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师(2001)

La pianisteUP:2021-06-29

《钢琴教师》(法语:La Pianiste)是一部2001年电影,迈克尔·哈内克导演,伊莎贝·雨蓓和伯努瓦·马西莫勒(英语:Benoît Magimel)主演,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的小说《钢琴教师》改编。本片获2001年戛纳影展的评审团大奖。

钢琴教师

评分:7.5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编剧:迈克尔·哈内克 / 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 / 安妮·吉拉尔多 / 伯努瓦·马吉梅尔 / 苏珊娜·洛塔尔 / 乌多·萨梅尔 / 安娜·西加勒维奇 / Cornelia Köndgen / Thomas Weinhappel /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 / Philipp Heiss / William Mang / Rudolf Melichar / Michael Schottenberg / Gabriele Schuchter / 迪特尔·贝尔讷 / Annemarie Schleinzer / Liliana Nelska
类型:剧情 / 爱情 / 惊悚 / 情色
片长:131分钟地区:奥地利 / 法国 / 德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The Piano Teacher
上映:2001-05-14(戛纳电影节)
IMDb:tt0254686

钢琴教师简介

40岁的Erika Kohut(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 饰)表面上是一个优雅的钢琴老师,外形独特、气质出众,但对学生却无比严厉。同时她的母亲专制又无理,无休止的折磨令Erika的各种欲望都无法发泄。于是Erika只好躲在厕所用剃刀伤害自己以求快感,嗅着内裤上的味道以发泄欲望,还去租看色情录像带。当18岁英俊冲动的Walter(伯努瓦·马吉梅 Benoît Magimel 饰)闯进她的生活时,一切都改变了。他们互相需索互相慰藉,Erika以为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然而年少的Walter有一日厌倦了这种关系……

第5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迈克尔·哈内克 第5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评审团大奖迈克尔·哈内克 第5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

简评

性压抑久了,人会变得病态。优雅如中年钢琴女教师,古典音乐规训的含蓄、禁锢、压抑,清冷外表下扭曲的性欲、空虚感、施受虐观,两者形成对峙又撕裂的张力,看似能和谐共存实则难以调和,中心逐渐被扯到薄如蝉翼,终于会崩坏,弹伤自己。琴房、闺房是明朗之地,体面矜持,色情影像店、无人厕所是隐秘角落,不为人知,光亮处她是上流品味的高冷教师,阴暗处她释放所谓下流的欲念,直到最后才放弃一直紧绷的淡定面具显露本我,即使跌落神坛,也不忘低声下气一句“我很干净”。压制自己亦即逼迫他人,被强迫的性爱结束,她像一具干枯静默的老妪,苍白迎接死亡。待回到光亮处维持虚假体面,男主人模狗样,短暂恢复了对她女神般的尊重,内心汹涌但无处施展,于是刀口决绝切向自己,血流漫溢面无表情,就像她曾一样地面无表情自残,划破自己的下体。太压抑了。

哈内克第四部。女主由于长期被母亲控制且禁欲带来的病态性欲,这其中S和M的属性都存在且不矛盾,控制欲实质上是母亲行为的映射,而受虐属性则是禁欲和压抑场景下的结果。而男主对待这段感情时带着男性自尊。第一场厕所戏对射精的控制,包括感情上一直的主导地位;第二场家中显露了自己的M属性,虽是受虐一方,但是M实则是主导S的游戏规则;第三场冰球场女主口交过程中呕吐是男主心理的转折点,男性的自尊彻底崩塌;第四场家中暴力是全剧的高潮,将所有积蓄的情绪和铺垫全部爆发,情节顺着之前的情感毫无意外地发展;而最后尾声女主拿刀出门,情绪消散,回到了原来封闭的自己,当刀刺向自己的那一刻,故事也画上了句号。整部影片无论是前期各种背景铺垫,还是两人情绪转换,都非常精彩,尤其是女主的情感气质和演技。btw,SM真的不要找圈外人

避开俄狄浦斯情结,最普世性的讲述才是符合哈内克的。固定镜头的极度充斥,强调压迫性(前期是欲望/母亲→Erika,后期是Walter→Erika)。阶级关系中前半段所构筑的女性主导体系(母亲→女儿,教授→学生)逐渐失衡,而最终异化为男性统治,演绎出极度病态,却又是人类进化史的投射。导演是妄图全方位承继伯格曼的,但显得畏手畏脚。既由于他本身关照对象的局限性(即中产阶级)和其影像的散发的文学气质又与伯格曼的『审视』意味相斥,——哈内克并不具备『审视』所需的巨大勇气。病态性欲压制下的erika像极了滞步不前的哈内克,只敢怯懦地看着脸手淫,而不敢尽情地口交。注:为逆天的于佩尔多加了两星

