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次元骇客(1999)
《异次元骇客》(英语:The Thirteenth Floor,香港译《十三度凶间》)是一部1999年的科幻惊悚电影,由乔瑟夫·卢斯纳克(英语:Josef Rusnak)执导,零散改编丹尼尔·F·加罗耶(英语:Daniel F. Galouye)的1964年小说《三重模拟(英语:Simulacron-3)》。电影获得2000年土星奖最佳科幻电影提名,最后败给《黑客帝国》。
评分:8.4
导演:约瑟夫·鲁斯纳克
编剧:丹尼尔·F·加卢耶 / 约瑟夫·鲁斯纳克 / Ravel Centeno-Rodriguez
主演:克雷格·比尔克 / 阿明·缪勒-斯塔尔 / 格瑞辰·摩尔 / 文森特·多诺费奥 / 丹尼斯·海斯伯特 / 斯蒂文·沙博 / Jeremy Roberts / 里夫·霍顿 / 莱昂·里皮 / 珍妮特·麦克拉克伦 / 布拉德·威廉姆·亨克 / 伯特·布洛斯 / Venessia Valentino / 霍华德·S·米勒 / 蒂娅·德克萨达 / 施瑞·阿普莱碧 / 鲍勃·克莱德宁 / 艾莉森·洛曼 / Hadda Brooks / Ernie Lively / 托妮·索耶 / Brooks Almy / 李韦弗
类型:科幻 / 悬疑 / 惊悚
片长:100分钟地区:美国 / 德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十三度凶间 / 十三度凶兆 / 13阶梯 / 十三层楼 / 第十三层 / The 13th Floor
上映:1999-05-28(美国)
IMDb:tt0139809
演员
- 克雷格·比尔科 饰 John Ferguson(1937年)、Douglas Hall(1990年代)和David(2024年)
- 葛雷琴·莫尔 饰 Natasha Molinaro(1990年代)和Jane Fuller(2024年)
- 阿明·缪勒-斯塔尔(英语:Armin Mueller-Stahl) 饰 Grierson(1937年)和Hannon Fuller(1990年代和2024年)
- 文森·唐诺佛利欧 饰 Jerry Ashton(1937年)和Jason Whitney(1990年代)
- 丹尼斯·赫柏特 饰 Detective Larry McBain
- 施瑞·阿普莱碧(英语:Shiri Appleby) 饰 Bridget Manilla
- 李昂·里皮(英语:Leon Rippy) 饰 Jane的律师
- 瑞夫·休顿(英语:Rif Hutton) 饰 Joe
- 珍妮·麦克拉兰(英语:Janet MacLachlan) 饰 Ellen
- Steven Schub 饰 Detective Zev Bernstein
- 艾莉森·拉曼(英语:Alison Lohman) 饰 Honey Bear Girl
主人公道格拉斯是1990年代的程序员,他受雇模拟1937年的洛杉矶的程序。他的雇主被杀前,在那个模拟世界给他留下了暗示。
获得奖项
- 第26届土星奖
提名:最佳科幻电影
简评
看看影片拍摄时间这确实是属于先驱性的情节设定了,以前的计算机都是巨大的所以很多科幻片都是以大为基本,不想现在都是以芯片来做文章,这当然也是具有时代性意义的。开发者老头是当代爱因斯坦,但是他选择的不是back to the future而是回到过去;道具服化都不错,但是1937的口音还是比较出戏,没有时代感;整部影片以谁杀了“我”来做悬疑线,法律与秩序犯罪意图的小胖前来做程序猿;影片前半部分略显平淡,既然是自己创作的空间,那么1937年的人物为什么不知道自己有“两重身份”呢?来来回回的折腾和适应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穿梭后也把影片分割得乱七八糟,但又不是很有深度的那种片段剪辑。到头来更像是伦理探讨,到底要不要keep住这个东西,人类和电脑系统到底要怎么相处,人的性格会不会被程序影响云云
