楢山节考(1983)

楢山節考UP:2021-03-15

《楢山节考》是一部由日本导演今村昌平拍摄的影片,参与电影主演的为日本影星绪形拳。本片在1983年于日本上映。并获得各界广泛的讨论,成为一部经典影片。

楢山节考

评分:9 导演:今村昌平 编剧:今村昌平 / 深泽七郎
主演:绪形拳 / 坂本澄子 / 左顿平 / 竹城明 / 小泽昭一 / 常田富士男 / 深水三章 / 仓崎青儿 / 高田顺子 / 倍赏美津子 / 殿山泰司 / 樋浦勉 / 高峰凯希 / 小林稔侍 / 清川虹子 / 横山孝信 / 岛守薰 / 志村幸江 / 冈本正巳 / 江藤汉 / 岩崎聪子 / 三木纪平 / 辰巳柳太郎
类型:剧情 / 家庭
片长:131分钟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影片别名:Ballad of Narayama
上映:1983-04-29(日本)
IMDb:tt0084390

楢山节考简介

信浓有一座楢山,附近山村的人到了七十岁就得进楢山。树桩家六十九岁的阿玲(坂本澄子 饰)还有三件事放不下:一是四十五岁的长子辰平(绪形拳 饰)去年成了鳏夫;二是二十岁的长孙袈裟吉(仓崎青儿 饰)总是在村里人面前嘲笑自己牢固的牙齿;三是三十五岁的次子利助(左顿平 饰)还未与女人性交过。一年一度的祭祀日,等来了新儿媳阿玉(竹城明 饰)的阿玲狠下心在石臼上磕掉了两颗门牙。割稻子的时节,袈裟吉将雨屋家的阿松(高田顺子 饰)领进了树桩家,可是阿松却将树桩家的粮食偷运至雨屋家。辰平抓住了阿松,但并未张扬,只是私下教训了事。可是雨屋家世代偷盗,终于引发众怒。村里人不仅抄了雨屋家,为绝后患,还将雨屋全家活埋,阿松也不例外。阿玲打定主意冬天进楢山,但是利助的事该拜托谁呢……

第3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今村昌平

简评

阿玲婆就是楢山之神的化身,控制着一切,无论生死。这个村子里的人是未经开化的,思想是混沌的,古朴的,原始的却也是野蛮的粗鲁的,那里的自然环境越美越纯净,人的心便也越接近动物。他们只需要考虑和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有的只是动物最原始的本能。男子出生被丢在田里,女子出生可以卖掉换口粮,男女成婚也没有感情在里面,父子意见不合可以互相残杀,没有长幼有序尊卑之分,老人到一定年纪没有劳动能力就上山被孩子抛弃(死去)……所谓礼不下庶人,不是没道理的。电影中出现的许多幕动物出生、交配、死亡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人之野蛮本能也是如此。尤其是看到满山的尸骸,这就是他们上楢山的归宿。或许,最后一幕阿玲婆在楢山上坐化,下起了大雪,辰平不舍,落泪,回头,阿玲婆挥手再见。这大概是整部电影最有人性和神性的时刻了。

() 重看补标 1,今村昌平代表作,对木下惠介同名作品的再演绎,击败大岛渚,塔可夫斯基等大师拿下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2,平实的镜头、调色和自然主义拍法倒显出真实感,粗粝而不粗糙。几次升格镜头和最后的大雪非常有味道。3,讲述了贫穷的农村地区,老人完成夙愿后遵循习俗上山的故事,审丑美学典范。更喜欢前半部分对社会的白描,上山的镜头语言有些贫乏,张力不足。4,今村式的大量动物镜头,象征意义颇丰:欲望,人类的动物性,野蛮。5,东亚社会的真实展现。相比不寒而栗,更多感受到的是悲哀:并不是迷信和人性的恶毁坏了道德准则,而是生产力不足激发了结构性矛盾的社会需要迷信,激发了人性中本原的恶。联想到群体免疫,唏嘘不已

真实到令人恐惧发指,野生动物间的交媾残杀、蚕食筑巢映射人类原始社会的生存本质,即一切行为只为满足最原始野蛮的生理需求。村落完全可看做微观化且具有原始征象的封建社会,而“性”在其中作为马斯洛层次理论中的最底层需求,仅仅只是作为原始欲望的发泄与确立自身性别意识的工具(具体参考利助)。而楢山神明则是安抚老人坦然赴死的黄粱一梦,是村落这一微型封建社会中的民间神话。结尾邻居将父亲推下悬崖这一行迹寓意原始社会体系中的父子关系终将以“弑父”为结局(俄狄浦斯情结),这亦为辰平今后的宿命做出了暗示与定调。今村昌平在封闭社会中借重传统古老习俗与人类原始需求,讲述了一则生存与性欲、弑父与神话杂糅交叠的轮回寓言。绝对不会再看第二遍的电影。

