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传(1984)

AmadeusUP:2022-03-26

《莫扎特传》(英语:Amadeus,台湾译《阿玛迪斯》)是美国导演米洛斯·福曼于1984年所执导的电影,编剧是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爵士,改编自谢弗于1979年的舞台剧《Amadeus(英语:Amadeus)》。描述音乐神童沃尔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传奇的一生。

莫扎特传

评分:8.7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 编剧:彼得·谢弗 / 兹德内克·马勒
主演:F·默里·亚伯拉罕 / 汤姆·休斯克 / 伊丽莎白·贝里奇 / 罗伊·多特里斯 / 西蒙·卡洛 / 克斯汀·埃伯索尔 / 杰弗瑞·琼斯 / 查尔斯·凯 / 肯尼思·麦克米伦 / 肯尼·贝克 / Lisabeth Bartlett / Roderick Cook / Richard Frank / Patrick Hines / Nicholas Kepros / Jonathan Moore / 辛西娅·尼克松 / 布赖恩·佩蒂福 / 文森特·斯卡维利 / Douglas Seale / Cassie S
类型:剧情 / 音乐 / 传记 / 历史
片长:160分钟 / 180分钟地区:美国 / 法国 / 捷克斯洛伐克 / 意大利
语言:英语 / 意大利语 / 拉丁语 / 德语
影片别名:阿玛迪斯(台) / 上帝的宠儿 / 阿玛多伊斯 / 莫札特传
上映:1984-09-19(美国)
IMDb:tt0086879

剧情简介

1823年,年迈的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自称是杀死莫扎特的凶手,呼求已离世多年的莫扎特宽恕他,又企图割颈自尽。他的行径使他被送到疯人院,一名年轻的神父来探访,要接受他告解。他起初无精打采,不感兴趣。神父向他提到有流言说他是害死莫扎特的凶手,如果属实,他就要释放这「死罪」的重担,他仍然反应冷淡,直到神父说:「在上帝眼中,人人都是平等的。」他忽然被吸引住了,反问:「都是吗?」,就开始向神父作起长篇的「忏悔」,叙述他和莫扎特的恩怨。

他回想起年轻时光,特别是他对音乐的热爱。但他的音乐学习,却被无文化的父亲几乎中断。一次,父亲在用餐时噎死,他视为一个「奇蹟」,令他可以到「音乐家的城市」维也纳追寻自己的理想,甚至跻身18世纪文化精英之列。他认为他的成功是因他的虔诚获上帝奖励,于是怀着敬畏上帝的心来投入事业。他沉浸于当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的宫廷作曲家的喜悦,直到受聘于萨尔兹堡大主教的莫扎特来到。

疯疯癫癫、放荡无礼,却有无比才华的莫扎特,虽不经意但一而再地让萨列里感到侮辱。1781年,莫扎特觐见皇帝,萨列里苦心创作了一首「欢迎进行曲」,要献给莫扎特。莫扎特只听一遍,马上就「改进」了萨列里「草草不工」之作,蜕变为其歌剧《费加洛婚礼》中的Non più andrai进行曲。

心态举止幼稚的莫扎特,竟蒙上帝选中,假借其非凡作品来说话。萨列里为之忿忿不平,他的信仰因而动摇。他相信上帝以莫扎特的天才嘲笑他的平庸。萨列里和上帝的斗争中,穿插上演莫扎特在维也纳生活种种考验的片段:由起初自己作品获接受的自豪,到之后被皇宫中的意大利人刁难而愤怒;由与妻儿共处的快乐,到父亲逝世的悲伤。莫扎特看着家庭开支增长,作曲的酬金却减少,变得绝望。萨列里得悉莫扎特的拮据困境,终于找到方法报复,用「上帝所爱的那位」作为他的工具。

萨列里构思出一个复杂的计谋打败莫扎特和上帝,以获得最后胜利。他假装为莫扎特亡父利奥波德的鬼魂,「委托」这名年纪尚轻的作曲家创作安魂曲,先付了一笔订金,并保证完成后会有巨额酬金。莫扎特开始创作这部也许是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D小调安魂曲,但不知道这名神秘的委托人身份和他的计划:待作品完成后杀死他。萨列里幻想着在盛大的死者弥撒中,他的同伴和宫廷众人,听到他为莫扎特及其朋友所写的安魂曲而赞赏,他将赢得他们的钦羡。但唯有他和上帝知道,写安魂曲的其实是莫扎特,而当他最终争回自己认为应得的名誉时,上帝只能旁观。

