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毁灭(2004)

Der UntergangUP:2021-08-02

《帝国的毁灭》(德语:Der Untergang,英语:Downfall),2004年德国电影,以描写希特勒被包围到自杀的最后日子而闻名并引发争议。本片取材自约阿希姆·费斯特2002年的著作《希特勒的末日》和希特勒的私人秘书特劳德尔·荣格同年的回忆录《直到最后时刻》。本片的导演是奥利弗·西斯贝格,并由瑞士演员布鲁诺·冈茨饰演希特勒。本片也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台湾、香港与新加坡皆小规模上映。

帝国的毁灭

评分:8.8 导演:奥利弗·希施比格尔 编剧:
主演:布鲁诺·冈茨 / 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娜 / 科琳娜·哈弗奇 / 乌尔里希·马特斯 / 茱莉安·柯勒 / 海诺·费尔希 / 克里斯蒂安·贝克尔 / 马蒂亚斯·哈比希 / 托马斯·克莱舒曼 / 米歇尔·门德尔 / 安德烈·赫尼克 / 乌尔里希·诺登 / 比吉特·米尼希迈尔 / 罗夫·凯尼斯 / 尤斯图斯·冯·多赫纳尼 / 迪特尔·曼 / 克里斯蒂安·雷德尔 / 戈兹·奥托 / 托马斯·林平泽尔 / 托马斯·蒂梅 / 杰拉德·亚历山大·海德 / Bettina Redlich / 海因里希·施密德 / 安娜
类型:剧情 / 传记 / 历史 / 战争
片长:156分钟 / 178分钟(加长版)地区:德国 / 奥地利 / 意大利
语言:德语 / 俄语
影片别名:希特拉的最后十二夜(港) / 帝国毁灭(台) / 帝国陷落 / Downfall / The Downfall: Hitler and the End of the Third Reich
上映:2004-09-08(德国)
IMDb:tt0363163

剧情

电影从今日特劳德尔·荣格的回忆开始。

荣格自从1942年被希特勒雇佣为秘书后,转眼到了1945年3月,苏联大军兵临城下,纳粹德国政府内人心惶惶。不但重要的亲信希姆莱和戈林相继叛离希特勒而去,而且军队人手不足,连平民和小孩都被迫送上战场,看不到希望的将军也整日借酒消愁。

在地堡外,申克教授拒绝了离开柏林的命令,以一己之力努力帮助平民和伤兵,也目睹着德军肆意处决逃亡者却无能为力。元首地堡内躲藏的希特勒最后孤注一掷的作战失败后,与戈培尔一家在最后时刻自杀。德军也放下武器向苏联投降。荣格夫人与地堡内剩下的人为了生存,穿过苏联的火线逃出柏林。

演员

  • 布鲁诺·冈茨 饰 阿道夫·希特勒(帝国元首)
  • 朱莉安·歌娜 饰 爱娃·布劳恩(希特勒夫人)
  • 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那 饰 特劳德尔·荣格(希特勒秘书)
  • 乌里奇·马特斯 饰 约瑟夫·戈培尔(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长)
  • 科琳娜·哈弗奇 饰 玛格达·戈培尔(戈培尔夫人)
  • 海诺·弗兹 饰 阿尔伯特·斯佩尔(装备与军火部长)
  • 克里斯汀·伯克 饰 恩斯特·申克(党卫军中校、医官)
  • 马赛斯·哈贝奇 饰 温纳·哈瑟(亲卫队官员、希特勒私人医生)
  • 托马斯·克莱舒曼 饰 赫尔曼·菲格莱因(党卫队集团领袖)
  • 迪特·曼恩 饰 威廉·凯特尔 (陆军二级上将、最高统帅部参谋总长)
  • 克里斯蒂安·雷德尔 饰 阿尔弗雷德·约德尔(陆军二级上将、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
  • 罗夫·凯尼斯 饰 汉斯·克雷布斯(陆军二级上将、陆军司令部参谋总长)
  • 贾斯特斯·冯·多纳伊 饰 威廉·布格多夫(陆军二级上将、人事局长)
  • 麦克·曼杜 饰 黑尔姆特·魏德林(陆军二级上将、柏林城防司令(德语:Stadtkommandant))
  • 安德烈·海尼克 饰 威廉·蒙克(党卫军少将)
  • 乌里诺森·诺登 饰 海因里希·希姆莱(亲卫队首领)
  • 波奇特·密尼梅雅 饰 格尔达·克里丝汀(希特勒秘书)
  • 托马斯·席尔梅 饰 马丁·鲍曼(党秘书长)

