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之春(1948)

Spring in a Small TownUP:2021-03-05

《小城之春》是1948年中国电影,由费穆导演,李天济编剧,文华影业公司出品。故事讲述发生在一个江南小镇的爱情故事。电影虽然在文革中遭受批判,但是其艺术和历史价值愈发彰显,2005年被香港电影金像奖评为“中国电影一百年最佳华语电影一百部”的第一名。

小城之春

评分:8.6 导演:费穆 编剧:李天济
主演:李纬 / 韦伟 / 石羽 / 张鸿眉 / 崔超明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93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Spring in a Small Town / Le printemps d'une petite ville
上映:1948-09(中国大陆)
IMDb:tt0189219

剧情

在南方某个小城里,少妇周玉纹和长期抱病的丈夫戴礼言多年来的夫妻生活淡而无味,两人几乎已没有任何语言上的交流。玉纹只是仍恪守着做妻子的本分,她经常喜欢独自一人到城墙上去走一走、看一看。患病的礼言终日郁郁寡欢,他对日益没落的家道感到无可奈何,而对妻子的疏远既无法接受又难已改变。此外,这个沉闷的家里还有戴礼言年少的学生妹妹戴秀和年老的仆人老黄。

一天,戴礼言幼时的同学章志忱(是名医生)突然回到小城来看礼言,他的到来犹如在死水中投下一颗石子,打乱了这一家人的心思。十年前志忱与玉纹曾是一对情人,这次重逢唤起了二人的旧情。而年少清纯的戴秀也喜欢上了具有优雅举止与不俗气质的志忱,于是四人的关系纠缠在了一起。礼言因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而服药自杀,后来经抢救而脱险。

这场意外让志忱决心离开这里,玉纹也决定与丈夫继续生活下去,最后礼言与玉纹二人一起站在城墙上目送志忱远去。

角色

  • 石羽 - 戴礼言
  • 韦伟 - 周玉纹
  • 李纬 - 章志忱
  • 张鸿眉 - 戴秀
  • 崔超明 - 老黄

影片展现了人物情感世界与现实关系的矛盾,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的道德意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服从礼仪和道德规范的人性美。

简评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塞地玛丽亚~所谓百年首佳,实在过誉。一些“先进”、“超越时代”,我觉得的确是有的:超越传统道德标准,让女主人公作为旁白来进行一种近似独白的叙述,的的确确是站在女性的视角去表现那个“国破家亡”的时代的生活状况。然而换个角度,我会想到,这旁白是否可以更好地用影像的形式做替代,从而将更多的情感空间留给表演和调度,并将声音的维度交给音乐,从而更加的“电影”呢?我觉得本片确实有其表现上的先进性,比如为妹妹过生日的派对的精彩调度,就是用镜头说话,而且非常细腻;比如打破小窗口、兰花的镜头、传说中的“跳接”(?)但与其说是创造,不如说是灵光一现,放在整部电影里显得有些凌乱,甚至让我难得地产生过度诠释的疑问。我想不必造神罢,我们看电影恐怕目的从来不是什么第一、得奖罢。本片并没有真的吸引到我

如果给电影《小城之春》一个关键词,我想那一定是“成全”:身患肺疾的礼言身体虚弱,无法对妻子尽到丈夫的责任,妻子玉纹默默地忍受着这日复一日相敬如宾的“夫妻生活”,直到男主人的好友,同时又是女主人旧情人的医生志忱的探访到来;爱情与道德的交锋,初恋与夫君的权衡,友谊与冲动的较量……三位主角时刻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却又检讨着各自的错误忍受着良心的煎熬。这种含蓄内敛、发乎情止乎礼而又无法放下的复杂感情充斥全片,直到男主人试图服药自尽,从而成全二人这一幕而达到最高峰。《小城之春》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民国末年那些纠结、落寞而又试图体面、优雅的没落小资产阶级。无论是艺术价值、表演技巧还是镜头美感、人物冲突,《小城之春》都有着远超那个年代的划时代意义,中国近代最优秀的电影之一可谓实至名归!

