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之子(2006)

Children of MenUP:2021-02-13

《人类之子》(英语:Children of Men,香港译《末代浩劫》)是一部于2006年上映的科幻电影,剧情改编自P·D·詹姆斯于1992年所著的同名小说《人类之子(英语:The Children of Men)》。为艾方索·柯朗执导,克莱夫·欧文、茱莉安·摩尔及克莱尔-霍普·亚西堤(英语:Clare-Hope Ashitey)主演。

人类之子

评分:7.6 导演:阿方索·卡隆 编剧:
主演:克里夫·欧文 / 朱丽安·摩尔 / 迈克尔·凯恩 / 克莱尔-霍普·阿什蒂 / 查理·汉纳姆 / 帕姆·费里斯 / 切瓦特·埃加福
类型:剧情 / 科幻 / 冒险 / 灾难
片长:109 分钟地区:美国 / 英国 / 日本
语言:英语 / 德语 / 意大利语 / 罗马尼亚语 / 西班牙语 / 阿拉伯语 / 格鲁吉亚语 / 俄语 / 塞尔维亚语
影片别名:末代浩劫(港) / 绝种浩劫 / 硕果仅存
上映:2006-09-22(英国)
IMDb:tt0206634

剧情

片中描述不久的未来,由于莫名的原因造成人类无法生育下一代,简单说是绝育了,使得全世界陷入阴霾里。而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不平静的英国,处处有警察、军队盘查以捕捉非法入境的难民,整个社会充满著戒严的气息,每个人都是愁眉苦脸地过活,似乎未来毫无生机、愁云惨雾。故事从世界上最年轻的人——一个十八岁少年被杀开始,顿时人人都以为人类末日真的来临了,老化的族群终究会占据了世界,世界再也没有新血的注入以延续人类的文明了吗?就在这完全绝望之时,突然发现一名怀孕的黑人女性,于是她和受前妻之托帮忙保护的男主角帝欧就成了各方人马追逐的对象……

角色

  • 克莱夫·欧文 饰演 帝欧·法隆
  • 茱莉安·摩尔 饰演 茱莉安·泰勒
  • 克莱尔-霍普·亚西堤(英语:Clare-Hope Ashitey) 饰演 姬
  • 米高·肯恩 饰演 贾斯帕·帕尔默
  • 奇维托·艾吉佛 饰演 路克
  • 查理·杭南 饰演 派屈克
  • 潘·费利斯(英语:Pam Ferris) 饰演 米里亚姆
  • 彼得·穆兰 饰演 悉得
  • 丹尼·休斯顿 饰演 奈杰尔
  • 杰克·科曼(英语:Phaldut Sharma) 饰演 托马斯

音乐

阿方索·卡隆委托英国作曲家约翰·塔文纳(John Tavener)创作了15分钟的作品,他是东正教的一员,其作品与“母性,出生,重生和救赎在上帝眼中”的主题产生共鸣。

发行

电影于2006年9月3日在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举行全球首映。9月22日,《人类之子》在368家剧院收获240万美元,位居英国票房冠军。12月22日,电影在美国的16家剧院有限上映,隔年1月5日扩展到1,200多家剧院。截至2008年2月6日,美国总票房为35,552,383美元,全球共计69,612,678美元。

评价

《人类之子》收获了普遍影评人的好评。根据烂蕃茄上收集的238篇专业影评文章,其中218篇给出了「新鲜」的正面评价,「新鲜度」为92%,平均得分8分(满分10分),而基于另一影评网站Metacritic上的38篇评论文章,其中37篇予以好评,0篇差评,1篇褒贬不一,平均分为84(满分100)。

十大榜单

电影出现于许多评论家的2006年前十名电影名单中:

  • 第1名 – 安·霍乃戴,《华盛顿邮报》
  • 第1名 – 基斯·菲普斯,《影音俱乐部》
  • 第1名 – 彼得·哈特劳伯,《旧金山纪事报》
  • 第1名 – 塔莎·罗宾森,《影音俱乐部》
  • 第2名 – 彼得·崔维斯,《滚石》
  • 第2名 – 瑞·班奈特,《好莱坞报导》
  • 第2名 – 史考特·陶比斯,《影音俱乐部》
  • 第3名 – 罗杰·伊伯特,《芝加哥太阳报》
  • 第4名 – 凯文·库斯特,《洛杉矶时报》
  • 第4名 – 韦斯利·莫里斯(英语:Wesley Morris),《波士顿环球报》
  • 第5名 – 勒内·罗德里格斯,《迈阿密先驱报(英语:The Miami Herald)
  • 第6名 – 曼诺拉·吉斯(英语:Manohla Dargis),《纽约时报》
  • 第7名 – 《帝国杂志》
  • 第7名 – 柯克·哈尼科特,《好莱坞报导》
  • 第7名 – 泰·布尔,《波士顿环球报》
  • 第8名 – 肯尼斯·图蓝(英语:Kenneth Turan),《洛杉矶时报》
  • 第8名 – 史考特·方德斯,《洛杉矶周刊(英语:LA Weekly)
  • 第8名 – 史考特·方德斯,《乡村之音(英语:The Village Voice)

