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1982)

UP:2022-03-30

茶馆

评分:9.5 导演:谢添 编剧:老舍
主演:于是之 / 郑榕 / 蓝天野 / 英若诚 / 黄宗洛 / 童超 / 金昭 / 林连昆 / 牛星丽 / 谭宗尧 / 童弟 / 吴淑昆 / 胡宗温 / 程中 / 李大千 / 李源 / 李翔 / 张瞳 / 任宝贤 / 尚丽娟 / 米铁增 / 田春奎 / 冯增祥 / 雷飞 / 林东升 / 孟瑾 / 孙峻峰 / 平原 / 曹世骧 / 王大年 / 王淑华 / 张华 / 丁海涛 / 朱旭 / 孙敬修 / 曹孟浪 / 何康理
类型:剧情 / 历史
片长:118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北京话
影片别名:The Teahouse
上映:1982
IMDb:tt1395030

茶馆简介

世纪之交,古老的中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老态龙钟的大清王朝摇摇欲坠,六君子的鲜血无法阻止历史车轮的滚动,老北京城的上空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王利发(于是之 饰),北京城内裕泰茶馆的年轻掌柜。他谨记父亲的教诲,体面周全地迎送四方宾客。小小的茶馆内,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穿梭于此:提笼架鸟哀叹时运的松二爷(黄宗洛 饰);慨叹国之将亡的刚毅满人常四爷(郑榕 饰);一心谋求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蓝天野 饰);丧尽天良买卖人口的刘麻子(英若诚 饰);打算娶老婆的庞太监(童超 饰)……你方唱罢我登场,小小茶馆之内演尽世间的沧桑与凄凉……
  本片根据老舍同名原著改编,并1983年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特别奖。

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 特别影片奖

简评

人世沧桑,命运轮回。爱恨变得虚无,只剩无尽的挣扎。时代如果坏了,做好人和做恶人并没有什么分别,出于资源的客观限制,你选择对谁好的同时,也就选择了对谁恶。选择需要勇气,勇气等于狠辣。善良源于懦弱,懦弱源于恐惧。面对不得不做的选择,与其自怨自艾,不如奋起抗争。但事后观之,剥离当时当日的限制,抗争被重新理解为黑化。把茶馆和狗镇对照,更显得茶馆的悲剧性,茶馆人人向善,狗镇人人作恶,却走向相似的命运——茶馆悲凉,它没有催生抗争,仍旧是被动地等待改变,等待漫长冬日的终结。狗镇惊悚,它不相信冬日会终结选择奋起抗争,女主黑化后血腥复仇、以暴制暴,却不是廓清,而是取而代之。孰优孰劣?难有答案。

从《茶馆》意识到百年老字号的重量。一个茶馆是王掌柜的生命写照。一个茶馆经历了40年的时代变迁。掌柜想要远离政治,馆内一直贴着“莫谈国事”,可国家大事他们何时远离过?又如何远离得了?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享受着安逸平静的生活。生在不太平的一代,整个生命的价值都葬送在不停止的硝烟中。各个都是老戏骨,眼里都是戏。以前的演员是演出生活,贴近生活,就好像是他们的命运一般。现在演员各个浮夸到不行,就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在演戏,美艳得不真实,却忘了演戏就是要给人带来真实。如今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还有这种茶馆了,曾经普及至各种阶级的饮品已经变成了高雅艺术,规矩多的是,哪有如此随意热闹的茶馆了。想想几十年后的珍珠奶茶会不会也要端着喝?

那时候的化妆技术好厉害啊,演员演技也好好,每个年龄段的姿态神态都拿捏得好到位…尤其是第三个时期老年的状态,说是换演员我也会信…最后一幕王利发居中心,常四爷和秦二爷分居两侧的镜头给我印象好深刻,配上对话更显深意…好可悲“我爱我的国啊,可是谁爱我呢”。一心想实业救国,却被没收工厂划为逆产,最终发出“不要再做好人”感慨的秦二爷;心地善良正义慷慨,因说一句“大清就要亡了”就被抓去做了一年多牢,出来之后潦草一生的常四爷;一辈子点头哈腰不断改良茶馆只为活着谋求生计的王利发…虽然最初看起来三人的命运大相径庭,可到结尾来看却是相差无几,处于时代洪流中的我们,只不过是颗被裹挟着向前走的小粒子罢了…虽然感叹着当时的社会如此悲哀,但有些东西于现在也只不过是藏在了暗处罢了,并没有消失。

读过《骆驼祥子》,但没有读过《茶馆》,今天慕名打卡这四十年前的电影,我们也仿佛过了茶馆的两个二十年,今天的电影和当年真不可同日而语。所有老演员都是戏,二十岁、四十岁、六十岁,三朝皇帝,三朝王掌柜、秦二爷和常四爷,每个人都是主角。恰如其分的数来宝、演员的夺目演技,我第一次觉得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看一次都不够,需要反反复复多看两遍,学习这起承转合,感悟这沧桑巨变。以后有机会还会读原著的书,借着老舍先生的笔下,走近那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混战年代。秦人不鉴,而后人复哀之。

老舍真的yyds,剧情紧凑,引人入胜;场景安排也很赞,通过一个茶馆演出了各行各业的平凡百姓,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态。从光绪年间,还很年轻的掌柜就开始踌躇满志地搞改良,他的一生大概也见证了中国大地上“改良”最多的一段岁月了。其他的人,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抱负。可是讽刺的是,凭良心过日子、一心实业救国的两位好人,最后竟落得一场空;而那些丧尽天良干尽坏事的小人却活得滋润。哎,最后撒纸钱不仅是为自己祭奠,也是为时代、为中国祭奠吧。