故事时空设定在战后的江南水乡。江南水乡的空镜和长卷式摇镜头的方式展现诗一般的江南水乡的风光,破壁残垣的城壁和房子展现战争之后的现实背景。章是个热血积极分子,干过革命,动作有力铿锵、知识渊博,象征着积极向上。章来之前玉纹一直犹豫一直在压抑自己。她秉承着传统好妻子的观念,但是对于丈夫同样不闻不问。章到来后她似变了一个人,她的内心在旧礼节和勇敢地追求爱情之间反复徘徊。她参加想过寻思一了百了,也想过只有丈夫死了才能成全自己和章…而且礼言像是旧社会旧文化的代表,战火的纷争使他疾病缠身、死气沉沉,但他内心是渴望得到爱的。当他发现了自己是妻子和章的阻碍时,他毅然决然选择自杀成全他人。妹妹是新文化、新时代的代表,她包容万物、她热烈、她向往美好的事物。隐喻的、简练的镜头方式和演员的表演极为到位。

资料馆。沙丹老师介绍李天济,提到小城之春可以同布列松进行比较。还真是……声画重复叠加、间离生硬的念白、跳接、一镜头一幕、无背景声、短暂特写兰花,一种诡异的生命力、大量潜台词、诡异节制的音乐、窗洞相似物转场。春水荡漾拍得真好,尤其绝的是拍春水的时候带上了萍草……又是参差荇菜,又是肮脏的水藻……另外少爷看得我好心疼啊……尤其是酒后猜拳那段和男女分别来找他要安眠药那段……太心酸了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看得我心颤了……最后要自己心脏病发才能实现happy ending……然而观者日常关注女主和大夫的吧……果然还是要积极地不管不顾地说出自己心声的吗……

先看过田壮壮导演版的,再看得这部原作,看完很难不把两者放在一起比较。新版男女主之间的感情拍得比较克制,属于暗流涌动,也没那么多亲昵的动作,而原版两人的感情恢复得就比较快,拉手拥抱抚摸水到渠成得就发生了。新版感情拍得更幽怨,原作女主的表现更有生气和活力一些,彼此之间的对话也充满着更多的幽默,尤其在旧城墙上女主装作给男主提亲和知道男主和小妹出去玩后找男主这两段,语气似娇似嗔,让人想克制又心痒难耐。结局原作也更积极向上,片尾那欢快昂扬的音乐刚响起来时我还以为放错了。演员上,新作的仆人老黄是亮点,小妹这个角色也更贴合人物(原作小妹演员那股天真活泼劲差点),原作的女主则更胜一筹。两个版本其实差距倒也没评分体现的那么差。丈夫这个人物应该是中国影史上首个在夫妻关系里如此压抑无助的角色吧。解说性旁白稍多了些

大段大段的独白,一开始我会觉得有点赘余,后来却觉得刚刚好。小城之春,短暂地就像是是玉纹的一场梦,由她来讲述自然是最好。结局虽有遗憾,又似乎恰到好处。久病缠身终日卧床的丈夫,和医科毕业仪表堂堂的青马竹马旧恋人,还有天真无邪钟爱唱歌的妹妹,没什么多余的角色,像一出简单的戏剧,却讲了一个余味悠长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最难得的地方就是一种前卫的觉醒,得失之间的一种抉择放在今天仍然是新潮的。妹妹和大嫂之间的感情也非常难得,发觉大嫂真正爱着的人是章之后,没有责怪,只有拥抱在一起的感慨。一面是成全一面是放弃,也谈不上遗憾,也许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小城之春,都有放不下也得放下的那个季节。

会是那些推崇《花样年华》的粤语圈和欧美圈喜爱的电影,也是我喜爱的电影。被标题的“春”欺骗了,本以为是个与春景相符的故事,实则展现的是春所掩藏的不堪。曾在聊天中谈到,春只是冬的延续和改头换面罢了。依本片来看,确然如此。战争之后的小城虽享受和平之春,但人们经历的凛冽冬风般的痛心似乎并未削减。废墟般的城墙和倒塌的房屋,尽管不再遭受战火,也无法呈现昔日的模样。人亦如此,存在于平和的“一天天的过下来,又一天天的过下去”背后的,是被压抑与隐忍的情感,这份涌动的暗流,隐藏于数个传递压迫感的仰视镜头当中。最具美感的镜头是桌上的兰花与床帘上的窗影,印象最深的则是丈夫初次来到妻子卧室的镜头,画面中的丈夫被框在床架之中,若扯下精神分析,这是他重返母体子宫的时刻,回到生命最初即死亡的表现,下一刻的他选择了服药自尽。

