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列宁(2003)

Good Bye Lenin!UP:2021-03-20

《再见列宁!》(英语:Good bye, Lenin!)是2003年德国导演沃夫冈·贝克所拍摄的黑色喜剧电影。本片是从一个家庭的角度来描写在两德统一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人民的反应。这部影片在德国卖出了650万张票,在英国和法国的电影院也取得了不错成绩。它总共在全球68个国家发行,获得了7900万美元的票房。

再见列宁

评分:8.8 导演:沃尔夫冈·贝克 编剧:贝尔恩德·利希滕伯格 / 沃尔夫冈·贝克
主演:丹尼尔·布鲁赫 / 卡特琳·萨斯 / 丘尔潘·哈马托娃 / 弗洛里安·卢卡斯 / 亚历山大·拜尔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121分钟地区:德国
语言:德语
影片别名:快乐的谎言(港) / 再见,列宁!(台) / 民主德国在79平方米房间里的延续 / Goodbye Lenin!
上映:2003-02-09(柏林电影节)
IMDb:tt0301357

剧情

阿历山大·柯拿(Alexander Kerner)同姐姐阿丽安娜(Ariane Kerner)、还是婴儿的侄女宝娜(Paula)以及母亲克莉丝蒂安·柯拿(Christiane Kerner)一起居住在东柏林。他们的父亲罗伯特(Robert Kerner)早于1978年就已逃到西柏林,克莉丝蒂安告诉亚历山大因为他被西德的女人勾引。此后,克莉丝蒂安非常活跃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的生产,并且是德国统一社会党的忠实支持者,不管是教育还是改进都非常积极的参与。1989年10月,阿历山大参与反政府示威被捕,克莉丝蒂安因受惊过度而心脏病发昏迷不醒,对之后转变了的世界毫不知情。

在探望母亲的时候,阿历山大遇到了之前游行时偶遇的女孩莱菈(Lara),原来这个姑娘是从苏联来的护士,正好负责照顾阿历山大的母亲。两个年轻人一来二去很快就发展成了恋人关系。阿历山大丢掉了在电视机维修厂原来的工作,他的新工作是替人安装卫星电视的天线。他的同事是来自西德的电影爱好者丹尼斯,两人很快成为了好友;而姐姐阿丽安娜则在汉堡王找到了工作。8个月后,母亲终于苏醒过来,但医生指她的心脏不能再受到刺激,否则性命堪虞。随着柏林围墙徐徐倒下,两德统一已经势在必行。

把母亲从医院接回家后,阿历山大为免外界钜变使母亲受到刺激,把屋内新的西方布置拆掉,变回两德统一前的原来模样,希望维持母亲生活在原来社会的假象。所幸母亲卧病在床不能自由行动,他这个计划似乎还能行的通。他和家人、女友莱菈在母亲面前穿回旧服装,把罐头等日用品都换上东德品牌的包装。不过,很快母亲就要求观看电视,阿历山大和丹尼斯合伙,一开始先是录制旧的东德新闻,把录像机藏在另一个房间播放录影带给母亲看。后来甚至让丹尼斯扮演新闻主播,自己编制假新闻欺骗母亲。然而他的母亲有一天趁阿历山大睡着时自己爬起来走到了户外,他看到了许多作西德打扮的民众以及一架吊着列宁雕像的米-8直升机。阿历山大带回母亲后,又和丹尼斯编制了许多的假新闻。他们声称西德发生了经济危机,以致许多居民逃到了东德来避难。

阿丽安娜也交了一个西德男友,他们买了一辆东德生产的旧车带母亲去乡下度假。在那里母亲终于透露出了当年罗伯特逃亡的真相:当年,共产党对罗伯特的迫害日益严重,他们因而打算一家逃到西柏林,但罗伯特成功翻越围墙逃走后,克莉丝蒂安却因害怕而连同子女继续留在东德。虽然她实际上一早已经从莱菈口中得知德国剧变的真相,但是最后仍选择继续隐瞒儿女。

随着两德统一之日越来越接近,亚历山大为东德最后一个国庆编作最后一条假新闻,他偶遇出租车司机暨前宇航员西格蒙德·雅恩,并且安排他饰演了新任东德领导人,再由他发表讲话宣布将要开放东西德之间的边境。讲话的背景音乐为东德国歌《从废墟中崛起》。