概念是真的很好!如果你站在爱情角度会觉得嘿浪漫,虽然你是NPC但你比所有我知道的东东都真实qaq呜呼呼.....站在反派角度,被自己的虚拟形象替代掉是有点惨厚(。)站在已看过不少科幻片的俺自己这边,感觉逻辑框架并不成熟也缺少些让人有兴趣展开思考的内容,99年不算太早,像逃离地下天堂、世界旦夕之间、绿色食品等等都比这个要有意思得多.....说到底科幻电影不能只靠天马行空的概念,还得要讲好一个故事,给观众构建一个足够吸引人的浩瀚、跳跃又鲜活的平行世界。
2024年1月20日观影于美国华盛顿家中。看过很多科幻片,但这一部仍然能够独树一帜。这部电影很容易让人想到后来的黑客帝国,西部世界,盗梦空间和之前的银翼杀手。但《异次元骇客》和上述电影有一个本质不同:虚拟世界的所有人都存在自主意识,只是没意识到这个世界是虚拟的。这一点让人背脊发凉,这不是正如我们生活的世界。巧合的是,电影中描绘的未来世界,时间恰好在2024年。今天,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构建虚拟世界不再遥不可及。如果有一天我们创造的虚拟世界中的人物,有了自主意识,那我们这个世界是真实的概率又有多大呢?我们的世界是真实的吗?我们真的存在么?又如何定义存在呢?其实,在反复的穿梭中,电影对存在这一问题的讨论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影片开头导演也回答,我思故我在。
一部电影海报剧透所有的科幻电影,那个时代怎么这么盛产哲学科幻片哟!前有《异次元骇客》后有《黑客帝国》,据说都出自同一部科幻小说的脑洞。在1999年设想的VR有点大,普通玩家玩不起的样子(说的是在故事主场景那个),好喜欢1937年的洛杉矶,女主也有着一张那个年代的脸,富含胶原蛋白,天真而性感。全片演技最佳应属男主角的助理、在1937年分身成酒吧小哥完全颠覆性演技,没有一丝原来憨憨的样子,阴邪的笑容让人不寒而栗,演出恐怖片的效果。不过和《黑客帝国》一样,还是有个致命的弱点——都是爱情至上,还来点玄学。虽然没有黑客帝国的寓意更深,但最终依然会想观影者抛出同一个问题:蓝药丸和红药丸,你会选择哪个?以前的自己会不假思索地要寻一个真相,现在只能犹豫着半眯缝着眼睛,不愿看清这个世界,以为这样痛苦就会少一点。
抛开表演与技术的比较,本片依然不够与《黑客帝国》作比,笛卡尔之谶语变成了本片叙述“非理性历史”的假面,而在《黑客帝国》里展示的资本主义式复制神话却试图洞察这拟象背后的理性,《异次元骇客》里的单元个体即是拟象的上帝而非系统本身,系统与角色只不过是游戏,超验仍是最终的归宿,现实则成为了不可触及的禁忌,对比起《黑客帝国》有一套看似自洽且封闭的理论,其实内核还是渴求上帝与心灵健康的,也许它们间最接近的地方就是探讨对个体身份的剥削,不过《异》仅将此种剥削委身于叙事层面,因此他们决定重回到三十年代,回到黑色电影暧昧的雨夜中布道,而《黑客帝国》或《攻壳机动队》则看向未来,在心为身役之外做选择
创想真的很前卫了,它强调了意识conscious的永恒,人类身体只是如此残破而脆弱的载体。但片子拍得很糟,视听做得太节俭,美术搭建也缺乏想象力。已经完全破坏了科幻片的质感。动辄打雷下雨或者航拍,声音做得尤其差,演员的声音都是后期配的,和僵硬的演技相映成趣。剧本有意思,概念是:我们所仰望的遥不可及的神,可能也是一只奔跑的小白鼠,但小白鼠也是真实的,甚至会被更高端的物种爱上。延伸地想到——那么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秩序如此混乱,人性如此卑劣,是否是因为我们是最底层的世界模型,所以人性被建立得如此不完善。
