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凯恩(1941)

Citizen KaneUP:2022-04-13

《公民凯恩》(英语:Citizen Kane,又译大国民)是奥森·威尔士于1940年拍摄,1941年由美国RKO(雷电华)电影公司出品的剧情片。影片讲述报业大王查尔斯·福士特·凯恩(英语:Charles Foster Kane)的一生。由奥森·威尔士担任导演、制片、编剧(之一)以及主演。曾获得1941年美国电影科学与艺术学院奖(即奥斯卡奖)九项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原著剧本奖。

公民凯恩

评分:8.7 导演:奥逊·威尔斯 编剧:赫尔曼·J·曼凯维奇 / 奥逊·威尔斯
主演:奥逊·威尔斯 / 约瑟夫·科顿 / 多萝西·康明戈尔 / 阿格妮丝·摩尔海德
类型:剧情 / 悬疑
片长:119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 意大利语
影片别名:大国民(港/台)
上映:1941-09-05(美国)
IMDb:tt0033467

剧情

查理‧凯恩在豪华宅邸死亡,临死前只说一句话“玫瑰花蕾”(rosebud),如谜般无法解开。于是,一名记者汤姆逊便在玫瑰花蕾的阴影下奉命调查,透过五个曾经跟凯恩共事或生活的人物(凯恩的监护人银行家、报社总经理、凯恩的好友兼专栏作家、他的第二任太太、豪华宅邸管家及图书管理员),勾勒出这个传奇人物的生命片段;然而,在不同人的眼中,凯恩显然有着不同的特质,或者说是凯恩在事业、感情、政治观念和个人性格的演变。

年轻时,养父撒切尔跟伙伴伯恩斯汀所讲,凯恩是一个野心勃勃,有大理想、十分执著于自己信念的厉害角色,他带领自己的王国走向光辉。但他经历了第一次婚姻失败,竞选落败之后,渐渐显出他的阴暗面,狭隘的心胸更令伙伴李兰决裂,又强迫妻子苏珊当一名歌剧明星,甚至后来在豪华宅邸过着半隐居的生活,乃至众叛亲离,死去时就只有管家雷蒙及一些佣人在侧,就连记者本人也还是不了解“玫瑰花蕾”的意义。

最后工人在清理凯恩的遗物时,从燃烧的雪橇上浮现出“玫瑰花蕾”一字,原来这才发现他至死仍忘不掉童年时的伤心往事,在雪地里玩雪橇时被迫与母亲分开,难堪过往,让媒体钜子终其一生难忘心痛失去最心爱拥有,最后孤寂而终。

阵容

演员角色
奥森·威尔士查尔斯·福士特·凯恩(Charles Foster Kane)
约瑟夫·考登Jedediah Leland(英语:Sources for Citizen Kane#Jedediah Leland)
Dorothy Comingore(英语:Dorothy Comingore)Susan Alexander Kane(英语:Sources for Citizen Kane#Susan Alexander Kane)
安妮丝·莫海德(英语:Agnes Moorehead)Mary Kane,凯恩的母亲
Ruth Warrick(英语:Ruth Warrick)Emily Monroe Norton Kane
Ray Collins(英语:Ray Collins (actor))Jim W. Gettys(英语:Sources for Citizen Kane#Jim W. Gettys)
Erskine Sanford(英语:Erskine Sanford)Herbert Carter
Everett Sloane(英语:Everett Sloane)Mr. Bernstein
威廉·阿兰(英语:William Alland)Jerry Thompson
保罗·史都华(英语:Paul Stewart (actor))Raymond
George Coulouris(英语:George Coulouris)Walter Parks Thatcher
Fortunio Bonanova(英语:Fortunio Bonanova)Signor Matiste
Gus Schilling(英语:Gus Schilling)John
Philip Van Zandt(英语:Philip Van Zandt)Mr. Rawlston
Georgia Backus(英语:Georgia Backus)Bertha Anderson
Harry Shannon(英语:Harry Shannon (actor))Jim Kane,凯恩的父亲
Sonny Bupp(英语:Sonny Bupp)查尔斯·福士特·凯恩三世(Charles Foster Kane III),凯恩的儿子
Buddy Swan(英语:Buddy Swan)查尔斯·福士特·凯恩(英语:Charles Foster Kane),八岁

