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1995)
《地下社会》(塞尔维亚语:Подземље,Podzemlje)是艾米尔·库斯杜力卡的电影作品,和剧作家杜尚·科瓦切维奇(英语:Dušan Kovačević)共同编写剧本。这部电影又被改编为《从前有一个国家》(塞尔维亚语:Била једном једна земља,Bila jednom jedna zemlja),该版本为5小时迷你影集(电影剪辑版)的标题在塞尔维亚广播电视台上首映。电影利用两位好朋友马可与阿黑的故事来描绘南斯拉夫自二战至南斯拉夫内战初期的历史。这部电影是与来自南斯拉夫(塞尔维亚)、法国、德国、捷克和匈牙利的公司联合制作的国际合拍片。剧场版时长163分钟。在采访中,科瓦切维奇表示他的原始版本持续了320多分钟,并且他被联合制片人强迫剪掉了。
剧情介绍
有一种最忠贞的爱情,叫做革命。有一场最无望的革命,叫做爱情。世界大战早已经结束,在地下,他们却以为战火仍在延烧....。1944年,大轰炸废墟里,马可和阿黑携手对抗纳粹,革命曾和他们的青春一样炽热且单纯。直到女星娜塔莉站上舞台,两个男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她。是兄弟,又是对手,马可救了阿黑,并将他藏在自家地下室里,这一躲,就是二十年。世界大战结束了,娜塔莉选择了马可,金钱结合权势,他们在地上沈沦。马可让阿黑相信,战争还在继续。他用大大的国家,把兄弟关在小小的地下室里,放假警报,播放革命歌,别说欺骗很难,是相信太容易。在地上,马可修改了历史,将活着的兄弟塑造成死去的英雄,在地下,阿黑以为自己正创造历史,革命的火种将由他延续。这个国家最大的谎言,是女人不爱我了,还是我就这样过了一生?见证人类史最大的幻术。原来国家是集体的幻觉,世界战争了,政权兴起了,虚构颠倒了真实。梦中婚礼。最好的朋友是最后的死敌。无望的恋人。战火浮生。荒谬倒错,魔幻写实的极致,而在历史的终端,两个男人,终于在地平线上相遇,是对决,还是拥抱,是选择原谅,还是仅仅遗忘?
演员表
- 佩贾·马诺伊洛维奇 饰 马可·德伦(Marko Dren),一名职业攀登的共产党活动家,成为二战期间共产主义抵抗武器制造以及战后利润丰厚的武器贸易的高级官员和组织者。与此同时,他成为有影响力和富有的军火商以及战后南斯拉夫共产主义的国家要人。
- 拉萨・瑞斯朵夫斯基(英语:Lazar Ristovski) 饰 彼得·「阿黑」·波帕拉(Petar "Blacky" Popara),一名电工,他在二战前理想地加入了共产党,并在战争的早期阶段将自己标榜为一名技术娴熟且坚定的游击队抵抗战士,但最终却进入了武器制造行业地窖的其余部分。二战结束几十年后,他终于从地下社会室里出来,成为南斯拉夫内战期间的塞尔维亚爱国者。
- 米里亚娜·乔科维奇(英语:Mirjana Joković) 饰 娜塔莉亚·佐夫科夫(Natalija Zovkov),一个机会主义的戏剧女演员,不断地改变忠诚。
- 斯拉夫科・斯蒂马奇(英语:Slavko Štimac) 饰 伊凡·德伦 (Ivan Dren),马克的口吃弟弟,负责照顾动物园里的动物。
- 恩斯特·史托兹(英语:Ernst Stötzner) 饰 法兰兹(Franz),是二战期间负责占领贝尔格勒的国防军军官。史托兹还在《从前有一个国家》中饰演扮演法兰兹的角色。
- 斯尔詹·托多罗维奇(英语:Srđan Todorović) 饰 乔凡·波帕拉(Jovan Popara),阿黑的儿子,几乎一生都生活在地下社会中。
- 米尔亚娜·卡拉诺维奇(英语:Mirjana Karanović) 饰 维拉(Vera),阿黑的妻子。
- 达尼洛·斯托伊科维奇(英语:Danilo Stojković) 饰 马克的祖父,拥有地下社会室并帮助延续他的诡计。
- 博拉·托多罗维奇(英语:Bora Todorović) 饰 戈卢布(Golub),经常与阿黑和马克伴奏的铜管乐团团长。