莫扎特家中的财政窘境、委托人与亡父的离奇相似,均迫使他拚命创作直至精力枯竭。妻子康丝坦兹带着儿子离家后,他的健康转坏,在他的歌剧《魔笛》首演中昏倒。萨列里带他回家,用计逼他继续创作安魂曲,即使当时莫扎特显然病重。整晚由莫扎特口述,萨列里为他抄谱。当早上妻子回家,她命令萨列里离开,萨列里拒绝,声称他不会丢下莫扎特。妻子不理会萨列里的反对,把手稿夺去,锁在柜中。不过当她要去唤醒莫扎特时,莫扎特已经断气。安魂曲未完成,萨列里无能为力,他只能目送莫扎特的遗体被抬走,送到维也纳外的集体墓地埋葬。

电影最后,萨列里向明显受到震撼的年轻神父说完故事后,总结出「上帝」宁可杀死莫扎特,也不肯将祂的荣耀分一丁点给他,又贬谪他为「庸才的守护圣人」。萨列里赦免神父的平庸,在轮椅上被推走时向其他精神病人祝福,也赦免他们的平庸。片末致谢字幕出现前,最后响起的是莫扎特的奇特笑声。

演员

  • F·莫瑞·亚伯拉罕 饰 安东尼奥·萨里耶利
  • 汤姆·哈斯 饰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 伊莉莎白·巴莉姬(英语:Elizabeth Berridge (actress)) 饰 康丝坦兹·莫札特(英语:Constanze Mozart)
  • Roy Dotrice(英语:Roy Dotrice) 饰 列奥波尔德·莫扎特
  • 杰佛瑞·琼斯 饰 约瑟夫二世
  • Charles Kay(英语:Charles Kay) 饰 Count Orsini-Rosenberg(英语:Orsini-Rosenberg)
  • 西蒙·卡洛 饰 伊曼纽尔·席卡内德
  • Jonathan Moore 饰 Baron van Swieten(英语:Gottfried van Swieten)
  • Roderick Cook(英语:Roderick Cook) 饰 Count Von Strack
  • Patrick Hines(英语:Patrick Hines)Kapellmeister Giuseppe Bonno(英语:Giuseppe Bonno)
  • Richard Frank(英语:Richard Frank (actor)) 饰 Father Vogler
  • Christine Ebersole(英语:Christine Ebersole)Caterina Cavalieri(英语:Caterina Cavalieri)
  • 辛西雅·尼克森 饰 Lorl
  • Nicholas Kepros 饰 Count Hieronymus von Colloredo(英语:Count Hieronymus von Colloredo)

反应

《阿玛迪斯》在1985年入围11项奥斯卡奖,包括罕见的入围2个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直到目前为止也是最后一次)-演出莫札特的汤姆·哈斯(Tom Hulce)与饰演安东尼奥·萨列里的F·莫瑞·亚伯拉罕(F. Murray Abraham)都入围这个奖项。《阿玛迪斯》最后获得8项奥斯卡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亚伯拉罕)、最佳服装设计、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化妆及最佳音效奖。在1982年周末票房排名记录开始之后,《阿玛迪斯》与《英伦情人》是仅有的两部未曾进入单周票房前5名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获奖者。《阿玛迪斯》在上映第8周排名第6位已是最高纪录,同时这两部电影都是由索尔·萨兹(Saul Zaentz)担任制作人。

《阿玛迪斯》也入围6项金球奖,汤姆·赫尔斯与F·默里·亚伯拉罕也同时入围戏剧类最佳男主角奖。最后《阿玛迪斯》也获得最佳戏剧类戏剧类影片、最佳戏剧类导演、最佳男主角及最佳改编剧本等4项大奖。导演米洛斯·福曼也获得美国导演公会年度最佳导演奖的肯定。

美国著名小说家以撒·艾西莫夫于1988年发表的文章《The Relativity of Wrong》称赞亚伯拉罕演出的萨列里,而且表示支持亚伯拉罕获得奥斯卡奖。亚伯拉罕因饰演萨列里而获得奥斯卡奖,就像伊恩·麦克连在1981年因百老汇舞台剧《阿玛迪斯》饰演萨列里获得东尼奖最佳舞台剧男演员奖。

