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封印(1957)

Det sjunde insegletUP:2021-01-05

《第七封印》(瑞典语:Det sjunde inseglet)是一部由英格玛·伯格曼执导的1957年的瑞典存在主义电影,场景设定在黑死病爆发时期的瑞典,讲述一位中世纪骑士穿越受瘟疫折磨地区的旅程。最著名的场景是骑士死神下国际象棋,他的生命取决于比赛结果。这部电影被普遍认为是伯格曼最好的作品之一。

第七封印

评分:8.5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编剧:英格玛·伯格曼
主演: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 / 本特·埃切罗特 / 尼尔斯·波普 / 马克斯·冯·叙多夫 / 毕比·安德松 / 英加·吉尔 / 毛德·汉松 / 因加·朗格里 / 古内尔·林德布洛姆 / 贝蒂尔·安德贝里 / 安德斯·埃克 / 奥克·弗里德尔 / 古纳尔·奥尔松 / 埃里克·斯特兰德马克 / Siv Aleros / 斯滕·阿登斯坦 / 哈里·阿斯克隆德 / 本克特-奥克·本特松 / 凯瑟琳·贝里 / 莱娜·贝格曼 / 托尔·博龙 / 古德龙·布罗斯特 / 本特·伊尔贝里 / 拉尔斯·格兰贝里 / 贡勒格·哈格
类型:剧情 / 奇幻
片长:96分钟地区:瑞典
语言:瑞典语 / 拉丁语
影片别名:The Seventh Seal
上映:1957-02-16(瑞典)
IMDb:tt0050976

梗概

十四世纪中叶,延续百年之久黑死病,在欧洲快速漫延,随时夺走人命。死亡不时出现在四周,又不知何时会临到自己身上。

骑士布洛克在参与了十字军东征后归来,发现祖国被瘟疫蹂躏。骑士布洛克在海岸边遇到了死神,他向死神发起了国际象棋的挑战,他相信只要挑战可以继续下去,他就能活下来。

一天,骑士布洛克和他的侍从琼斯遇到一队演员:乔夫与妻子米娅,他们年幼的儿子米凯尔和演员经理乔纳斯·斯卡特。这天乔夫早早醒来,他看到了圣母玛利亚带领婴儿耶稣的异象,他将这件事告诉妻子。演员们为扮演死神作准备。

布罗克和侍从琼斯拜访了一座教堂,那里正在绘制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亡之舞壁画,侍从斥责了艺术家的行为。 在忏悔室中,布洛克告诉牧师,他认为现在的毫无意义的生活,他想执行“一件有意义的事”。 在向布罗克向牧师展示了可以挽救自己生命的国际象棋策略后,骑士发现一直在与之交谈的实际上是死神。 离开教堂后,布洛克与一名因与魔鬼勾结而被处以火刑的年轻女子交谈。 他相信她会告诉他死后的生活,却发现她疯了。

在一个废弃的村庄里,琼斯救了一个被拉瓦尔强奸的哑女,拉瓦尔是一位神学家,十年前说服骑士加入十字军东征,现在却成为了一个小偷。琼斯发誓,如果他们再次见面,就毁了他的脸。 女仆陪着琼斯进城,那里有演员表演。 在那里,演员经理乔纳斯·斯卡特被铁匠普洛格的妻子丽莎引诱去幽会。 演员的舞台表演被一队由传教士带领的游行者打断。

在镇上的旅馆里,拉瓦尔控制了铁匠普洛格和其他顾客来恐吓乔夫。 琼斯阻止了拉瓦尔的欺凌行为并砍伤了他的脸。 乔夫的家人和忏悔的普洛格加入了骑士和侍从的行列。 布洛克享受着米娅收集的牛奶和草莓的野餐,并宣布:“我将把这段记忆放在我的双手之间,就好像它是一个装满新鲜牛奶的碗......这将是一个充分的标志——它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布洛克邀请铁匠和演员们在他的城堡躲避瘟疫。 当他们在森林中遇到斯卡特和丽莎时,丽莎回到了 铁匠身边,而斯卡特则假装悔恨想要自杀。 随着队伍前进,斯卡特爬上一棵树过夜,但死神出现在下面并砍倒了这棵树。

他们遇到被处决的被判死刑的女人,布洛克让她召唤撒旦,这样他就可以向他询问关于上帝的事。 女孩声称她这样做了,但骑士只看到了她的恐惧,骑士把她被放在了柴堆上,给了她草药来消除她的痛苦。