奖项

奥斯卡奖

  • 奥斯卡最佳原著剧本奖:赫尔曼·J·曼凯维奇、奥森·威尔斯
  • 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 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 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 提名—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 提名—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
  • 提名—奥斯卡最佳录音奖
  • 提名—奥斯卡最佳剪辑奖
  • 提名—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

这部影片是奥森·威尔士的萤幕第一作,也是其代表作之一。但在20世纪40年代,此片因影射当时的报业大王威廉·赫斯特,而险些被毁。此后影片虽然最终上映,但因为赫斯特所施加的影响,只能在有限的剧院播放。从而导致影片票房成绩不佳。二战结束后,这部影片该在欧洲的电视上放映,逐渐被人意识到其艺术价值。从1952年开始,公民凯恩在英国电影协会(BFI)所出版的《视与听》(Sight & Sound)杂志每隔十年所评选的“最伟大的十部电影”中名列第一,并在美国电影学会(AFI)1998年评选的“百年百大电影”中名列榜首。

简评

因为美剧亿万剧情里的推荐开始看这部老片,意料之外的非常好看,虽然是黑白影像,但是运镜、音乐、剧情和悬念都非常出色。全剧围绕传奇报业大亨的遗言“rosebuds”展开,为了了解这句话的意义,记者采访了很多相关人员,逐步还原出Kane的一生。在影片的最后,我原以为一定是和童年有关的,也许是母亲的名字,但是记者此时放弃了追寻,认为这是一个他没有得到或者失去的什么,而一个词也不足以概括一个人的一生。原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没有强行说出答案,倒好像更加适合电影的深度,然而镜头俯瞰过kane浩大的收藏后,转到了工作人员正销毁的“垃圾”,一块影片开头kane离开父母前正玩的雪板被扔入焚烧炉,上面正写着“rosebuds”。很喜欢这种有时代感和怀旧情绪的电影,看完有点美国往事的感觉。

极佳的画面衔接和转场;阴森吸血鬼风格城堡到欢快新闻转换的措手不及;极佳的上都、生平介绍,波澜壮阔吸人眼球,新闻风浓郁;简短有力语言就塑造出极强的配角群像;理智、坚定、狂妄,讨喜性格,常人做不到而非常想做的;快节奏有条理,内容丰富;主线任务牵出件件往事,张力尽在其中;就主张来说,名字《公民凯恩》要比凯恩精确太多,《阿甘正传》就是阿甘故事,但后半部分应该叫《凯恩正传》,全片该叫《玫瑰花蕾》;李兰和凯恩关于劳动者权力的对话发人深省,但全片展现凯恩,未将镜头投向民众;喜欢的事情被一直打击否定是极残酷的事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也非尽可施于人;花那么大劲,最后说解释不了什么的大废话大实话,是会愚弄人的;东西太多,要不早知道玫瑰花蕾是什么;顺畅的意气风发到顺畅的一无所有,最念最初、回不到最初。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天才型导演吧,不敢相信这是二战时期的电影。个人看来剧情会稍微弱一点,正如大家所说,就是一个简简单单讲诉童年和人性缺失的故事,没有高潮没有转折,甚至直到最后一个镜头有可能才明白整个故事内容上的厉害之处,结尾的伏笔看似意料之外但又情乎合理。片子最值得一提的还是技术层面的问题,长镜头运镜转场角度啥的有目共睹的东西就不说了,最让我佩服的还是为了达到逼真效果所考究的小细节,例如天花板的入镜以及利用深景区分来烘托人物等等,现在想来八十年前的电影能做到如此讲究的地步,实在是厉害极了。但由于前面大部分剧情对于个人来说,大概是因为年代问题实在是没办法做到完全共情,直到最后才理解所谓“玫瑰花蕾”的真正含义,这一点对于我来说还是比较可惜和遗憾的。

