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日记(2004)

Diarios de motocicletaUP:2021-02-14

《革命前夕的摩托车日记》(西班牙语:Diarios de motocicleta)是一部上映于2004年的西班牙语电影,由巴西导演华特·沙勒斯执导,根据切·格瓦拉的同名日记改编。

摩托日记

评分:8.4 导演:沃尔特·塞勒斯 编剧:何塞·里维拉
主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 罗德里戈·德拉·塞尔纳 / 梅赛黛斯·莫朗 / 吉安·皮埃尔·诺厄尔 / Lucas Oro / 米娅·麦斯特罗
类型:剧情 / 传记 / 冒险
片长:126 分钟地区:阿根廷 / 美国 / 智利 / 秘鲁 / 巴西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语言:奇楚亚语 / 西班牙语
影片别名:哲古华拉少年日记(港) / 骑士日记 / 革命前夕的摩托车日记 / 机车环游日记 / The Motorcycle Diaries
上映:2004-01-15(圣丹斯电影节)
IMDb:tt0318462

摩托日记简介

电影讲述了一次南美旅程如何激发了切格瓦拉全新的世界观,使得革命热情开始在他心中萌芽生长。格瓦拉(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Gael García Bernal 饰)当年23岁,意气风发,踌躇满怀,是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他对外面的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和朋友艾伯特踏上了拉丁美洲的长长一串旅途中。他们骑上摩托车,风驰电掣的出发了,却不料摩托车很快就报了废。但这却一点没有影响年轻人的激情,二人靠搭便车来完成剩下的旅程。穿过拉丁美洲古老的文明遗址,穿梭于各个国家各色人群中间,他们开始真切感受到社会的真相、生活的苦难。当深入到亚马逊河流域的麻风病人区时,他们被所见所闻深深震撼。切格瓦拉开始思考宏大深奥的命题:人类、社会、经济、文明,人类的苦难、快乐的定义……

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约瑟·里韦拉 第5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沃尔特·塞勒斯 第62届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外语片(提名)

简评

致敬永远的理想主义者战旗,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亲爱的格瓦拉同志,电影的画面穿梭美洲大地,美轮美奂,人文方面拍摄的如同纪录片一般真实,只讲述了改变格瓦拉的美洲之行,像是巧合,电影中的格瓦拉在24岁生日时结束,刚好过了零点,我迎来了我的23岁,他靠着行医走过美洲大陆,我靠拍照赚旅费走过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各地旅居,像他一样,独自在路上时总会得到好心人的帮助,我可以自豪的说我始终诚以待人,我仍然保留着上学时的赤子之心,我释怀身份的卑微经济的窘迫,因为我知道在我决心上路时,我不是一无所有,踩下脚印的地方就是我的世界,我的23岁将继续做一位理想主义者,行我所行,爱我所爱,去做黎明初升的十万只金喇叭之一,敢为黑夜里唯一的炬火,做曲折前进量变的一份子,我仍然相信未来,相信开往明天的摩托车必将驶向春天!

一直都在阅读书单里。镜头语言 、叙事手法、摄影美学都很喜欢,最爱的场景:进入智利前在弗雷亚斯湖上,两岸青山环绕,分不清山上是雾是雪;俯瞰马丘比丘的印加帝国遗迹,仿佛能感受到那猎猎山风扑面而来;在安第斯山脉中穿越,在亚马逊大河上漂流;凝望共产主义党矿山夫妇眼里深刻的灰暗与忧愁;被贫穷的原住民妇女彩衣下的空虚和无望感染;最后被圣巴布罗的麻风病人们的痛苦和乐观治愈。第一次对远在彼岸的那片神秘土地产生了兴趣。看到最后才明白主人公是一代传奇切·格瓦拉。他之后的人生轨迹让我相信,写下这本日记的青年,确实在旅行中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鲜活与沉痛,才立志去治疗和拯救它的人民。期间数次想起马达、以及我曾用双脚丈量过的世界的其他角落,后悔未曾用更多镜头或文字记录下那些情绪和感受,希望以后能做得更好,学到更多。