国事改良,茶馆常在。小茶馆见证时代变迁,可是无论怎样改朝换代,无论怎么追随时代脚步,那些顺民百姓的命运都同样悲惨。那些偷奸耍滑,蝇营狗苟的人却混得风生水起,让人感到绝望。经营茶馆的王掌柜、舍己办实业救国的秦二爷、正直善良忧国的四爷最后为自己烧纸钱,祭奠的不仅是自己的人生,也是糟糕的国家。王掌柜以自杀终结生命,作者老舍也在文革中遭到迫害自杀身亡,作者本人与作品人物的命运竟然形成了呼应,这是何等的讽刺!

虽然现在看起来本片场景单一,化妆粗糙,老戏骨们举手投足的架势里都有戏曲的影子,台词话剧的痕迹太重,电影其实不是《茶馆》最适合的载体。但老舍先生的台词太震撼人心啦,像刺刀一刀一刀直捅要害,像烈酒一碗一碗摧人肝肠。“我打不了洋人我还打不了你吗?”“这大清国是要完呐”“我爱咱们的国呀,可谁爱我呀!”原来中国社会一直都在绕圈子,现在这TM不又转回来了吗?PS:于是之演得真好,三分油滑世故三分机敏狡黠三分小善良,还有那么一丝邪性。后面梁冠华太“憨”,陈宝国太“正”,只有于老爷子演绎得最传神。

绝对五星推荐。,也不知道那会儿都是在哪儿培训的演技,现在的演员真的多看看这些老电影。。确实是厉害,不得不佩服老舍先生,这些年不知道有没有如此精彩的人文作品。,秦二爷实业救国最后厂子被收,机器被当废品卖,常四爷硬汉自力更生,老了卖花生,捡冥币为自己备后事,王掌柜当了一辈子顺民,最后被搬家。秦二爷说自己家财万贯,年轻就要吃喝嫖赌,瞎折腾啥,牛鬼蛇神当了道,秦二爷让我想起了马云。诗酒趁年华,大家苦中作乐,罢了。

看睡着了。《茶馆》有点特殊,它只属于人艺于是之那批演员,类似传说中只有梅兰芳侯宝林才能演绎的节目,是一种文化景观了,本片最大的价值,就是记录下了那批演员的表演。形式上也很接近话剧,表演有极浓重的程式化痕迹,在一个严重限定的时间空间里安排(堆砌)情节,观感上肯定不如正常的清末民初电影来的开阔、自然,也谈不上有什么电影技巧,无非几个特写镜头之类的,反而还消弭了话剧中观众可以捡自己喜欢看的趣味,总的来说除了机械保存个文化景观,本片存在的意义不大。《茶馆》创作于56年,有明显的控诉旧社会之意,这方面没什么新鲜的,无非老实人被兵痞等人欺压、卖儿卖女沦落风尘之类,这些直愣愣的卖惨戏占了大头,第一节那些清末人物的风流做派能感到设计者老舍的俏皮,可惜后面未予保持。少见的记了民国会道门一笔。尚丽娟版小丁宝不错

看到最后努力想实业救国秦二爷说有钱就应该去吃喝赌嫖胡作非为而不是想着做好人,不知道怎么想到了王安石那首《凤凰山》。“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说是茶馆的故事,其实就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故事。贯穿整个故事的三个人物,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三种不同的选择,三种相似的命运。乱世之下大部分的普通人不管做什么样的选择,好像都会不可避免的被推向更深的深渊。不过好歹电影最后,离开的大力、栓子还有那些进步学生,他们代表了希望吧。可惜王利发应该是看不到黑暗后的黎明了。果然是“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

优秀的文学作品一部就可以饱满的展现几十年的历史。看完之后感觉我对中国的人情世故真的了解甚浅,话里有话、笑里藏刀……话背后的多层深意有时很难反应过来,还是自己社会经验太少啊。纯靠对白就把每个人物的特点、性格、阶层都刻画的入木三分,再通过人物的命运转折、茶馆的兴衰记录一系列历史转折,让我等后辈非常直观的看到那段历史画卷。值得一提的还有老演员的们的表演,声形表俱极致,纯靠表演抓住观众的眼。这种电影太容易升级的我的审美阙值,再反观现在大部分演员……“老戏骨”真的是挺讽刺一个词,以前的演员平均水平现在都已经成了可望不可及的天花板。流量横行霸占眼帘,真正有料的却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茶馆》里的各位演员的共同呈现真的让人感受到的纯粹精致的表演,各司其职,风华绝代,现在已经难以见到。

我看的时候也没想过是这么个结局。看完了直感觉,他们三个人走来走去真的可怜,跟童话故事不一样的中国故事,动荡的是时代,也是人心。王掌柜那么圆滑的一个人,却还是逃不过这里欺压一下那里欺压一下的命,常四爷一辈子堂堂正正,倒是落了个卖花生的结局。倒是好在他对得起自己。其实想来,电影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对得起自己,为自己而活,只是“好人”的遗憾更多一些罢。那些个势利眼也不见得会有什么好下场!我觉得这才是老舍先生的妙处,他虽然是站在良善的一方感叹着吃人的社会,却还是在故事里不留余力地赞颂着良善!

获得奖项

  • 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获奖:特别奖 / 评委会特别奖-特别影片奖
茶馆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