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2019)

Les MisérablesUP:2021-11-30

《悲惨世界》(法语:Les Misérables,香港译《孤城泪》,台湾译《悲惨世界》)是2019年法国导演拉德·利(英语:Ladj Ly)执导的剧情长片,影片获得第72届坎城影展的评审团奖,并获得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和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国际影片提名。影片导演拉德·利(英语:Ladj Ly)曾公开声援香港反送中示威者,后来影片在香港上映时,入场人次超过6万,打破自2013年以来的法语电影香港入场人次纪录,亦以360万港元的票房成为香港史上票房第六高的法语电影。

悲惨世界

评分:8.1 导演:拉吉·利 编剧:拉吉·利 / 吉奥达诺·戈德里尼 / 亚历克西斯·曼蒂
主演:达米安·勃纳尔 / 亚历克西斯·曼蒂 / 贾布里勒·宗加 / 伊萨·佩里卡 / 阿尔-哈桑·利 / 史蒂夫·蒂英楚 / 阿尔玛梅·卡诺特 / 尼扎·本·菲特玛 / 让娜·巴利巴尔 / 亚历山大·皮科特 / 罗曼·加夫拉斯 / Raymond Lopez / Luciano Lopez / Jaihson Lopez / Sana Joachaim / Lucas Omiri / Rocco Lopez
类型:剧情 / 犯罪
片长:104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 班巴拉语
影片别名:孤城泪(港)
上映:2019-05-15(戛纳电影节)
IMDb:tt1019959

剧情

故事背景是2018年法国夺得世界杯足球赛冠军后的巴黎,警察暴力事件的发生和其余波。

角色

  • Damien Bonnard 饰演 Stéphane/Pento
  • Alexis Manenti 饰演 Chris
  • Djebril Zonga 饰演 Gwada
  • Issa Perica 饰演 Issa
  • Al-Hassan Ly 饰演 Buzz
  • Steve Tientcheu 饰演 The Mayor
  • Almamy Kanoute 饰演 Salah
  • Jeanne Balibar 饰演 The Commissioner
  • Raymond Lopez 饰演 Zorro
  • Omar Soumare 饰演 Macha
  • Sana Joachaim 饰演 Bintou
  • Lucas Omiri 饰演 Slim

奖项

类别颁奖日期奖项结果参考
金球奖2020年1月5日最佳外语片提名
奥斯卡金像奖2020年2月9日最佳国际影片提名
第45届(英语:45th César Awards)凯撒奖2020年2月28日最佳影片获奖

简评

开场不分民族种族的大和谐庆祝,到社区内井然有序但又暗流涌动的各放势力刻画,突发事件提升矛盾看似达到顶点,最后在动物世界般的数量碾杀中达到无声的最高潮,剪辑、摄影、故事都是一气呵成。什么是悲惨世界?不公平总会以一种形式得到发泄。最无权势少年群体汇集成洪流之后和各个势力顶端人群实力对比到结尾实现完全的互换,最无力反抗顽童却最终掌握着暴力机关人员的生死,最具正义感和爱心的父亲警察最后竟然对少年举起了手枪,情绪发泄后是一地鸡毛,因果死循环、无限崩塌,少年无教养,社会无希望,这就是悲惨世界。

影片故事发生的一天一日集中展现了法国一小片区域的青少年犯罪、种族冲突、黑帮林立等影响社会治安的问题(算是塑造了一个微观社会,把故事讲述的格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用非常黑色幽默且生猛的方式描述了“打黑”三人组与各方人马斡旋,解决意外危机的过程,俩老鸟带一个新手的故事发展可联想到风格类似的《训练日》。总的来说,本片除了最后那段楼梯间被困的戏份,其他的对我来说是无趣的,打黑犯罪题材的故事似乎早已千篇一律了,塑造几个生动的代表地方势力的黑帮头目,制造角色间的冲突,各方斡旋,就挺没意思的(把小孩抓进狮子笼进行震撼教育算是比较“创新”)。最后一场戏处理得不错,通体黄色的楼梯间,满墙的涂鸦,攒动的黑人小孩们,复仇的烟火,围困的烟雾,三人组四面楚歌的境地跃然纸上,收尾在一个生死抉择的对峙时刻,算是亮点之一。

