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UP:2021-07-03

诗

评分:8.6 导演:李沧东 编剧:李沧东
主演:尹静姬 / 李大卫 / 金熙罗 / 安内相 / 朴明申 / 闵福基 / 张慧珍 / 金子英
类型:剧情
片长:139分钟地区:韩国
语言:韩语
影片别名:诗情 / 生命之诗 / Shi / Poetry
上映:2010-05-13(韩国)
IMDb:tt1287878

诗简介

时髦的打扮掩饰了岁月在她的身上留下痕迹,66岁的美子(尹静姬 饰)像一朵摇曳在街边的小花一样绽放着自己暮年的美丽。
  美子靠做钟点工赚些小钱,与读初中的外孙独自生活的日子虽然清贫,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她对于生活的热情。虽然已经确诊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但她却依然酷爱诗歌,不仅时常参加诗歌朗诵会,而且开始学习写诗。她总是留意观察生活中的点滴,以便捕捉随时可能出现的灵感,然后把它们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本上。然而,如同写诗的灵感并不会轻易出现一样,生活也并非表面的那样轻松和容易……
  在63届戛纳电影节上,李沧东凭借此片获得最佳编剧奖。

第6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李沧东 第5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电影(提名) 第47届韩国电影大钟奖最佳影片李沧东

简评

其实不是很喜欢结尾的剧情发展(镜头是好的),其他都近乎完美。电影中有好几对平行的关系,除了被提及最多的外婆和女孩,我还很关注的是所谓“诗”的创作和外婆的这段经历之间的关系。电影里说“诗”不是你去寻找的,诗意是一种自己出现的感觉。但外婆的生活里,所有轻盈的东西都是作为一种沉重的拉扯人的事物的补偿(短暂的shelter?)而出现的(在第一次六位家长的会面上,外婆突然离去去看花)而主动寻找美的路程往往以窘迫和失望而告终(突如其来的暴雨)。另外,如何塑造一个有病的身体也是一个很critical的问题,外婆的阿兹海默和她的情感、生命是极美丽地融合在一起的。总之,能把相互交织的那么多组关系和那么多种forces表现得那么恰当,真的太厉害了。

我不太喜欢李沧东的镜头语言,总觉得太软太拖,想来主要原因应该是缺少了语言和眼神的交流,又恰恰是这种缺失营造出了“隔阂感”,让我奇痛地想要逃离。不过他的剧本的确让我找到了读鹿川时候的感受,在留白中依稀感受到钝痛,反应过来时竟然已经被撕开伤口处的血痂,与内里的血肉相顾流泪了。美子竭尽全力爱着点什么的人生,更像一场无益的流放,而我为她流泪,是为所有女性几乎长在手脚上的镣铐流泪,为这注定被父权轻视、物化、剥削的命运流泪,也为着她们身上与生俱来、却又逐渐磨灭的诗性流泪。最后还是想说...到底是有点儿失望的,总觉得后期发力不够足,有种找到了伤口,却没挖出里面的脓来的感觉,疲软的也许并不止是镜头吧?私以为李沧东继续做个文字表达者会更好。

总是把镜头对准底层人的李沧东,会让我想到四个字 ‘不动声色’,真实而冷静,残酷而余温。剧本精巧,孙子辈男性强暴女生,居然通过社会结构复现到外婆辈身上,女性们贞洁的被破坏,却只能以‘杏被践踏是为了新生吧’ 无奈自纾,何其残酷讽刺。外婆回溯孙子罪路,一路愧疚与共情哀伤,只能以诗情做避所,而对孙子的救赎与教育终表现为毫不可能,恶的悔改?不存在的。于是纤弱而纯良的一方该往何处?也只好求助于诗意以自救,结尾外婆与女生的两重诗声相接 神来之笔。联想到李对基督教的一贯态度,本片中终以诗取代了宗教,成为良善与美好的终极寄托,世俗挣扎之上的自我救赎方式。难忘的镜头: 打开淋浴才敢哭泣;‘我住了二十年地下室现在终于租了间房..’