好多影视剧都有致敬,包括傲骨之战里爱泼斯坦那一集,小宫殿,雕像、古董,员工奉承的大奖杯,bud…下雪的一天,kane失去了他原本的身份和还未过完的童年,后来他涉足报纸、政治、歌剧所有这些领域,迫切的要话语权,要让别人臣服于他的观点,其实是他对身份的焦虑,对没人爱他、身边人终会抛弃他的焦虑。而整个社会、历史,又是互相泼脏水,不断被泼又不断泼别人,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他替工人说话,只是在弱势群体面前比较容易扮演上帝,他并不是真的共产主义者,也不是真心关心工人,他要的只是话语权和关注度,像他第二任妻子就看得清楚,他只关心他自己,因此心里容不下再去爱另一人。kane和纸牌屋里的下木是一类人,内心有个无底洞,必须用权力填充,钱都不行。

《公民凯恩》使用了一种多视角的现代叙事结构:从凯恩之死揭开序幕,由年轻记者汤姆逊为揭开“玫瑰花蕾”之谜进行采访,引出五个人物不同的回忆。这些人的回忆,错综复杂地呈现出凯恩人生历程的不同阶段以及凯恩性格的不同侧面,而这五个叙述,又分别带有回忆者独特的感情烙印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主观评价。这样,以情节的因果链为主轴的传统叙事模式被打破了,故事被分割成若干断断续续的片断,同一事件有时又从不同的视角给予重述和剖析。这种叙事结构给观众留下了比较自由而宽广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而这恰恰是《公民凯恩》这部影片在艺术的总体把握上最富于现代意味的特征。影片中系统地运用了景深镜头、长镜头段落、运动摄影、快速蒙太奇等,这些电影语言的大胆尝试,把环绕于凯恩的这个捉摸不定的、陷人于异化的世界艺术地呈现了出来

剪辑非常流畅,镜头构图精妙,丝毫无过时之感,失去亲情爱情友情环环紧扣让人看得入迷,如同《伟大的盖茨比》般宏伟绚丽又悲惨的一生。童年被“卖”给富商,选择继承报业,不惜每年亏本也要报道真实。一心只想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深信人定胜天,也懂得舆论可以创造一切,所以不仅操控报业和舆论,还想要参政、力捧第二任妻子当歌剧演员,可是如同政党对手批评他的那样,他的目的并非是给予自由而是施舍自由,表面上看上去是民主和革命,而实际上仍旧是将个人议员强加到别人的头上,哪怕是钱财名誉这些东西如果给错了人那他也绝非是在做善事。他的人生悲剧无意识中重蹈了父辈的悲剧,被剥夺了美好的童年而被培养成继承家业的机器。死前想起童年的滑雪板有些意料之中,而作为线索的rosebud却安插的极为巧妙又具丰富意象,美好的未萌发的希望

电影从多个角度叙述凯恩的一生,从他身边各个熟悉的人的口中眼中为我们带来一个美国特殊的公民形象。凯恩是个一生都不寻常的人,却也是个最普通的人。凯恩曾经辉煌过,也黯淡过;年轻过,最后也步入老年。最后的他逐步变得偏执,不再听取他人的意见,电影的画面变得越来越阴郁,可以看到后期的场景也比较阴暗,而大多数的镜头曝光也变得越来越少,这是凯恩的心灵写照。最后关于“rosebud”的揭示与收尾则显得很荒唐。影片在一开始就对这个遗言做出探讨,仿佛在寻找一个伟大的真理,而后影片的剧情也围绕这个神秘遗言展开,而最后正如悟出真理的记者汤姆逊所言,“rosebud”并无深意,可能是拼图缺少的一块,也可能是其他不起眼的东西。或许凯恩的一生也就想这“rosebud”一样,也和这电影一样,本身即本身,至于有什么深意全看观者

难以想象这是在那个年代由一位年仅26岁的导演拍出来的电影。整部电影的结构非常精巧而又富有创意,借由记者对凯恩遗言“Rosebuds ”的探寻开始,讲述了六个片段,而这六个片段又风格各异,一个是凯恩的纪录片,一个是银行家撒切尔先生的回忆录,另外三个则是记者对凯恩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的采访。这样的表现手段让我想起了小说中(比如《冰与火之歌》,《猎魔人》)中常用的pov手法,读起来就好像在拼拼图,同时,这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对凯恩印象的汇总又使得凯恩的形象变得无比立体而生动。印象最深的就是凯恩与好朋友李仑德分道扬镳的片段,不断地让我回想起《美国往事》。这部电影否定了凯恩吗?并没有,凯恩只是一个有缺陷的人而已,正如我们生活中的人一样。他坐拥财富却愿意为穷人发声,但同样,他也只懂得金钱却不懂得付出。

