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2006)

The QueenUP:2022-02-20

《女王》(英语:The Queen)是一部由史提芬·费雅斯于2006年执导的电影,讲述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海伦·美兰饰演)在威尔斯王妃戴安娜车祸逝世之后,与首相托尼·布莱尔(米高·辛饰演)一段在幕后紧密合作的关系。当中,影片特别刻划女皇和首相两人在处理戴妃之死一事上,为了同时保持皇室的低调与满足公众热切的关注,而要面对进退失据的窘局。此外,电影女主角海伦·美兰凭此在2007年夺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女王

评分:7.7 导演:斯蒂芬·弗雷斯 编剧:皮特·摩根
主演:海伦·米伦 / 麦克·辛 / 詹姆斯·克伦威尔 / 阿历克斯·杰宁斯 / 安吉拉·兰斯伯瑞
类型:剧情 / 传记
片长:103 分钟地区:英国 / 法国 / 意大利
语言:英语 / 法语 / 德语
影片别名:英女皇(港) / 黛妃与女皇(台)
上映:2006-09-15(英国)
IMDb:tt0436697

剧情

英国1997年大选,当选的贝理雅成为18年以来首位工党首相。女皇随后在画家为她绘官方人像画的时候,就向画家表达自己没有选举权而感到遗憾。而片中的女皇也对贝理雅有点提防,这是因为贝理雅在选后提出要国家「现代化」,但贝理雅亦同时保证尊重皇室的独立地位。稍后,贝理雅首次前往白金汉宫和女皇进行每周汇报,席间女皇又指令他组织新一届政府。

数个月后,威尔斯王妃戴安娜与男友多迪·法耶兹在法国巴黎遇上车祸丧生,全英国即时一片愁云惨雾,成千上万的民众前往白金汉宫,在宫殿外的栏栅前放下鲜花致哀。而贝理雅亦发表了一篇由副手阿拉斯泰尔·坎贝尔所写的演辞,内容形容戴安娜是「人民王妃」,此话一出,遂为坊间所广泛采用。

死讯传出的时候,皇室家庭正在女皇位于苏格兰阿伯丁郡的宅第巴尔莫勒尔堡渡假。当听到他们一向钟爱有加的戴安娜香消玉殒,家庭中年长的成员无不感到心情复杂。电影中的女皇伊利沙伯二世认为,由于戴安娜在去年与她的儿子威尔斯亲王查尔斯离婚,所以并不算是皇室家庭中的成员,为此,她向贝理雅坚持,葬礼应该以「私人性质」交给戴安娜的后人办理。经过一番的犹豫,女皇又答允了儿子的请求,让他乘搭女皇飞行队的飞机前往巴黎办理后事,并把王妃的遗体运回英国。而查理斯则保证戴安娜的灵柩一定会盖上皇室旗帜,而非一件「没有装饰的木盒」。

在伦敦,群众的鲜花排山倒海般挤满了皇宫的栏栅外面,使得卫兵平日的换班仪式也要移到别处举行。与此同时,英国的小报开始因为皇室迟迟没有向公众发表任何吊唁,而不耐烦起来。至于查理斯王子在戴安娜的遗体运返英国后,与贝理雅进行了简短的谈话,期间查理斯同意贝理雅的看法,认为皇室有必要更主动向公众表达哀思。到个这时候,贝理雅的支持度已因为事件不断急升,这很大程度是因为他的幕僚,包括他的太太彭雪玲给予不少有用的建议所造成的,但这批幕僚大多倾向共和,更认为君主制已过时落伍。

然而,贝理雅并不热情于共和,相反,他却设法向皇室家庭施以援手,以免他日皇室泥足深陷而无可求药。尽管他与皇室的意见不尽相同,但他仍然对皇室表示尊重,又对妻子对皇室的态度加以叱责。(在稍后,贝理雅又表露自己是传统主义者,支持皇室,并对工党党内对皇室的鄙视方针加以愤斥)。经过数天以后,面临着与日俱增的沉重压力,贝理雅向身在巴尔莫勒尔堡的女皇提出几道紧急措施,以期及时挽回民众对皇室的信心。这些措施包括,女皇应出席戴安娜在西敏寺的公开丧礼、在白金汉宫以英国国旗下半旗致哀(近400年以来首次)、以及亲自在皇宫发表电视演说,向全国臣民讲述对戴妃之死的感受。