1990年10月6日,两德统一后三日,克莉丝蒂安病逝;克莉丝蒂安弥留之际,阿历山大终于见到了父亲并让父母见了最后一面。阿历山大按照亡母遗愿,用儿时制作的玩具火箭将母亲的骨灰扬于风中──这是在东西德都被禁止的。

角色

  • 丹尼尔·布尔(Daniel Brühl) 饰 阿历山大·柯拿(Alexander "Alex" Kerner)
  • Nico Ledermüller 饰 童年版阿历山大
  • 嘉云·莎丝(Katrin Saß) 饰 克莉丝蒂安·柯拿(Christiane Kerner)
  • 翠萍·嘉玛杜娃(Chulpan Khamatova) 饰 莱菈(Lara)
  • 玛莉亚·赛门(Maria Simon) 饰 阿莉安娜·柯拿(Ariane Kerner)
  • Florian Lukas 饰 丹尼斯·杜马舒科(Denis Domaschke)
  • 亚历山大·贝叶尔(Alexander Beyer)饰 雷纳(Rainer)
  • Burghart Klaußner 饰 罗伯特·柯拿(Robert Kerner)
  • Michael Gwisdek 饰 Klapprath
  • Christine Schorn 饰 Frau Schäfer
  • Jürgen Holtz 饰 Herr Ganske
  • Jochen Stern 饰 Herr Mehlert
  • Ernst-Georg Schwill 饰 计程车司机
  • Stefan Walz 饰 貌似西格蒙德·雅恩的计程车司机
  • Eberhard Kirchberg 饰 Dr. Wagner
  • Hans-Uwe Bauer 饰 Dr. Mewes

配乐

本片的配乐是由电影配乐大师扬·提尔森配制,同时也是《艾蜜莉的异想世界》配乐者。

奖项

  • 欧洲电影奖:获得最佳电影,最佳编剧和最佳男主角奖;提名:最佳导演提名,最佳女主角提名(Christiane Kerner)
  • 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 伦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
  • 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参见

  • 东德情结
  • 柏林之围

简评

也许这不是带有过多心意的电影,但这是一部恰到好处的电影。以历史悲剧为开始,自我欺骗为延续的乌托邦之梦即使步入新时代依然闪耀着理想的光辉。人物上电影的关注点由宏大的历史坍缩回了个人的家庭悲剧和亲情核心,提供了叙事的支撑点,但在父亲探望的情节又有些草率。电影也不乏对东德体制反思,对两德统一后的文化经济巨变历史面貌的展现。不过时代总归是前进的,旧德国在烟花中得到了体面的道别,向崭新的未来前进。值得一提本片的带有一种利用大量镜头语言营造的杂耍风格(纯感觉),大量延时摄影、历史和幻象交织的镜头制造以及高信息量旁白制造的视听体验和《天使爱美丽》中的体验有些类似,配乐风格同样是以钢琴为主的,其中包含相同的曲目。

电影的意义,可以很简单的说,也可以很复杂地考虑。这的确是一部讲述社会主义是什么的电影,而且质量意外的上乘。对我而言,我只看到了一群为国家工作了40年的老人,被他们所养育的后代所推翻的故事,然而这些后代没看到,即便是从山的那边来的一个普通人都能比他们更有优势,这也是如今西德比东德更发达的原因之一。当你的国家不存在时,你的学历,你的思想,你的工作,你的荣誉都是假的,你生在这样的地方,你就理应成为一个沉沦在弱肉强食的底层,至少对于绝大多数是这样的。所以航天员会变成出租车司机,而在读的大学生会变成汉堡王的销售员,而我成为一个光荣的电视推销员,只有西德的人民可以轻松地接受我和我的祖国留下的资产,毕竟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源于那不是一个理想的地方,所以它毁灭,让美国的旗帜插在国会大厦上。

在家国关系上找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切入点,不再是谁为谁让步牺牲,而是以亲情为纽带连接彼此。很久没看到一部把意识形态的立场展示得如此恰当自然的电影,以历史标志性事件为题眼构建的家庭故事更具有岁月的厚重感。母亲最后看向儿子的眼神,是最完美的告别。“她在上面的某处,飘洒着,或许也在俯视我们,就像当时的Sigmund Jah一样,看着我们在地球上成了一个渺小的点。我妈妈去世前所经历的这个国家,是她的信仰,我们让这个国家持续到了她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个国家仿佛不曾在现实中存在过,这个国家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是和我的母亲紧密相连的。”再见,再见。

