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伦之旅(2009)

Everybody's FineUP:2022-04-06

天伦之旅

评分:8.6 导演:柯克·琼斯 编剧:柯克·琼斯 / 托尼诺·格拉 / 朱塞佩·托纳多雷 / 马西莫·德·丽塔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 / 凯特·贝金赛尔 / 山姆·洛克威尔 / 德鲁·巴里摩尔 / 凯瑟琳·莫宁 / 詹姆斯·弗莱恩 / 梅丽莎·里奥 / 布兰登·萨克斯顿 / 詹姆斯·墨塔夫 / 奥斯汀·拉尔西 / 莉莉·莫·辛 / 肖姆斯·戴维-菲茨帕特里克 / 达米安·杨 / 钱德勒·弗兰茨
类型:剧情 / 家庭
片长:99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幸福窝天伦 / 人人都很好 / 大家都很好
上映:2009-12-04(美国)
IMDb:tt0780511

天伦之旅简介

年迈的弗兰克(罗伯特·德尼罗 Rovert De Niro 饰)曾是给电线涂保护层的工人,他的工作保护了电线不受外界的侵蚀。对于自己的四个孩子,弗兰克同样是百般呵护,可是在妻子去世的8个月时间里,他发觉自己和孩子们的距离越来越远。弗兰克不顾医生的告戒,独自踏上了拜访四个孩子的旅程。然而,在弗兰克的心目中应该成为画家的小儿子不知所踪,大女儿Amy(凯特·贝金赛尔 Kate Beckinsale 饰)的婚姻生活似乎并没有表面上那样幸福,本以为会是乐队指挥的儿子Robert(山姆·洛克威尔 Sam Rockwell 饰)其实只是个鼓手,而从小就喜欢跳舞的女儿Rosie(德鲁·巴里摩尔 Drew Barrymore 饰)似乎同样对父亲有所隐瞒。就这样,老弗兰克带着满腹的猜疑踏上归途。途中由于心脏病弗兰克住进医院,孩子们终于齐聚弗兰克的医床前,可是小儿子却依旧没有出现……
  本片翻拍自意大利导演朱塞佩·多纳托雷1990年的同名电影,主演罗伯特·德尼罗由于在本片中的出色表演,荣获第13届好莱坞电影节年度男主角奖。

第67届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原创歌曲(提名)保罗·麦卡特尼

简评

往事如烟,无处祭奠......有人这样说过,在美国电影史上,只有一部类型片可以与《教父》相提并论,那就是意大利导演塞尔乔·莱昂内的“往事三部曲”之一,耗资4000万美元,历时十三年制作的《美国往事》。而本片《天伦之旅》的男主与以上二部的主演都是好莱坞重量级演员德尼罗,《天》片是一部非常正统与动人,讲述父亲与功成名就的四子女互动的情感戏,不要被某自提库公号吸睛标题误导成低俗片了。给4星。

尊重每一个人的人生,包括你的孩子。不要尝试用你有限的认知去框架他的无限【讲述】男主退休后,最期待子女回家,然后一个个爽约。男主决定带上行李亲自去孩子们的家里一一拜访。过去,他收到的都是好消息,以为孩子们都过着自己希望他们过得生活。然而并没有,艺术家的儿子吸毒过量而亡,嫁给有钱人的女儿婚姻生活并不美满,做高管的女强人女儿也并非一帆风顺。。。【感受】大部分父母看不见“真实”的孩子,因为他们只是“好心地”希望孩子过着“自己想要”的孩子们的生活,希望孩子成为“自己幻想中”的孩子。这样的父母是幸福的,然后孩子是不幸的。

看了张颂文鉴赏电影的课后找了这部来看。温情,治愈。想不到美国人还能拍出这么柔情似水的片子。虽然“我都是为了你好”式的隐瞒很容易拍的俗套,但是这部也许是演员们的表演太真挚的原因,并没有让人觉得俗气。即便看到二十分钟已经猜到很多被隐瞒的真相是什么,但仍然让人很想看下去。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谎。报喜不报忧的爱,蛮中国式的。很神奇,这部电影里父亲形象的塑造也好家庭之间的相处也好,都让我觉得能在中国式家庭关系里找到影子。可能因为德尼罗是个意大利父亲吧。电影色调特别温暖,看的人伤感又暖心。配乐也很棒。非常适合跟家里老人一起看的一部电影哈哈。

一部非常中式的美国家庭片。爸爸曾严苛的让孩子们成为他理想中的“骄傲”,而孩子们长大后也永远报喜不报忧。父母与孩子,表达爱的方式永远不一样。影片采用非常含蓄表达方式,去呈现很多关于两代人关系间的问题,在镜头里,在细节上,在画外音中。剪辑的处理非常中式,孩子们迎接父亲到来时,都是小孩的身份,就好像我奶奶对我说的:“不管你多大,你永远在我眼中是个孩子。我会担心,会唠叨,就怕你照顾不好自己。”相信非常让中国观众产生共鸣。而作为家庭片必不可少的隔阂鸿沟,片中用了很多次远景去营造疏离感,不仅在距离上。而大卫,作为一个麦格芬,在最后却用画作与父亲做了比其他三个孩子更为深刻的沟通:你也是我的骄傲。非常细腻,在看似平淡后,却已情到浓时。

