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舞者(2000)

Dancer in the DarkUP:2022-03-22

《在黑暗中漫舞》(Dancer in the Dark),是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2000年时的电影作品,由冰岛歌手比约克主演。它是该导演拍摄的三部曲之第二部,另两部是《破浪》(Breaking the Waves) 和《白痴》(The Idiots)。此片获得了2000年第53届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与最佳女演员奖,以及欧洲电影奖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女演员奖,并被俄罗斯影评公会、日本学院奥斯卡及蓝缎奖、美国独立精神奖等评为最佳外语片;名列2000年美国评介局(NBR)年度十佳及歌舞片杰出表现(Björk)特别加注。

黑暗中的舞者

评分:8.2 导演:拉斯·冯·提尔 编剧:拉斯·冯·提尔
主演:比约克 / 凯瑟琳·德纳芙 / 大卫·摩斯 / 彼得·斯特曼 / 乔尔·格雷 / 卡拉·西摩 / Vladica Kostic / 让-马克·巴尔 / 文森特·帕特森 / 希博汗·法隆 / 泽利科·伊万内克 / 乌多·基尔 / 彦斯·阿尔比努斯 / Reathel Bean / Mette Berggreen / Katrine Falkenberg / 约翰·德拉斯 / Luke Reilly /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 Sean-Michael Smith / 帕普丽卡·斯汀 / Eric Voge
类型:剧情 / 歌舞
片长:140 分钟地区:丹麦 / 德国 / 荷兰 / 意大利 / 美国 / 英国 / 法国 / 瑞典 / 芬兰 / 冰岛 / 阿根廷 / 挪威 / 中国台湾 / 比利时
语言:英语 / 德语 / 捷克语
影片别名:天黑黑(港) / 在黑暗中漫舞(台)
上映:2000-09-08
IMDb:tt0168629

剧情

故事发生在1960年代的美国,捷克斯洛伐克移民莎玛与独子基恩移民来到美国,住在从小镇警察比尔和她妻子琳达家租来的货车库里。莎玛在生产不锈钢水槽的工厂工作,业余时间做些小饰品赚钱。她酷爱音乐剧,常与好友凯西去看音乐剧电影,参加社区音乐剧排练。音乐是她的幸福所在,她时常沉浸在从生活中单调乏味的响声而幻想出来的音乐节奏中,她脸上常常挂着甜美而单纯的笑容。

而当善良的莎玛为了安慰虚伪的比尔,说出自己的秘密时,现实的残酷却将她推向死亡。原来莎玛来美国昼夜不停的挣钱是为了在她的儿子满13岁时能得到美国先进医疗技术的帮助,治愈他身上家族遗传的眼病。而莎玛的眼睛由于这种眼病,很快就要瞎了。当莎玛由于几乎失明的眼睛造成工厂事故被解雇回家时,却发现比尔将她为了给儿子治病积攒的钱全部偷走了。当善良的莎玛只身找到比尔索要自己的钱时,却遭到了比尔的诬蔑与栽赃。莎玛在和比尔争夺钱包时,比尔的枪走火射中他自己。受伤的比尔欲借莎玛的手自杀而死握钱包,逼迫莎玛将自己杀死。莎玛因遵守诺言,能让儿子得到治疗,拒绝在法庭上说出真相,被判一级谋杀,一周内执行绞刑。朋友发现实情,想翻案的努力也未能改变莎玛为了留钱给儿子治病而宁愿自己一死的决心。最终莎玛的生命在她“that's all…”的歌声中戛然而止。