已经是第三次看。这个讨巧的切入点揉合了悲喜剧,用家庭和亲情切入来讲述时代剧变的重量,两边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动人的细节,因为它带着怀恋昔日的态度不偏不倚地讲好一个故事。我能看到DDR后期的颓势,也能看到资本主义对人民的呵斥,能看到彼时青年人对另一种“自由”的向往,也能看到柏林墙倒塌后他们再次看到希望落空时面孔上的迷惘。在这个看似不得不的谎言中,Alex实际上越来越甘之如饴,因为通过他的双眼,民主德国在这个79平米的房间延续下来,并且成为他们这代人理想中的样子。没有工人在弱肉强食的竞争中受剥削或干脆失业,童年的偶像宇航员也不可能去开出租车,社会主义祖国敞开双臂欢迎所有人。当Sigmond在宇宙中回望蓝星时,会发觉我们的家园如此美丽。杨提尔森的音乐绝佳,那份怀旧的淡香让我永远怀念1978年的夏天。

难得一见的德国好片,和《美丽的谎言》一样,全片围绕一个有关亲情的善意谎言展开,尽管它的背后是残酷的东欧剧变,意识形态的沉沦和一个辉煌时代的逝去。影片从头到尾弥漫着略带伤感的慢节奏氛围,无论是背景色调、音乐还是任务的言行,都在细微之处透露着时代变革之际人们内心的彷徨与迷乱。可口可乐的巨型条幅赫然在中规中矩的苏式建筑上拉开,权威的领导因国家的消逝只能蜗居在家边看着电视边借酒消愁,曾经的航天英雄沦落为街头的士司机,当然还有母亲生病很久后第一次出门,看到列宁雕像被直升机绳索牵引着缓缓从自己眼中划过,都形象的刻画出那个年代里人们骨子中的无奈。所以,最后儿子和他的天才小伙伴用一系列荒诞的表演来“欺骗”母亲,母亲即使在得知真相后依然选择相信,最终内心得以释怀安静离去,未尝不是一种美好的归宿。

剧情十分亮眼,母亲的在度假屋大反转实在过于突出。表现力也很强,“再见列宁”的场景十分经典,“民主德国”最后的“国庆”,以及始终存在的反差与超现实感。叙事线索很明确,母亲与“民主德国”的最后时光,而主题个人感觉类似于对于过往时代的缅怀,那些“不适应竞争而被抛弃的人”。但无论如何,个人感觉重点并不是对于意识形态的争论,就像剧中的母亲,西德都是选择(因为父亲),东德是无奈,但是母亲仍然成为了共产主义的英雄,其中几分虚假并不重要,但意识形态在这里就成为一件可笑的事,至少对于“日子人”来说。剧中对于现实的创作也是个人比较喜欢的一点。

在表达意识形态的问题时加入恰到好处的喜剧元素,让整部电影不只是紧绷,而是真的将意识形态反映在了老百姓的生活中,这是这部电影高于《窃听风暴》的地方。用“母亲”这一元素联系伟大且经典的社会主义,是绝妙的。再见列宁,而不是再见其他对社或者对东西德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也很贴切。男主和母亲的人物弧光太漂亮了,一个随着新体制的到来而成熟,一个随着伟大的“他们”而逝去,而社会主义像母亲的骨灰一样遍布整个夜空。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最后插入一段导演借角色之口的表达的观点,“我知道我们的国家并不完美,但是我们的信仰也鼓舞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或许我们有时会迷失,看不到目标,但我们让自己冷静下来了。社会主义不是自我封闭,社会主义是走向他人,与他人共存。”。愿peace

与想象中的严肃大相径庭,一切东西德国政治对立的后果都合理的穿插于“剧情需要”,成为这场谎言中不得不提到的部分,这就使得这部作品既成功夹带了部分私货,又顺理成章毫无破绽的成为一部温馨的家庭片,每个人在互相的理解中慢慢达成了你哄哄我,我也哄哄你的和谐共识,说是喜剧也不为过。作为家庭片,他的结尾是不落俗套的,如果去掉病房中“我们都是德国人”的那一幕,最终观看录像带时所有人的状态会更耐人寻味。只是我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也可能期待过高,总觉得严肃的主题应该有更严肃的表达,过分想当然了,片名是再见列宁,结果英文原名是“Goodbye”列宁,过程又是再见,列宁。再见列宁。再见!列宁三个阶段,误导性太强,实在是炸胡行为。