讲述的是切格瓦拉与其朋友在南美洲的旅行所见。切的家境不错,自己也即将成为医学博士,前途一片光明,在旅行过程中随着不断见识到更多底层人民的生活,切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矿井的夫妇到河对岸的病人,他逐渐走到人民中去了,但本片如果不是对切有一些了解的话略显稀松无聊。切在生日的祝酒词中说到南美不是表面上的因“小国林立”而导致的不团结,相反在底层人民中,善意更让人们团结在一起,切的理想之火被逐渐点燃;没有切格瓦拉,就没有圣克拉拉乃至整个古巴的解放,没有卡斯特罗,就会有玻利维亚乃至整个南美革命的悲剧。

很好奇切格瓦拉和他的伙伴为什么出发的时候不多带点钱,而且不买一辆好的摩托车,切格瓦拉家庭条件还蛮富裕,应该也能负担的起。所以他们就这样骑着一辆破摩托随意上路了,想想我们,每次旅行都会提前做好攻略,带好资金,还抱怨坐火车很难受,我们旅行是为了放松自己。切格瓦拉和伙伴旅行应该就是真正的为了旅行吧,为了去看看这个世界,接受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差异。感觉《摩托日记》也可以叫做《人类观察日记》,我也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等我考上研究生,就去骑自行车环游吧,实现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想了好久,都没有勇气去做。等考上研究生,就去勇敢一次。

今天终于看完了本片,一部蒋勋老师提到的电影。南美洲对于我来说是有点神秘色彩的,中学里历史、地理书上学的知识早就忘到爪哇国了,以前只通过BBC的纪录片、电影《贝隆夫人》、《追捕聂鲁达》、《霍乱时期的爱情》和《上帝之城》等了解一些关于南美洲的少量信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近七十年前这两个年轻人行程上万公里游历了整个南美洲,也见证和体验了南美人民的各种生活状况,生活是困苦的,为之付出努力和奋斗才不枉此生!刚开始他们老是飞快的老破摩托上摔下来看着很纠心,还是搭顺风车容易些。我什么时候上路去看一看远方呢?希望有生之年能去南美洲看看!除了语言之外,我感觉到了留着胡子的格瓦拉的脸有点像Oscar,特别是眼睛~

之前很少看拉美电影,如果想要从电影中获得来自某种自然力量的治愈恐怕会大失所望,电影更多的是在讲述旅途中的故事,也可以称之为公路片,公路片关注的点从来不是到了什么地方,而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年少时期我们总是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像电影里风驰电掣般启动的摩托车一样,冲向原始森林原始大自然,但是走出去的勇气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刚开始,男主父亲对男主说的话,恐怕也是我们很多人内心的独白,如果我30岁的时候,我也会做同样的事情,但事实是,即便我们30岁还是没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

他来了,他看见了,他记住了,他要做出改变!就连我这样平凡的人,在看到某些行走旷野的镜头时候,都不由得心生感慨,我们生而为人,是为了什么?难道就这样终日两点一线地碌碌无为一生吗?太不值得了!至于什么才是值得,我还在寻找!而切,他注定是一个不凡的存在,他的光辉照亮所有靠近他的人!影片后部在麻风村和医生修女畅意舞蹈的场景,以及和麻风病人踢球,拍鼓的场景,特别让我动容,想到我们的新疆少数民族和非洲一些种族,不管身处多么灰暗糟糕的环境,那种刻在基因里的原始的乐观本能,以天生的能歌善舞呈现,让我非常感动。

整个周末都呆在屋里,悠长的夏日总要找点事做,就像高中毕业的那年一群朋友去了青岛,海边、夏日和毕业生,多么搭配的组合。片中23岁的切格瓦拉也是如此的精力旺盛,有时一趟旅途只是一次美好的记忆,有时一趟旅程是驰骋的心灵之旅打开了“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扇终极问题的大门。切格瓦拉在日记里写到,“写下这些日记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时,就已经死去。我,已经不再是我。”那年他只是医学院执拗的小医生,影片的转折发生在秘鲁的山区,遇到的那对共产党夫妇,不是什么革命说教,只是被地主驱逐被警察追赶的夫妇问及他们为什么上路时,只因为了旅游上路的两人,顿感羞涩回答到“为了上路而上路”。稚嫩的青年怀揣单纯美好的炽热上路,在路上逐渐成熟成长,这真是一部与刚刚过去的七一无比搭配的片子。

今年看到最好的传记片,即使我对主人公的印象并没有那么正面,也依然被那些经历与个人认知的改变所动容,理想主义或许未必能带来理想的结果,但是那种执着与坚守总是如此的耀眼与迷人。由个体的苦难拓宽到群体的苦难,最终变成实践的动力,这应该是所有革命故事的套路,经久不衰为所有理想主义者传唱,纵然他也带来数不尽的灾难与屠戮,可是在理想主义面前谁又会去在意那些“微不足道”的生命与尊严呢,宏大的意义早已淹没了一切。苦难是真实存在,良知与勇气也确实受到了激发,然而理性是如何泯灭了人性,毫无进展,超越个体的局限性总是令人钦佩的,改变世界的魄力与勇气却是令人恐惧的,谁能证明理想主义想要的世界就是对的呢?

