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袭波士顿(2016)

Patriots DayUP:2022-04-07

《恐袭波士顿》(英语:Patriots Day,香港译《恐袭波士顿马拉松》,台湾译《爱国者行动》)是一部于2016年上映的美国传记剧情片,由彼得·柏格执导。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与由凯西·谢尔曼(英语:Casey Sherman)和戴夫·伟吉(英语:Dave Wedge)所撰写的《波士顿不倒(英语:Boston Strong (book))》(2015年)一书。由马克·华伯格、约翰·古德曼、蜜雪儿·摩纳汉、J·K·西蒙斯与凯文·贝肯主演。

恐袭波士顿

评分:8.1 导演:彼得·博格 编剧:彼得·博格 / 马特·库克 / 约书亚·祖特曼 / 保罗·塔马西 / 埃瑞克·约翰逊
主演:马克·沃尔伯格 / 凯文·贝肯 / 约翰·古德曼 / 米歇尔·莫纳汉 / J·K·西蒙斯 / 梅莉莎·班诺伊 / 亚历克斯·沃尔夫 / 欧阳万成 / 瑞秋·布罗斯纳安 / 埃里卡·麦克德莫特 / 克里斯朵夫·奥谢 / 文森特·库拉托拉 / 詹姆斯·科尔比 / 迪牟诺罗凯茨
类型:剧情 / 惊悚 / 历史
片长:133分钟 / 131分钟(中国大陆)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爱国者行动(台) / 恐袭波士顿马拉松(港) / 爱国者日 / 爱国者之日
上映:2017-11-17(中国大陆)
IMDb:tt4572514

剧情

2013年4月15日,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发生了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造成社会动荡不安;使得波士顿警察局警长汤米·桑德斯加入该案,为了追捕犯人而经历重重考验。

演员

演员角色备注
马克·华伯格汤米·桑德斯警长Sergeant Tommy Saunders波士顿警察局警长。
约翰·古德曼艾德·戴维斯(英语:Edward F. Davis)Ed Davis波士顿警察局局长。
J·K·西蒙斯杰弗瑞·普格列斯警长Sergeant Jeffrey Pugliese水镇警长。
文森·库拉托拉(英语:Vincent Curatola)汤玛斯·曼尼诺Thomas Menino波士顿市市长。
蜜雪儿·摩纳汉卡萝·桑德斯Carol Saunders汤米的护士(英语:Registered nurse)妻子。
凯文·贝肯李察·德斯劳列尔Richard DesLauriersFBI探员。
大卫·欧提兹他自己客串。

反响

评价

电影赢得了正面好评。烂番茄根据144篇评论,新鲜度79%,平均得分6.9/10。Metacritic获得69分(满分100),整体评价以正面居多。据CinemaScore调查,观众的平均评价于A+至F间落于「A+」,这是该机构自服务以来,不到60部电影所能达到的成绩。

票房

尽管电影一片好评,但票房吸引力仍然不足,个个戏院相继上映但票房却只有4,150万美元。

上一届:《格雷的五十道色戒2》  2017年香港周末票房冠军第9周下一届:《卢根》

荣誉

年份获提名奖项结果
2016年马克·华伯格和彼得·柏格(包含《怒火地平线》)第88届国家评论协会奖聚光灯奖获奖

该片最先于2016年11月17日在AFI Fest上首映,并定于2016年12月21日在美国有限上映,直到2017年1月13日起才会广泛上映。

简评

看到弹幕里,很多网友在问,为什么本片的中国人那么多?因为,这次恐袭爆炸案,3名死者中,一名是中国女留学生,她叫吕令子。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说,“我们也为吕令子的中国家人祈祷,他们将女儿令子送到波士顿,让她体验这城市的所有一切,她是个23岁的学生,离家是如此遥远。横跨这巨大海洋的两端,她的家人与朋友同感痛心,这显现了我们共有的人性光辉 。”奥巴马时刻在贩卖他国的价值观,却没有反思恐怖分子为什么总是找上他国的门?还有一名中国女留学生周丹伶受伤。也许这就是该剧中国演员较多的原因吧。

电影的模式以及短短几年时间就将热点事件搬上大银幕,这是国内国外都在做的事情,包括冲突以及事件发生前的相关设定都是很相似套路,初步给四星,后续还要继续看下去,MIT和波士顿,以及大量年轻大学生,甚至十分实际的中国学生,感觉会有些让人触动。卧槽,高压锅,高压锅果然危险,极端思维拉人去死真的让人……成龙和布鲁南斯演得《英伦对决》也是类似的事件,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个先来。剧情过于血腥,观影前请做好心理准备。让我想起白银的越野马拉松,甚至温州动车事件,突发事件都是一场灾难。在医院消防警局的成员,都要有强大的心脏。最经典的是在最后高潮没有简单在抓捕,还有犯罪的深层次原因探讨,恐袭的人性本恶的原理出发对待这些事情。

,拍得挺好的,纪录片式地拍摄,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这场爆炸案带来巨大冲击,影片展现了爆炸案发生之后,所有人为之付出的努力,stay strong,是大家的信念,也是波士顿这座城市展现出来的魅力。最后当事人的出镜让人动容,参与破案的警察,重生的伤者,还有给出了四位逝者的照片,拍得克制隐忍又恰到好处