北影节第五部。在天幕新彩云看完。果然每次看李沧东都难过得想死啊。片子拍得真好。看名字本来以为是很诗意的内容,结果竟然是这么残酷的故事。尹静姬女士真优雅呀,气质真好,穿搭真美。学习写诗,爱看花,说不着边际的话。开场去世的女孩,竟然是因为收到六个男生的强奸。真该死啊。而家长们充满算计,功利理性得让人窒息,以至于为女孩的任何难过都丝毫没有。这些巨大的难过都压在敏感善良的美子女士身上。淋浴而哭,不知道怎么关掉的电脑与掀不动的被子,被雨打湿的身子,不得不出卖身体甚至被看作敲诈一样去借钱,拿走的照片,若无其事的对谈转头深深的悲戚,吹到江里的帽子,为逝去的女孩写诗,联系警察带走男生。真难过啊。真难过啊。我特别喜欢众人讲述美好记忆的桥段。女孩母亲真是失魂落魄的哭泣。警察大叔有点北野武的感觉。不愿多言。

看完电影后,又回头听了一遍最后那首诗,再找出自己读一遍,很久不接触韩语,读得磕磕巴巴的,却发现了久未发现的韩语之美。电影里,66岁的美子一直在寻找写诗的灵感,但诗和她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她无法和希望出钱摆平事的“加害者联盟”一起同流合污,也无法坦然面对刚经历丧女之痛的受害者母亲,甚至连对自己作孽的外孙她都没法板着脸教育(也许是难以启齿)。时代的语言也不再属于诗,警察的玩笑更能缓和气氛,而年轻诗人的诗更爱挑战艰深,她的认真显得笨拙过时,甚至有点刻奇。但只有她,写出了学诗班唯一的诗。据说李沧东曾在卢武铉时代当过一段时间文化部部长,卢武铉死后,他拍出了这部电影。我大胆猜测一下,也许影片暗示家人的拖累让爱美爱诗美子没法再独善其身,而更深处是,诗在这个时代的死亡是一场从内向外的坍塌。

诗,是人类语言精炼后的精华。从影片一开始就对美子充满了异样的眼光。“爱美的”“爱打扮的”老年人难道就没有美的权利吗?素面朝天和精致打扮都是个人的选择吧?给我最震撼的是,即使生活这么苦,美子依然热爱生活,去写诗,去认真听别人说话。只有她一人认真对待了。我喜欢这部影片的各种细节。从开场崩溃的母亲到最后出现的女儿,都对现实生活充满了讽刺。亲生母亲地位的缺失导致外婆对外孙的溺爱,再对于与自杀女孩的问题上,外孙没有丝毫悔意,作案男孩们的父亲们,也是冷漠,“三千万应该够了吧?”从来就没有关心过自杀女孩的父母,也不检讨自己的孩子。面对会长的畸形要求和金钱的压力下,她最终向男权社会低头。很喜欢美子和女孩母亲第一次对话。复杂压抑但又让人感到生活的美好的电影,构图剧本演技都顶好。开放式结局引人深思

李沧东如同桑塔格一样,主张一种“艺术的色情学”,“诗”的审美体验来自感性的生成,而当下社会处处体现出一种“震惊”式的体验,物质现实已成为大多数人主要且唯一的目光所及。老人的健忘症所遗忘的正是种种附加在现实、人、思维之上的物质性,写“诗”的过程其实是在审视我们当下的生活本质,用无关利害、纯粹感性的感知去感受现实本身,重新寻找那种遗失的“感受力”。李沧东充分显示出一个诗人及知识分子的现实思考,静观、伫立、大量留白的镜头成为一种观看和感受的方式,李沧东在电影的表意上完全抛弃了“答案”式主题,而是重新回到观看、回到感受力之上。正如结尾,你完全不必去看完的女孩全过程,只需要感受河流水波混杂着朦胧的镜头、以及死亡的气息如何蔓延至全身,体验它感受它的这一过程正是这部电影的力量。

流水声开始,流水声结束。爱打扮的时髦老太太是热爱生活的,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也能用诗去寻找一个角落去看清生活,也能用诗去面对生活,这就是英雄主义。外婆得了老年痴呆症,她可能会忘记名词动词形容词,但是她仍然努力去了解面对现实,她去经历了女孩走过的路,她把女孩的照片放在了桌上,我确实没想到在剧中最弱势的外婆竟是最有勇气的,其他五个中年大汉才是真正的逃避,女性承受了一切苦难。诗和尸体在韩语里是谐音,我认为外婆在帽子掉进河里那一刻已经做好了选择,她虽然勇敢,但是应该还是没有继续努力去活着,我真的很佩服这个外婆。诗真的很美,代表和记录了美好。电影很多地方都是长镜头,单一镜头的信息量很大,而且每一个镜头的情绪都很饱满,全篇没有配乐,只有环境音,流水声和鸟叫声。最喜欢的韩国电影之一了。