最后一幕描绘了可怕的舞蹈。

他们遇到了被瘟疫袭击的拉瓦尔。 琼斯阻止女仆给他送水,拉瓦尔独自死去。 乔夫告诉他的妻子,他可以看到骑士与死神下棋,并决定与家人一起逃跑,而布洛克则故意让死神忙个不停。

当死神说“没有人能逃脱我”时布洛克打翻了棋盘,但死神将它们瞬间恢复原状并继续走子赢了棋局,随即宣布下次他们再见时将是所有人最后一次见面。 死神问布洛克是否完成了他所希望的“有意义的事”,骑士回答说他做到了。

布洛克与他的妻子重聚,一行人共享了最后的晚餐,但被死神的到来打断了。 其余的人接着自我介绍。

乔夫和他的家人在他们的大篷车中躲避猛烈的风暴,他将其解释为死亡天使经过。 早上,乔夫的第二眼让他看到了骑士和他的同伴在狂野的死亡之舞中被带上山坡。

影响

《第七封印》极大地帮助了伯格曼获得世界级导演的地位。 当这部电影在 1957 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评审团特别奖时,它引起的关注使伯格曼和他的明星马克斯·冯·西多和比比·安德森为人们所熟知。 欧洲电影界以及《电影手册》的评论家和读者等通过这部电影发掘了他。 在此之后的五年内,他成为了瑞典电影史上的第一位真正的导演。《第七封印》具有一种象征意义,“对于当时刚刚开始发现电影‘艺术’的人来说,它很快就成为了一种主要的象征。 它与文学课程……与好莱坞的“电影”不同,《第七封印》显然了解精英艺术文化,因此很容易受到知识分子的欣赏。”

参见

  • 第七封印 (1988)(英语:The Seventh Sign)
  • 流浪的犹太人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参考了启示录的段落,开始于“羔羊揭开第七个印的时候,天上寂静无声,约半小时。”(启示录8:1)。"上帝的沉默"是电影的一大主题。[1]

简评

我没想到会有这么好,后半段看得眼眶湿润。戏剧色彩极为强烈,死神的形象塑造显然有些刻板印象在里面,并不让人觉得恐怖反而忍俊不禁。但这一角色又极为有趣,他让死亡的浓黑蒙上了一层诙谐的薄雾。同样是对上帝的存在性的探讨,《第七封印》比《处女泉》体量更为丰沛,蕴含的情感也更富有层次。对死亡的恐惧、虚无感带来的折磨、对上帝的怀疑均直抵人心深处。在许多绝望的场景中野草莓和牛奶闪闪发光,像爱一般无比完美,衬托着这世上许许多多的不完美。死神的形象和棋局都是明喻,而这明喻如此明亮,如一束光,也如黑暗房间里荧幕变幻的黑白光影。此刻我已不再关心存在与虚无,我体味着艺术带来的最为甜美苦痛的愉悦,感受着一种名为爱的事物,那也是伯格曼对观众的爱。

关于死亡的著名影片。有人面对死神乞求再多给些时间,有人瞬间臣服,有人不惧怕死亡本身,却不相信上帝的存在,看不到生命意义。男主角便属于最后这类人。他与死神奕棋,以便赢得时间去探寻生命意义。终于,他在与一对小丑演员夫妻不期而遇并相处的时光里,灿烂的阳光,陌生人的善意,音乐的美好,这些『无意义』的点滴,简单的美好,令他感到生命的意义。这让我想起今年影院看过的动画片《心灵奇旅》。其实生命意义并不蕴含于宏大抽象中,而藏在各种细致微小具体里。你全身心体验活着的感觉,那便是生命的意义。投入生命之流中,充分体验每一分每一秒,即使缺乏高深智识,也会无惧死亡。片子结尾,一群人被死神带着,而小丑夫妇一家人,继续驾着马车,奔赴旅程下一站。他们,似乎是生命中唯一的胜利者。因为他们只是感受活着的奇迹,而从不去质疑什么。

终于看了!通过这个电影,我有了对中世纪混乱黑暗的欧洲的一瞥,也看到了宗教在那时的影响力。最有冲击力的画面无疑是苦行僧们鞭笞自己并唱祝词前进来试图驱散瘟疫。另外电影也通过焚烧女巫表现了对于女性的迫害,这个让我想到之前选的一门witch-hunting in Europe的课程,其中意旨如出一辙。对剧团演员一家的描写是电影中为数不多的表现生活美好和温情的部分。同时导演也很有良心地没有让这一切毁灭。关于片名第七封印,指的是圣经里面的大灾变,世界毁灭的开端。在电影里没有很直接的指示,我看到有的弹幕说的是最后被死神带走的七人,但是这样理解未免过于简单。我理解的第七封印可能就是灾难的同义词,在这个电影里指的的黑死病,且宗教对此无能为力。