贝理雅的建议使王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和皇太后伊利沙伯皆感到相当愤怒。他们认为,采取这些措施,将等同向那些疯狂的传媒毫无尊严的投降,到时皇室必处于更严峻的困境。女皇明白到他们的理据,但同时也有所保留。当她稍后和母后谈话的时候,女皇打趣地说社会的某些价值观已经改变,统治者若果不能再理解人民就应该让位,而皇太后则叫女皇不要忘记她当初成为公主时所下的誓言(i.e.无论长或短,我要献出一生……为您们服务)。

最后英女皇返回伦敦,除了视察宫殿外堆积如山的鲜花外,又发表电视演说,讲述戴妃的生活与工作。两个月以后,贝理雅前往皇宫作一次每周汇报,这时女皇的支持度已经回复正常,但她相信自己将永远无法从「那星期」回复过来。此外,女皇又向贝理雅提醒到,支持他的民众终有一日也会反过来反对他。开了一番玩笑后,两人就走到了御花园,融洽地讨论起施政国计来。

演员列表

演员角色备注
海伦·美兰Helen Mirren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这是她第三次饰演英国的女皇与皇后。她曾分别在1994年和2005年饰演英皇佐治三世之妻夏洛特皇后和英格兰女皇伊利沙伯一世
米高·辛Michael Sheen贝理雅米高·辛曾在2003年出演同一角色
占士·康维尔James Cromwell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占士·康维尔全名是「占士·奥列弗·康维尔」,与英国内战领袖奥列弗·康维尔的名字相近
阿历·真宁斯Alex Jennings威尔斯亲王查尔斯
海伦·麦歌莉Helen McCrory彭雪玲
施维亚·森丝Sylvia Syms皇太后陛下
罗杰·艾兰Roger Allam罗宾·詹夫林爵士
提姆·麦克穆兰Tim McMullan史蒂芬·蓝波特
麦克·巴兹利Mark Bazeley阿拉斯泰尔·坎贝尔
道格拉斯·里思Douglas Reith艾尔利勋爵

制作

本片剧本由彼得·摩根(Peter Morgan)所写,百代电影公司制作。电影中饰演贝理雅的米高·辛(Michael Sheen)曾在2003年的电视剧集《The Deal》饰演同一角色,而该剧和本片都同样由史提芬·费雅斯(Stephen Frears)担任导演。

本片分别在英格兰的伦敦、白金汉郡的霍尔顿府(Halton House)和苏格兰高地取景拍摄。

女主角海伦·美兰表示,由于自己的咀和女皇同样是微微下弯,所以只要戴上假发和眼镜便已经貌似女皇。此外,她又在拍摄时观看不少关于英女皇的电影和纪录片,并时常以女皇的照片傍身,以使自己能够模仿女皇。说话方面,美兰又接受了大量的说话训练,以便在电视讲话中一幕完全捕捉女皇的神髓。据编剧摩根所说,制作到尾声的时候,一向习惯轻松倦怠的制作人员,见到美兰却恍如女皇驾到,无不腰背挺直,双手放后,恭候她的到临。

历史准绳

本片编剧摩根的资料来源,主要是透过与接近首相和皇室的人士所进行的大量访问而来。而这些访问的资料大多是互相支持的,好让摩根有足够的资料想像剧情。

剧中的不少角色都被认为能够反映出真人的性格。以彭雪玲为例,她对皇室的敌视态度早为传媒广泛报导,例如《每日邮报》就曾经报导她拒绝行屈膝礼。而据摩根所说,菲腊亲王爱以「卷心菜」(cabbage)作为对妻子的匿称。

本片对贝理雅也作了细致的刻划,例如在贝理雅私人办公室内放了一部的电结他,以说明贝理雅在大学时代曾经参加乐队。至于有一幕贝理雅在唐宁街10号穿着纽卡素足球会的毛衣吃早餐,则反映他是纽卡素的支持者。