三星半吧,多重虚拟世界的剧情还蛮好猜的,也不免有些漏洞,最无语的大概是警探得知真相后的淡定,感觉整个故事都被刻意简单化了,很多细节细想都是bug。不过总体来看故事叙述得还算完整,也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主题,“我思故我在”,虚拟世界的人在虚拟世界里死亡后能够穿到上一层真实世界的设定有点有趣(但也有点牵强)。最有趣的大概是最后一个镜头关机的画面,留了个是否2024年的世界也是虚拟的彩蛋。我还蛮喜欢带点古早味的科幻片的质感,但演员演技有点浮夸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异次元骇客》像好不容易开发了精巧的定向能武器,却只用来打苍蝇。其实这部电影真的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虽然也是《黑客帝国》那种“缸中之脑”设定,但整个故事的展开非常有条理,脑洞大开中又颇具科幻的硬度,前后的暗示给的很足,反转既保证了悬疑度又不突兀,可以说讲了一个非常不错的故事。但可惜的是这竟然是一部纯爱电影!并不是说爱情电影就天然落下风,而是如此“直男”的电影,况且科幻也足够硬,却完全服务于男欢女爱,总感觉有点落差感,电影不应该翻译为《异次元骇客》,而应该叫“跨越次元的爱恋”。这是导演或编剧有意为之的,电影多次提到dejavu,讲的也完全是一个在你爱上我之前我就已经爱上你的故事,但还是太超前了,同样的赛博恋人的概念这两年才火起来。也太纯爱了,总觉得冰冷的科幻配不上甜甜的爱情。
抛开表演与技术的比较,本片依然不够与《黑客帝国》作比,笛卡尔之谶语变成了本片叙述“非理性历史”的假面,而在《黑客帝国》里展示的资本主义式复制神话却试图洞察这拟象背后的理性,《异次元骇客》里的单元个体即是拟象的上帝而非系统本身,系统与角色只不过是游戏,超验仍是最终的归宿,现实是不可触及的禁忌,对比起《黑客帝国》有一套看似自洽且封闭的理论,其实内核还是渴求上帝与心灵健康的,因此他们决定重回到三十年代,回到黑色电影暧昧的雨夜中布道,而《黑客帝国》或《攻壳机动队》则看向未来,在心为身役之外做选择
如果没有看《世界旦夕之间》的话,可能会觉得这片子还是挺好的,但可惜是在看完法斯宾德的片子才看的这部,确实感觉在内容和意义的挖掘方面差了一大截。法斯宾德的片子虽然比较拖沓,但是无论在摄影技巧以及主题的探讨方面,都进行了尝试。但本片除了揭示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可能是虚假的这个可能性外,对于背后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探究,而且大团圆的结局也极大削弱了影片的深度。对于同一题材的不同创作,才真是能够高下立判。
一切基于【缸中之脑】的思想实验,1999年的电影放在现在看设定比较过时,但放在当时应该是比较超前的,毕竟当年《黑客帝国》的沃卓斯基姐妹也是有这个想法。但相对黑客这个明显low了相对的1998年还有个比这个拍得更好的《楚门的世界》,这个电影当时不火也是情有可原。话说回来,记得某个三流作家说过,要想创作好就得回头抄那些不火的作品所以《云球》就诞生了,先看云球就觉得是个缝合怪,现在看到了这个缝合怪的地基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说回电影,结局在开局20分钟后猜到,毕竟1937年的世界人会失忆,主角当然也会,而且傅也说了“居然是你,你怎么会找到我”然后挂断电话,只有看到电话那头的人才会认为无需留言所以才会挂电话,编剧给的提示太多了。演员演技一般,音乐可有可无,放在现在也是不入流作品自然会被网络抄袭写手盯上。
像梵高一样,很超前,当年没有人理解。1999年最火的是《拯救大兵》,现实主义影片。后来的Matrix, Truman Show 都是这部电影的翻拍,甚至盗梦空间,都有这部电影的影子。但是,这部电影有个高超的地方,和Truman类似,给出了一个关于人类边缘的猜想。也许死亡,而不是光速,就是我们这个模拟世界的边界。我们死亡的瞬间,就是突破这个模拟的时刻,那一刻,我们明白了模拟器外的一切,又失去了模拟器里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