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乡民谣(2013)
《醉乡民谣》(英语:Inside Llewyn Davis)是一部2013年美国音乐题材剧情片,科恩兄弟编剧执导,奥斯卡·伊萨克、凯莉·墨里根与贾斯汀·提姆布莱克主演。故事改编自美国民谣歌手戴维·范·洛克(1936-2002年)逝世后2005年出版的回忆录《The Mayor of MacDougal Street》。获得第66届坎城影展评委团大奖,美国于2013年12月6日有限上映,12月20日正式上映。台湾于2014年2月14日上映。
评分:8.1
导演:伊桑·科恩 / 乔尔·科恩
编剧:乔尔·科恩 / 伊桑·科恩
主演:奥斯卡·伊萨克 / 凯瑞·穆里根 / 约翰·古德曼 / 加内特·赫德兰 / F·默里·亚伯拉罕 / 贾斯汀·汀布莱克 / 斯塔克·桑德斯 / 亚当·德赖弗 / 伊桑·菲利普斯 / 罗宾·巴特利特 / 马克斯·凯塞拉 / 亚历克斯·卡普夫斯基 / 海伦·洪 / 杰克·奥康耐 / 里卡多·科德罗 / 伊恩·布莱克曼 / 苏珊·布洛马特 / 詹姆斯·科尔比 / 麦克·休斯顿 / 杰克·莱恩 / 丹尼尔·埃维里奇 / 吉纳维芙亚当斯 / 斯坦·卡普 / 罗丝玛丽·霍华德 / 乔治·凯特 / 比尔·韦登 / 马库斯
类型:剧情 / 音乐
片长:105分钟地区:美国 / 英国 / 法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知音梦里行(港) / 关于勒维恩·戴维斯 / 醉乡蓝调
上映:2013-11-06(法国)
IMDb:tt2042568
剧情
醉乡民谣讲述在1960年代一位乡村音乐创作歌手在纽约发生的故事。
角色
- 奥斯卡·伊萨克 - Llewyn Davis
- 凯莉·墨里根 - Jean Berkey
- 约翰·古德曼
- 盖瑞特·荷德伦
- 贾斯汀·提姆布莱克 - Jim Berkey
- F·莫瑞·亚伯拉罕 - Bud Grossman
- 斯塔克·桑德斯
- 亚当·崔佛 - Al Cody
- 伊森·菲利普斯(英语:Ethan Phillips) Mitch Gorfein
- 罗宾·巴特利特(英语:Robin Bartlett) - Lillian Gorfein
- 亚历克斯·卡普夫斯基 - Marty Green
- 马克斯·凯塞拉 - Pappi Corsicato
- 弗兰克·L·雷德利(英语:Frank L. Ridley) - Union Hall Man
- Jeanine Serralles - Joy
- Ben Pike - 鲍勃·迪伦
- 马库斯·蒙福(英语:Marcus Mumford) - Mike Timlin (配音)
荣誉
- 美国哥谭独立电影奖最佳影片
- 《电影评论》(Film Comment)杂志评选年度最佳电影第一名
- 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
- 第71届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奥斯卡·伊萨克)、最佳原创歌曲("Please Mr. Kennedy")三项提名
- 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提名(Bruno Delbonnel)、最佳音响效果提名(Skip Lievsay, Greg Orloff, Peter F. Kurland)
- 第85届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原著剧本、十大电影;
获得奖项
- 第28届美国摄影协会奖
提名:电影长片最佳摄影 - 第79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摄影 - 第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获奖影展 - 第34届伦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年度编剧
提名:年度电影 / 技术成就奖 - 第14届美国电影学会奖
获奖:年度佳片 - 第50届美国声音效果协会奖
提名:真人电影最佳音效 - 第6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Sound / 最佳原创剧本 / 最佳摄影 - 第64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提名:最佳剪辑喜剧/音乐长片 - 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摄影 / 最佳音响 / 最佳混音 - 第40届土星奖
提名:最佳男主角 / 最佳独立电影 / 最佳编剧 - 第29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最佳长片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摄影 - 第14届温哥华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男主角 / 最佳剧本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导演 - 第34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音乐 - 第85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获奖:年度佳片 / 最佳原创剧本 - 第22届东南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十大佳片 - 第18届金卫星奖