杂记

  • 截至2007年3月2日,本片在美国赚得5280万美元,在全球则一共赚得超过1亿美元。以制作开支仅1500万而言,票房收益可谓十分之高。有趣的是,本片在获得金球奖和广泛发行以前,已经是一大成功。
  • 英国和美国分别在2007年的3月12日和4月24日发行DVD。DVD将收录制作花絮,装作人员访问和英女皇的传记。
  • 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本人并没有对电影给予任何评语,但表示不希望勾起当年伤痛的回忆,所以现在和将来都不会看这电影。
  • 海伦·美兰得到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后表示,此奖应该是属于英女皇的。

奖项

年份颁奖典礼结果奖项得奖者
2007年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最佳女主角海伦·美兰
提名年度最佳影片
提名最佳导演史蒂芬·费亚斯
提名最佳原著剧本彼得·摩根
提名最佳配乐亚历山大·德斯普拉
提名最佳服装设计
2006年第六十届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获奖最佳影片
获奖最佳女主角海伦·美兰
提名出色英国电影
提名大卫·连最佳导演奖史提芬·费亚斯
提名最佳男配角米高·辛
提名最佳原著剧本彼得·摩根
提名安东尼·阿斯奎斯最佳配乐奖亚历山大·德斯普拉
提名剪辑鲁西娅·泽切蒂
提名服装设计
提名化妆及发型
美国演员工会奖获奖最佳女主角 (电影)海伦·美兰
美国导演工会奖提名最佳电影导演史提芬·费亚斯
美国电影编剧工会奖提名最佳原著剧本彼得·摩根
美国制片工会奖提名年度最佳影片
第64届金球奖获奖最佳女主角 (剧情片)海伦·美兰
获奖最佳剧本彼得·摩根
提名最佳剧集电影
提名最佳导演史提芬·费亚斯
美国广播影评人协会奖获奖最佳女主角海伦·美兰
提名最佳影片
提名最佳导演史提芬·费亚斯
提名最佳编剧彼得·摩根
多伦多影评人协会奖获奖最佳影片
获奖最佳女角海伦·美兰
获奖最佳配角米高·辛
获奖最佳导演史提芬·费亚斯
获奖最佳编剧彼得·摩根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获奖最佳女角海伦·美兰
获奖最佳编剧彼得·摩根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获奖最佳女角海伦·美兰
获奖最佳配角米高·辛
获奖最佳编剧彼得·摩根
获奖最佳配乐亚历山大·德斯普拉
提名最佳影片
国家影评人协会奖获奖最佳女角海伦·美兰
获奖最佳编剧彼得·摩根
美国卫星奖提名最佳剧情电影
获奖最佳剧情电影女主角海伦·美兰
提名最佳导演史提芬·费亚斯
提名最佳原著剧本彼得·摩根
全美影评人协会奖获奖最佳女角海伦·美兰
芝加哥国际电影节获奖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史提芬·费亚斯
英国独立电影奖获奖最佳编剧彼得·摩根
提名最佳英国独立电影
提名最佳导演史提芬·费亚斯
提名最佳女角海伦·美兰
提名最佳技术成就艾伦·麦克唐纳 (制作设计)
提名最佳技术成就丹尼尔·菲利普斯 (化妆)
威尼斯电影节获奖最佳女角海伦·美兰
获奖最佳编剧彼得·摩根
提名金狮奖

简评

对这段历史详情并不那么太清楚的我,遇到了这部电影。整个片子都体现出了克制,英国人的克制、皇室的克制、政府的克制、以及电影创作者的克制。不偏不倚的叙事、拍摄时对过去仅仅不到10年的群体记忆的精准复刻,结合着没有人真正了解的内情所给予的自由度,以及丰富的原版影像资料作为穿插,构建出了这部电影。当习惯收藏感情、责任第一、个人次要的女王,发现民众的反应和自己想的不一样的时候,当她以为要被1/4的人抛弃而不得不接受首相的建议的时候,小女孩儿告诉她不是要她帮忙放的花束,是献给女王本人的时候的表情…也真的不得不说是女王的生存之道啊--王在议会中,王在宪法下。不过女王在树下让鹿快跑逃离猎杀的场景,真的像极了柯南和鲁邦三世大电影里提到的那次