此外,也双双获得2001年奥斯卡及金球奖的最佳原创歌曲(I've Seen It All)提名。

简评

喜欢。,无艳丽服装(蓬头垢脸)无精致布景(工厂火车法庭刑场)无歌唱技巧(唱法是本能而深情的)。歌舞桥段的加入形成梦境,音乐-艺术的共鸣是她忍受生活的力量源泉。而这样的引入完全是讽刺的,因为它们出现在了完全不适宜的地方。2.“愚善”?想想狗镇,疯蹄儿的角色从不是无理由信奉善意的,她们重于原则,对于bjork的角色则是母性,是那个让儿子不必背负瞎眼宿命的机会贯穿着她所有的道德判断。不是“愚善”,而是“沉重的善”。沉重之为沉重,在于社会中视力的重要性大于母亲;在于人们以自己的懦弱作为祸害他人的理由;在于法律对真实的篡改,对弱势者的施压。在沉重中,她源自母性的善和忍耐伟大得动人。,因为监狱里太寂静;在牢房中靠着通风口忘情歌唱的手持拍摄与面部特写太动人。

这真的是难以消化,太压抑了。与道格玛95如出一辙的粗粮影像,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格玛95,前部分的手持摄影与不断放大特写镜头很95。当day dreaming时出现的颜色较现实更鲜艳的幻想音乐剧片段,是女主渡过暗淡现实的精神解药,音乐剧片段与其他片段相比如此讽刺荒诞,加上比约克精分的演技,视觉冲击太大。冯提尔真的太可怕了,将冰冷铁硬直接砸在我脸上,充满精神上的压迫,比约克被冯提尔这么要求,如此压抑的演技要求,比约克肯定不会想再演什么片了。社会食人,人食人,一开始食的便是单纯而力薄的人,可能有一大部分人无法接受女主的性格设定,可是为什么却要原本单纯而苦难的人不要单纯善良,因为这样就要被食吗?因为这样就一定要遭受压迫剥削吗?这就是原罪吗?冯提尔拿出了耶稣受难的姿态,冯提尔强到会让人直接抑郁。

这是一部如果你能耐着性子看完,你一定想吐的电影。遵循道格玛95宣言,全程手持摄影,终极致郁神片,结尾引起强烈不适,超级想吐。比约克神经质的演技和塞尔玛这个角色太配了,操蛋的剧情和写实的摄影加上冷峻的色调,这些代表终极的理性,穿插着的歌舞是终极感性,来回切换反复调动或者说折磨着观众的心绪。塞尔玛不怕死吗,她肯定也怕,可她有更重要的事情。她为什么不争辩,也许因为比尔曾经帮过她,所以一命抵一命,她也不想辩解什么,只觉得这个世界吵闹。所以这就是千禧年PK掉《鬼子来了》和《一一》喜提金棕榈的影片吗,戛纳评委口味可真重,边吐边打分的吗。

抓住了又放下,表达了又失语,向生了又往死,黑暗中的舞者不过是一个一直活在孤独舞台的小丑,顾影自怜后重新生活,最后的主观升镜头也不过是又一道因果;拉斯冯提尔永远在绝望的路上戏弄每一个观众,那些歌舞桥段与现实之间割裂太重,所有刚升腾的庆幸都被一瞬间切走,然后不断听见女主的私欲,用尽各种笨拙的手段换来最不利的结果,以近纪录式的手持与频繁跳切强调失明感,低饱和与低调摄影的糅合将黑暗埋于环境,没与社会发问,也无难言之私,只剩一个本我停在原处,藏着爱欲,抓着承诺,守着因果,锁着自我,为了寻求“只是想抱点什么”的瞬间而葬送了自己和孩子的一生(没有一个恶人的电影世界,这个世界之外的导演似乎才是唯一的恶人)最极端的自以为是莫过于此,《推拿》有没有借鉴很难说,但我相信娄烨看过一定恨透了这样没有爱欲骚动的绝望…

手拂过机器上的玻璃是本片中最棒的镜头,粗壮的手臂,温柔的拂过玻璃,亮光下细细的绒毛,展现了女主人公性格的坚强与独立,及其温柔的内心。在剧情方面,女主人公带着儿子在异国生存,最大的争议就是在法院审判时的认罪,以及不翻案。翻案很好理解,儿子的治病医药费会变成律师费,眼睛的治疗与母亲的翻案是矛盾冲突点。而不认罪则是一种信任危机,在影片前期信任是在不断建立的,无论是工厂女‘朋友’,还是追求女主的‘男朋友’,但在分享完秘密的房东警察一次借钱后,信任又一点点垮塌,直到分崩离析。警察是政府职能岗位,这也导致了女主的这个社会的一种不信任。电影中女主是强大的,为了儿子的医药费不断做工赚钱,奋不顾身,但同时她也是柔弱的单身母亲。个人见解,没有拉片,可能存在误解与过分解读,但电影即使没达到你眼中的标准,也绝不是烂