该片于2006年9月22日于英国上映,于同年12月25日在美国上映。该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和最佳剪辑奖提名,并赢得了BAFTA最佳摄影奖和最佳艺术指导奖,另外此电影获英国广播公司评选为「21世纪最伟大的100部电影」(100 greatest films of the 21st Century)第13位。

简评

7分 我比较不喜欢的是那种末世逃亡的情节,有点昏昏沉沉的感觉,尽管就是那样的气氛,但是在叙事上确实形成了一种套路,跑了追,追了跑,状态多的很。 这部电影是讲人心吧,讲得很好,但是毕竟带有科幻的色彩。我很好奇的是Theo的人设,他护送孩子的原因一是受到信任,第二是看见了孕妇,而他与Fishes的目的产生了冲突,因而造成了对抗,那表达又是什么呢?是表达Theo因自己曾经孩子而产生的同情,抑或是Theo在生不出孩子的社会中产生的高尚使命感?不清楚。但既然为人类之子,却大部分在说人类的堕落,难民之中难觅对人的关怀,只是对人类之子的惊奇与震撼。 在这样的末世,我没有感受到全世界希望,只有“一个孩子”和“明日”号,这得考我们自己体会体会了,表达的不够清楚,导致主题上似乎有些模糊。 音乐很棒

影片的改编应该是对原著做出了取舍,将重心放到了保护孩子的过程,而舍弃了很多例如“人类计划”名词的解释以及人物关系的呈现。是一部剧情简洁、设定新颖的灾难片。虽然没有逃出商业片的基本思路,但“最年轻的活着的人”的设定很有创意,每个人都为了族群的火种而做出牺牲,最后驶向明天。起义军和政府军交火时对男主的长镜头实在精彩,这段摄影完全可以封神。众人为孩子让道、祈祷,人们终究是为了族群的生命而站在一起。影片本身没什么新意,但涉及的主题确是牵动人心的。导演似乎没有对任何情节有偏心,流水般地将故事全盘托出,不做无必要的停留和情感的渲染,一切都交给故事本身。但尴尬的点在于这部影片既有商业片的框架,却又缺乏上述的点,导致商业不商业、艺术不艺术。简练后的故事缺乏了一些完整性和逻辑连贯。

2021年观影,将最近十年观影最大的敬意献给2006年上映的《人类之子》,同时把最大的敬意献给阿方索·卡隆。影片仿佛是个预言。阿方索·卡隆用一个看似不合理的故事做寓言,对整个世界即将到来的混乱和唯一的希望用不那么科幻的方式展现给观众,呈现拙中见巧的效果。无差别厮杀和完全不顾子弹横飞的人们听到婴儿的哭声仿佛天神降临,在奇迹面前所有人都惊呆了,交火停止,前一秒还在厮杀的战场变得一片寂静,只有婴儿的哭声嘹亮。如果有人给这个故事写续集的话,女婴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应当重新开启新世纪的第一天,重计时。

。①丧失生育能力的人类世界充满了黑暗与暴力。电影讲述了一系列围绕这个世界的一位孕妇的争权夺利和斗智斗勇。②大量浸入式长镜头(增加代入感和写实感),个人最喜欢开头走出商店、车内逃跑、带孕妇悄悄上车逃跑、巷战、难民楼找孕妇(与巷战是连在一起的伪一镜到底)这五段。不过这种浸入式是潦草的,影像元素间没形成协调统一的旋律。③大量以手持镜头的轻微晃动渲染动荡感;以低饱和度甚至低亮度色调渲染破败黑暗的世界。④作为传统情节剧拍的有些昏昏欲睡,表演也缺乏感染力,问题不小。

我非常喜欢本片对未来的假设,似乎那些困扰着当今世界的各种痛症,比如难民、环境等等,从来都不会得到解决。影片非常大胆的基础设定更像是一种隐喻,对人类传承的隐喻。导演的叙事和拍摄技巧更是不必多说。优雅而又恰到好处,甚至不可思议的长镜头在炫技的同时,我认为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电影工业的创新,而长镜头本身对影片带来的震撼感也让人无法忽视。听到了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音乐和致敬,有意思。