黑暗系列电影总是这么真实,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真的。一个“人老了就要被背到山上饿死”的故事,累累白骨,触目惊心,还有那儿子把父亲捆成肉球扔下山崖的镜头简直让人窒息了。丢弃男婴、活埋小偷家族侧面凸显了终日劳作、辛苦不堪的农耕生活,蛇、螳螂、老鹰、乌鸦等动物隐喻生命轮回更替,日狗、野战、寡妇替夫赎罪、用老人解放初夜揭示了性的压抑和饥渴,教授捕鳟鱼秘诀代表着生殖能力和家庭权力的交接,无言、不走回头路、下雪是吉兆的背老人上山情节让人不禁悲悯老人的生活、思考人生的意义……情节细腻,人物饱满,每一处都大有文章。看的过程中一直在想:粮食实在太重要了,诗人爱粮食,农民爱粮食,政治家也爱粮食,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一切的来源。看完真心脏疼,以后估计不再看了,接下来需要几部温暖电影治愈一下。

雪原荒村,《小森林》的极反面,让人想起《金枝》,而更具况物的悠远。读刘亮程的散文时,我就感受到剔除那些有意的诗化,乡野其实一点都不浪漫,它残忍生酷,流行着另一种野蛮,楢山上生灵的交合生灭与村民的婚媾生息,两种镜头水乳交融,生存本身就是如此,天地不仁,万物刍狗,人和山野间的生灵别无区分,只不过残忍得更加系统,野蛮得更加周全,看完本片,我真实地感触到都市生活的虚伪,那么多自以为是的尊严,矫情得令人生厌,现代文明的传统和习俗背后,同样也是一套弥求生存的荒野逻辑,正如上楢山前的聚会,每个去过的村民都在说谎,编织着使生存看来体面的藻饰,而白骨累累的楢山顶宛如一种对于文明的提示,揭示了习俗背面残忍的真相,生存本身,残酷如斯,奶奶早就知晓儿子杀了父亲,楢山可悲的真相,但依然平静顺从地接受一切,她是大勇者。

20210918#BJIFF英嘉 4K修复画面美如画,色彩调的也很好,又是熟悉的动物描写画面,开场远景镜头拍的真好,故事性太强忘记了仔细观察画面,继续猛料,大尺度情欲,村庄里的继承性思想都异常偏激,老人就必须去上山,磕牙的场景,对于偷盗一家的处理,以及和奴隶们的赎罪方式,都让观众坐立难安。最终上山部分,揭开了秘密(渚形拳也终于完成了弑父(复仇在我的执念)),突然消失的老奶奶的安排没有太看懂,最后对视中的情绪爆发,突然有一位观众情绪失控哭了出来,在这个匪夷所思的电影中,人性被践踏的所剩无几,却又富含这各种意义。有一个镜头是乌鸦在看着人,摄影机(观众的眼睛)在乌鸦背后

绝佳的历史人类学、社会学案例。在当下“楢山节考”几乎成为“抛弃父母”的代称,但只是从结果而言的,从过程而言这是一个残酷而悲壮的故事,绝非“抛弃父母”那样简单。今村导演在影片中调用了大量描绘自然环境的镜头,尤其是对动物的特写,有些直白到令人生理不适,如蛇吞鼠、蛙交配等,用意有二:一是与影片直面人性与伦理相呼应,二是“食色,性也”,人与动物一样,都拥有生物最本能的需求。原始贫穷的村落共同体,保持着特有的风俗习惯与行事规则——长子继承制、对多次犯禁的小偷采取活埋全家的惩罚、有一位父老似的村落领袖、祭祀仪式,乃至影片最核心的楢山山神,在这些“传统”的规训下,有着被压抑的“人”。儿子因为父亲不想送奶奶上山而打死父亲,可自己又难以与母亲诀别,违反规定而回头。骨与雪呈现白色,它不是礼赞母亲,而是呼唤人性。

贫穷与饥饿之下的情欲纠葛,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对生与死的终极探讨,从中透露出愚昧群体中散发的人性光辉,一方面田野里被遗弃的男婴,被卖掉的女孩都指向“弃婴”,另一方面影片最后揭开了上山这一神秘仪式的本面纱,直指“弃老”,两方面都表达了个体生命在族群中的脆弱不堪,原来“楢山节”只是一个寒彻骨的谎言,一切的一切都是维持种族生存的手段。片中出现的大量动物含义有三,一是表达了从冬到春的季节变化,代表着春播行动的到来,二是对人性的绝妙讽刺,三是讽刺人与动物无差别的生存态度,这些动物的出现,使整部电影强烈的表达出了人在自然之下,同样要面对残酷生存的气氛。老太太不让儿媳献身伊助,“谋杀”阿松,阿雅献身全村的情节体现了性欲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在一片历史洪流的激荡声中演奏了一场人性交响曲。