也许这不是带有过多新意的电影,但这是一部恰到好处的电影。以历史悲剧为开始,自我欺骗为延续的乌托邦之梦即使步入新时代依然闪耀着理想的光辉。人物上电影的关注点由宏大的历史坍缩回了个人的家庭悲剧和亲情核心,提供了叙事的支撑点,但在父亲探望的情节又有些草率。电影也不乏对东德体制反思,对两德统一后的文化经济巨变历史面貌的展现。不过时代总归是前进的,旧德国在烟花中得到了体面的道别,向崭新的未来前进。值得一提本片的带有一种利用大量镜头语言营造的杂耍风格(纯感觉),大量延时摄影、历史和幻象交织的镜头制造以及高信息量旁白制造的视听体验和《天使爱美丽》中的体验有些类似,配乐风格同样是以钢琴为主的,其中包含相同的曲目。

浓厚的悲剧色彩穿插在古典乐中,虽说是喜剧却没有一个令人捧腹的笑点。乐与悲交织婉转走向谷底的一首诗。前苏护士女友,西德狂放男友,叛逃的父亲,汉堡王打工的妹妹,社会主义坚决拥护者昏迷的母亲。东欧剧变时期无数立场复杂的家庭成员齐聚在这79平方米内演着复杂的一出戏,直到她的骨灰随着烟花在天空中爆炸为止。比浪漫更浪漫。最喜欢的还是配乐,没有什么复杂的扬抑,只是慢慢地叙述下去。柏林墙倒了世界杯赢了,世界时钟不停地往前计时,只有她"永远"留在了东德。全片鲜艳的色彩和画幅和dv录像,淋漓地表现出来九十年代东西德风情。泳池,古典派对,鼻血,社会主义,腿,罐头黄瓜,戈尔巴乔夫,新闻联播,柏林墙,青豆,少先队员,黑红黄旗。只剩母亲茫然站在"自由的"马路旁看到被直升机吊起的铁青威武的列宁雕像,向她伸着手不断远去。

怎样严谨的、精密的、政治的、历史的而又人性的故事书写啊。最爱的是最后一幕,当所有人都看破不说破,只有Alex“蒙在鼓里”,将他最真诚的社会理想投射在这部短片中时,一部影片用它虚构的理念力量,真正地超越了那堵区隔你我的墙,超越了任何一方对另一方的“收编”。感慨两德统一后仅十几年便能产生这样的作品,多么强大的反思能力!电影不是现实,《再见列宁》用许多真实影像,对历史背景的坦诚,也承认了这一点——但正因如此,我们才意识到我们为何需要艺术,需要理想。今天是第二次踏上“东德”的土地,和数年前年少时四处游历的自己不同了,对这世界的纷争、历史的残酷有了更多的体悟。或许观看《再见列宁》的决定是恰逢其时,是一种激励吧,我们这一代人多尽己所能,承担一些责任,哪怕是很微小的声音。

出于对母亲病情的担忧,儿子决定隐瞒红色政权的崩塌。他自导自演,竟然在家中逆转时空,延续东德生命。为此他不得不奋力营造假象:除了食品服装,家居摆设,他还要伪造新闻,篡改历史。一片孝心,可歌可泣。其实,表演社会主义的存在,何尝不是揭穿社会主义的表演?讽刺意味,于焉呈现。而电影对表演的探寻,远不止如此。最动人的演出,发生于演出对象的反转。母亲知道真相,依然陪儿子演完这场戏,让他问心无愧。另一场令人哽咽的表演,是母亲生日那天,邻居来为她唱歌。明明在演戏,但那个在新时代中迷失的老人,唱得几度哽咽。时代裂痕中的失落失忆失语,总有人默默承受。推到高墙易,收拾残垣难。表演过往,是娱乐也是仪式,有戏仿嘲弄,有情动于中。

获得奖项

  • 第29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29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获奖:César —— Best European Union Film (Meilleur film de l`Union Européenne)
  • 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蓝天使奖 / Blue Angel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
  • 第18届西班牙戈雅奖
    第18届西班牙戈雅奖
    获奖:最佳欧洲电影
  • 第61届金球奖
    第61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16届欧洲电影奖
    第16届欧洲电影奖
    获奖:Audience Award —— Best European Actor / Audience Award —— Best European Actress / Audience Award —— Best European Director / 最佳影片 / 最佳男演员 / 最佳编剧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女演员
  • 第5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5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53届德国电影奖
    第53届德国电影奖
    获奖:最佳影片金奖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男配角
    提名:最佳女主角
  • 第49届意大利大卫奖
    第49届意大利大卫奖
    提名:最佳欧洲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