欺凌和暴力总会或早或晚以某种形式被弱者不惜一切的暴力反噬,将人视作牲畜,无脑欺凌,再善良纯净的灵魂也终有一日会被怨恨包裹,这部纪录片即视感的电影其实切口很小,以本该肆意生长的稚童起笔,写孩子们孩子气的反抗,正是因为切口如此之小才会让人有可见一斑的愤感和痛感。这只是某一区一处反抗,一处民愤,恃强凌弱果然不分国度不分场合。结尾是神来之笔,悬念称不上,但是两重结局各有不同说的通的方面,如果男孩放下了火把,则是彰显了民愤之盛,如果他没有,这一方面体现了这些孩子尚有善良和惜命之心,另一方面则是他们内心深处的被制度化、驯兽化的深刻畏惧,这样的惧怕早已因为遭受暴力的时间之长而根深蒂固了,这才是真正的细思极恐。

从幼狮被偷到枪机少年再到最后二十分钟的“战斗”,完全就是一种失控,它做到了许多剧情片都没有的一种关于“发生”的真实感,因为你也不知道下一步会有什么,这个电影没有具体的目标,它就是通过失去目标又不断涌现新的刺激性事件编剧与导演来保持一种真实,然后这种生态被归纳到“没有什么改变”的“悲惨世界”里。但我觉得无人机的设置再自然一点就好了,因为前面几乎兜底了后面的作用,以撒的表演也可以再真实一点点,他“黑化”以后已经不是这类追求真实感的剧情片的表演了,配上了伤疤就是类型片中的反面英雄,这其中也有造型上的问题(头戴帽)。三位男主的表演都不错,但是他们就还是在一个框架里表演,我最喜欢的是那位女警演员的表演,很久没有在法国演员里见到这么会定点的演员了。

最大的悲恸点是,社会病的症结从来都不会在X光的照射下显得清晰,不能仅仅归结于某一获利阶层的傲慢或者某一底层集体的无知,这部片子其实对搅进事件纠葛中的几方势力都抱有同情,但它更希望观众明白的是,执法者的生活困境不能为暴力镇压辩解,蟊贼偷窃也不能成为一场社会霸凌的由头,然而现实往往将悖论双方同时给出,孰是孰非留给众人评判。就像黑人男孩从马戏团偷出狮子幼崽,卑劣的偷窃在穆斯林的语境中成为对自由的拯救。唯有社会各因素间的矛盾张力随时间暗涌,每个阶层都在彼此的倾轧中,因愤怒而走向癫狂。换句话说,真正的奴隶主是矛盾累累而走向失控的多元社会环境,就算是再庞大的权力,在它面前也要以另一种方式重归渺小。就像是电影开放式的结尾,无奈感溢出影屏。

讲述巴黎93区种族冲突的电影。城市分为黑人社区、穆斯林、白人黑警,孩子偷了一只小狮子的事情如何放大成无法挽回的悲剧。看起来buff叠满但真的我非常欣赏法国拍摄现实的电影。就像我推崇的二战电影朗读者同流者窃听风暴集中反思于:我们是如何放弃良心的,《每分钟120击》(艾滋病)和《悲惨世界》没有浪漫化左派思想,而是表现,明明是为了更好的目标建设世界,我们必须忍受怎样的frustration。至少我对骄傲游行,90年代如何争取艾滋权益的NGO概念都是来自于120,而悲惨世界让人意识到一是种族问题之复杂,而是暴力是如何激化矛盾酿成更大的灾难的。暴力革命不可取啊……

回看这个看似抖机灵的标题,还真是无比贴切——几百年后,依然是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作者对多元社会的犄角旮旯进行了冷酷的审视——作为故事切入点的三个贫民窟片儿警代表了不同的社会身份和立场,设计得巧妙;配角也各有指涉,比如“市长”和萨拉两个角色代表了乱世中浊与清两种人生选择。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本片像手术刀般截取了社区文化肤色代际等各层面冲突的一个切面,展示了个人社会身份的复杂性,避免了简单粗暴的标签化。例如Gwada的角色,碍于职业身份,既要压抑对歧视的愤怒,又要适时利用种族身份,最终还是因一念之差和种族彻底决裂。与短片相比,我最喜欢长片新加的首尾两场戏:起始于万众一心的狂欢,终结于彻底分裂的暴乱——宏大叙事幻梦的又一次破产。“好”警察和复仇少年困兽般的对视,身处炼狱而不自知的二人,令人不寒而栗。

非常精彩的处女作,剧情模式估计参照了《训练日》,通过日常的执勤更全面地展现法国这个现代悲惨的世界。黑人白人、穆斯林、贫民窟、贩毒妓女,法国的未来在哪里,在这部电影中完全想象的出来。革命,或者说是暴乱,不止发生在第三世界,在法国,那里的冲突更加严峻。下一代的孩童将如何继承文明的衣钵?仇恨,除了仇恨还是仇恨。非常真实的电影,有很多片段我怀疑为了更贴近现实,有用到手机拍摄(猜测)。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我们不能说一句“还是国内安全”或者“还是社会主义优越”,然后对他们幸灾乐祸。悲惨发生在他们身上是不幸的,他们不需要怜悯,不需要拯救,需要的是尊重。而我们需要的是理解。

