卦,所有热点的趋之若鹜,讽刺“芝加哥”的喜新厌旧(不只是芝加哥),可能还侧面反映好好先生找不到真爱?(bushi。从呈现格式来讲,我第一次看这种将歌舞和日常聊天联系起来,i mean是两个场景两种妆造,两个场景切换的游刃有余,尤其是木偶采访戏和法庭辩解戏,看得我心跳加快,太美好的呈现方式(对不起我只能想到美好这种形容词,因为实在是太厉害了)。最后一场戏的结尾晃动的镜头和闪光灯扑朔迷离,迷幻的表情和对话,让人感受到这种奢华下面全部都该是糜烂,昙花一现般…最后,女主肌肉线条也太牛了,和《bj单身日记》里的是一个人吗…尤物啊,当真尤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