- 达沃尔·杜莫维奇(英语:Davor Dujmović) 饰 巴塔(Bata),娜塔莉亚的残障弟弟
- 米尔萨德·图卡(波斯尼亚语:Mirsad Tuka) 饰 调查员
- 普雷德拉格·扎戈拉茨(Predrag Zagorac) 饰 托米斯拉夫(Tomislav)
制作
电影于1993年秋季开拍,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1995年初春。塞尔维亚广播电视台为该片提供了少量资金,还使用租用南斯拉夫军队的设备作为道具。
原声带
电影的配乐包括戈兰·布雷戈维奇的音乐和切萨里亚·埃沃拉的参与。
回响
关键评论
《地下社会》并未受到英语评论家的广泛评论,尽管它获得了普遍的好评。烂番茄根据 35 条评论报告了86%的支持率,平均评分为7.5/10。该网站的评论家一致认为:“经过长期友谊的缩影,深入了解共产主义下的东欧,《地下社会》是一部令人精疲力竭、振奋的史诗级大片。”
在《纽约每日新闻》中,戴夫·克尔(英语:Dave Kehr)称赞这部电影“非常聪明且充满戏剧性的情感”, 《洛杉矶时报》的凯文·汤马斯(Kevin Thomas)称其为“一部庞大、粗暴、充满活力的电影,既有令人发指的荒诞黑色幽默和无法形容的痛苦、苦难和不公”。 《综艺》的黛博拉·杨(Deborah Young)在1995年坎城影展上看了这部电影后评论了这部电影,称赞它是“一个让观众眼花缭乱、筋疲力尽但印象深刻的压路机马戏团”,并补充说“如果费里尼拍了一部战争片,它可能类似于《地下社会》”。
1996年11月,英国作家米沙·格兰尼(英语:Misha Glenny)在《视与听》上撰文,严厉抨击那些通过简单化、还原论的亲塞尔维亚或反塞尔维亚批评镜头来看待《地下社会》或塞登·德拉戈耶维奇(英语:Srđan Dragojević)的《美丽的村庄,漂亮的火焰(英语:Pretty Village, Pretty Flame)》的血腥评论家。
《纽约时报》的珍妮特·马斯林(英语:Janet Maslin)写道,这部电影“真正的核心是它对一个早晨之后的毁灭性想法:当一个人被持续数十年的政治错觉控制后,可以从地下藏身之处出来的那一刻。他的祖国南斯拉夫,并被告知不再有南斯拉夫”。在承认“地下政治受到国际观众的攻击和剖析”的同时,她认为“这场辩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似是而非的,因为这个强有力的、不太微妙的口是心非的故事没有隐藏的议程,库斯杜力卡先生的中心思想是大胆直率地描述愚弄整个社会的政治诡计,以及让一个人以牺牲他最亲爱的朋友为代价而茁壮成长的腐败。”
政治回响
评论家认为马可和阿黑角色是“库斯杜力卡理想化的塞尔维亚人被历史和其他人的邪恶困在绝望的行为中,而电影中的懦弱角色是克罗埃西亚人和波士尼亚人,他们选择了背叛和合作。”
1995年6月,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塞尔维亚-克罗埃西亚编辑部主任史坦科·塞罗维奇(Stanko Cerović)强烈谴责这部电影,指责库斯杜利卡传播塞尔维亚宣传,使用历史镜头,除了“轰炸武科瓦尔,或长达三年的塞尔维亚军队摧毁了他的家乡”。然而,在2012年,塞罗维奇表示这不是宣传,“《地下社会》很有可能早已是过去式了”。
在整个1990年代,库斯杜力卡在其生活和职业选择上经常受到法国大众知识份子伯纳德-亨利·列维和阿兰·芬基尔克罗在法国媒体上的攻击。一般来说,这两人将库斯杜力卡视为“叛徒,越过敌方,背弃自己的都市、民族根基和国家”。 芬基尔克罗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在《解放报》中写道,“必须立即谴责叛徒夺取殉难宝座的冒犯性和愚蠢的伪造行为”。与此同时,列维称库斯杜力卡为“法西斯作家”,但在观看电影后保留了进一步的判断。 在观看了《地下社会》之后,列维称库斯杜力卡为“路易-费迪南·塞利纳塑造的种族主义天才” 其他知识份子,如安德烈·格鲁克斯曼(英语:André Glucksmann)和彼得·汉德克也加入了辩论。
