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德克·巴莱(2011)

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UP:2021-05-05

赛德克·巴莱

评分:8.8 导演:魏德圣 编剧:魏德圣
主演:马志翔 / 徐若瑄 Vivian Hsu / 温岚 / 田中千绘 / 林庆台 / 安藤政信 / 徐诣帆
类型:剧情 / 历史 / 战争
片长:132分钟地区:中国台湾
语言:日语 / 闽南语 / 赛德克语
影片别名:真正的人 / Seediq Bale: The Rainbow Warriors
上映:2011-09-30(中国台湾)
IMDb:tt4164468

赛德克·巴莱简介

莫那鲁道(林庆台 饰)率领族人在公学斩杀异族血祭祖灵后,拥有了通过彩虹桥的资格,剩下来的,就是在英勇战斗后从容赴死。在日本方面,雾社的消息很快传达各处,陆军少将镰田弥彦率军队与警察组成的联合部队,迅速发起讨伐。马赫坡等社分头行动,利用地形优势和灵活战术给予日军先头部队重大杀伤。山地警小岛(安藤政信 饰)利用个人威望和部族矛盾成功劝说铁木瓦力斯(马志翔 饰)连同部落加入日军阵营,协助围攻莫那鲁道。在开战初期,随部落向密林转移的妇孺为了不拖累战士们,纷纷自尽,在矛盾中痛苦的一郎亦选择了切腹。镰田弥彦对部队的缓慢推进大为光火,不惜使用糜烂性炸弹对付赛德克人。满山火光中,莫那鲁道迎来了最后决战的时刻……

简评

虽然相比上一部来说没有那么好,但依然有很多令人震撼的情节和画面,在守卫自己的家园而与侵略者斗争的时候都是一样的英勇,生蕃与日本人战斗的方式有抗日游击队的相似。整部影片情节发展上是稍微有一点拖沓,但战斗的大部分情节没有带来很强的疲惫感,反而觉得很爽,镜头调度和音乐运用依然不错,人物塑造也很鲜明立体,人性、矛盾、部落信仰等等,就是最后一段的剪辑可能会让观众有一点摸不着头脑,整体来说是不错的,能拍出来这样的影片是有点东西的,主创是伟大的、那个时代的同胞们也是伟大的!

消失的赛德克·巴莱。莫那鲁道传奇了,不过有些没看懂他的选择。殖民就像是温水煮青蛙,一年两年……当十年二十年后的子孙都失去了方言,那时候就晚了。他们用整个民族的存亡来抗争侵略者,悲壮、热烈、英勇,连小孩都知道的朴素的保家卫国的意志,某些“奸”都不懂。为一己私仇制造战争,太可恨了(然而片中还是对他们悲悯的)。

《赛德克·巴莱》是华语电影里最像大片的大片。土鳖们都在说廉价的诚意却满眼黄金欲望,大谈虚头巴脑的情怀,尽皆一副扒光裤子的山寨小丑相。魏德圣真诚意,有骨气,拍出了民族史诗的气概,力有不逮的地方都让人原谅。看这个片子会想起梅尔·吉普森2006年的《启示》。喜欢《启示》的人应该也会喜它。

这一部文明的侵略者也终于露出了野蛮的獠牙,但是最后也让他们发出了“看到了好久不见的武士精神”的感叹。相比上部探讨的东西少了,更侧重于战争场面的描绘,虽然仍然有冗长的剧情点,但是比上一部的节奏好了很多,用一场连一场的战斗进行剧情串联,动作戏调度依然是高水准,最后的决战看的真是热血沸腾,我更喜欢的一点是导演对于牺牲的渲染,非常节制,没有刻意煽情。妇女,孩子,战士以各自的方式完成灵魂的重生。对比《八佰》来看,《八佰》对牺牲的处理就相对用力过猛一些了。上下两部连看下来,《》无愧于华语战争巨制的称号。()

记得初中历史好像有一段讲的是台湾高山族抗日的故事,历史书一笔带过,除此之外也没有其他了解,这两部电影也算是填补了对台湾抗日史的知识的空缺。对历史人物不做评价,单从电影整体的配乐还有色调来说,始终给我一种在看《巴霍巴利王》的感觉。有几处情节不是很紧凑,看的比较费解,例如《彩虹桥》后半部分莫那鲁到持刀冲向日军指挥官,后桥被炸断,我以为就结局了,一看进度条what?