我很接受这样的情节。我超爱这样的长镜头。我为各色人种各种语言而激动。相比现在刻意的政治正确,影片的世界观和国际化语境搭配起来很舒服。阿方索卡隆是个世界性的导演,普世的议题他从来不说,而是靠沉浸式影像完美表达,他的长镜头调度让人连续高潮。这是一部真正让我关注人类共同处境的片,我为孩子啼哭换来的片刻和平而感动,牺牲很折磨人,但加强了“圣母送子”一段的神圣性。对于我来说,我想看到的商业娱乐,技术突破,思想深度,艺术质感,本片均满足,且和谐统一。还多出了意外的诙谐,在沉重艰难危险处境中的乐观令人印象深刻。

全世界为其让路,全人类为之欢呼,难民之子同样佩戴光环。那位老友护送主角后,来到痴呆木讷的老伴跟前,轻轻对她说:“我爱你。”等到追杀者到屋门口,老友还是一副无所谓地开着玩笑挑衅,已然不在乎生死。这份爱情、这份友情一样能看哭,他们没有孩子,为何一定要孩子,二人相伴一生同样神圣。生命自有它的安排,不耽误我们幸福。本片几处使用长镜头,配合演员现场调度,十分沉浸式,也使得情绪拉满,摄影牛逼,特别好奇枪战那段血迹是怎么从镜头上消失的。

看了人类之子,心有戚戚焉。这哪是科幻,分明写实得不能再写实了。你说人类不能生育这件事科幻吗?万一日本倾倒的核废料没处理好不小心会影响生育能力呢?万一新冠或者将来某个更厉害的传染病真的有大幅减弱生育能力的后遗症呢?你说压力之下整个社会绝望暴乱这件事科幻吗?想想去年初的武汉,四月份美帝的末世感。再想想巴以冲突,美墨边境,叙利亚以及欧洲移民,天天都是电影里的枪林弹雨。一点也不科幻啊。2027年也不是很远了,感觉一切真实得好像就在明天。

跟着戴锦华老师的长镜头提示进入的这部影片,但只看出了激战逃亡的长镜头,车上的镜头太绝丝毫未察觉,后看讲解方觉杰出。主角跑动时仿佛摄影师手持相机站地拍摄,震荡却毫无眩晕感,增加了紧张和真实,以及末日废墟镜头太美!还有OST,仿佛末日中的自由与新生,每次响起都像在与诞生招手,与消逝作别。剧本设定有些简易,能感觉是在参照某宗教片段,影片中很多动物的意象也是如此,有机会多了解一些。看的时候也在想如果到个时候,子宫应该都会被做为工具看待才是更真实的吧,以及使女的故事才是更趋近彼时的条件?

常规商业科幻片,老设定。《使女》关女人做子宫机器了,这片实在很人权,就是不知道后续母女会被如何对待,毕竟已经是最有可能还有生育能力的两人。有个英剧《乌托邦》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人口爆炸,于是密谋打疫苗时让一半的人失去生育能力——理论基础是历史上总有消灭人类的事,以让人均掌控生存资源更多,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还说了成吉思汗大屠杀,有点哲学家巴塔耶所说的“战争就是能量的耗费。能量来自于太阳源源不断地给予,必须想办法耗费掉”内味。人类值得存在下去吗?这实在是个永恒议题,我悲观,我想犯坏。

,看完确实觉得观感极佳。第一个场景咖啡店发生爆炸,然后一个人断了一只手臂从爆破的烟雾中走出来,这一幕就感觉很真实把人一下吸引住,还有很多的镜头都感觉自己就在场景中。,不是我能看懂的。前半个小时以伦敦作为背景的拍摄就非常丰富,18年人类未孕出新生命以及怀孕8个月的女孩,林中有着自己世界与爱侣厮守的老人,看似疯癫的带着狗的吉普赛女人,感觉很多人物都代表了一个维度吧。。

有点像另一种意义上的"出埃及记","拯救世界"不再靠上天入地的英雄,而是保留生命的种子。直白简练的单线叙事,纪实镜头盖过了未来时空的科幻感。结尾的那段下楼梯,新生伴随着死亡,如同天堂与地狱同处一镜。在同一个画面中看得见动物性,人性与神性的递进,比前面的长镜头低调却更加震撼。与"地心引力"类似蕴含"生之延续"主题,却用模糊类型片界限的方式完成对人性的考验。迷雾中的"明日号"可能是神的眷顾,亦或是角色超越生命本身,赋予死亡以"来生"或"新生"之意义。"人类之子"穿梭于黑暗之中,"守护与传承"表现得如人生信条般庄严肃穆。

获得奖项

  • 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魔法时刻奖 / 金奥赛拉奖-杰出技术贡献奖
    提名:金狮奖 / 主竞赛单元
  • 第33届土星奖
    第33届土星奖
    获奖:最佳科幻电影
    提名:最佳男主角 / 最佳导演
  • 第7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7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摄影
  • 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摄影 / 最佳剪辑
  • 第6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6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最佳摄影 / 最佳艺术设计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hievement in Special Visual Effects
人类之子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