获奖:电影部门-最佳摄影
提名:电影部门-最佳剧情片 / 电影部门-最佳导演 / 电影部门-最佳导演 / 电影部门-最佳原创剧本 / 电影部门-最佳原创歌曲 / 电影部门-最佳音效 - 第19届评论家选择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原著剧本 / 最佳摄影 / 最佳电影歌曲 - 第53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提名:最佳剪辑喜剧/音乐长片 - 第17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原创剧本 / 最佳剪辑 / 最佳摄影 - 第71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音乐/喜剧电影 / 音乐/喜剧电影最佳男主角 / 最佳电影歌曲 - 第12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原创剧本 / 最佳摄影 / 最佳艺术指导 - 第66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评委会大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39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音乐
提名:最佳艺术指导 / 最佳摄影 - 第23届哥谭独立电影奖
获奖:最佳影片
提名:最佳男演员 - 第18届圣地亚哥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男主角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导演 / 最佳原创剧本 / 最佳摄影 - 第61届美国音效剪辑协会奖
提名:金卷轴奖-最佳电影对白剪辑 / 金卷轴奖-最佳音乐片音乐剪辑 - 第13届凤凰城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具突破表演
提名:最佳原创剧本 / 最佳原创歌曲 / 最佳摄影 - 第78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摄影
提名:最佳男演员 - 第48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摄影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导演 / 最佳剧本 - 第65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评委会大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伊桑·科恩 Ethan Coen导演
- 乔尔·科恩 Joel Coen导演
- 奥斯卡·伊萨克 Oscar Isaac饰 Llewyn Davis
- 凯瑞·穆里根 Carey Mulligan饰 Jean
- 约翰·古德曼 John Goodman饰 Roland Turner
- 加内特·赫德兰 Garrett Hedlund饰 Johnny Five
简评
一段辛酸的故事,穿插着美妙的音乐,可是说是一部为失败者所写的赞歌吧,描述成功励志的故事太多了,但现实中其实更多的人最终是失败的,那些为了自己梦想奋斗的日子虽然看起来很笨拙,但却是最真实最深刻的记忆。Llewyn虽然是一个所谓的失败者,但从整个故事中并没有看到他的颓废和厌倦,反而始终充满着希望,保持着自己的特色与个性,兜兜转转回到原点,享受自己的每一天,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开始。开头与结尾的循环结构,也似乎暗示着这是一个无解的轮回;猫的名字是尤利西斯,一个有趣的化身,都是漂泊的命。
在众多的音乐形式中,民谣一直是特殊的存在。它从不以大起大落的起承转合来渲染情绪,只是于娓娓道来中,让音乐化为思绪。而在影片的处理上,却改变了民谣所具有的清新之色,转而将民谣呈现出灰色的现实色彩。 一个人,一把吉他,一个麦克风,一道光束,简单至极的元素却搭配出美轮美奂的画面。影片伊始,Davis坐在台上轻声浅唱。在这里,影片仅用光与影的结合就将一个酒馆中的小舞台塑造出了梦幻的效果。
大概是期待越高,失望越大,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和《爱乐之城》一样做作的音乐与流水线剧情的拼贴,一个是爵士与俗套煽情爱情的浮华与幻灭,一个是民谣与流离的涩味人生。歌曲还是不错的,但1+1的效果反而小于2,反而不如简单的音乐片,如《雨中曲》来得动人,剧情并没有和歌曲有水乳交融的结合反而透着一丝尴尬和生硬。去芝加哥的路上三个异人的碰撞看似是跨出音乐片的一步却落入了公路片的俗套。或许只是个人口味的问题,有些过于严厉,但《爱乐之城》也好,《醉乡民谣》也好,在我看来都没有展现音乐与人生,或是二者之间的咬合、纠缠,对音乐片的开拓更是无从谈起。