最近发现有些电影看一次是不够的,要多看几次,或者为了更好地理解,或者为了更好地感受,《摩托日记》两者都是。然而,电影之外,还是需要自己多做功课,有了一些背景知识,地理的,历史的,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转瞬即逝的场面。重新看这部片子,是因为袁越新书所带出来的,他也去了南美洲走了一趟,路线和片子有些不同,但却更具体地介绍了很多信息,此时再看片子,感悟更多。人与人的不同,在片子中是一个很神奇的对比,同样是穿过整个南美洲,但同伴和切看到和想到的东西,似乎大相径庭,其那似乎与生俱来的真诚和同情,让人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轻轻的年纪似乎就有了不相称的沉重,但,或许正是年纪尚轻,才仍然激烈地直面沉重。一切在公路上的事情,都似乎脱离了日常的轨道,进入一个神奇的空间,让生命与时间,变得更多元而凝实。

对这部电影充满了私人的喜欢……是节奏得当的公路片,本来以为会无聊,但观影中一直饶有兴致。它不是那种充满说教和造神意味的英雄早年奋斗史,而只是讲年轻人的故事,鲜活的埃内斯托和友人、爱人的故事。中间很多情节让人意识到,并非所有zheng/冶/家“社会学家”的名头都是空穴来风。整部电影不失轻快,充满理想主义光辉。幸而我是在这样的年纪看完它,我还能为之共情,因为我的心绪还会为河对岸的灯火牵动。PS:最开始知道这部电影时其实还不知道切,只是觉得主题曲实在太好听了,事实上整个电影配乐都很出色。好喜欢男主演的长相,虽然比起真实的埃内斯托本人气质有点差异,但都是美人。一搜才知道他还给《寻梦环游记》的Hector配了音,那就更算是“相识”已久了。

卖掉“万能者”前,火塞与他的朋友仍在借着自己从原生环境中带来的享乐主义游戏人间,而失去代步工具后,他们才真真正正地与周围的人群、脚下的土地融为一体。从不对人说假话,即使可能得罪对方,到意识到不应该将人用“一条河”区别开来,黑白的固定镜头记录了一群普通的拉丁美洲人对男主人公的凝视,见证了他始终如一的真挚思考,也见证了他从火塞向切·格瓦拉的转变。无论有多少浪漫或奇异的遭遇,我想,亲历者想要歌颂的还是友谊。“这不是什么英雄伟业的故事,而是一对好友共享人生的一段时光,同呼吸,共梦想的故事。”与家人告别时的火塞身边,只出现了阿尔伯托一个朋友;与阿尔伯托告别并登上飞机时的火塞,已经与萌芽的革命理想站在一起。

获得奖项

  • 第20届独立精神奖
    第20届独立精神奖
    获奖:Best Debut Performance / 最佳摄影
    提名:最佳导演
  • 第52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第52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获奖:观众选择奖 / Audience Award
  • 第62届金球奖
    第62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8届好莱坞电影奖
    第8届好莱坞电影奖
    获奖:Hollywood World Award
  • 第5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5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Anthony Asquith Award for Film Music / 最佳外语片 / 最佳原创配乐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or in a Leading Role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creenplay - Adapted / 最佳影片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摄影
  • 第7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第7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提名:Best Foreign Independent Film
  • 第56届戛纳电影节
    第56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原创歌曲
    提名:最佳改编剧本
  • 第17届欧洲电影奖
    第17届欧洲电影奖
    提名:Screen International Award
  • 第19届西班牙戈雅奖
    第19届西班牙戈雅奖
    获奖:最佳改编剧本
  • 第30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30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外国影片
  • 第57届戛纳电影节
    第57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凡尔根奖 /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 弗朗索瓦·加莱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