在奥斯卡颁奖典礼结束之际,劳伦斯·奥立佛登上舞台颁发最佳影片奖。劳伦斯·奥立佛感谢主办单位邀请他参加典礼,同时也已经开始拆开信封。之后奥立佛并未宣布入围名单,便简单的说「得奖影片是阿玛迪斯」。当时一位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快速的登上舞台确认信封内容的正确性,并示意一切正常。制作人索尔·萨兹则在发表感言时提到其他入围影片,包括《杀戮战场》、《印度之旅》、《心田深处》及《大兵的故事》。莫里斯·贾尔则以《印度之旅》的配乐获得奥斯卡最佳配乐奖,他并在得奖感言中说「我真走运莫札特今年没能参选」。

这部电影也持续对社会大众造成影响,包括作家及音乐家在内。奥地利歌手法尔可在1985年以专辑《Rock me Amadeus》声名大噪。美国另类摇滚打倒男孩也曾创作《From Now On We Are Enemies》这首歌,歌词中包含了莫札特及萨列里之间的对话。芬兰乐团死神之子也曾用萨列里的台词来介绍他们创作的《Warheart》。

亚伯拉罕后来演出电影《最后魔鬼英雄》(Last Action Hero)。而男主角丹尼则告诉阿诺·史瓦辛格不能相信亚伯拉罕,因为「他杀了莫札特!」而史瓦辛格则问他说「是在电影里?」。而丹尼则回答「阿玛迪斯!它赢得8项奥斯卡奖!」。

《阿玛迪斯》在美国电影学会于1998年公布的AFI百年百大电影中排名第53位,它在烂番茄获得95%的正面评价,在网际网路电影资料库则获得8.4分的高分。

奖项

奥斯卡金像奖

  • 获得
    • 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 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 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 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
    • 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
    • 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
    • 奥斯卡最佳化妆奖
    • 奥斯卡最佳音效奖
  • 入围
    • 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 奥斯卡最佳编剧奖

金球奖

  • 获得
    • 金球奖戏剧类最佳电影奖
    • 金球奖最佳导演奖
    • 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
    • 金球奖剧本奖
  • 入围
    • 金球奖最佳电影男配角

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

  • 获得
    • 最佳摄影奖
    • 最佳配乐奖
    • 最佳编剧奖
    • 最佳造型艺术奖

多那太罗·大卫奖

  • 获得
    • 最佳外语片导演奖
    • 最佳外语片奖
    • 最佳外语片男主角奖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

  • 获得
    • 最佳影片奖
    • 最佳导演奖
    • 最佳男主角奖
    • 最佳剧本奖

《阿玛迪斯》于1985年获得奥斯卡奖八项大奖,包括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男主角奖。1998年,美国电影学会将本片列为AFI百年百大电影中的第53位。

简评

让人无可挑剔的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萨列里从心底里觉得,莫扎特的作曲如此完美的唯一解释是他是一个被选中作为上帝的容器来传播和歌唱的天才,而那戏剧性的猥琐笑声则是上帝对萨列里的嘲弄;再者,莫扎特的中间名"Amadeus"是影片的标题,从拉丁语翻译过来,意思是"love of God",讽刺的是,"Mozart"这个词的意思是"sloppy"。“可怜的陛下只能集中注意力听一个小时,您却要演上四个小时,我想您高估维也纳人的审美了,您知不知道,您的曲子结尾连个重音都没有,他们都不知道该不该鼓掌”,哎,看来任何绝妙的艺术之于普通观众都或多或少地会出现这种情况。整部电影采用自然光拍摄,有时为了使某些场景获得合适的光线,摄影团队会用描图纸从外部覆盖住窗户。

《莫扎特传》的翻译属实有点误导人,冲着“传记”来看的话,它不能提供真实的细节,重点也不在“莫扎特其人”本身。它就是个探讨Amadeus的故事,第一主角与其说是作为Amadeus的莫扎特不如说是注视着Amadeus的萨列里,整个故事也像是在萨列里的幻梦中铺展开,通向悲剧性的终局。这两位是各种意义上最适合被探讨“天才与秀才”话题的典型了,就是这部萨聚聚的形象可能是普希金过于深入人心,有点意思又奇奇怪怪好创人的(……)