导演用一种冷峻客观的镜头语言,不带个人立场,不加感情色彩,使这个现代版的悲惨世界比起雨果笔下的那个悲惨世界更加残酷和惊悚,对欧美国家社会里少数族裔的矛盾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片头各种肤色人群为法国世界杯夺冠而欢呼雀跃,表面的团结和气只是一地鸡毛,散场后每个人依然要面对无情的现实。警察避免帮派争斗而寻找马戏团丢失狮子时误伤黑人小孩,其过程被无人机航拍后抢夺证据,最后被黑人青少年报复围攻。巴黎这个欧洲繁华大都市,黑人聚居区就像香港那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九龙城寨,交织着各类人种,各种宗教,各项犯罪……白人警察,黑人帮派,吉普赛人,穆斯林等等的狡诈,贪婪,野心在这个地区每天上演着同样的故事,充满着触目惊心的元素。片中的节奏把握得相当好,叙事行云流水,片尾黑人小孩与警察的对峙自然成为高潮又戛然而止,高!

失望。有种裤子脱了就给我看这的感觉。因为前半程流畅到发指的“去导演化”贴身视角运镜、毫不掩饰的文化杂糅“巴黎斯坦”浮生相,以及黑人移民导演的切口,让我有期待能给出一个全新的解答模式。结果呢,还是照旧让历史渊源和体制问题统统靠后,把个体困境推到前台,这就是解决方案?结尾的对立关系镜头设计,把一个哲学命题丢出来让观众做决定,不是创作者的偷懒?黑幕出字强行表达导演自己都没想明白的意图,这不是困顿、别扭、茫然,只能抛一个普世价值伪命题?为何没能力写自己的皈依之困,把“自己的集体”虚化,藏在看不清脸的盲动里,大量写“别人的个人”和皈依文化说教?这种无法回答问题的柔弱感让人唏嘘:欧洲左翼文化人,可能真没有提供视觉解决方案的能力了。他们手把手教出来的皈依者们,也不行。不认清“我”是谁,怎么谈“所有人”。

处女作能工工整整的做到这样真是很厉害了。1-10分钟第一幕介绍人物和大环境,让不熟悉观众注快速理解背景,不多不少刚刚好。10分钟-30分钟介绍当地的矛盾,通过几个冲突以小见大。30分钟整激励事件产生,开始主线剧情。50分钟(全片正中间)发生剧情的急转直下。然后是持续30分钟的解决矛盾的时间,这个时候是一段非常平静的节奏,然而最后的二十分钟给了高潮并且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全片用的手持摄像没有过分抖动,正好拍出了一份真实和焦虑,各种细节都在甩问题,就是这个大环境下每个人的出路究竟是什么。结尾更是给了一个更大的问题。主角的塑造完全是带入了观众视角,一开始讲礼貌,有勇气斩断锁链,最后逼于困境后,让观众自己做出选择,告诉观众,你的选择真的会影响我们的世界。

因法国教师斩首事件而来观看此片。虽然没有反映伊斯兰移民极端化和法国主流社会对外来文化的自命不凡,但电影直白地显示了贫民社区存在的顽疾。在种族、宗教、警匪交织的复杂冲突下,参与者就像一战参战国,没有一方是正义的,社会问题也看不到解决的希望。另外,影片最后和《悲惨世界》的联动,个人认为也是失败的。所以我国一定不能像实行光说不做的“共和政策”的法兰西斯坦,一定要切实有效地实行民族融合(同化)策略,即实现高于普通民族认同的大一统中华民族认同。即使区域民族自治写进了宪法里,这个源自苏联的失败策略也应该进行修改。

获得奖项

  • 第34届西班牙戈雅奖
    第34届西班牙戈雅奖
    获奖:最佳欧洲电影
  • 第24届金卫星奖
    第24届金卫星奖
    提名:电影部门-最佳外语片
  • 第72届戛纳电影节
    第72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评审团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32届欧洲电影奖
    第32届欧洲电影奖
    获奖:费比西-发现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编剧
  • 第25届评论家选择奖
    第25届评论家选择奖
    提名:最佳外语电影
  • 第41届伦敦影评人协会奖
    第41届伦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年度外语片
  • 第45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45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新人男演员 / 最佳剪辑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新人男演员 / 最佳原创剧本 / 最佳处女作 / 最佳摄影 / 最佳音效 / 最佳原创音乐
  • 第77届金球奖
    第77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23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第23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提名:最佳国际独立电影
  • 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国际影片
  • 第7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7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35届独立精神奖
    第35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最佳世界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