丢掉了传统剧情讲述方式,像新闻纪录片一样,逐个记录着人物故事,在将恐袭发生之后,每个故事因为不同的关系又汇聚到一起,最后引导着得出结论:爱必将战胜一切。看的时候能够与每个人物产生共鸣,那个默默守着八岁孩子尸体的骑警,那对双腿截肢的夫妻,那个准备约会的警察,片中哪怕有不少说教明显的台词和旁白,但毫不影响脑子里想让那些恐怖主义分子不得好死的念头。

还在想怎么我对这件事完全没印象,原来也是13年4月,快十年了…本来基于真实事件的电影就会不同于编撰的,开始没习惯一会儿切换案件当时的CCTV,熟悉了感觉也融洽了,中国小哥那段,真的好紧张,演技也是真的牛!知道真实人物是实际存在的,更敬佩了,如此情况下还能逃出并及时向警方提供线索,太棒了!毫无征兆的袭击,真的太可怕,根本 unpreventable,逝者安息

我太喜欢这个片子的摄影。整部影片除了最后采访,没有一个镜头是上三脚架拍摄的。前面有多平静,后面的代入感就有多深。以实拍加真实资料相结合的方式,以纪录片的口吻完成了这个事件的讲述。没有刻意强调哪个人多伟大,只是真实再现这样一个恐怖袭击中,各种人的表现和心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守候小男孩尸体警察的镜头,寓意复杂,充满情感。

该片采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大大提高了影片的紧张程度,让观众有亲历现场的感觉。《恐袭波士顿》之所以吸引人,还是它的真实性,影片中的很多细节都非常生活化,它没有刻意拔高调查机构和警方在侦破过程中的能力,不管是影片后面多名警察围捕俩罪犯,依然让其中的“弟弟”逃脱,导致一名警察殉职,还是在影片最后,大批警察涌来狙击藏在船舱中的罪犯等,整部电影中,警方从一开始的茫然无绪到后来的处处被动,都说明现实中侦破此类案件的困难程度,这也是该片值得让人思考的地方 。

在爆炸发生10个月后去了波士顿,完全没有想到这件事。从纽约去波士顿的铁路沿着海岸线修建,大雪很厚,风景优美。第一晚住的酒店里有高校联欢,到处是欢乐的年轻人们,最后几晚换在港口边的别墅,安静美丽。城市中心各处有街头表演,著名的海鲜市场人潮涌动,龙虾也就so so,博物馆很大,连A&F店都很大。并没有遇见伤痛。坚强的意思有时候就是遗忘。电影其实中规中矩,不打算推进一步,不打算提问,更不打算回答,只把一切按表面的记录。这也是种遗忘,好像记录下来了,就可以忘记了。

最后将近十分钟的纪录片将前面两小时的剧情一秒拉回现实,故事里最残忍、最不忍直视的那部分以更加真实的姿态呈现在眼前,而更具杀伤力的是紧接着风轻云淡的讲述出心里千回百转的纠结。不再健全的双腿再次踏上波士顿的那条大街,这座城市因为爱再次凝聚,鼓掌和拥抱释出的善意让伤痛慢慢平复。还有这部电影里警民之间的关系是少有地看到如此和谐的一面,尤其是在现阶段对立冲突如此鲜明的现实背景下。

影片从参与事件的一个个人物开始编织细节,逐渐注入主线,将人物塑造得生动立体。叙事流畅,故事动人。实际上影片风格纪实,在剧情上没有注于夸大事件的影响和过程。从多个角度展现故事的发展,同时注入主旋律,展现system的强大和民众的爱与团结。我认为最后的陈述有些过于突出爱的主题。换成这样说或许会更好——“我们不会因为灾难而认为那些带来仇恨的人带给我们爱的团结,我不会说经历了爆炸之后,我的人生感受到了更多的爱,生活更加温暖了。但是正是在他们精心准备的仇恨到来之际,我们所展现出的团结,使我意识到了我们可以面对任何东西。”

电影前后都是抒情推进,开头30分钟一度很无聊,最后几百个人围着抓一个人的地方真的很drama,通讯没办法调到一起,内部部门都各自为政,typical America。比较精彩的是2位女士的审讯对话,不知道黑人女士到底是哪个部门?美丽国也有特事特办呀,比如要求所有人不出门,比如没有律师直接抓过来先问,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老美被宗教信仰被渗的多透。911是美国政府那段也很有意思,老美对亚裔根本没有同理心,但这个脱口秀小哥真的演的不错!!特别是对比那个警探,演技槽糕透顶…对老外脸盲十级都能感觉他哭的费劲。真人真事改编再加一星,无用的知识又增加了。

规整而有秩序的好电影。每一步每一个镜头每一个表情都稳扎稳打,从铺陈人物,到救护,到巷战,全城封锁,再到精神创伤,丰满而且完整,严肃而且扎实,这也正是与这类灾难片契合的好方式。尽管规整得过了分,但情绪抓得准确得要命,除了不合时宜的鸡汤之爱,全片都在人的情绪上起舞,绝对是沉浸式的完美观影体验。人类的苦难是共通的,无关人种,无关国籍。

获得奖项

  • 第88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第88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提名:年度佳片
恐袭波士顿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