评价

长久以来,对纳粹高层尤其是希特勒的直接描写一直是德国文化界的禁忌。尤其是从未有过一名说德语的演员饰演过希特勒。本片算是对这些禁忌的一次全面打破。

布鲁诺·冈茨据说原本不愿出演阿道夫·希特勒一角,但在观看了《希特勒的末日》之后改变了看法。为了更好地饰演希特勒,冈茨参考了一些少有的希特勒传世录音。甚至为了模拟希特勒的体态,认真观察过一段时间帕金森症患者。本片的外景大多在圣彼得堡拍摄。因为这里有很多德国风格的建筑,并且很少有户外广告干扰拍摄。而元首地堡的场景则在精心搭制的摄影棚内拍摄。

现实中,布鲁道夫曾对鲍曼破口大骂:「年轻的官兵是为了元首和国家而死的吗?不对,是为了你!」一语道尽纳粹高层的腐败。本片有诠释这段史实,但未收录,整部电影看不到这一段内容。

电影罕见的以纳粹高层为视角的描写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在德国,媒体对于电影里对希特勒人性化的描写展开了激辩。一本杂志甚至评价道:我们难道能把一个怪物按照人的形象展示吗?但在德国以外,这种描述方式得到了很多好评。此外,本片在细节上严格忠于历史事件也受到了好评。

在烂番茄上,影评人给予了本片91%的新鲜度。其中121份支持,12份反对。支持度非常高。

无论如何,帝国的毁灭上映首月就在德国本土动员300万人观影。全球票房达到9000万美元。

批评

一些影评人士对本片十分不满。他们认为本片的基调是把希特勒和纳粹高层描绘成战争的受害者而不是加害者。并且怀疑导演和制片方有同情新纳粹的嫌疑(尽管导演在访谈中否认这些指责)。还有一些批评指出本片将一些犯有战争罪行的的德军,尤其是党卫军的将军和医生描述得过于英雄气概或者人道主义,而这些描述可能和事实不符。申克教授曾经在达豪集中营负责人体试验、威廉·蒙克亲卫队少将则有至少2次让自己指挥的部队发生虐杀战俘事件的嫌疑。

此外本片虽然取材非常严谨,依然出现了一些致命的穿帮。比如希特勒是一名严格的素食者,但在一个场景里他却食用了含肉的德国馄饨,不过也有学者说这并不要紧,希特勒偶尔会吃肉。

获奖情况

  • 第7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 第29届多伦多电影节参展影片
  • 德国巴伐利亚电影观众选择奖

“元首的愤怒”

