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本龙一:终曲(2017)
Ryuichi Sakamoto: CODAUP:2022-03-25
评分:8.7
导演:史蒂芬·野村·斯奇博
编剧:
主演:坂本龙一
类型:纪录片 / 音乐
片长:100分钟地区:日本 / 美国
语言:日语
影片别名:Ryuichi Sakamoto: Coda
上映:2019-12-16(中国大陆)
IMDb:tt6578572
坂本龙一:终曲简介
这部关于日本顶级作曲家坂本龙一的纪录片,主要按照2012年到2017年的时间顺序,剪辑了坂本龙一30年前参与《末代皇帝》等电影以及40年前作为YMO乐队成员活动的宝贵片段。Coda在音乐术语中是,Coda是一个乐章最后的段落里强调终止效果的乐段。正如有着匠人精神的坂本龙一,愿将每部作品都当做生命中的最后一部进行创作。
第42届报知映画赏特别奖史蒂芬·野村·斯奇博 第6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评分最高的纪录片(提名) 第5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评分最高的纪录片(提名)
获得奖项
- 第42届报知映画赏
获奖:特别奖
简评
一个人突发奇想去看电影,纪录片剪辑或许有提高空间,但这种纪实性的生活记录就算没有那么有作品的完满性,本身也足够了,只要在碎片中能呈现出坂本龙一的真实。少人看,看得时候自己的反应特别明显,,后面在强烈的旋律中却差点掉泪。对于他对和平以及游行的政治态度个人兴趣并不大;他的工作室的布置,日常的独身的生活,年轻时候的意气风发和创作的冲动,少年成名。结合最近对audio的理解,他对于钢琴中质地的还原,以及自然的冲动的描述很打动我,对于塔可夫斯基的喜爱我没有想到(提上日程),人是视觉动物,但音乐真是无可亵渎,而他自己用手机记录和收集素材的样子也让我觉得音效并不是那么遥远,积累自己的素材库,以及尝试演奏和制作自己的声音。关注于合成器的使用,现在在反思自然物与人造,旅行,创作 @20
.11真有可能成为“终曲”的演奏会来找出这部纪录片看。前段时间正好看了《月球时代白日梦》,作为同时代的艺术家,坂本龙一的魅力也和大卫鲍伊相同,都心怀地球、人类、命运和自然。那个时代的艺术家和现在的艺术家不同的是,这些宏大命题并不是“学”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他们的生活、思维、感知本身就是这些命题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甚至还很“落后”,还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没有被“异化”成人。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坂本龙一录制自然,从冰川中钓声音,头戴塑料桶听雨,认为被海啸泡走音的琴是真正的琴,因为每根琴弦“都在试图回归自然状态”。我们也就不难发现,2017年的async和Bowie四十年前的low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追求大同不是追求趋同,而是求同存异,然而在现实中却很难见到。难道包容真的只是幻想?
没想到一开头是福岛311,和B站Up主不得不用海报遮蔽掉的反核示威片段。一个艺术家,前沿专注,却不忘返璞归真、聆听自然;当奏起熟悉的旋律时,弹幕和我,一起潸然。音乐世界里,生于发达社会日本的坂本龙一的电子乐不属于White Magic,不属于Black Magic,他有他的乐队YMO,创造Yellow Magic;但他更是世界的,一起成就了美国米高梅投资、意大利导演、华裔演员的《末代皇帝》。他反战、反核,去到北极呼吁关注气候变化、全球变暖。他得了喉癌,但依旧无法拒绝欣赏的导演邀约配乐,想把人生都献给自己所爱的工作。
也许艺术家或者音乐家就天生有这个使命,可以对政治、自然有更深刻的认知。去过核泄漏后的福岛、北极,经常跑到不同的环境、地区去与自然进行融合、接触,这是坂本龙一与世界和谐相处、融合的方式,而钢琴恰好是他表达思考的重要渠道。在知道病情之后,坂本龙一想给这个世界留下更多有价值的作品,而不是如何挥霍时光。这一切都源于他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对于人类的热爱,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世界的热爱。当然,正如片子最后所说的,所有的热爱,都需要每天坚持弹一会钢琴,活动一下手指来实现。是的,钢琴的声音很短暂,但是保持练习和创作就可以使价值永恒。
它的开头是教授正在弹一架被海水泡过的钢琴,之后以教授每个阶段创作的不用音乐慢慢展开他的人生,中间穿插着对教授的采访和教授不停采集声音的身影。直到后半部分,教授才开始讲述自己对音乐的看法:做钢琴的木头是可以承受几吨的重量,虽然自己总是拿钢琴来创作,但钢琴的声音不是自然的,是人强行做出来的声音,所以我在听钢琴的声音时多多少少能感受到钢琴的不情愿;当我听到被海水泡过,“走调”的钢琴声音时,我能听到钢琴自然的声音。这是一部很好的纪录片,不疾不徐,内容充分,叙事很清晰。对了,《奥本海默的咏叹调》印象很深刻,演凑现场播放了奥本海默(原子弹之父)对原子弹未来可能的毁灭的忧虑,“death”循环了多遍,平稳的声调配上教授的音乐,体验到了荒凉。