好残忍的去世方法,这种封建习俗必须摒弃!奶奶明知道自己的下场,为了家庭名誉,甘愿到山上被乌鸦啃食。奶奶很坚强、很能适应环境,她一个人带大了那么多孩子、孙子,她在死前还在为孩子们考虑,满足孩子们的愿望。她儿子背她上山那三十分钟的剧情,越看越令人心痛!咱回去好吗,或者找个好点的地方住下来,可是一个老人,在山上怎么生活,什么也没有!这种习俗的下场就是尸落荒野!加之奶奶特别坚定,她这么坚定,也无非是为了孩子们好。不然就是小偷一家的下场。可孩子们,并没有多么爱她,她儿子一开始也想在半路上抛弃她,虽然没像另一个老人那么惨,直接被自己的儿子推下山崖。最后,奶奶在山上虔诚地打坐,下了一场大雪,可能这是编剧想给我们看到的老天动容吧。片中时不时穿插动物交配的片段,还有二儿子和狗、老人交配……性与日常生活都很农村

很好看。连着看了两遍,第一次没看懂这几个人谁是谁,第二次算是大概明白了,忍不住叹气。很有可看性。确实悲、也哀。有种人性很纯粹的恶在里面…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怎么形容…影片里不时出现的动物交配和猎食镜头一直暗示着这么个意思…大概是唯存“兽性”的冷漠吧。郭巨埋儿,辰平弃母。日本人有一种“自己責任”机制……也不是不抗争,而是根本无力抗争。人是人类的齿轮。最后二十分钟的长镜头,辰平下山后目睹村民将自己的老父亲网在网里推下山崖、下雪了之后跑回山顶说,妈,下雪了。妈,你很冷吧。妈,你的运真的很好呢。妈,真的下雪了呢。回归山神怀抱的阿玲不被允许说话,只是挥挥手催他回去,辰平也根本不可能说出那一句 妈,我们回家。到家中妻子做饭,袈裟吉带了新的媳妇回家………唉,不说了,每一条评论都讲得很好……唉

得到所有人唾弃的不是被人嫌弃的“臭人”,也不是去偷人的妇女,而是偷粮食的“一家子”,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令全家被活埋。老奶奶想方设法地让自己变得像70岁不惜磕掉牙齿,全村人都在为上山编造美好故事,试图让这个悲剧变得理所应当,这不过是想让自己少吃点家里的粮食,去楢山山神的“怀抱”罢了。刚开始还以为这是一种什么文化,原来是为了可以生存下去的仪式感。生孩子只想要女孩因为女孩可以卖钱,男孩随意丢弃,丢到人家田地里面也不足为奇,别人也只是骂两句而已。当儿子背着老奶奶历尽艰辛来到山神谷前发现并没有山神,有的只是几百年来祖祖辈辈在山谷中积累的累累白骨,其实并没有“上山”这种仪式,一切都是为了生存。如果历史真有这个,我甚至觉得日本的军国道路也只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一切都因为生存而变得理所应当。

影片没有从猎奇的视角去大肆渲染那个“骇人听闻”的舍姥风俗,而是着力呈现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矛盾,“上山”只作为暗扣和最后的戏剧高潮自然递进出场,这样的安排真是高明得很。片中出现了大量的动物捕食、交配的镜头,配搭上人类的各项同样发自原始欲念的行动,使影片显得格外丰满,充斥着生命的张力。再抽离一点说,片中所展现的农村才是真实的古早农村:没有那么多美化过的田园牧歌,更可能见到的是艰苦条件下的劳碌,然后到处是不怎么可爱甚至还很恶心、危险的动物,并且周遭从来不乏人性的阴暗面展示。电影里那些看似粗鄙、猥亵的东西,又或者黏腻、让人不适的部分,其实都是反映现实的重要元素。残酷的底层生态写照,是本片的核心魅力;把骇人听闻的东西不动声色地融进“日常”里,是本片用得极聪明的手段。

获得奖项

  • 第7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第7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音效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编剧 / 最佳摄影 / 最佳艺术指导 / 最佳灯光 / 最佳配乐
  • 第35届戛纳电影节
    第35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
  • 第26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
    第26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
    获奖:最佳男主角
  • 第36届戛纳电影节
    第36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