类似题材主题的电影里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的不多。诸如钢琴家里翻过围墙映入眼帘的断壁残垣,还有赛德克巴莱里妇孺自尽,一排排挂在树上,这些极具视觉冲击的画面,深深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结尾的红色樱花也让人感慨活着真好。上部抛出的问题,下部一一解答了,关于信仰,图腾,对自由的追求,所谓的野蛮和文明的碰撞下,自我认同下矛盾心理,如果不能在这青山绿水前肆意行走和奔跑,还不如赴黄泉之路的决绝。

我认为这是一部我宝岛部落人民二战抗击日军的爱国主义电影。部落的女人和孩子为了男人们的部落精神和生存,选择自尽的时候我心里很难过。一郎和二郎的心里那种认同文化文明,又不得已为部落血统束缚的摇摆。最后大决战时,每个赛德克巴莱已死搏击的场面,我也热血沸腾。我愿称其为战争,部落精神和人文社会大冲突的大片,解读的角度也很多。好看,虽然剧情有些拖沓,后期剪辑有点让我看不懂。

全片充斥着俯瞰式的、猎奇式的视角。创作者没有去好好挖掘历史、好好地讲讲日本人如何具体地在物质和精神上压迫人民,反而是花了巨量篇幅在描写原住民的“传统”、“精神”。创作者其实还是用着那种看待“落后文明”的眼光,来看待这样的反抗斗争。最后还要用日本人的口,来夸赞原住民身上有着所谓“武士精神”。符号和象征的滥用,恰恰体现了创作者根本就缺乏对历史的严谨。虚无。

。一部让人遗憾的历史电影,一个本可以考85分甚至95分的导演现在考了75。看得出导演有不一般的想法,也有拍摄精彩画面调度镜头的实力,但就是抓了一手牌不知道里面哪几张烂,就干脆全抓住,这样一定有好的,所以这片就被搞臭了。内容在精不在多,没用的画面太多就是在劝退观众。题材选的好,实拍画面也很好,配乐歌词更出色,但是导演你为什么就不找个好特效呢?为什么不挑一挑辛辛苦苦拍的那么多素材再剪辑成一部电影呢?近5h的长度,完全能把十几个尬到脚趾抓地和拖沓无意义的片段删掉浓缩成3小时,再把那个1毛特效精良一下,结尾彩虹桥改成歌声回荡在山谷间溪流间曾经的部落遗址上,这样留白引导观众情绪抒发、深思不是更好吗?这改改就妥妥一卖座大片。每次特效一出都跳戏到动画片、手撕鬼子雷剧。导演的青涩但有野心之作。

极具史诗气质。游击战对抗阵地战,或者巷战对抗,原住民熟悉山间的一草一木从而可以自由的穿梭腾挪,而入侵者只能笨拙前行,这种对细节的熟悉恰如本土统治者对原住民的内在肌理的熟悉,他们知道什么话语能激起治下子民的爱恨情仇,而外来统治者那套生硬的统治话语体系显然水土不服,因为他们无法从无意识角度切入原住民的认知,思维,情感,观察,情绪,必然会有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的反抗,

选择了抵抗就选择了死亡。“二郎,我们到底该是日本天皇的子民,还是赛德克祖灵的子孙?”“切开吧!切开你矛盾的肝肠吧!哪也别去了,当个自在的游魂吧。”他们的跑就像在飞,飘忽不定的神出鬼没令日军焦头烂额。打得悲壮惨烈宁死不屈。“三百名战士抵抗数千名大军,不战死便自尽。为何我会在这遥远的台湾山地,见到我们已经消失百年的武士精神。”日本军官最后说出了这段话。台湾导演魏德圣执导的这部史诗巨作,上下集拍摄经年,筹划长达十二年,跨国动员台前幕后两万人投入拍摄,创台湾电影之最。这样恢弘大气史诗级的大片我们啥时候能追赶上?

彩虹桥就是通过死亡才能到达的彼岸,死亡是下部的主题,蕃人警察无法面对自己的双重身份选择自尽,老弱妇孺为了不拖累儿子和丈夫选择自尽,为血祭祖灵的赛德克巴莱们死在复仇而来的同族或日本人手下,孩童们会因盲目的英雄主义断送性命,一片生灵涂炭开始让观众怀疑这场“圣战”到底是对是错,看了各种影评很错愕地发现好多人以为是要歌颂莫那鲁道,歌颂赛德克巴莱精神,大可不必上升到所谓民族主义,每一方的形象都不单一,有嫉恶如仇,也有悲天悯人,结尾几位勇士的自尽就来,表面上看是维护了理想主义,但实际上也是为自己的鲁莽买单,片子唯一想要表达的就是拒绝战争,和平万岁

获得奖项

  • 第31届香港金像奖
    第31届香港金像奖
    提名:最佳两岸华语电影
  • 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
    提名:金狮奖
  • 第6届亚洲电影大奖
    第6届亚洲电影大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摄影 / 最佳美术指导 / 最佳原创音乐
  • 第6届亚太电影大奖
    第6届亚太电影大奖
    获奖:UNESCO奖
    提名:最佳摄影
  • 第12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第12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获奖:最佳电影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新演员 / 最佳新演员
  • 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最佳剧情片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 最佳音效 / 观众票选最佳影片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新演员 / 最佳新演员 / 最佳新演员 / 最佳摄影 / 最佳美术设计 / 最佳造型设计 / 最佳动作设计 /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