在2008年9月,斯洛维尼亚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和伯纳德-亨利·列维对1968年5月在法国的历史和社会意义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列维提到了《地下社会》和库斯杜力卡,他说:“我认为《地下社会》是我看过的最恐怖的电影之一……你在库斯杜力卡的地下社会市民里看到了什么样的南斯拉夫社会?一个人们总是通奸、酗酒、打架的社会——一种永恒的狂欢。”列维回答说,他认为自己是“库斯杜力卡的敌人”,但《地下社会》是一部“不错的电影”,然后继续赞扬电影的叙事结构,并得出结论,“库斯杜力卡就是其中之一,我们有一些这样的作家,波赫裔美国小说家亚历山大·赫蒙(英语:Aleksandar Hemon)在2005年责备了《地下社会》,称其通过“将巴尔干战争描述为集体、天生、野蛮的疯狂的产物”来淡化塞尔维亚的暴行。
获奖荣誉
《地下社会》在1995年坎城影展上获得了金棕榈奖, 被认为是该电影节的最高荣誉。这是艾米尔·库斯杜力卡继《爸爸出差时》之后获得的第二个此类奖项。 《地下社会》被竞选为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塞尔维亚参赛作品,但未获提名。 在这部电影获得金棕榈奖近3年后,《地下社会》还在第13届独立精神奖(英语:13th 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中获得最佳外语片提名,但输给了《意外的春天》。
奖项 | 颁奖日 | 类别 | 获奖人 | 结果 | 备注 |
---|---|---|---|---|---|
波士顿影评人协会 | 1997年12月14日(英语:Boston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1997) | 最佳外语片奖 | 艾米尔·库斯杜力卡 | 获奖 | |
坎城影展 | 1995年5月17日至28日 | 金棕榈奖 | 获奖 | ||
凯萨奖 | 1996年2月3日(英语:21st César Awards) | 最佳外语片奖(英语:César Award for Best Foreign Film) | 提名 | ||
独立精神奖 | 1998年3月21日(英语:13th 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 最佳外语片奖(英语:Independent Spirit Award for Best Foreign Film) | 提名 | ||
卢米埃奖 | 1996年1月29日(英语:1st Lumières Awards) | 最佳外语片奖 | 获奖 | ||
国家影评人协会 | 1998年1月3日(英语:1997 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 最佳外语片奖(英语: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 for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第二名 | ||
纽约影评人协会 | 1997年12月11日(英语:1997 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 最佳外语片奖(英语: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亚军 |
诽谤诉讼
