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贝拉(2006)
IsabellaUP:2021-02-25
《伊莎贝拉》(英语:Isabella)是一部由彭浩翔执导的香港电影,由杜汶泽及梁洛施主演。电影由林建岳属下之寰亚电影投资
伊莎贝拉简介
1999年,澳门回归中国前。澳门司警马振成(杜汶泽饰)因惹上是非遭停职,警察生涯即将终结。马振成与伙计仍然夜蒲,盲打误撞遇上一名神秘少女张碧欣(梁洛施饰)。张碧欣随之跟着马振成回家,醉酒醒来的马振成以为自己与对方有了一夜情,再加上碧欣声称是他与初恋情人分手后生下的女儿,更加令马振成错愕不已。
碧欣因欠租数月以致无家可归,其心爱的狗狗伊莎贝拉亦被无良业主赶走,下落不明。身为父亲的马振成希望能弥补以往的责任,其后碧欣坚决要与马振成同住,令一向放浪的马振成生活顿起变化。
为求自保,马振成企图以身犯险令自己得以脱罪,他的好友杜Sir(黄秋生饰)亦屡劝无效。张碧欣欢欣鼓舞地准备与父亲落草,对着同校男生也难掩得意之色。然而渐渐地马振成从张碧欣身上,体会到什么是责任。
第5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彭浩翔 第2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梁洛施 第1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原创音乐(提名)金培达
获得奖项
- 第1届亚洲电影大奖
提名:最佳原创音乐 - 第26届香港金像奖
获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提名:最佳女主角 / 最佳摄影 / 最佳美术指导 / 最佳服装造型设计 - 第5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银熊奖-最佳电影配乐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
简评
非常不彭浩翔的作品。以澳门回归为背景,讲述了张碧欣寻父的故事。澳门其实和张碧欣是异质同构的关系,同样是失父的一代,张碧欣自幼有着无法释怀的迷茫和痛苦,澳门也存在着百年殖民历史的心结,二者都是“父亲”形象缺席的受害者。但面对“父亲”的回归,无可避免的对其产生怀疑和不安。而马振成作为无能的逃避者,在“伪父女”的关系之下发展出了“真亲情”,学会了承担和面对,实现了父亲形象的归位。子一代张碧欣/澳门最终也克服了迷茫和痛苦,完成了对父亲/大陆的接纳。
她向他学习,逐渐靠近//彭浩翔构建了一个相当具有电影感的场景与生活气氛。让观众很快的就置身于这个故事当中。到底是通过摄影还是演员的表演,要仔细研究一下。//摄影,摄影与故事的配合,摄影中的用光,摄影角度,主观镜头。色调的。完美运用。通过色调与光来直接讲述故事。通过摄影女演员角色。之间的相互互动。通过演员。状态放松。一起在剧中角色应该有的状态。非常吸引人。//再次印证了我的想法。被学校教育过的,成绩好的年轻人。在演戏天赋方面非常差。学校教育和演戏所需要的人性的本真水火不容。只有极少数的聪慧人才能两者兼优,但最终也会心里错乱的。//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看完电影就像成为剧中的人,想和剧中的主角建立联系,真好
.6标记想看,理由是“《梦伴》”。.1看过。旋转最后定格在主体的长镜头有点迷人,在中间吃饭和最后骑小电驴、抱着狗在长椅上哭都出现了。手长脚长、白得发光的青春少女遇上失意落魄但有担当的中年男人,不算新奇的故事,但看来仍然带有满足。可能是杜汶泽不算太油腻,也可能是梁洛施太过美丽。中间梁洛施跟着音乐跑调地唱,快乐到近似疯癫的舞蹈,很像《梦伴》给人的感觉,浮夸的物哀。有些镜头让人想到甜蜜蜜,比如从火炉里往外拍,(atm机往外拍);女主角不顾一切要跟男主去异国,男主却回绝。其实还想到了国族隐喻的可能……. 伊莎贝拉读起来又轻快又庄矜。
“难得的是《伊莎贝拉》的残酷不带有任何抱怨的色彩,逼仄、炎热、肮脏的澳门夏天,破旧的房屋,女孩未发育的身体,老男人那臃肿的身材,犯罪的阴影,世纪末的惶惑感……这一切都是令人绝望的,但那模糊混乱的绿色最后变得光明,温情优美的音乐填补着影片每一个沉默的缝隙,我甚至在荒凉的背后体会到了一丝暖意。”我比较好奇的一点是马振成自首后张碧欣抱着伊莎贝拉耳语时说的是什么