疑惑,凭借蓝领工人一个人的收入可以养活老婆和四个孩子吗?其中三个还从小学艺术。母亲果然又是一个被抹去的女人(虽然故事就是她去世了),其人设落入俗套,或者说,确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一个奉献者,在咱国俗称“驴”,她温婉,持家,最大的优点似乎就是她是一个‘good listner’,同时是支撑着她与孩子保持密切联系的(唯一?)优势。故事感人、情节起伏适度,剧本有托纳多雷加持,演员也都是一流的,+最近我已经开始思考爸妈的养老问题,看得我泪流满面,但同时也是个极其不接地气、核心思想平淡且俗的电影,除了让我释放一下感情,好像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这部电影看得我太难受了。全程在哭,不知道是德尼罗的表演太过触动人心,还是我共情能力太泛滥,一直在哭没有停下来,中间哭到换不过气来,要暂停缓一会。已经是白发苍苍,眼里看到的还是童年时期的孩子;妻子去世后才知道家里原来有这么多活要做;要自己做饭;一个人坐火车大巴穿越整个国家去看望孩子;直到外孙告诉行李箱可以拉着才开始不再提着;遇见温暖的人也遭遇恶人;没能再见的小儿子。在旅途中,在通话间,电线无处不在。我想我再年轻几岁,便不会有现在的心境。

德尼罗老去了,很多适合他的剧本也会出现不浪费他演员的天赋,真好。失去妻子八个月后,他本想和孩子们欢聚一下,没想到一个个的爽约,那他就踏上旅程去一个个找孩子们~每个孩子都过着表面看似积极向上的生活,内心是否真的happy才是父母所关心的~全世界都一样,只想大家健康整齐地聚在一起!当看到David那副画,画着爸爸的工作(电话线包管工),那些简单的黑白线条真的很泪目~

是没想到美国能拍出日式亲情的细腻。五星给老罗的演技和两个让我终身难忘的情节:1、老父亲拖着孤单的行李箱经过地下道,好心给流浪青年钱买食物反被抢劫,被踩碎了药瓶,他捡起碎粉末。此刻,他的心慌和苦痛无人述说,只能在公共电话亭里,打电话给家里的答录机,一遍又一遍的听已逝爱人的声音。不止四个孩子离不开母亲,最坚强的父亲亦然。2、大卫死后,父亲想去买下他的画作,无奈得知已被买走。善良的姑娘在仓库找出滞销的另一幅,无人欣赏的画作——电线杆,藏着最深的父子情。看此片时我没有哭,加班回来的某人陪我看最后一段,我给他复述第一个情节的时候,忍不住哽咽了。他说他能理解,丧偶的痛苦,只能对空气说话的孤独。最后,惟愿大家老有所依。

老爷子被孩子们放了鸽子,他独自一人踏上旅程去看望他们,可他发现孩子们的生活和他们电话里说的不太一样。他看到了隐瞒和欺骗,却选择了不说,因为他感受到了子女们生活中的纷纷扰扰。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成为他们想要的样子,却很少去关注自己的孩子过得是否开心快乐。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很多事情父母都没办法代替子女去完成的。通过这趟旅程,老爷子明白了自己只想要孩子们开心快乐,而子女们也向父亲敞开了心扉。真诚相待,坦诚相告,才是爱的表现。天伦之旅成就天伦之乐,很温暖。

不能和儿女一起享受《天伦之旅》的父母不知该算成功,还是该算失败。和影片一样,我也不愿给出判断,因为双方看上去都很无辜亦很无奈。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病态996早已成为常态。对此,绝大多数人都选择忍耐,因为做个有用的工具人似乎更为重要——除了不会做父母,现代人也不会讨好父母。不信?从儿女角度出发的《萨维奇一家》已将二者间的距离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了。为此,这部虚实交织从父母角度入手的作品便让一个主动抛下工作的人——拿出剩余时间尝试去了解另一个人的需求。换句话说,影片探讨的是贫富之间的关系。表面上来看,儿女都过得充实而快乐,但在父亲看来,这些繁忙的现代人却有如流浪汉那般窘迫。因此令人想起《东京物语》的《天伦之旅》是一部有关孤独的电影。从举重若轻的结尾可以看出,老人亦是在拿善意的谎言向观众感恩和告别

这本电影应该是学习固定镜头拍摄的教科书了吧,很多场景用的都是固定镜头,扎扎实实讲好故事,同时也能做到很自然又高级的转场,当然这对演员要求会非常高。另外,电影还是会带给我很多关于人生、家庭、成长的思考,尤其是电影最后部分,带给人思考的密度很大,每个人都会有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感受和感想。匆匆忙忙的一生,做了一辈子的人最终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忙活吃一顿团圆饭,享受天伦之乐,我觉得这才是最真实的,也是人生最幸福的体验。这是一本好的电影,扎扎实实地讲好故事,又能令观众有所思考,虽是改编朱塞佩的电影,也值得打高分。

和《东京物语》很像又不同。同样是父母去孩子家却不受欢迎,父母对孩子生活的想象和实际并不相同。《东京物语》侧重描述的是状态,《天伦之旅》侧重描述的是原因。孩子不愿意和父亲相处是因为父亲太苛责,要求太高,说点什么就炸毛,不善聆听至善说。人就是这样啊,如果想有天伦之乐就要接受孩子的平庸。优秀的孩子哪有在父母身边总是闲着的。当画家和粉刷工,其实都可以过得很好,没必要非要优秀,可惜老头最后才明白。

获得奖项

  • 第13届好莱坞电影奖
    第13届好莱坞电影奖
    获奖:最佳男主角
  • 第67届金球奖
    第67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电影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