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谋杀案(1954)
评分:8.9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编剧:弗雷德里克·诺特
主演:雷·米兰德 / 格蕾丝·凯利 / 罗伯特·卡明斯 / 约翰·威廉姆斯 / 安东尼·道森 / 利奥·布里特 / 帕特里克·艾伦 / 乔治·利 / 罗温·休斯 / 盖·唐尔曼 / 贝丝·弗劳尔斯 / 山姆·哈里斯 / 哈罗德·米勒 / 威廉·H·奥布莱恩 / George Alderson / Alex Ball / Richard Bender / Sanders Clark / Jack Cunningham / Robert Dobson / Forbes Murray / Monty O'Grady
类型:悬疑 / 惊悚 / 犯罪
片长:105分钟 / 88分钟(葡萄牙)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电话情杀案
上映:1954-05-29(美国)
IMDb:tt0046912
电话谋杀案简介
汤尼(雷·米兰德 Ray Milland饰)和玛戈(格蕾丝·凯利 Grace Kelly 饰)是貌合神离的一对夫妻。汤尼常常为了他的事业和爱好,把娇妻忘在一边,二人感情亮出红灯。而生活寂寥的玛戈和作家马克不可避免的擦出爱之火花,他们约会、通信,不料竟被汤尼发现。汤尼没有 声张,只是写了一封匿名信给妻子以示警告。然而现在马克竟然造访家中,为了一雪耻辱,加之图谋得到妻子玛戈的丰厚财产,汤尼暗生毒计。 汤尼向旧时同学列斯开出了一千英镑的价钱,让其参与他布下的一整套严密杀人计划。这套计划有设计精妙的凶手不在场证据,电话、钥匙,窗帘,统统成为这个阴谋的道具设置。然而计划终究赶不上变化,列斯不但得不到赏金,还要赔上自己的性命。而汤尼却也急中生了智……
获得奖项
- 第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Foreign Actress - 第7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简评
希区柯克的作品真的没有差的,又是一个丈夫杀妻的故事,像煤气灯那样,丈夫都是处心积虑要置妻子于死地。情节的精彩之处在于开始就预设好了所有的杀人情节,让观众一目了然,但在执行过程中发生了意外。可就在这意外中,男主将其设计成了第二个杀人案,目的都是为了弄死妻子,得到妻子的财产。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总会有纰漏出来,散票的大量使用让凶手露出了马脚,而地毯下的钥匙就是关键,key is the key!当最后男主推门进来的时候,满屋子的人见证了真相大白的那一刻,这感觉,抽丝剥茧后的酣畅淋漓!
道德困境的转移可能是《电话》隐藏得最深的一条线。影片开场的两场戏,观众从女主视角出发,看到女主出轨,想和向丈夫摊牌,却抱有愧疚不知如何开口。这两场戏看似无足轻重却是奠定了影片的基调(或带出希区柯克电影一直探讨展现的命题):怎样“合法”不伦带来的困境。但这之后视角而转向男主,让观众看到男主怎样实施他的不道德计划,目睹一场谋杀案从策划到实操、再到被侦破的全过程,然后电影结束。这期间,女主的视角与困境再也未被呈现过,但随着丈夫的被捕,被悬置的困境瞬间不复存在。二两拨千斤地移花接木,就是女主或者说希区柯克的的解决方法。某种意义上,《电话》是《辣手摧花》的一次精致变奏,明刀明枪的布鲁诺退下被隐藏,帮助玛歌和马克卸下包袱的是希区柯克本人。
看完本片唯一想法,原来人类圆谎的欲望是一种本能。看之前,对本片的信息只知道一个名字《电话谋杀案》,所以开头女主和小三碰面的时候,我是以为女主要用电话杀了小三,还在猜电话这个元素会怎么用结果他们好像是真的很傻很单纯,不是装的,真的以为自己藏得很好。但是,一直到丈夫对老同学说出计划,我心里还在想或许是邪恶丈夫被这对偷情人无意中反将一军,被电话杀死。。。所以其他人有的对被绿丈夫的“同情”在我这里是不存在的,一开头我的立场就是站在笨笨女主这里佩服导演,论无差别操控观众第一人从男主计划偏离的那一刻起,我就逐渐陷入精分,一边支持女主,一边心里帮男主补篓子,感谢导演分享这个人类秘密
一代大师的惊人创作。希区柯克无疑是用极为实验性的手段来调度了这部作品,惊人的先锋意识直到今天仍然堪称超前。有别于一般的悬疑片,《电话谋杀案》似乎过分地暴露了必要的信息。从男主角“大声密谋”杀妻步骤那一刻起,导演就把叙述口吻转换成了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所有的剧情在一时间朝着既定的方向行进,仿佛已经没有回转的空余。就在观众的心理被完全掌控的时候,极具戏剧张力的剧本转而开拓出一个崭新的进路,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导演在几次反转的幽微之处暗暗变化了文本的主题,并借此生发出更多可供塑造的艺术空间——这与《惊魂记》中借用女主角之死来推动剧情急转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其匠心独运之纯熟。