避开俄狄浦斯情结,最普世性的讲述才是符合哈内克的。固定镜头的极度充斥,强调压迫性(前期是欲望/母亲→Erika,后期是Walter→Erika)。阶级关系中前半段所构筑的女性主导体系(母亲→女儿,教授→学生)逐渐失衡,而最终异化为男性统治,演绎出极度病态,却又是人类进化史的投射。导演是妄图全方位承继伯格曼的,但显得畏手畏脚。既由于他本身关照对象的局限性(即中产阶级)和其影像的散发的文学气质又与伯格曼的『审视』意味相斥,——哈内克并不具备『审视』所需的巨大勇气。病态性欲压制下的erika像极了滞步不前的哈内克,只敢看着脸手淫,而不敢尽情地口交。注:为逆天的于佩尔多加了两星

她延迟男生的需求满足,希望像母亲一样希望控制全局。通过书信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她的欲望是被压制的、延迟的,她把这强加于爱人身上。但是当对方表示失望时又把控制权全部交给对方,允许对方替自己挑衣服(这是她母亲控制她的方式,把这个权利过渡给男主,约等于臣服)。男主说了几次“你有病”,后面他也被传染了。浴室自残那里好痛啊,接下来好几个序列我都带着痛感在看。这个片子用了很多长镜头,很特别。男女主对话,经常不给反打镜头,画面里运动的东西不多,更让我们专注、思考。剪辑点也不多,但很准。开头教学生的那段蒙太奇很棒。以及声音的处理,如演奏的音+去色情录像带店的画。面试男主,给女主的景别越来越紧(跳剪),然后音乐戛然而止,男主出会议室的画面。整个片子节奏很好。感觉很缓慢,但感觉得到缓慢下的疯狂。

长镜头带来的凝视感太让人窒息了,从未看过如此细腻的描写m心理的,相比之下《五十度灰》简直是场玩笑。家庭的严格教育让她对学生也吹毛求疵,但是长期在这种严格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她反而更习惯于这样的严格教育,而父亲去世母亲年老之后,掌握了控制权的她终于开始叛逆,但其实是在以反抗的形式找乐子,而在这个“反抗”中她依旧是顺从的角色,最终却是如她所愿但却又是作茧自缚的一次受虐。整个剧情的进展都非常细腻,好像连无聊/不无聊的情节比例都是按照百分比精密控制的,最后走向了完全失控。男一这个像是在服从她的游戏规则又像是在复仇的变化有些突然了,片长要是再长些就好了,完全没看够

不完整的家庭和病态的母女关系、教师的职业习性与敏感高傲的性情,不断地挤压艾莉嘉正常释放性欲的途径,并且对“大多数人”的爱与性报以漠然和妒忌的心态。她采用偷听、自残、恋物等越轨行为,猥亵社会、家庭和自己共同构建的“教授”的高贵形象,从反抗与落差中获得快感,并通过观赏和模仿成人影片,建立维系这种刺激的机制,期待有人配合自己实践这些性幻想。在情爱和性关系中,她复制了自己与母亲“施虐-受虐”的关系,试图利用沃尔特的爱慕和求而不得的痛苦来捆住对方。一方面是要求他参与自己的性幻想实践,更重要的是转移自己的依附对象:从年迈的母亲转向年轻的男人。艾莉嘉始终需要“主人”发号施令,才敢行动。我喜欢舒伯特的音乐和于佩尔的演技,理解艾莉嘉、但不会同情她。另外,电影里除妈妈以外的角色,性情都更像德国人,而非法国人。

于姨很厉害。其实这并非一部真正的情色电影,片名就很说明问题——这位女钢琴教师的日复一日令人窒息的母女关系、压抑的生活、诡异的性癖、高超的钢琴技法却在演奏时没有一丝一毫的感情、将母亲处被控制的欲望转嫁给学生们继而那个“不怕死的”男孩,当然还有一个死在了精神病院的爸爸。事实上是母亲将丈夫逼疯,再将女儿逼疯,女儿试图将爱上自己的男人逼疯但失败了,于是选择了另一条不归路。若你看完觉得它只是一部无聊的变态虐恋狂,只能说你的性格、家庭和经历都是健康的“正常的”;若你不是,那请我们一起努力做到——尽量不让他人的性格弱点影响自己即使是你的母亲,正视自己任何层面的欲望且自由释放但请保持不伤害他人和自己,控制与其说是欲望不如说是有毒的执念它会让你走进万劫不复。即使最亲近的人都极有可能一辈子丝毫不理解你。