如此走心的一部电影,父女俩相认的一幕还是充满了恶趣味,险些放弃观影,还好彭浩翔仍有底线,点到即止。然而这种错位也预示了父女俩身份无法确认,后半段的反转没什么力量。我倒是认为,是不是真正的父女反而不重要,大背景之下小人物的艰难生存状态才是导演的着力点,金表梗也是出自本片,情感细腻,温情满满,杜汶泽演的很好,梁洛施正值颜值巅峰,也是颇为适合这个角色。伊莎贝拉不只是一条狗,而是回忆与爱情的凝结,即便女儿不是他的,他依然相信,女儿是他和她曾经美好爱情的最好纪念。
高质量文艺(指镜头色彩节奏音乐,伊莎贝拉的塑造)但男性意淫成分过浓,说不上完全不合理,但就集齐黄赌还犯罪的发福片警那样,初恋情人的女儿多年错把自己当作父亲还明确恋父,不至于,很无语。幸好处理得还行,就当伊莎贝拉是丧母丢狗后无依无靠缺爱吧,两人在中葡杂居乱地一方抓住自认为的依靠,一方渐生责任感最终自首重新做人。
摄影和配乐简直大爱!梁洛施边走路边踢掉一只拖鞋那段我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那种说不上来的感觉。杜汶泽演技很棒,分寸拿捏却又自然而然。出彩的桥段简直数不胜数。镜头下的澳门是那么云淡风轻,镜头里透出来的感情却又是那么细腻动人。伊莎贝拉是人生中最美丽而又永恒的存在吧。
值得一提三国混血的是女主的英文名好像就是伊莎贝拉,彭浩翔的分水岭是从《伊莎贝拉》开始的,片子很明显地表现出与以往彭氏电影不同的特点:导演性,缓慢、耐性,沉得住气。是一次从编到导的蜕变,让观众知道了作为导演,论画面调度意境,我也是能拍好电影的。美中不足的是回归的隐喻差了点意思,属于一直在但是不知道有什么存在意义的状态,宿命感并不强,其中一部份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女主演技不太好。
不同于彭浩翔的黑色幽默风格,但又不失彭浩翔的叙事与影像风格。全片采取非线性(多线)叙事来交代张碧欣与马振成的“父女情”主线,又通过穿插闪回来体现马振成与张丽华(伊莎贝拉)隐晦的少年感情暗线。而穿插的字幕又展示澳门回归前的社会动荡,初次插入并不能理解到字幕与主线的关系,但随着情节发展,才会发现字幕内容展示的时代大背景与主线情节的相得益彰。彼时青涩的梁洛施与油腻的杜汶泽的巨大反差,使这部影片更加富有戏剧张力,彭浩翔借助这段无中生有的父女关系,来展示回归前澳门的世事变迁,从小人物情感出发,展现时代变迁下前所未有的变化。时代在促使每一代人进步,伊莎贝拉可谓贯穿全片,伊莎贝拉那一代人没得选,张碧欣则有更多社会推动力帮她完成转变,假爸爸、追求者、伊莎贝拉狗,都令她在一次次迷茫与失落中不断找寻自我。
她向他学习,逐渐靠近//彭浩翔构建了一个相当具有电影感的场景与生活气氛。让观众很快的就置身于这个故事当中。到底是通过摄影还是演员的表演,要仔细研究一下。//摄影,摄影与故事的配合,摄影中的用光,摄影角度,主观镜头。色调的。完美运用。通过色调与光来直接讲述故事。通过摄影女演员角色。之间的相互互动。通过演员。状态放松。一起在剧中角色应该有的状态。非常吸引人。//再次印证了我的想法。被学校教育过的,成绩好的年轻人。在演戏天赋方面非常差。学校教育和演戏所需要的人性的本真水火不容。只有极少数的聪慧人才能两者兼优,但最终也会心里错乱的。
有种彭浩翔向别人证明自己不仅可以拍小聪明色批电影,也可以拍王家卫风文艺片儿的感觉,当然才情和完成度都是有的,剪辑上的small trick也成功误导观众以为这是一场始于乱伦忠于责任的“爱情”故事,但总觉得有些矫揉造作在里面。不可否认,摄影、表演、色彩、剪辑都相当出色,尤其是配乐更是好得喧宾夺主(金培达也确实拿了柏林和金像奖的最佳原创配乐),但放在彭浩翔原本的作者属性上就有种不自然和不坦诚,甚至有种刻意的炫技。剧本没有那么好,梁洛施的角色写得有点大男子主义式旁观意淫了,而且梁洛施长相和表演也确实没有那么灵气动人,不是很惊艳。
是情人,也亦是父亲。因伊莎贝拉的走丢,两人才得以相处一段时光。到结尾最后她将他送入狱时,这个男人才真正缴械投降,展现出他男子气概的一面。结尾她说会为了他改,和他一起养狗、一起戒烟、一起过日子……澳门回归那天,天特别蓝。个人理解伊莎贝拉不仅代表着女主对母亲的感情,也象征着澳门。最后女主抱着伊莎贝拉哭的镜头,也隐喻了澳门回归祖国的怀抱。(ps:梁洛施在这部电影里演的极好,个人能跟她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