译作《莫扎特传》简直是官方误读,它不过借鉴人类历史上离神最近的人讲述了一个简单故事——思想上觉醒的创作者如何在生活中对抗生来平庸和嫉妒,以至于丧失本心和走火入魔。所以我偏向认为萨列里才是主角。传记两字难免要将其定义为现实,以至于延伸出“太过美国”“污蔑历史人物”的骂名,但看破核心后才会意识到这种创作者对灵感的疯魔追求和对完美的嫉妒不分国界,你我既然都是挣扎的庸才,那就是人皆有之。原名Amadeus不要太完美,是莫扎特自选的中间名,也是为神所爱的,祂生来完美无缺,于是萨列里也不再是萨列里,而代表了所有人,一个追逐脑中上帝之声却久久不得回应的凡人,所有创作者都深谙他这种古怪而曲折的外部行为和内心呓语,即便无神论者也要承认,当你在创作时,神的确存在,只不过祂不为任何祷告而屈尊降临,祂有自己的意志。

围绕叙述的对象是伟大的,用绝妙的镜头去讲述天才波澜壮阔的一生是伟大的。以莫扎特的生平作品为线索串联起他坎坷不平的一生,以一个对手的视角去观测这位天才的自傲,灵性与天真的赤子之心。虽然这里的莫扎特与我想象的大相径庭,不过这种多面性的刻画还是让我感受到了惊喜,尤其是穷困潦倒的天才却不浪费生命的一分一秒创作出如《安魂曲》般伟大的作品。这应该是自巴赫以后让我感受到在与上帝对话的音乐家。他的世俗,玩世不恭和他对于音乐几乎纯粹的信仰与交流,音乐就那样流淌出来了。以人物的表情,动作作为流畅剪辑点,在传记电影父方面也几乎囊括了他一生中的重要事件。但不大却非常致命的问题是,身在奥地利的人们说着英文,身为旁观者的对手在观看他这一生时又附着了某些阴谋论的观点,而不是莫扎特的内心,这是遗憾的地方,有些视角

真是很强烈的冲动打三星,因为实在是看不下去,几年分了三次终于看完了,还要感谢NT放映我想要对比一下电影和舞台。电影版第一感觉就是太美国了。可能我整部电影观看中间插播了一整部NT版Amadeus的原因吧。电影版比舞台版有更好的音乐质量,视觉效果和更丰富的细节,很华丽,让本就是杜撰的故事更有细节,但是剧本因此变得既松散又冗长,想象空间也变少了。裸露戏份毫无必要。Mozart扮演者不错,Salieri还可,但constanze演技不行。女仆一眼就认出是欲望都市女主之一。

作为一部音乐名人传记,并且以萨列里老年形象作为叙事者的回忆叙事方式来呈现的影片,乐曲的插入方法便是其中让人无法忽视的,而《莫扎特传》在这方面的确做的非常巧妙。即使手法相似,大量由主观音乐转为客观音乐的镜头片段,用音乐极其自然的衔接了画面并且推动了故事和情感的发展,萨列里描述对莫扎特的敬仰和嫉妒时插入曲的音画同步或者莫扎特所作乐曲和他自身的尴尬处境的音画对位也是交替出现,观者情绪的高低缓急被导演完全掌控住,回过神来已是曲终。影片在无论是画面还是剧情安排上都是非常不错,其影视音乐的运用更是精妙让人印象深刻。

莫扎特自幼天赋异禀,长大后他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想在那闯出一片天地。男配也自诩为音乐奇才,并笃信上帝,他认为上帝派他来到人间的任务就是为了音乐。可当男配遇见莫扎特时,一直以来的优越感被完全碾压,所有人都公认莫扎特是个音乐天才,连他自己也一样,他一边痛恨莫扎特,一边又为他的音乐而痴迷。莫扎特心比天高总是想着走入宫廷,为皇帝与音乐家演奏,可由于种种原因,他非但没有进入皇家乐队,就连普通的音乐教师也做不好,他与妻子的生活慢慢陷入窘境。男配被莫扎特压上一头,总是想尽办法去打压他整治他,可表面却装作一直在帮他的样子。善良的莫扎特并不知道这个自己视为朋友的家伙心底藏着那么阴暗的诡计,他不得不去写一些自己都看不上的音乐剧来糊口,生活的不如意让他染上酗酒的毛病,父亲的离世又给他巨大打击,这时死神找上门