对欧洲中世纪历史没有很精确的认识,不过瘟疫、烧女巫,十字军、圣母子等标志聚集在一起,确实让人觉得有浓浓的中世纪质感,另外戴老师提到视觉和机位在营造中世纪氛围的用处,即突出黑白对立造成的古典绘画风格一般的线条感和固定镜头造成的中世纪舞台剧之感。(这点没有发现,只觉得对角线式构图有种美感),知道只是历史的拼贴画后,理解起来似乎也更简单一点。有点被触动的是瘟疫的大背景下人类群像——有人虔诚地祷告、使自己承受肉体的痛苦来赎罪;有人堕落,苟且偷生;有人迫害别人…但这些都不能使人逃脱死亡。虽然根本不信任何神,但似乎也经历了一个信仰崩塌的时刻。不过我原来还是理解为是一个只有死亡能带来宁静和永恒的故事了,后面了解到应该是一种信仰危机与生命意义追问的表达,而主角在现世生活的欢乐里找到了他的答案。

和野草莓同时上映,同野草莓一样是临终关怀片,但相比而言,野草莓更像是导演消遣的玩物,第七封印要深刻太多。场景宏大而肃穆,让人想到帕索里尼的马太福音,是新浪潮来临前的绝响。贝克尔说,“理性”取代了“上帝”成了新的天城,一座现代的天城。在现代性高歌猛进的浪潮下,两次大战相继爆发,这是现代性的十字军东征。煽动战争的神学家想的是发死人财,愤世嫉俗的人只能世俗的活着,人们在女人(或是犹太人)眼中看到魔鬼,实际上不过是自欺欺人,她眼中有的只是恐惧。黑死病和当下的疫情更是遥相呼应,每个人都在恐惧中抓那个带来疾病的魔鬼。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让我们坚定信仰,只能等待终将到来的死亡,唯有爱和野草莓才是唯一的一束光,值得骑士付出生命守护,哪怕眼中有恐惧,也要让他们活在这世上。

信仰危机摧毁了外在的上帝,但人必须相信有一种东西高于生命,这样才能坦然面对死亡。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而骑士显然不愿意承认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他想在生命的最后找到人生的价值。但这种努力又是一种徒劳,即便暂时在演员夫妇身上看到了对抗荒诞生命的希望,最后仍不免于悲剧的结局。这样看还是演员夫妇活的通透,寻找人生意义的命题本就没什么意义,不一定要将生活演成惊天动地的剧情,每天有彼此和孩子的陪伴,从来不知道什么、从来不背负什么,其实就很幸福。骑士则很难从这个问题中解脱,因为一旦开始发问,就永远不能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了。

实质上是对人生意义的存在主义探寻。借由宗教名义开展的十字军东征磨灭了骑士的信仰,他需要知识来告诉他上帝究竟在何处,如果没有上帝,那他经历的十年杀戮究竟是为何而存在?而实质上这场战争只是投机主义者的阴谋。在黑死病的阴影下,人们鞭笞对方,借上帝的名义惩戒同胞,将无辜的少女绑上木架燃烧,死亡恐惧使人转嫁愤怒与恐慌于他人,上帝是对抗恐惧的偶像。人们盲从宗教的故事,表演者只知道收钱,画匠只知道机械地涂鸦,士兵只知跟随上级指示烧死“女巫”,人们没有自我意识,从未诘问过自己的内心。这部电影交织着对信仰的怀疑,对生命意义真谛的探寻。片尾骑士仍然向上帝祷告,小丑冷漠地打断他,感受着最后的生命时刻吧。也许在死亡逼问下寻找意义是永远不可能的,被意义困扰,倒不如感受当下,听一听约瑟芬的音乐。

高中看过一遍的,懵懵懂懂。今天再来看的时候,就清晰多了。西方很多研究死神形象的书籍,都会提到《第七封印》里面那个爱下棋的死神(这其实是中世纪民间传说和绘画中的死神形象,大抵上结合了希腊和希伯来的死神形象)。故事的主人公,一个骑士(从他黑底白十字的衣服来看,应该是医院骑士团的成员),在死神来临的时候,选择和死神下棋,多活了一段日子。杂技演员应该是故事里面最纯洁甚至有些怯懦的人,正因为如此,他才能看到圣母玛利亚,看到和男主下棋的是死神,看到最后死神带着众人离开(离开的场景其实是对应了中世纪死神之舞的形象)。此外,还有很多细节:黑死病,猎杀女巫,鞭笞运动(这个细节很震撼)。当死神来临的时候,虽然众人都在忏悔,但可以发现大家忏悔的对象不一样,有的是向主,有的是向死神。