无缘无故的爱和有须有尾的罪。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赶紧找剧透了。整个故事其实在东亚文化里看的话都算不上憋屈,但也就国外的空气香,养人吧,有那么一层天真浪漫的滤镜在表面。女主角总是有气无力地说着些天真话。这搁东亚这都算啥,都是苦哈哈,一浪漫反而容易让人觉得做作了。也可能还是看的东亚人太够够的了,一点小动作啥的就能看出来这人是真苦还是假苦。演员容易演不出来那股子苦逼又浪漫的劲头儿。拉斯冯提尔喜欢用手持摄影+纪实片的剪辑手法消解他故事中不合理性,然后又用看着没必要(褒义)的形式感放大其荒谬感。用配角复杂的恶什么的烘托出主角的单纯的某种变态。所以拉斯说他能理解希特勒就很有说服力,我觉得他就是纯粹的变态。

整部片看得挺压抑的。这种风格的电影没怎么接触过,片头的抽象感和灰暗的基调让我差点一度以为是惊悚片或者灾难纪录片,片中拍摄镜头一直在晃,观感也不是很舒服;故事情节方面还算完整,女主形象诠释得不错,性格善良但懦弱,热爱音乐剧,通过环境声音和音乐来帮助自己面对让自己的恐惧和害怕,但感觉用力过猛,反而有些脱离现实,至死都不坦诚真实情况。没太看懂导演想表达什么。让我比较惊艳的点在于,女主将自己完全融入到音乐剧中,在自己最害怕无助的时候会幻想音乐剧情节,让自己不再恐惧,但终究无法阻止或者改变事情的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知是不是导演想感慨个人只有通过自我欺骗才能心安理得得度过生活中的悲惨时刻,假装自己一直很坚强。

79/100 我经常说xx作品是xx元素和xx元素的有机结合,那《黑暗中的舞者》就是道格玛式手持粗糙风和经典歌舞片元素的无机结合,不管冯提尔到底是在用反类型的态度去解构歌舞片 还真的是想拍一部稍微偏离传统的歌舞片,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歌舞部分缺乏情感感染力,不管是从类型片的标准上来说或者是反类型的颠覆上来说都是这样的。当然这个问题不只限于歌舞片段,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苍白,戈达尔可以用摇晃的镜头和跳剪拍出60s法国文青的叛逆气(虽然我不喜欢),娄烨可以用这些拍出中国内陆大城市空气中微妙的情愫,王家卫可以用这些拍出旧时代香港那种人在高密度城市空间中迷失的诗意,但《黑》的镜头因为剧本风格的不匹配,只有在少部分场景是有作用的(枪杀戏)幸好比的演技和嗓音还是很能拯救观感的,连尖叫都好听

这片子看完后感觉就是20年前的片子让我对电影有了新的认识,更体现我看片数量的匮乏。冷峻的电影,开头让我们看到了一块纯真美好的巧克力,又将它包上一层油糊糊的果酱,最后再将他们整块敲碎。我可能看的歌舞片不多,没想到歌舞还能这样用,但始终会感觉有些别扭和隔阂,像是在B1层的电影突然跳到了3层,可能后面如果想专门了解还需要再看但可能很难找到合适的心情再去看这部片子了。女主的笑容真的很纯(可能包含眼疾带来的印象分),查资料才知道她是冰岛做音乐的,又增加一层好感,原创歌曲奥斯卡提名了但我还有点觉得歌曲的演唱我有点出戏不像是专业训练出来的歌手。电影有些镜头语言不求工整和精细,但一些也能看出来设计感。电影的手持镜头很多,有些不适但也能接受,能感觉出那种纪实感能抓住人但一到歌舞又会跳出来。女狱警的角色稍微有点过