“确实,人的一生中所剩的时间每一天都在减少,确实有一个强烈的想法,就是不对自己说谎。我是一个音乐家,所以想做真实的音乐,进而我也想不对自己说谎,真实地活下去,还有不要忘记每天都看月亮。”人不能虚假、冷漠地活着,绝对不能虚假冷漠地活着对我而言,宁愿被毁灭无数次,宁愿无数次失望,也要让自己在坍塌的废墟中重建心中的信仰,不断去探寻真实的东西。要像教授一样,走进自然的本身,在森林倾听脚踩过碎叶的声音,在北极圈听未被人类打扰的下雪的声音,在雨天听雨声打在桶上的声音。是知道人的一生中所剩的每一天都在减少,所以要尽其所能去创造“终曲”,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称之为永恒的东西。
很后悔没有去院线看,但当时也没有这般喜欢坂本龙一。一些记录吧:艺术家的大爱(反战,反核,环境,人种)与同自然的共情,追求音乐的自然让我动容。关于音乐里的未来感和科技感好像真的会对应起对于日本的印象。坂本龙一的各个音乐片段也算历史的一个个片段。我好像没发生接受坂本龙一的白发和癌症,但我不认为他变老了,即使是这样的坂本龙一还是充满少年感,要把水声钓上来,笑着说不错吧?希望留下更多作品,心里的傲气让他三十分钟改变前奏,这些都好迷人。无论何时都干净利落的坂本龙一,让我心动。
坂本龙一在我眼里,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也是一个真实的人。他身上散发着一种睿智的气质,他的内心充满了孩子一样的天真。我想,这是艺术家所必须要具备的。因为音乐家其实最需要倾听自然的声音了。片子里坂本龙一去找寻声音以备创作的时候,的确可以看见一位艺术家对于音乐的敏觉。他的音乐实在是引人入胜的,可以给人制造一个完美的世界,让你在这个世界里面尽情的释放自己的情感。且坂本龙一先生还身患病症,坚持创作。我们这个时代幸而有这样的大师,才让本来已经破烂不堪的世界有了一丝光亮。
这部影片的结构可以说相当优秀,虽然前面序章部分反对重启核试验场看似与内容脱节,但却非常好的做到了首位呼应的效果,并且当《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演奏起来的时候,让人肃然起敬,刚才看似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头,现在的他似乎已经用那动人的音乐征服了世界。同时影片也是反映的一种日本匠人精神的主题,但与宫崎骏有所不同的是,坂本龙一很早就已经开始接受并且融入现代技术的创作,而对应的宫崎骏却还是有些无法适应现代技术的创作。本片主要讲述了坂本龙一的一生与其创作”终曲“的过程,即使他在影片中对人与社会,人的最终生命归属,自然的能量。将其作为创作”终曲“即自己的”圣歌“的方向,可以说在结构与视听方面都很出色的纪录片,开头的特殊视觉画面表达了或癌症的事情,还有是口头禅”好冷啊“的孤独感,可以说这是部自己的音乐盛典与终曲
近10年以来,坂本龙一饱受癌症的折磨。这部纪录片叫终曲,似乎也有曲终人散的意思。虽人生接近终点,但回看一生,却是如此绚烂多彩。音乐就是他人生最美好的色彩。他有过如此多完美的配乐,有过如此多惊艳的表现,那些作品如星空中璀璨的流星一般,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他热爱音乐,衷情收集各类美妙的声音。他反对战争、支持环保。这是一个追求心灵自由的人,如同他的音乐一般,空寂而在内心持久恒鸣。他一直在用心去感知人性,感知社会,感知万物。那首末代皇帝的配乐,以几乎完美的节奏,呈现了溥仪内心激荡而又无奈的悲凉。那首战场上的圣诞快乐,空寂澄澈、穿透人心。一个伟大的作曲家、音乐家,超越国籍,超越人种,他的作品感染着人们的心灵,必将传世不朽。
坂本龙一,一个超鲜活超可爱超值得尊敬的人。他说他要活更久,要做更多事更多音乐,要不留遗憾,所以才忍下了长达一年不接触音乐工作的全职治疗。我不禁设想,要是人的生命长度可以分享或者转移多好,我愿意分他一点我的寿命。但当看到他为了录雨声把头钻进蓝色水桶里,为录最纯粹自然的水流声去到北极时,我突然清醒,教授的珍贵好像正在于此。他是个即使只剩最后一天,也愿意为心中所想所爱付出一切的人,这样穷极一生去追求一件事到极致的人,这样勇敢的人,所谓的寿命根本限制不住他,他会和他的音乐一起走到时间的尽头,去完成所有未尽之事。
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的艺术家,丝毫没有自怨自艾,依旧在为热爱的事业付出。结合过往的经历,年轻时的从业经历,参与电影的拍摄与音乐制作,经历911事件,经历大地震,这一切在一位对待生命如《遮蔽的天空》台词价值体现的“老人”面前,都已平淡如烟。对自然声音的思考,和对工业革命后被加工的声音的矛盾关系,很感人的想法,乐器走音是因为加工材料存有的“生命力”要在不断试图还原成自然的状态,它发出自然的声音,与我们艺术规律的“自然”不和谐,但不失为一种对生命万物的回归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