本片中有一个桥段:当满怀信心的希特勒得知施坦因纳将军没有按照自己的命令发动进攻后对将领大发雷霆,随后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其声嘶力竭、歇斯底里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段约4分钟、充满戏剧性的镜头在2007年第一次于YouTube上成为了被恶搞的对象。恶搞者基本都不是德语使用者,他们往往保留原片的德语声音,但配上不同的台词。中国的这类影片往往基于对台词的空耳来配字幕,主要发布平台为bilibili的鬼畜区,如“这星期(德语:Wer sind Sie)”、“渣渣(德语:Versager)”、“气死偶咧(德语:Sie ist ohne Ehre!)”、“反了他(德语:Verräter!)”、“喂斯大林(德语:Wie Stalin!)”和「我到河北省来(德语:Und doch habe ich allein)”等,以产生戏剧化的效果,亦有大量由许多片段拼凑成的元首的音MAD向唱歌型作品、剧情向的作品。自2010年来,这类影片逐渐在网络上走红。恶搞者的目标多是一些科技界和娱乐界的事件,后来亦有扩展到社会和政治事件上,以表达对当前政府的不满。另有部分只是单纯的空耳娱乐。除爱好者以外,也有一些大型的媒体特意制作较精良的恶搞影片来用作幽默的新闻评论。

电影的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并不反对这些恶搞。他表示自己曾经看过上百个恶搞影片,每次都笑得人仰马翻。但制片公司对此的态度并不宽容。2010年4月康斯坦丁影业以保护版权的名义要求YouTube撤下这些影片。同年8月再次发出DMCA删除通知。尽管遭到了抗议,YouTube依然照做,却因此反而招致更多讽刺此事的恶搞影片。现在YouTube已经可以上传元首愤怒的影片,但会在页面上加上相应的版权提示和广告。2013年初所有长度超过6分钟的影片被封锁,康斯坦丁这样做可能是要避免用户发布整套电影。

电影《钢铁苍穹》以及《希特勒回来了》以及日本动漫《魔剑姬》也恶搞了这一片段。

这类恶搞影片有些时候会招致法律问题。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12年1月,英国工党议员汤姆·哈里斯被迫辞去自己的内阁互联网顾问职务,理由是他上传了一个元首的愤怒影片讽刺时任苏格兰首席部长亚历克斯·萨尔蒙德。另一个例子是2013年香港的法庭判决金融公司杰富瑞集团向该公司一名前员工赔偿186万美元,理由是该员工因制作了元首的愤怒视频讽刺摩根大通的CEO杰米·戴蒙而遭到开除。

简评

影片讲述希特勒生命最后的12天,柏林被苏联红军一步步攻下,元首和高层在地堡里从企图反击到最后自杀落幕的故事,德国军队的战斗力真的好强大,还有那种可怕的誓死效忠的信仰,即便得知元首已经自杀,依然坚不可摧,还有母亲不想让孩子活在没有希特勒的世界,亲手毒死6个孩子,太疯狂了,而你知道这些又都是真人真事,并不是艺术加工。搜了下苏联红军攻下柏林之后做的恶事,竟然十分同情德国民众的遭遇,但是一想德国不败的话,那日本也会赢,我们也要水生火热了,还是不代入其中,客观看待吧,看多了德国人拍的二战电影会发现真是比日本这个国家懂得反思多了。

看完不禁感慨,希特勒的纳粹思想确实很有煽动性,能让人忘了人性,自己和家人。但这部电影同时证明了希特勒也是人,不是传达神谕的先知也不是撒旦的使者。尽管他曾说自己会像对待犹太人一样对待自己的感性,但在最后关头却还是像拿破仑一样等待奇迹降临。在私下他会“温柔体贴”,但在世人面前他却俨然是另一幅面孔。地上破败的柏林和呈列在沙盘上希特勒对“第三帝国”的构想模型形成了鲜明对比。佝偻的身影随着最后一扇铁门的关闭而消失在历史中,第三帝国也和纳粹的疯狂一起灭亡。而后留给柏林乃至世界的又是另一种疯狂……历史就是这样无情的将活人变成数字,希特勒也只是其中的演员,不过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罢

希特勒类传记片中最喜欢的一部,但也有它的不足。近距离观察接触一个“大人物”,往往会感到出乎意料的亲切,和从远距离如广播,电视上想象出来的形象大大不同。这一点基本适用于所有大人物,不管他们曾对外界犯下过多么恶劣的行径,他的身边人也认为他睿智,和蔼可亲。这一点基本不可能自省的,因为看问题角度完全不同,人人都局限在自身范围。所以,看完本片,估计很多年轻人会改变以往对希特勒的看法,开始同情甚至认同,尊敬他,这一改变是正常的,不过也是需要注意的。看那些贪官的后代,哪个不维护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心里,父母挣钱是为了这个家,他们怎么知道这些钱是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呢?