2001年3月8日,塞尔维亚新闻杂志《时代(英语:Vreme)》以“Hvala lepo”为标题发表了塞尔维亚剧作家比利亚娜·斯尔布贾诺维奇(英语:Biljana Srbljanović)的专栏文章,她在文中提到《地下社会》是“由米洛塞维奇资助”,并指责库斯杜力卡是“不道德的奸商”。她继续指责导演“通过他的朋友米洛拉德·武切利奇(英语:Milorad Vučelić)与政权直接合作”。 2001年3月20日,库斯杜力卡决定以诽谤罪起诉斯尔布贾诺维奇。
在2001年9月第一次开庭之前,《时代》杂志组织了双方之间的调解尝试,库斯杜力卡和斯尔布贾诺维奇在该杂志的办公室面对面会面。在会议上,库斯杜力卡表示,如果斯尔布贾诺维奇公开道歉,他愿意撤销指控,但斯尔布贾诺维奇拒绝了。第二天,在第一个开庭日,斯尔布贾诺维奇再次拒绝了公开道歉的提议。 因此,法庭案件继续进行,库斯杜力卡的律师布兰尼斯拉夫·塔普什科维奇(Branislav Tapušković)提供了电影资金来源的详细信息,其中大部分是法国制作公司。2003年12月11日,市法院裁定库斯杜力卡胜诉,命令斯尔布贾诺维奇支付损害赔偿并支付诉讼费用。
本片于第48届坎城影展获得金棕榈奖,这是库斯杜力卡自《爸爸出差时》后第二度抡元。。
获得奖项
- 第70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获奖:Kinema Junpo Award ——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Director - 第62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13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Best Foreign Film - 第48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 - 第47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 - 第21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外国影片
简评
提前预定个人年度top5的影片。前面看得不知所云,看完以后忍不住感慨电影原来可以这样拍!真实的纪录片和影片拍摄的镜头混搭在一起,亦真亦假,就如同导演构建的地下世界一样。第一部分关于抵抗法西斯的情节,用戏谑与荒诞解构了共产党革命及革命英雄,本以为这就基本组成全片的主要内容,结果从革命获胜以后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便全程高能,辛辣的讽刺跃然镜头之上,精巧的画面耐人寻味,意味深长的对白值得细细品味。印象比较深的地方有反复出现的奔驰标志(代表着德国的侵略)、男主和儿子划船时和死后世界一群人欢舞时的光明、送到地下的狗粮、欺骗地下民众的假警报、十字架头朝下的耶稣以及围绕它转圈的火轮椅。#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不如与动物间的关系真诚;2、片尾曲调太洗脑,一直回响着;3、此种宏观叙事、沉痛反思的大手笔如今越来越少见。
对南斯拉夫的追忆与祭奠,人物嬉笑怒骂暗含导演的悲悯,是对人物也是对国家在了解了史实后重看电影,发现一些细节和国家命运是有照应的,小到具体的情节大到人物命运。除了地下室这个“地下”还有地下的地下,数个人物于地下室下面的水路完成意义上的勾连,这个地下的地下也最终在末尾幻化为属于地下室革命者的极乐世界。燃烧的轮椅承载着二人围绕着依靠十字架的阿黑转动,悲凉完全覆盖了场面的刻意,幸而库斯图里卡没有选择于此结束,而是给了大家一个欢快的结局。可是南斯拉夫欢快的结局由谁来书写呢?人们能做到的只是记住“从前有个国家,叫南斯拉夫”罢了