我能明白导演想要塑造一个里外反差很大的莫扎特——内心,他充满着对音乐赤诚到近乎圣洁的热爱,但外在却是一个痞子式的街头小魂,贪图美色,行为乖张,这一反差带来一种耐人寻味的立体感——但也得遵循事实啊,如果这是虚构的角色也就罢了,但真实生活中的莫扎特果真如此夸张么,我表示怀疑。不过故事讲述的倒是挺吸引人的,这种忏悔式的告白很适合用来作回忆,一方面向我们复述了故事的经过,另一方面还能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想法,一举两得

这一部小学时学校组织过集体观影,同学们在影院里抓耳挠腮坐了三个小时,完全看不懂,只能嘲笑电影里奇形怪状的假发。其实萨列里也绝非庸人,绝对的庸人是不可能识别出天才何以之为天才的。萨列里的悲剧是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剧,是对上帝把这样天才的头脑安放在这样庸俗浮浪之人身上的强烈不甘。但天才跟普通人更致命的区别是:天才的轻浮无损于其天才。在天才的光芒前,普通人首先要保护的其实是自己的心,而非自己的才华或声望。当然,萨列里如果还活着,对自己以此种荒唐的方式留名音乐史想必会相当恼火。不过电影讲了一个好故事,演员表演和剧情配乐都堪称精彩绝伦。

之前看过由此改编的德扎和法扎,所以对剧情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原版这也太dramatic了,而且我还是更喜欢死神让莫扎特来谱安魂曲这个设定 电影开篇与落幕相辉映,双男主分别被抬进医院与墓地,生与死的对比让人震撼 全片最喜欢的两幕,一是莫扎特趴在台球桌上,边谱曲边把玩台球,手上玩的动作完全没有使他的在作曲中的思维减缓或是停滞;二是莫扎特倚在床上,由他来叙述,萨列里来抄录安魂曲的曲谱,那一刻的莫扎特像极了神,而萨列里则是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神的告示与馈赠 看的时候就在想演萨列里的演员是什么神仙这演技太强悍了

本质上依然是福尔曼一贯的反体制母题,而这里的体制则是庸人当道的社会现状,电影暗藏着的压抑无处不在厉声控诉世道对天才的不公以及被小人暗箱操控的悲哀,但结尾却是体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一如那句"天下的庸才们我宽恕你们",以前所未有的自觉自省消解掉了愤世嫉俗的目光,在最严峻的质问之下一笑而过。作为一部主流传记片,本片从莫扎特的对手视角,以"庸才"的"得志"诠释"天才"的伟大,这种相爱相杀的恨意一定是带有强烈的主观偏向的,因此莫扎特的形象具有非人类色彩,与世俗环境格格不入,不能被大众理解、接纳却一直被庸才欣赏、羡慕以至于嫉妒、憎恨。电影巧妙地将莫扎特的音乐创作与生平事迹相结合,摒弃了专业上的赏析,从他作为一个人最真挚最强烈的感情遭遇上重新诠释其作品内涵。天才之死换来庸才苟活,而后世选择一定会证明其价值

年轻时看,只是慕名而来,莫扎特&奥斯卡之盛名。这回再看,感慨于萨列里的悲情——不是他嫉妒天才终不如意,是一位同样伟大的音乐家、教育家,被世俗文化硬生生的冠以嫉妒之心几百年——不论他与莫扎特之间的故事,史实为何,后世借题发挥的一切歌剧文学等艺术作品,不过就是俗人在俗世之中所有没羞没臊不敢承认的阴暗心理,架空扣给了一位不在世没法辩解的人。妒忌是个黑洞,把人拽进无间地狱,so,看破也要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解放自己。结构规整,表演传神,确实最佳艺术指导!

获得奖项

  • 第42届金球奖
    第42届金球奖
    获奖:最佳剧情电影 / 剧情电影最佳男主角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提名:剧情电影最佳男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第24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第24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获奖:Eddie —— Best Edited Feature Film
  • 第9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第9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获奖: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服装设计 / 最佳艺术指导 / 最佳音响 / 最佳化妆
    提名:最佳男主角 / 最佳摄影 / 最佳剪辑
  • 第59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第59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获奖:Kinema Junpo Award ——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第10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10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获奖:最佳外国影片
  • 第30届意大利大卫奖
    第30届意大利大卫奖
    获奖:Best Foreign Actor (Migliore Attore Straniero) / Best Foreign Director (Migliore Regista Straniero) / 最佳外语片
  • 第3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3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Sound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Make Up Artist / 最佳摄影 / 最佳剪辑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tor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creenplay - Adapted / 最佳影片 / 最佳服装 / 最佳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