按照《传记片如何建构公共历史》的说法,体育明星演艺名流从默默无闻到成功的发迹史构成了一套模式化的人生模式,这一模式契合了美国梦以及好莱坞电影工业自身的意识形态。在多个方面来说,公民凯恩看起来是是关于美国梦的、人类理性或某种宏大叙事——出于道德理想而非财富目的创立了报业帝国,在众人拥护下试图实现政治目的(被人评价成共产主义者)。但李兰苏珊戳穿了他的真面目,凯恩一切的出发点都并非他所宣称的伟大理念,为工人发声、为苏珊建剧院、按李兰想法写完戏剧评论,他所做的一切都只为了受人爱戴,来弥补童年的创伤经验——在毫无抵抗能力的状态下被遗弃,完全把握不了自己的人生(景深镜头下前后景的力量对比)。影片的现代性意义除了叙事、景深镜头外,也在于这样闯入一个人的一生,用微末的玫瑰花蕾去结构一个完整而复杂的文本

看之前对这个片子一直都是只听过名字,有幸能写下自己的第一印象。就像汤普森说的,一个人的一生是不能用一个词去概括的,本片讲述的东西也很多,解读也可以有很多。我看到一个Leland所说的终身追寻他人之爱的故事;我看到一个让子弹飞式的昔日革命同胞分道扬镳的悲剧;一个欲望战胜道德,为了控制欲和名声,抛弃理想、友情和爱情等一切人性,最终才幡然醒悟的莎士比亚式的悲剧;我也看到资产阶级少年的自命不凡,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实则为满足自己的英雄主义幻想,将人民视为臣子……也能看到万千财富化作一缕青烟的关于生命和物质的思考。他们都不能代表这个故事,他们共同构成了这个故事。所以公民凯恩到底讲的是什么?是凯恩的一生。

。又是一个讲述卓越但又自私、缺乏同情心的人。许多大师之作的相同之处(与八部半、野草莓相似)。多少有些自我反省、映射在其中。只是这部电影居然是导演25岁拍的。技法层面,已经有大量评论了,确实在各个层面都是无与伦比,大胆前卫。很难想象拍摄于1941年。凯恩死后,调查遗言“Rosebud”含义的记者进行走访,用五个与凯恩有关系的人的视角拼凑出凯恩的一生。最后“Rosebud”的含义仍不为世人所知,但却把答案在最后烧毁杂物的火炉里告诉了观众:是小时候雪橇上的字。凯恩的一生在“钱”与“爱”中拉扯。我觉得也许可以用那句很烂俗的话“儿童时的伤害需要一辈子来弥补”。凯恩大概也是如此,儿童时缺失的母爱让他想得到全世界的爱。也许有些遗憾,目前还没办法在这部电影体会太多,观看完没有啥特别的感觉。以后再看。

为什么会是经典,经典是不断被引用、转译、摹仿,以及不断被重复,而《公民凯恩》所具有的经典元素远远超出非普通观众的认知范畴,并不是一个“等待戈多”式“玫瑰花蕾”的戏剧化意象那么简单,比如“城堡”“庄园”所制造的某种视觉奇观,类似于文学作品中“沙漠”所具有的阿拉伯文化或者殖民想象,慈悲心的报业大亨则是资本主义体系犹豫中堕落的某种饱含自责的救赎,而灰姑娘穿上水晶鞋在专门建造的歌剧院一展菲茨杰拉德爵士时代的骄奢淫逸又无异于是美式与欧式文化框架的一场形与魂的对撞,我们非常清楚这一对一对的命题都是再熟悉不过的好莱坞庸俗剧的的配方。经典的是他的创作年代,1941年,一切原创都是对普通人政治生活的洗礼,民众一无所知,对媒体、权力、金钱、婚姻的见地都处于一个摸爬滚打的状态,电影却建立了一种经典的叙事模式。

获得奖项

  • 第7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7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影片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男演员
  • 第14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14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原创剧本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剪辑 / 黑白片最佳艺术指导和室内布景 / 最佳录音 / 剧情片最佳配乐 / 黑白片最佳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