绝对经典的女性形象,感谢世界有演员于佩尔,她太会演性格扭曲的女性了。可以解读为主体性和客体化的极端对抗,为反抗母亲的压迫她发展出变态的性欲,结果在性领域她又只能作为性客体而非性主体。和男主角的每一场戏背后的逻辑都是她无法被忽视的主体性。可主体性没办法施展,她对母亲又恨又爱,无法在心理或现实层面“杀死她”,同样她对男主角也是又鄙视又渴求,于是这种压抑转化为伤害自己的愿望,主动提出成为受虐者,自己把这种客体化推至极端,是种保留主体性的策略,同时希望男主角在母亲旁边强暴自己,是种反抗母亲和伤害自己以间接伤害母亲的策略。一个主体性强烈的女性,在男权社会下会别扭甚至疯狂毁灭,可以说是这部电影主要在讲的。

太煎熬了……刚开始挺喜欢女主严苛而挣扎的性格,看了梗概之后以为这是一个性压抑的女性被男权摧残的故事,是一个女s欲望得不到实现的故事,后来发现她是受虐狂??男主读信哪里太太太尴尬了,幻视我高中和同班女生写情书表白然后逼着她谈心……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的两个人在一起只会痛苦。///看完了再来补充一点,女主一直受到男权社会的多方压力(母亲和色情杂志),她把对女性的客体化内化了,欺骗自己享受痛苦;而她从未真正被具体男人粗暴对待过,所以被强奸和暴打那里也是她对男权色情化幻灭之时。女主应该从未爱过男主,没有世俗意义上的爱;而男主是标准的男权人,这体现在他对女主的轻薄,默认圣娼二象性,还有小v子标配的破防甩锅等等。在男权社会下两性只可能是仇敌。这是我看到的。

18岁金发发情小狼狗和40岁欲壑难填变态中年女教师几度纠缠的SM虐恋。终日不见半点笑容,严厉乃至扭曲变态的钢琴教师,专横控制欲极强的母亲,一张床睡不出两对母女,压抑的原生家庭酿就压抑欲望、自残倾向和病态行径。上课上着想上你,一对SM狂,卫生间席地激情彻底打着火花。法兰西金发碧眼白脸美少年Benoît Magimel清纯帅气、斯文可口,一见这脸蛋骤然倾心!从女神、娼妇,被迫沦落至玩物,被强奸时形如死尸。没有想象中瞠目结舌,嫌弃尺度居然有点小(。一刀插中心脏,无声无息退场。今年在影院看了两部迈克尔·哈内克的电影,依然是无配乐,仅有片中自然发出的钢琴音乐,无独有偶。连续四部法国电影大银幕观影,组成法国电影节。[]

我惯于从一小点感受演绎出一大篇玄妙的哲理。可惜的是,在这座自己营造的哲学迷宫里,我也常常迷路,茫然不知所措。恍然间有种若有所失,恍然间又失而复得。奥地利影片《钢琴教师》(La Pianiste)同样也出自一位惯于提炼精神的人——迈克尔•哈尼克(Michael Haneke),他不回避隐秘的体验与生命的悲剧,在人类的心房中投掷冰冷的刺刀,用冰冷的刀锋与嗜血的残暴向世界讨问清白。福柯纳曾为加谬的猝死写过:加谬不由自主地把生命投掷在探究惟有上帝才能解答的问题上了。我想,影片结尾艾丽卡用利刃刺向胸口也是在向肉体考问精神吧。

获得奖项

  • 第14届欧洲电影奖
    第14届欧洲电影奖
    获奖:最佳女演员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编剧
  • 第53届戛纳电影节
    第53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评委会大奖 / 最佳男演员 / 最佳女演员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54届戛纳电影节
    第54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评委会大奖 / 最佳男演员 / 最佳女演员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27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27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获奖:最佳女配角
    提名:最佳女主角
  • 第18届独立精神奖
    第18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Best Foreign Film
  • 第67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67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女演员
  • 第5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5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