南斯拉夫在电影史中是个不可磨灭的存在,其短暂历史囊括多元民族特点而融合形成一种极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当投射到影像世界中可谓是振聋发聩。在本片中,个人的爱恨情仇与革命热情并不冲突(与中国式为革命割舍个人恋情形成强烈对比);个体命运飘零与战争/家国命运始终呈现出一种悲剧且戏谑效应;马高、小黑与娜塔莉亚的三角恋情以喜剧方式表达却连接国家灭亡的悲剧结尾,并在展现情感/家国主线的同时,叙述出“地下”这个特殊的共产国际群体;在影片最后,观影过程产生悲恸情绪大量积累时,以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表达了对个人/家国最好的结尾,堪称影史绝笔。此片叙事纯熟,艺术手法精巧非凡,演员演技全程在线,在悲喜之间描绘厚重的国家历史,十分震撼人心。
小黑与男主是对好友,小黑有家庭,还爱上国家大剧院的女主,战争爆发,德军入侵,两个人加入反抗军,抢夺了德军的军火,并将一群亲友转移到地下制造军火。他们闯入大剧院,抢走女主 ,男主却发现自己爱上朋友的女人,为了得到她,他谎称战争一直没有结束,小黑与这群人就这样在地下生产军火,转眼就是二十年,而男主与女主依靠源源不断的军火供给,飞黄腾达,还成了民族英雄。有导演以他们为原型,拍摄抗战电影。小黑一直想着出去与纳粹决战,儿子结婚那天,猴子发动了坦克,他们趁机离开,恰好遇见拍摄电影的剧组,双方发生了激战。男主见事情败露,只得与女主再次潜入地下。又是几十年过去,他们还在做战争贩子,小黑却成了反抗军的一员,在南斯拉夫持续不断的动荡中,男女主被杀死,因果循环。荒诞离奇的喜剧电影,很多桥段设计的很巧妙,但冗长
弱智儿童欢乐多。斯拉夫人实在是世界上最癫狂的一群人,简直酒神附体。在这种癫狂的表演中,导演又巧妙的构建了一个预言。“地下室就是一个谎言。”“共产主义就是一个巨大的地下室。”“地球也是一个巨大的地下室。”看不到第三句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至少有东西可信,而不会陷入虚无主义。人总得呆在地下室不是吗。最后,导演缓缓说道,“从前有一个国家”。南斯拉夫经历了如此多的苦难,最后解体。终究是从一个地下室到了另一个地下室。就像南斯拉夫的化身无赖英雄小黑,在共产主义里只能生活在地下,在资本主义社会又是暴乱分子。最后补一句,我一直觉得鬼妹不好看,但是斯拉夫女人是真的漂亮啊。虽然演的是荡妇,仍然是不起邪念的那种美。这部片子强烈推荐,五颗星。
无论从故事结构,时间跨度亦或是宏大背景上来看这部电影都能被称作为史诗。影片风格乃至部分情节上都明显效仿于费里尼,如同一场荒诞的闹剧,虽然形式上远不如费里尼的大胆与创新,但是库斯图里卡仍在混乱的叙事中展现了深度的思考和真挚的情感。电影节奏比较分散,开始很容易让人不知所云,但是随着剧情推进逐渐拨云见日,将之前每一处细节串了起来,如同醍醐灌顶一般震撼观众的内心。地下世界是战争谋利者制造的虚幻借口,在这里时间变得没有意义,十五年或是二十年造成的伤痛都一样。电影巧妙地将人物与真实历史影像拼接在一起,讽刺了战争与政治的荒诞。地球也是一个"地下室",库斯图里卡表达了他对南斯拉夫复杂的感情,希望人们在讲故事时还能够想起"从前有一个国家,叫南斯拉夫"。美好的幻想化作结尾的婚礼,随分裂的大陆一起飘向远方。
它以荒诞的庸俗书写伟大的史诗,和柏拉图的洞喻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它更有力地试图重组历史这座沙盘并在里面建设起混乱的坐标系。重组的动作就像在地下建起第一架坦克,理性、莽撞、愚忠,伴随着鼓号声的混乱淫乐,地下无一处可以藏身,透过闯入地下二十年的摄像头睁大瞳孔打鼾的场面,眼神好像直视镜头外的我。再也没有比黑猩猩开坦克更要荒诞不经的场面了,还有卷走鞋子的大象,被抓来暴虐擦鞋的猫,是真实的疯狂动物园,而人在其中扮演着最为粗暴狠戾的动物,枪炮是他们征服、摧毁其他生物的致命武器。三个主要人物分别对照着暴戾勇猛的武力者、投机取巧的生意人、左右逢源无法抓住自己命运的飘萍,这三重身份尤其是最后一种是南斯拉夫上世纪历史中最真实的人物写照。难以忘记地下时间错乱的试验场、被烧焦的轮椅画着一个又一个命运的圆。