就喜欢看对案件的推理过程,真相被层层剥开。电影节奏很快,没有什么铺垫,开头大概十分钟就把三个人的关系讲清楚了,然后Tony把Swan找来让他谋杀妻子也是出现得很突兀,接着甚至都没拍Margot被审讯的过程,背景像是直接扣图,Margot不认罪,陪审团认为她有罪,被判死刑,大概也就五分钟。影片的主要篇幅放在了Tony和Swan的前期策划,和Margot被判死刑后,Mark让Tony帮Margot脱罪编一出故事,结果正正好好就是事实本身,太好笑了,Tony仿佛是Mark的书迷。看完过瘾过瘾,老片还是非常有意思,BGM也很有特色。
非常精彩,看到30分钟的时候瞠目结舌,因为Tony谋划的诡计已经足以支撑一个故事(尤其是利用汇款将盗信、勒索进一步转嫁到Swan的设计),但在这里只是被演员当作普通的台词倾吐出来,看到一小时的时候再次为Tony发现谋杀失败,从窗户进入的解释不能再用之后利用凶器将罪责引导向Margot的随机应变震惊,最终经济问题的线索非常真实,而钥匙的失误回扣之前关于推理小说的讨论也非常精彩,富于戏剧色彩;但是最后让Mark这个令人厌恶的角色获得胜利还是让我厌烦。
可能我的智商不适合看这种破案片,太复杂了。觉得要是在电影院不能快进快退不能时不时停下来想一想到底怎么回事的话,最后可能也只能对“真相”一知半解……彻底不属于看破案片会有代入感的那类观众:实在对最后到底谁的钥匙落在哪了没啥兴趣,对女主或男主的命运不同情也不讨厌……全程都在看镜头怎么在客厅里的不同人物之间游走,太佩服了。这部几乎完全是室内戏(女主被审判的部分竟然直接用大头像+变幻的背景色+旁白十几秒就带过去了!),需要极强的对空间的把握。感觉片中每段对话都至少有的三四个机位,之间切换得顺畅到让人感觉不到。对关键道具(剪刀、钥匙)给了低位的特写镜头;而男主给雇佣的凶手朋友讲解行凶计划时用了俯视的移动的中景镜头,这一小段我倒回去看了两遍,真的是又合理又漂亮……
不喜欢这一部。不可否认悬疑感营造的很出色,随着“第三把钥匙”的核心线索,一举破掉了一个设计近乎完美的谋杀案,剧本时至今日也属上乘之作。然而,电影的问题也是明显的,第一大段台词影响了叙事节奏;第二作家马克的人设太卑劣了,自己明明是第三者,有什么权力跑到男主角的家里指手画脚;第三也是最大的问题,男主角偏偏选择在女主角死刑执行之前大肆挥霍钱财,可以精心设计谋杀案,并且问题出现第一时间拿出PLAN B的高智商罪犯,为什么那么急不可耐?无论如何也不能自圆其说。最后说一句,本片应该是电影史上第一批3D作品,70年前,观众看到大荧幕上女主角反杀凶手之前伸出的手,想必会特别惊讶吧。
一重虚构覆盖另一重虚构,温迪斯的谋划和小说家的元素重组不谋而合,让偶想到的却是可能完全无关的事情:作者的创作源头和读者对文本的解释有多少是重合的呢?也许就像这样,相似却又平行。希氏让罪犯从开头就表明身份,观众的视角和罪犯的相叠,所以真正的惊悚和紧张并不在对未知的恐惧,而在于确知之物,在于面不改色说谎斗智的每个细节。男女演员都很有成熟的性张力。本片中的资本家男人热衷于操弄和施虐,温迪斯真是牛津绅士,冷酷又爱钱,束手就擒时亦会风度翩翩地向赢家致意。喜欢他最终打开门的那段,先按他的瞬间目光剪接被包围的感觉,然后用俯视镜头表现逼仄压抑,配上音乐,密闭空间的紧张感
希胖电影里我个人喜爱度可以排在前三了!!!前30分钟知道事情脉络和凶手但是后面推导线索的过程真的让人很爽。但有件让我无语的是一般看完电影后我喜欢在b站搜影评看有没有其他角度的解读和哪些细节我没注意到,而这部解说视频下都没有对表现手法镜头语言的解读,一水的脑残评论全是出轨该死、心疼男主,看得我一脸问号。首先你看希区柯克不是为了悬疑推理来的吗?这也只是起到推动剧情的作用,退一万步来讲,说到出轨和杀人在法律层面上就不是一回事吧,看个悬疑电影搞成三观大战,个个站在男主角度看自己被绿也是没谁了,间接败坏了我看完电影兴奋的心情,也无语现在b站弹幕越来越xxj。
沙发壁炉、茶几房门、冠军奖杯、灯具书桌……家具们横陈在房间里——电影几乎所有情节发生的地方,它们泛着微光互相反射。家具的迷宫困住了Tony,杀妻的谋划是器具装置在Tony耳边的喃喃咒语。与Swann陈述方案的部分是全片最佳,他们在家具的丛林中迷路,Tony的讲述如被魇住,充满了奇巧的遇见、龌龊的窥视与跟踪、艰险的罪恶与狡黠却迷人的自信。而在漫长讲述后,镜头一抖从高处看下,是电影之神附身的瞬间,拥有电影最隐秘的魔力。Tony无限迷恋这空间,他仔细熨平屋内有凶杀后产生的所有褶皱——他做着这些如吸食大麻而致幻。但最后的暴露也是因为此,他过分地相信屋内的空间,或者说被家具所蛊惑。后半段却也有希区柯克式的甜口,离最好的电影还是差了一步。
精彩程度大于《迷魂记》《惊魂记》《后窗》。片子开始原以为男主要买车,没想到是威逼利诱同伙参与的戏码,一下子将整个谋杀计划呈现在观众面前,刺激感十足。然而精心布局抵不过险象环生的现实,随着谋杀一步一步实施,观众的心被时时揪起,意外的反杀是第二个高潮。毒计失败的男主没有放弃,居然发过来利用情书和钥匙诬陷妻子入狱让人意想不到。最后警探巧用妙计,诱导男主露出狐狸尾巴也是绝了。全片高潮迭起,确实经典。导演仿佛有读心术,牢牢掌握观众的心理,其中最精彩的一幕从现在,男小三作为小说家在男主面前分析案情竟然全说中了,男主又尴尬又掩饰的表情看得非常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