完全是为了美化英国皇室所拍的电影,女王一生中有很多功绩可以拍摄,偏偏挑了戴安娜这个事。。。还把女王和戴安娜放在对立面。戴安娜并没有多先进,被神化的唯一原因就是她把其他皇室成员衬托的太封建落后了。看这个片很多人都代入女王视角同情肉食者,实际上除了女王整个皇室都是糟粕代表。时代变了,皇室要明白民重君轻才是他们在现代社会存货下去的唯一倚仗,什么祖辈传下来的尊严和荣誉,得存活下来才能延续。皇室真的太傲慢了,这已经不是他们能存在的时代了,还守着这些所谓的规矩。女王值得敬重,但在我们的立场上是更加不能神化。皇室后来也学戴安娜走亲民路线证明他们也懂得这个道理,降个半旗被整的如此矫情还一大堆人共情,真是丫鬟同情主子。皇室就算真被推翻也不关我们事。一头鹿死了还要专门去哀悼,亲孙子的妈死了却连个脸都不露。。

编剧很下功夫,细节把控到位,演员的演技和神采也都很好。最重要的是,影片能把一个相对无聊的故事讲得如此吸引人。表达上,不仅没有以浓厚的主观倾向,叫嚷着制造戏剧冲突,反而保持着理性、克制而有内涵的基调和气质,甚至在运用这种手法来影射表达者对于群众的观点,很有水平。对首相和查尔斯的形象塑造略有美化嫌疑,但看过最高赞影评的分析,竟然也觉得是一种巧妙的处理。一定程度上,它让我意识到自己观影素养的低下。另外,鹿的隐喻我很是喜欢。

看完心情还蛮微妙的,对麦克辛旧爱复燃所以又开始补片,这部有种各方面都很克制的感觉(那只牡鹿的象征意义,唉),这么一想简直像是女王自身长久以来坚持的行事准则。整件事从爆发到情况不断变化的过程,各方的立场行动和对整体状况的判断,普通民众认知、态度以及诉求的变化,像是一场让人多少有些摸不着头脑的角力,随着镜头在各方之间切换,作为观众的感受似乎也随之闪烁不定起来,时而觉得迷惑时而觉得悲哀,时而感到荒谬时而觉出无奈。女王似乎应该做时代洪流中岿然不动的恒定指针,让人们回过头时仍能有所依靠从而因“有些东西终究不会变”感到安心,可事实却证明她也不得不被种种变化裹挟向前,尽管这让她困惑和不安。btw麦克辛在这部里戏份不算太多但非常美丽!

大家想看的和皇室接受的教育是相违背的,有时候你很难说清是因为他们接受的教育和思想不一样让他们才能身居高位,才能保持神秘,还是说他们那一套根本不适用在现代社会,几百年前的东西早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理想现实之间的撕裂感其实冲击着每一个人,在现代舆论的压力下又该何去何从,布莱尔从旁观到崇拜,可以说他理解了女王,对手下发火恰是最好的证明。可大家又怎么能近距离接触到这些人,又怎么会理解到那种境界,这个时候电影、电视就是最好的传声筒。再次感叹辛老师的演技和颜值啊!

海伦·米伦强大的气场,高度还原了伊丽莎白女王的高贵形象。整个故事与现实中的纪录片相结合,以戴安娜王妃的逝去为话题中心,进而展现英国王室在面对这件令人悲痛事情上的整个此起彼伏的过程。王室的冷漠似乎成为了人民群众口诛笔伐的对象。但是看完此片,就特别能理解女王的想法和责任。最后女王与首相之间的对话是最为有力的解释,一切的答案都尽在其中,看完之后,唯有理解女王。一切的罪责都是查尔斯王子这个罪魁祸首。

海林米伦的表演精湛、纯熟,把伊丽莎白二世的挣扎、无奈、高傲与孤独诠释得丝丝入扣,没有过分追求神似但极为动人!影片没有想要富有野心得展现女王波澜壮阔的一生,而是截取了她漫长的统治时期中一个重要的片段,细致得描绘了戴安娜王妃去世前后女王的反应和行动,拍得很克制,没有什么掺杂个人情感,只是客观得讲述。这样做反而增强了电影的力量,也强化了表演的感染力。对于女王,我作为一个观众先是不满,觉得她太无情太冷漠,但看到最后对她也产生了同情,角色的塑造可谓丰满立体。