《地下》通过三位主人公:知识分子和投机商马高、他的朋友黑仔、他们共同的爱人娜塔莉传奇般的人生展现了导演对南斯拉夫这个民族的理解与复杂情感。影片虽然长达两个半小时,却一点不让人感到冗长,全片充满了奇思异想,有着浓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史诗片。电影情节虽然有些荒诞不经,但却准确地描绘了二战时期南斯拉夫的社会状况,大胆揭露了一些投机的战争英雄英勇事迹背后不为人知的真相。影片的基调是幽默和讽刺的,又十分活泼轻松,很欢快,甚至可以把影片当作喜剧来看。影片人物个性十分奔放,张扬,该片处处洋溢着创作者的激情。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处理史诗题材的天才手段展露无疑,由于该片深刻的讽喻,不少影评家将该片与俄国1995年的《毒太阳》相提并论
初看库斯图里卡是在去年四月,第一次观看那么荒诞的电影《生命是个奇迹》,内容不记得了,只记下了爱情、战争、荒诞、浪漫、自由,这部名气更大评分更高的《地下》更是如此。战争背景下人把战友“囚禁”在地下二十年只为制造军火,看似荒诞实际很写实,人生来为了生存为爱情性欲,音乐为舞蹈为自由,战争为了权利,好像所有荒诞的情节没什么想不通的。文本上的天马行空,实际上暗藏很多细节,只是镜头语言略单调,画面内容上还是让人稍有不适,聒噪吵闹不连贯等等,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地下时代是什么,我们所处的时代究竟是地上还是地下,这值得思考。
。①讲述了南斯拉夫1941年被纳粹占领至1995年内战结束期间围绕「影射共产党的男主、影射人民的黑仔、影射国家的娜塔莉的三角恋」和「男主骗众人呆在地下」两大线索的各种事件,表达了对南斯拉夫复杂而怀念的情感。②同为魔幻现实主义,罗恰与贾樟柯是给现实注入有趣的魔幻魔力,而库斯图里卡则聚焦于魔幻魔力本身的荒诞,具体段落如:炮火中做爱、大象卷走鞋子、纳粹电死自己、黑仔炸断自己腿、地下室整段、黑仔片场杀人、结尾井中的儿子倒影和乌托邦草地等。③多次通过历史影像的插入增加故事的真实质感。④与费里尼相比,这片不懂得热闹与聒噪喧闹的区别:运镜、表演、剪辑节奏上不懂得克制,导致影像的力量未充分释放且显得嘈杂混乱。好在本片至少故事清楚(姜文那片连故事也不清楚,所以问题更大)。
就算未必能夠在立場上認同導演,但在技巧上的確把電影作為一門藝術的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作為不了解巴爾幹半島近代史的觀眾,最明確的主旨毫無疑問就是對永無止境的「戰爭」的批評和知識分子男主角利用朋友的腐敗和自私。地下世界這個設定既荒誕又悲哀,最美麗又令人心碎的毫無疑問是初次看到日出的兒子最終在水中隨著新娘的白紗回到只存在於謊言和死亡的烏托邦。劇本非常精巧,加上主角們的表演(尤其是女主角)對節奏的掌控毫無疑問是大師級水準,拍電影那場戲的黑色幽默簡直是對集體主義極致辛辣的反諷,可惜part3的時空跳躍沒有什麼說服力,倒是最後夢中的大團圓婚禮把導演天真得幾乎幼稚的傷感表露無遺(爸爸去上班最後的婚禮則是現實中的和解)164mins (cinefan)
柏拉图洞穴隐喻的黑化版本,是色拉叙马霍斯所谓的回洞者“为权力而进行统治”,当代政权的缩影,历史不过一场幻梦。地下人的境遇正是南斯拉夫长久被操纵、被损害、被算计的命运。地上和地下世界的分裂,象征着南斯拉夫繁华表象下的暗流涌动,铁托是地下的神话,当强人政治结束,幻象不再,长期被压抑的仇恨和分裂必然爆发,没有比荒诞这种形式更好展现这场幻梦了。但是,显然他们没有陷入历史的虚无,“没有任何战争比兄弟相残更残忍”,“原谅但无法遗忘”,一扫原有的对南斯拉夫“黑羊”(献祭)与“灰鹰”(好斗)刻板印象,为结尾他们宽容、开放和乐观的姿态感动。最喜欢的场景:燃烧的轮椅,水中的倒影,断裂的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