都说是最好理解的一部伯格曼,我看完却是一头雾水,靠着一众解析和拉片才缓过来。的确是一部伯格曼式的奇幻“公路片”,几个角色各有特点各有立场,一个个粉墨登场。在电影这个大舞台下,时空事件错乱,瘟疫,苦行僧游行,十字军东征,烧死女巫一场场戏剧性十足的画面在观众面前上演。全片充斥着一个问题“上帝在哪里?”主角骑士在和一众人的经历期间一直在苦苦追求着这个问题的解答。可悲的是每次出现在众人面前的只有不容置辩的死神,无情冷酷的挥舞着他的镰刀。总而言之,这部电影充斥着哲学思辨和宗教思考,最后七人连成一条线共舞的场面令人难忘,也应对着电影名《第七封印》。关于影片中一直苦苦追求着的问题,伯格曼本人也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上帝已死。附上一句很好的影评:大概就是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没有神,只有神性。9/10

面临死亡和空虚的恐惧,本片用六七个人物展现出了各不相同的态度:其中有献身于宗教;麻木不仁;放荡不羁;循规蹈矩且心安理得。骑士原本是上帝的宠儿,经多次的“黑暗中呼喊”无果后,巨大的怀疑才开始产生,这个怀疑针对的是那尊偶像、针对的是绝对理性的一种答案和控制力与合理性的力量,是在logos的思维模式下诞生的结果,但伯格曼在本片中的做法,一如他惯常并不确定的最终解答:最终的上帝是爱的人性,是当下的爱,这种体验站在logos的对立面,主张以个体意志诠释与体验整体意义与价值,从而解决“为何而活”的问题。当然伯格曼本身并不肯定,这是妥协与矛盾中挣扎后所诞生的观点,因此伯格曼只是给了演员夫妻一个光明的远景,并未认可。片尾的舞蹈像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祭祀典礼,何尝不是对当下的最大宽容和理解,尽管他们走向的是死亡。

关于友谊,“一生都在渴望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的交谈”;关于信仰,“信仰是沉重的负担”,十字军东征是权力吹响的宗教的号角;关于爱,“是欲望加无休止的谎言和欺骗”,平庸之辈的爱的定义莫不如是,而写诗的小丑和他天真的妻子又截然不一样;关于演员,演员是无法用自作聪明的演技去蒙蔽死神的,对死神并没有招架之力,当他“藏到熊、豺狼和幽灵够不着的树梢上”,死神可以将树干拦腰锯断;关于杀人灭口,“我恐怕没办法杀他,他必须激怒我才行”。骑士可以看到野草莓、牛奶、暮色中的脸、米尔卡沉睡,听到约瑟夫弹七弦琴,却遵从坏的指令而走向了上帝的反面,死神是非要带走他不可的。只有小丑拥有艺术的天启之眼,看到死神的长镰与沙漏,“庄严的舞步迈向黑暗的国度,雨水冲刷他们的脸庞”。只有艺术化身小丑没有世俗的罪孽。是伯格曼对艺术的抬举。

观感畅达而幽深,但没有预想的那般晦涩,事实上也并没涉及到太复杂的主题,作品中关于《圣经》中的段落对不了解的观众不大友好,但影片中的情节和台词也做了较好补充和阐释,从剧情上来讲对于观众还是比较友好的。对于伯格曼本人来讲这应该是第一部“伯格曼式”的电影,极具人文主义特点与思辨性加之对心理的剖析和想象,也是伯格曼成为电影大师的开山之作。作品核心价值与主题十分宏大,在瘟疫横行,死亡遍野的大环境中,不同的人群对于宗教与上帝的不同态度以及对于上帝是否存在、上帝在哪里、人的内心为何需要上帝的扣问,副题体现出伯格曼对人生的意义以及人类面对死亡的思考。而巧妙的是这一切是在主人公与死神相伴的归乡之路中逐一体现,回家途中所感受到的温暖,宁静,闹剧与生活,与途中的恐惧,哀嚎,混乱和死亡形成反差,生死爱惧、信仰有无。

获得奖项

  • 第10届戛纳电影节
    第10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评审团特别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