知道这部电影还是很多年前因为鬼畜,如今终于看了全片,才发现是这样一个沉重的故事。作为一部德国电影,本片大胆展现了希特勒在生命最后十几天的形象,让观众看到他在纳粹铁腕统治、视生命若无睹的战争疯子之外,是如何被重重谎言欺骗至野心破灭的,由元首的垮台反映帝国的毁灭,再到军国主义与血腥屠戮的残酷。而全片最精华的部分,就在于希特勒自杀后仍在继续的故事,让影片摆脱为元首张目之嫌,反映所有参与者被裹挟的意识与命运。为此影片前期将各位配角形象进行生动塑造,无论是自戕的追随者还是幸存的身边人,如影片最后的自述,每个人都是悲剧的制造者,无论有意或是无意,乌合之众并非借口,只怪历史无法重来。

#人物传记片#(上部)02:48,一出场就把我惊到了,像,这希特勒!09:26,切入故事的视角与切入故事的时间点,刁钻!13:26,每一个出场人物的劲道。25:04,杜撰的有些厉害,我不相信搅动历史漩涡的人会如此短视。49:41,戈培尔让我想起了当年毛那一句,中国死个几百万无所谓。(下部)08:06,爆炸结果,极好三镜头。17:00,希特勒的婚礼?不知道是戏剧还是还原。26:29,每一个小空间里都是戏。35:58,最重要的死亡选择了虚写。47:18,脚。01:10:29,纪录片是点睛之笔。

震撼到想哭。以赤裸裸流着血般的镜头讲述着一个个生命如何在纯然渎神的疯狂极权理念下,挣扎在毁灭与漩涡之间。手捧着青春的水仙、被石榴诱骗牵绊于冥府的珀耳塞福涅铜像前,聚集着生命与帝国黑暗的谎言、独裁之恶魔有着契约羁绊的她们;被希姆莱欲以精神疾病与实权败落之名控制的希特勒的命运,竟与路德维希二世的末途有着近乎讽刺般的惊人重影——可悲可叹,这再也不是昔日的德意志人魂牵梦萦的那个盛开着桃金娘与水仙花的希腊,也不是那个童话、音乐、古老传说与国王金子般的心统御大地的巴伐利亚——这仅是一个曾经这般神性与辉煌的人类世界彻底沉沦了神性之后,晦暗疯狂的溃烂躯壳。

镜头,运镜,布景,打光,世界级的;纪录片不能有主观的褒贬,但有些镜头却能隐晦地表达出讽刺意味,而不招人厌烦,因为那就是事实——高级军官抱着姑娘喝酒跳舞,下一秒就是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的民众;所谓"优等人群"死都能死得体面有尊严,而普通人"劣等人"呢,有一层炮灰埋上去都不错了;这就是事实!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是有时候有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们把权力交给他们的",主动也好被动也罢,普通人哪来那么多选择的权利呢?等他不为"普通人"了,也自然而然地和以前的身份划清界限了,千百年来,谁又能真正为普通人想过?