诗 电影《诗》的核心当然首当其冲的就是诗,毫无疑问,诗对于导演、编剧、文学家李沧东而言与他以前的《绿洲》、《薄荷糖》、《绿鱼》等电影都一样,不止是一种现实意义中的诗,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隐喻。 电影中有一个教女主角如何写诗的角色,他在电影中给诗的来源是这样解释的:面对着美好的世界,观察美、追求美的诗人用铅笔,在洁白无暇充满可能性的纸上写出来。但是当看完电影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不是这部电影名字“诗”的那种诗,因为女主角在观察美、追求美的时候并未能写出一篇完整的诗,她观察艳丽的花,触碰轻微的风,感受淅沥的雨,这一切的美好自然之物都未能变成女主角铅笔下的诗。而讽刺的是女主角是在她彻底感受到悲痛绝望,与那位被轮奸而跳河自杀的女高中生完全融合之后,写下的一首献给她与那位女生以及所有女性死亡挽歌。

克制的镜头,克制的情绪,克制到无聊,克制到烦闷。镜头下美子的生活是如此的匮乏,匮乏戏剧性,匮乏诗意和美,怒火、伤感、焦虑,每当它们将要溢出屏幕,与观众共情,却又戛然而止,亦如美子的作诗之旅,每每感性之物将要占据心灵,现实却将它冲垮,这个现实是如此的冷漠和肮脏,完成一首诗是如此的艰难。而在影片结尾,美子的诗被朗诵,幽灵般的镜头略过她曾到之处,诗意开始挣脱束缚,孩童们的嬉戏声是如此的美好,曾经冷漠、严肃的老奶奶仿佛化身诗人,坐在树下试图找寻树叶之美,接着视角与念诗的声音从美子转换成诗的主人公——那位自杀的女生,这首诗是她对这个世界的告别,悲伤止不住地漫延开。影片最后,即将了结一切的她突然转身,她的脸对准镜头,望向观众,此刻,一切被克制的情绪都被释放,如流水奔涌,震撼无言

在李沧东这里,那一个令人惊心的巨大的“시”,和女孩在河上漂浮着的尸体并置。诗不再是轻盈的巧思,不是富盈的热爱,诗是和女儿被性侵的母亲谈论诗之后的痛苦、惭愧、无助。语词逐渐消失,记忆力衰退,强奸犯父亲们的残忍和冷漠,以及巨大的代际差异导致的沟通的不可能和没有任何歉疚的年轻人身上体现出的深不可测的恶,让写诗在这里成为了一个再伦理上极其危险的事情。几乎要面临生命尽头的老人,在面对如此重大的形而下的罪恶的时候,诗是无法出现的。而这种诗也许不是李沧东所谓的真正的诗,在真正的诗里,有着美子那深刻的怜悯和愧疚,而绝不有着为死去女孩的灵魂不再打扰现世的父亲们的那种快乐。在对于痛苦终于有了真正的体悟之处,才存在着真正的诗。

本以为是实习的最后一部,想看四月物语又有点薄就来看这个补充,或许那个也还要看。虽然不是很认真但是渐入佳境,最后一段读诗配合上独特的静态镜头真是恍惚,最后的结局引人遐想,但其实已经交待地差不多。虽然年迈但并不腐朽,逐渐遗忘世界可是欺骗不了自己,照顾的小孩犯罪而不觉悔改,最终还是被带走而自己就是那个促成的人。学着作诗终于在最后写下一段寻找良久的诗,关于那个女孩啊,素未谋面,只是看过教堂里的照片,和她葬身的海,巧妙联系。偷照片摆在餐桌上真是妙,无言之间话都说完了。奶奶的一生是反抗,可是还是去委身他人。作诗是寻找,其实诗记得不多,只记得那句在佛前多少年却从未供奉一碗饭。第一次看李沧东还不错,不算是剧情主题而更多艺术,作诗唤起对文字的思考。最后滚滚江水中的简单字幕,一段无人知晓的故事,感染力太强太强。

获得奖项

  • 第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第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国外展映单元
  • 第47届韩国电影大钟奖
    第47届韩国电影大钟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剧本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摄影 / 最佳服装
  • 第31届韩国青龙电影奖
    第31届韩国青龙电影奖
    获奖:最佳女主角
  • 第5届亚洲电影大奖
    第5届亚洲电影大奖
    获奖: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提名:最佳影片
  • 第63届戛纳电影节
    第63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编剧 /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特别提及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36届韩国电影大钟奖
    第36届韩国电影大钟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剧本
  • 第4届亚太电影大奖
    第4届亚太电影大奖
    获奖:最佳女演员 / 最佳导演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编剧
  • 第32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
    第32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62届戛纳电影节
    第62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编剧 /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特别提及
    提名:主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