2022070 因为想听音乐,所以重看了一遍电影系列。应该算这类片子里,比较喜欢的一部了。500 miles那段全程跟着哼出来。是科恩兄弟最温柔的片子了吧。开头结束的衔尾蛇设计,还有雪夜开车那段,真的很有他们的标签。好像表达了很多,却又好像什么都没表达。就好像男主,好像改变了很多,却又好像什么都没改变。梦想的感情很纯炙,被反复碾压又是浓烈的苦涩。意外被贾斯汀的颜和声线吸引,果然能大火,还是有道理的。有意思的点,是男主的原型,是鲍勃迪伦的老师,而后者也是从煤气灯咖啡馆走出来的。
在略带迷蒙昏暗的酒吧里,那位来自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民谣歌手,即便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仍深情如许地手弹吉他,忘我高唱一首首并不卖钱的歌。科恩兄弟是怎么做到能拍出那么黑暗的《老无所依》也能拍出这么柔软的《醉乡民谣》的啊?风格跨越太大了。这柔和的打光、行云流水般的调度,一度沉醉于电影的视听氛围中无法自拔……选角太契合了——一头乱发、奶奶的音色、无辜闪烁的大眼睛,连生气的样子都是笨拙的、可爱的。
勒维恩说,“如果一首歌既不是新歌也不会过时,那它就是民谣。”这种题材拿到大部分导演(尤其是混好莱坞的)手里,都或多或少会沾染上一种理想主义被命运践踏的悲壮感。然而这是科恩兄弟的电影,依然是一贯的冷静克制,我甚至可以想象他俩在镜头后面哂笑的样子,就那么看着一切被主人公触发,然后告诉你这就是人生。没有谁说有才华就一定会红,会被看到,又或许只是自以为有的才华。而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做着真心想做的事。
不知道什么阶段开始科恩兄弟的片子就越来越注重电影的画面的艺术(以至于有时这种画面炫技成了电影的主打目标,比如《麦克白的悲剧》,抛开画面就是一部很平庸的莎翁作品改编剧)。之前在《》的热评里看到一条说这片子和那片子都是差不多,主要品一气氛,看懂了才是真文青。这一说法显然包含着文青们的自大与臭屁。我觉得这片子的主题恰恰是在打这帮人的脸:别觉得“怀才不遇”是件很值得惋惜的事,因为这才是人生的常态。我们该做的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btw,。
一部非典型的“反励志”电影,刻画了一个坚持艺术理想,不愿与世俗妥协,情商超低但不失才华的"Loser"艺术家形象。男主之所以失败,与他的个性相关外,更是与时代有关,电影也表达了命运的不可预测,正所谓“时也,命也”;男主的超低情商令人讨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处境令人同情,但不要认为他的悲惨命运是他应得的,因为艺术行业上,默默无闻的金字塔塔基是绝大多数,人前显贵的金字塔塔尖万里无一(其实,其他行业也差不多),虽然其他人不一定像他这样极端,但总的概况就是这样。作为音乐主题的电影,本片的民乐配乐与男主身份相配,也令电影大放异彩,电影除了对男主的悲惨命运表达同情外,也表达了对男主的尊敬,本片也可视作是向这群坚持理想的沉默的绝大多数艺术家致敬的一曲悲歌。
看完这部电影就像喝了酒一样,灯火打的太温柔,想想当时的人们,穷到住不起房屋,睡不起床铺,买不起大衣。一首首民谣唱尽了他的辛酸潦倒、迷茫困惑。瘸了腿的猫会坚持走下去,跑出家的猫最终还是回家。经历了那么多,却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坚持了那么久,终究还是回到原来的地方。不停奔波却原地踏步,到底是继续梦想,还是向现实妥协,其实一切都只是科恩兄弟在如实描绘社会底层人民的状况:生活或许会一直糟糕,失败或许也会成常态。《醉乡民谣》就是为那些淹没在浪潮下的人书写的一首歌,以此记录那些不舍扔掉且支离破碎的梦。而每当夜深人静听着《Hang Me, Oh Hang Me》,我也总会想起那个在酒吧唱着民谣的落魄歌手。
音乐美得惊人,鲍勃迪伦最后出场的Farewell值得让这场谢幕为整部作品加一星,勒维恩是失败的,就如那个时代的音乐人,就如生活中的每个人一样,同时,他也有在日常生活中沉沦的人所具有的妥协,一种令人愤怒的暴躁,他似乎时刻准备对周围的生活挥拳,但却发现生活是一块连棉花都没有的空洞,他无可奈何,却只能顾影自怜。世界没有支撑其他的立足之地,而他也没有成为其他人的英雄与支撑,他搞乱了一切,但又似乎是被一切搞乱了,科恩兄弟的环形叙事使结尾变得精彩,但是,令人悲凉的是,当主人公以一种光辉的色彩凝视未来时,那真是一种惨淡的,再一次循环的继续。
正所谓借酒消愁愁更愁,在此片中,民谣就是一壶自己把自己灌醉的酒,酒醒之后又得面对着难解的、绝望的问题。导演好像在说:忍忍吧,醉与醒之间人生就迷迷糊糊地过去了。丢猫,丢工作,没钱,被家人和前女友骂,父亲医院生病,难以和自己的情绪调和———被生活各种折磨,仍然选择被动地任其带自己沉沉浮浮,不去努力改变它,去寻找解决方案完成自己的目标,让自己更实实在在地开心一点;而是选择唱着民谣说着“再见吧”“我好惨””我曾经多美好”?实在让人受不了,这样真的能让人的心情好起来???实在太沉郁了!
结合现在的心境和生活状态又一次观看了我非常喜爱的这部醉乡民谣,加之最近也十分喜爱Oscar这位演员。也自从看了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对他们的导演风格有了更进一步了解,真是非常棒的两位导演。说到这部“醉乡民谣”,环型结构的叙事中主角民谣歌手勒维恩跟那只同罗马神话英雄尤利西斯同名的猫一样,在尴尬的处境下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一次又一次追求成功却总似被捉弄。接连的倒霉事几近消磨殆尽残存的意志,失去的又何止一位挚友?得而复失的猫增添唯一的一点慰藉,失败的人生又当如何?唯使歌声伴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