看完这部电影,回想起那段历史,感触很深。邪恶恐怖帝国的毁灭纵然发人深省,但是这样一个帝国又是如何建立的呢?一战的战败,带给德军的耻辱,凡尔赛条约对德国人从上到下的剥削,无不种下了仇恨邪恶的种子。当遇到经济危机爆发,人民失业,国家萧条,一个疯子站了出来,正常人都不会做的事,在一个疯子的演讲中,点亮了那些绝望人民的希望。于是,一个国家也开始变得疯狂,邪恶的帝国便在不甘的军方和受压迫的人民合作之下建立了。并给世界带去了更大痛苦和灾难。正类似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翻开历史,只有吃人二字。也如谚语所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虽然我们都清楚,也只能是只是希望未来不再发生这样的压迫,也不要有这样的反抗。

作为我最早接触的鬼畜片段的来源,其全片反而是出乎意料的严肃。希特勒的塑造十分优秀,将这个之前一直被刻意回避的人物塑造的有血有肉。帝国毁灭之际的众生相将人性刻画的非常出色。尤其是看到母亲杀死孩子的时候会对信仰的力量和偶像的力量感到敬畏 — 这种力量可以盖过人的天性。看到一半的时候我会觉得本片和《建国大业》或是《建党伟业》这类群像电影非常像,但看完之后回味还是觉得在一个帝国毁灭之际的群像比起一个帝国新生之际的群像要更有活力。略显不足的地方在于一个西方人的群像电影对我这种脸盲以及历史半吊子来说,观影门槛还是有些高了,不断的回看谁是谁并且查阅资料对观影本身的流畅性有着不小的影响。9/10

10-24、25 2011-08-30 点想看,又是新的视角来讲二战的故事,战败投降前的德国,每一个个体归根到底都是普通人,所以能有很多鲜活的故事。基本上没有主角,当然希特勒肯定是,但是他身边的每个人也都被刻画到了。在知道会战败的前夕,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最终也是被时代进程继续推着向前。影片最后列出了很多人的命运,才意识到原来战后还有复杂的审判,估计每种人根据他们的所作所为又迎来了不一样的命运,当然这其中肯定不是完完全全以公正为目的去审判,毕竟迫害了全世界的人民,仇恨还是会占上风。不知道有没有题材去讲述审判的相关。

正如弹幕上说的,这一部片子不知道养活了多少鬼畜up主。各种段子飞扬的时候,各位演员精湛的表演和欧洲阴影的第三帝国,好像都成了段子。但是真正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压抑和强忍之下的疯癫。电影全部场景基本上就在地下室拍摄,在德式工业风的地下室中,在历史书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们轮次登场,随着时间走向帝国的毁灭。无论是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狂欢,还是恶魔们的最后的和逃脱,在覆灭前的画出了帝国的末日画卷。纳粹妈妈亲手杀死孩子,警卫队吊死不想参战的平民,给一个邪恶轴心国丰富了形象,第三帝国,不是好看军装的代表,而是地狱之子。愿世界和平。

一流的纪实性历史片。通过希特勒最后一人女秘书的视角,再现希特勒及其纳粹组织在柏林狼堡最后12天的日子。外围苏军轰隆隆的炮声下,狼堡里有希特勒的绝望咆哮,有希姆莱等人的背叛,也有帝国最后的疯狂。街上有仍旧抵抗的德国士兵,逃亡的百姓和被洗脑的少年战士。战争是无情的,人心更是无情,人性更是深不可测。这样逼真的影片,把醉生梦死与执迷不悟,浑浑噩噩与愚忠不悔的纳粹高层们的所思所想表现的令人不胜唏嘘。帝国的毁灭,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也是人心的胜负。扮演希特勒的布鲁诺简直有如神助,再现了这个战争狂人,令人难忘。值得一看!

获得奖项

  • 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55届德国电影奖
    第55届德国电影奖
    提名:最佳男主角
  • 第20届西班牙戈雅奖
    第20届西班牙戈雅奖
    提名:最佳欧洲电影
  • 第7届塔林黑夜电影节
    第7届塔林黑夜电影节
    提名:最佳影片
  • 第19届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
    第19届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
    获奖:Best Screenplay
    提名:Best Film
  • 第8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第8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获奖:Best Foreign Independent Film
  • 第17届欧洲电影奖
    第17届欧洲电影奖
    提名:最佳男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