冷色阴冷色调+手持镜头拍摄,要不是这部电影的剧本还是挺吸引人的,我可能真的会弃掉,我发现欧洲很多电影都不会为了观众观影感受服务,而是任由导演自己的感受,能拖沓就拖沓,本片的故事本来也没有很复杂,前面铺垫的篇幅略显偏长,反而后面法庭的戏码比较有悬念空间。另外讲讲作为一部歌舞剧电影,这种简陋摇晃随意的拍摄手法令我有点生理和审美上的想吐,另外女主的表演如果作为非专业级是真的很好,但是影片塑造的女主的性格真的令人很不爽,过于的善良和盲目主观地自以为对儿子牺牲的做法都一定程度降低了观众缘,在现实和舞台剧的穿插中显得女主十分鬼畜。我觉得铺垫了2个多小时,最后的107步死亡舞步比较震撼,但是影片太多的地方我不能接受,结尾+1星,三星。

本片其实是以前国产电视剧很常见的将各种真实苦难集中安装在一个人身上,从而通过荒诞式悲惨高效调动观众的共情和反思。道格玛的朴素感确实非常适合拍无产阶级的故事,但从本片来看,这方面娄烨似乎比拉斯冯提尔走得更远。从技术上看,亮眼的只有自然主义、社会批判对歌舞剧的解构,这确实比卡拉克斯的安妮特超前、高明很多。但多处强情节处理很是生硬,比如莎曼和比尔对峙那场重头戏,极端暴力的爆发莫名其妙,且毫不节制。情绪是到了,但由于逻辑太不对劲,难免给人过分放大人性之恶而强塞苦难之感,以至于后半程在我这里完全站不住脚。虽然每个角色的演员都选得非常贴合,但不可否认美法明星的参演为这部电影加分很多。再加上相对于导演其他作品来说,本片一反常态的选题和执行结果,不得不让人怀疑其背后的功利性

对于女性性欲的致敬,失明可谓“女性阉割”的反转结构(二者共享着一种根本上的丧失),也正因如此,她的性欲总是与他者主体(及其对于黑暗真相的无知)紧密联系:不论是作为儿子的小他还是作为美国社群表象的大他,前者一直不知道自己的遗传病,最终作为替她去“看”的某种全视主体(他能看到自己的儿孙…),后者在女主为之掩盖其虚伪真相后将其贬低为需要被抹除的死刑犯。黑暗经由眼疾与残酷真相的指涉,最终落到了一种彻底的匮乏——即女主这一乱伦客体的死亡——之中(“乱伦”直接体现在结尾歌舞与现实的短路中,打破了影片此前树立的伦理格局,紧跟主体的死亡),她儿子在治好眼疾后无法再见的母亲,是其作为凝视主体所无法再见的消隐中介。影片以未能被唱出的——即以否定的崇高形式在场的——最后一曲收尾,而舞者在这一否定之黑夜中起舞。

获得奖项

  • 第26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26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外国影片
  • 第2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第2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52届戛纳电影节
    第52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女演员 / 主竞赛单元
  • 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原创歌曲
  • 第16届独立精神奖
    第16届独立精神奖
    获奖:Best Foreign Film
  • 第53届戛纳电影节
    第53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女演员 / 主竞赛单元
  • 第13届欧洲电影奖
    第13届欧洲电影奖
    获奖:Audience Award —— Best European Actress / Audience Award —— Best European Director / 最佳影片 / 最佳女演员
  • 第15届西班牙戈雅奖
    第15届西班牙戈雅奖
    获奖:最佳欧洲电影
  • 第43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
    第43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
    获奖:最佳海外电影
  • 第65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65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女演员
  • 第58届金球奖
    第58届金球奖
    提名:剧情电影最佳女主角 / 最佳电影歌曲
  • 第3届塔林黑夜电影节
    第3届塔林黑夜电影节
    获奖:观众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