我对这些传记还是挺情有独钟的/这个故事讲很短一件事,讲的是新与旧的博弈,在这件事情上,看似女王或者王室有所退让,但总体来说,她也使王室更加的稳固/我发现首相、女王夫妇、查尔斯王子跟真人都很像,选角也是可以的/边看电影还边看了百科看看历史介绍,原来是个大八卦,不知道等女王归老后,这个事会不会有女王真实的心路历程释放出来,觉得女王最后的改变并不是因为布莱尔的游说,而是时代的变化

电影很不错,剧情和纪录片无缝结合,规整有序。除了首相对女王的态度转变略微突兀,中年辛老师的演技还是差了点火候。女主海伦米勒演技最好,其次是王宫内大臣Robin ,查尔斯的扮演者10年后在《王冠》里饰演魅力十足的温莎公爵,一个有趣的成长。 最油麦的是评论区,许多人带入女王视角谈论民意与君主尊严之间的平衡,却没有人记得她结尾时的台词:“我认为我永远都不会明白那个夏天发生的事。”

刚好弥补了我看完《王冠》后即将要讲到的情节,女王会怎么处理戴安娜车祸逝后的礼仪?女王的尊严最后也耐不住民众的狂热的情绪和内阁的各种压力,为了保护皇室的长长久久的地位,似乎不得不屈尊做自己并不适应的事情,还安慰自己这是适应时代潮流。看着女王在荒野中哭泣的那一幕内心也蛮多感触的,作为这世上最有地位和权力的女人,她似乎也不能为所欲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考量,和无能为力的妥协。

刚开始有点平淡无趣,到最后竟有种感动,是女王和首相互相放下成见,尝试理解对方的感动。当女王开始在卧室反思自己对戴安娜的态度和看法是否有问题的时候,我就开始喜欢女王了,她开始跳出自己的固有思维了。当首相看了女王的演讲稿,突然生气的对身边人说对这样的女王落井下石实在是太卑鄙的时候,首相听进去了那段关于女王目睹自己父亲被迫加冕至压力过度自己从小登基为人民服务的辛酸和痛楚。这世间本无感同身受这回事,但人类的情感却是相通的。向人民屈服,像首相所说,这是多么伟大的一步啊!首相守在电视面前认真的看着演讲中的女王,其着迷程度甚至被他妻子戏称他的"女朋友"。首相再会女王时说,自那就没机会跟您讲话了,然后开始道歉,女王邀首相出去散步,在花园里,小柯基四处跑,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谈着正事,那一幕真的好和谐,很心动。

因为这部电影该去简单的看了一下戴安娜王妃的科普,不知道这部影片有没有很客观的呈现历史,但把这么个小的事件展现出来还是挺有意义的。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有非常大的转变,有一段女王独自开车走到河中,车子故障的情节我觉得是点睛之笔,将女王人物刻画的很细腻,通过一件非常简单的小事展现了她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君主,她也是一位有一刻柔软之心的女人。在人前她永远是尊贵得体的,只有她一个人的时候她可以稍微展露她的内心,释放情绪。

获得奖项

  • 第20届欧洲电影奖
    第20届欧洲电影奖
    获奖:最佳女演员 / 最佳音乐
    提名:Audience Award —— Best European Film / 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费比西-杰出成就奖
  • 第59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第59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 第13届美国演员工会奖
    第13届美国演员工会奖
    获奖:电影最佳女主角
  • 第64届金球奖
    第64届金球奖
    获奖:剧情电影最佳女主角 / 最佳编剧
    提名:最佳剧情电影 / 最佳导演
  • 第7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7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编剧 / 最佳女演员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女主角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原创剧本
  • 第78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第78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获奖:最佳女主角
  • 第32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32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外国影片
  • 第46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第46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提名:最佳剪辑剧情长片
  • 第6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6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 最佳影片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creenplay - Original / Anthony Asquith Award for Film Music / 最佳英国电影 / 最佳导演 / 最佳剪辑 / 最佳化妆和发型设计 / 最佳服装
  • 第21届西班牙戈雅奖
    第21届西班牙戈雅奖
    获奖:最佳欧洲电影
  • 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FIPRESCI Prize —— Competition / 沃尔皮杯奖-最佳女演员 / 金奥赛拉奖-最佳编剧 / 费比西奖-最佳影片
    提名:金狮奖 / 主竞赛单元
  • 第9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第9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获奖:最佳编剧
    提名:技术成就奖 / 最佳英国独立电影 / 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
女王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