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2016)

UP:2022-04-27

我在故宫修文物,2016年播出的一部三集纪录片,由故宫博物院、杭州潜影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环球智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和文津时代文化创意(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影工作室和杭州潜影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制作。

演员表影评剧照播出时间剧情介绍 结局 主题曲
我在故宫修文物

评分:9.4 导演:叶君 / 萧寒 编剧:
主演:王津 / 亓昊楠 / 屈峰 / 王五胜 / 王有亮 / 杨泽华 / 纪东歌 / 陈杨 / 闵俊嵘
类型:纪录片
片长:50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Masters in Forbidden City
上映:2016-01-07(中国大陆)
IMDb:tt6793448

我在故宫修文物简介

跨越明清两代、建成将近六百年的故宫,收藏着包括《五牛图》《清明上河图》在内的180多万件珍贵文物。历经百年沧桑,这些人类共同的瑰宝或多或少蒙上尘埃,破损不堪。从故宫博物院建院那一天起,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复师走入紫禁城的红墙,通过他们化腐朽为神奇的妙手,将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一件件文物之中。木器、陶瓷、青铜、漆器、钟表、织绣、书画,不同的文物有着不同的特性,也有各自修复的难点。而这些修复师们甘于寂寞,甘于平淡,在与文物的对话中小心翼翼感受着来自古代的微弱的脉搏。文物有灵魂,有生命,它们和人类的内心大美紧紧相连。
  当尘封的文物重新焕发夺目光彩之时,不应忘记那些平凡而伟大的匠人所为之付出的艰辛!

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提名) 第22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纪录片 最佳系列纪录片(提名) 第3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评分最高的纪录剧集(提名)

简评

因为参观台湾故宫博物院被推荐看了“匠人魂”,感动之余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原来我们也有一部值得观看更值得收藏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学生时代开始就非常喜欢去从故宫和北海参观不定期举办的展览,了解那些文物背面的故事,这次在电影里看到不少曾经在故宫看到的文物好亲切啊。觉得这些文物被这么好的保存下来可以带给后人的东西太珍贵了。这部纪录片不光非常有知识性,而且非常有人情味,就算是本来对文物兴趣不大的人也能看得津津有味从而学到文物知识,非常不错。

并没有收获没有想象中的匠心、感动和传承。最大的感受是负责文物修复的工作人员与现代文明的脱节,还挺让人唏嘘的。纪录片本身的制作好像也有点问题,逻辑顺序有些混乱,讲述力量也显不足,可惜了。小小的科普还是有做到的,但震撼人心的程度却是没达到。无论纪录片呈现效果和观感如何,能够沉下心做事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不妨碍我向故宫文物修复匠人致敬。

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虽然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对吧,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那没有什么价值。

看完第一集的时候除了觉得震撼没有其他更多感觉了,甚至我没法把第一集的调理梳理下来,大脑里没有留下重点。但我坚持看了第二集、第三集,才慢慢体会文物的意义,它不仅是时代的刻章与见证者,而且是传承者,修复工匠们从前人的作品以及修复作品中探索前人的秉性性情,或崇敬或调侃,整整切切的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交谈。最后,看到前期破损的一些修复作品陈列在玻璃柜里,前后对比,赞叹这些故宫修复工匠的高超技艺,顿时泪目,比刚开始的震撼更添一份对其背后故事的敬意。

“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虽然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

帝 京 纪 胜。这样一个充满存在与虚无的地方,弥漫着静与静气。就这样骑出去抽烟,看展,面对收藏家黄嘉竹的诘问,“故宫没有这种啊?”|学徒固然是“创造性不能有”,但也总能“不说搭把手吧反正也是添添乱”,难怪当时看了怦然心动。|镜头贫乏,特写有力,公园拿着红外线枪打猎项目一样的走时钟,木雕佛露的肉色,漆红的乾隆诗稿箱,百宝嵌番人的柜子,漆树上的V型刀口,微笑的佛头(“把自己融进去”),挤痘似的揭裱,上一任修复者骗皇上(根本不是修复,是拿另一幅旧画补的)。

种草已久,终于得空看完了。原来那些原本破败的文物是在这样一代代的修复师手中焕发了新生命的,这些老师们温柔坚定又有耐心,仿佛跨越历史长河跟古人对上了话,有了他们,这些厚重的文化得以传承,特别触动的一个场景就是王津老师花费了很多心力修好的钟表终于能够动起来的时候,他欣慰的笑着,然而这些展品最终还是只能隔着厚厚的玻璃放在观众面前,他感叹着可惜,幸好我们能通过纪录片看到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我爱博物馆!还要去千千万万次~~

有幸去过一次故宫,在亲眼见到了那些流传了千百年的文物后,对这座充满故事、历史的城池和这些历经岁月的珍宝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看完这三集,内心最大的感受就是崇拜和向往。向往的是想像他们一样能从事修缮文物的工作,在故宫里上班。崇拜的是这些万里挑一的工匠,用他们极致的细心、耐心和高超的技巧,让一件件文物再次展现在世人眼前,令人敬佩。

屈峰滔滔不绝一番话真的很棒,塑造和修复作品的过程都是人与作品的交流。接柿子的木器组,在挖出来的枣树上挂上“此书已卖出”的小牌,漆器组年轻组长认真专注的样子,唠唠叨叨又爱弹吉他的书画组杨师傅...看几集故事觉得他们的工作令人羡慕,但是每日的重复与枯燥才让他们努力寻找工作与生活中的点滴乐趣...年轻人好多央美清美啊,老师傅很多都是出生世家,希望这种工匠精神能流传下去,致敬

这应该是我人生中看的第一个纪录片了,是初中的时候,美术刘老师给我们放的,但是当时没有放完,我回家又从头到尾的完整看了,当时就是很憧憬这样的工作呀,那时候我还并没有选择学习美术呢,只是当个爱好而已,现在都已经高二了,其实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听说这个纪录片了,但是当时还以为是一群老头在做学术研究的节目了,果然是小时候鉴宝节目看多了

在午后吃饱喝足之后一个人慢悠悠走着的秋风里看完了最后一段。音乐的最后一节响起的时候我停下来好好感受了一下,荡气回肠的细腻情感一下子刺激到我的泪腺。不想上升到什么人生哲理啦,我喜欢所有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烟火气,哪怕故宫的小平房里。安心做好自己手里的事情,走好自己的路,好好感受,重要的是,学到了每一样东西其实都是活的,在漫不经心的眼神里也认真对待。

作为一个分不清东南西北的南方人,相当喜欢北京的底蕴文化,沉甸甸地感觉。内心羡慕敬佩故宫工作人员的同时,也在质问自己自己是否有耐心把大半生的精力专注于缓慢繁琐的修复工作当中?毕竟现在的年轻人包括我自己,都太浮躁了。 文物是死的,在认真对待文化过程中,与前人交流,文化得以传承,那它那它们就是有生命的!想起那个辩题,博物馆着火救猫还是救名画,看完这部纪录片,我的立场确认了,是那继承了每代人意志与付出的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