越看越投入,这是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的代表作,这也是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集大成者,仔细看的话,视听语言做的非常成熟,尤其是构图上,玉纹和他有纠葛的两个男人坐船的戏码,玉纹在男人中间,显得局促,左右为难的境地跃然纸上,还有视点的运用,虽然大部分都是客观视点,但却让很多主观视点尤为突出,礼言谈及玉纹对自己的冷淡时,镜头不断后缩,生疏的距离感在镜头面前显得生动,还有一些仰角拍摄,一下子就让我和电影里的人亲近了起来。费穆对玉纹的描写是生动的,她不再是“神女”,而是一个渴望的,惆怅的,感性的女性,费穆把女性拍了个透彻,但就是感觉差了一口气,一口玉纹对爱的高呼,“我没有死的勇气,但他好像也没有生的希望了。”过去,现在,未来,费穆好像在电影里都展现了出来,发乎于情,却又止乎于礼,却还差呼之欲出,静谧,沉醉。

1948年的电影完成度如此之高、立意前卫新潮大胆,非左非右秉持电影艺术性的表达,不沦为政治意识形态掣肘的工具,在当时年代真是一股诗意清流。封闭的小城空间断壁残垣、荒芜不堪,玉纹的内心情感独白更显苦痛挣扎,四个人关系互相勾连纠葛扭在一起,缠绵、悸动、愧疚、禁忌,极简的结构空间与极繁的情感叙事。画面是诗情画意的,但黑白影片给其蒙上了一层历史遗迹的斑驳,所以不并不是明丽的诗性美,有一种灰色沉寂的诗性感伤。绵延不绝回味悠长的电影,很少看内陆老电影因为那个年代大部分的电影都是政治宣传的工具丢失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表达,作为一名普通电影观众,《小城之春》很惊喜。

中国的写实主义传统太重了,无论是现实主义题材还是科幻题材,都太过真实和考究细节了。电影业没有创建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核心,豆瓣250充斥着好莱坞影片,却没有小国家的佳作。属于中国电影历代佳作的排行榜呢?真正的外国电影呢,为什么充斥屏幕的全是美国?以前的台词自然好多。但还是没有摆脱舞台剧的桎梏,空镜和人物关系镜头单独使用,秉持着是什么就该是什么的拍摄手法,很实,却无画面外的表意和景与人的关系阐述。让我想起《广岛之恋》却不及。戴礼言好儒雅啊!第一次看到将书面语融合口语表达这么好的台词!心里现实主义的独白(又带有点第三人称视角),片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情谊的展现和演员表演的扎实。台词层面还是没有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发乎情止乎礼。但离开后关系还能依旧如初吗?最后一幕真是令人尊敬的镜头!

四角关系很像夏衍的《水乡吟》,人物的肢体踩点还带有戏曲的影子,所有的人都清楚明白彼此的关系,这是残忍的,也是温柔的。演员的演技都很出色,特别是礼言在明白妻子和朋友的关系后那段无言的表演,心痛、自卑、绝望、无力、放手,真的让人感同身受。导演将女主角设置成旁白,她在我耳边说话的时候,我真的感觉她就在眼前,破败的城墙和破败的戴家都在我的眼前。好在一切都重新开始了,他们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轨迹,走向了各自的道路,像《水乡吟》的结尾一样,这段戏不过是人物生命中一个不起眼的转折,却赢得了刹那的灿烂。致敬1948,致敬费穆,致敬每一位演员,致敬《小城之春》,致敬每一个将来未来的春天。

多少年来始终没有看出这部电影经典在哪里。费穆在安排礼言和玉纹演暧昧戏的时候,用了强度很高的舞台式表演法,演员明显是在背台词,每一个语气助词都非常强调突出,空间构成却是写实的,这个太令人出戏了。卡尔德莱叶《葛楚》那种电影用舞台腔,是整部电影的风格就抽象化往形而上靠,《小城之春》有一半戏份还是挺生活化的。整部电影也比较多用象征技巧,景框构图意识是有的,但没有系统化。那场醉酒高潮戏调度也很一般,和同期的沟口长镜头调度比较下就知道差距了,最后是靠背景中李煜的《虞美人》词来表意,不见多少高明。再要说拿来和安东尼奥尼比是更牵强,安老六十年代的巅峰电影,一组镜头出来人物关系马上就很清楚了。

获得奖项

  • 第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第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修复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