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2004)

KindergartenUP:2021-10-15

剧照演员表影评
幼儿园

评分:8.8 导演:张以庆 编剧:
主演:
类型:纪录片
片长:70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Kindergarten
上映:2004
IMDb:tt8924524

幼儿园简介

湖北武汉一家全托制寄宿幼儿园,一群天真无邪的可爱孩子在镜头前展现他们最真实的一面。他们会为了对父母的依恋而大声哭闹、会为了和小朋友偶然的争执大打出手、会为了穿不上衣服以及摆不好椅子而脾气大发、也会为了星期四和星期五的先后顺序讨论不休。孩子的心中没有对错,就如同一张等待书写的白纸却又不可避免地被强加了许多来自大人的既定价值观。孩子无所顾忌的言语,似乎也折射出一些不难捉摸的意味……
  本片2001年5月开始筹拍,经过3、4个月观察和准备于当年9月正式拍摄,历时14个月前期拍摄工作结束,于2004年3月正式完成后期制作,影片荣获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人文纪录片创意奖、2004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

简评

太惊艳的审美设计,光影、构图很精妙,很有电影感。细节截取也很到位,角度找的非常好,节奏也掌握的很好,挑不出毛病。应该说的话,只能说因为过于追求完美,太过电影感的叙述,让我能无时无刻不发现亮点,以至于没有什么非常深刻的记忆点。另外,这不是这部影片的问题,纪录片的观看要拍摄一旦开始,你就要做好准备,因为你不能指望从中得出什么深刻的哲理,他能做的只是呈现,你要做好准备对抗这样的虚无与浅意义。

勾起了很多有关于幼儿园的回忆。一开始我也是爱哭鬼(´;︵;`),有个叫周心(不知道怎么写)的小朋友还安慰我,午睡的时候我们窃窃私语她给我表演大头儿子让我开心被老师骂了……还有就是一个住校的黄头发小男生,明明自己很想妈妈还认真的教我画五角星……还有就是老师让我上黑板认字我不认识“滚”,吴宕就给我比划……我也体会过最后一个被接走的滋味,了解寄宿小朋友们每天闷闷不乐的伤心,真的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被父母多爱护与陪伴,没有时间陪伴就不要生了真的。我真的很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我好幸福(*˘︶˘*).。.:*♡

*孩子们都很可爱,但看着看着就会觉得难过,一是片里的孩子们因为种种原因只能关在幼儿园里,总是算着什么时候才到星期五、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二是2001-2004年也差不多是我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度,片里的布景、孩子们的衣服、拉火车拖着衣服排队…都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很亲切,但不知不觉那么多年过去了,我长大了、甚至是在变老,片里的孩子们也差不多吧,好奇他们现在都成长为什么样的大人,说梦想是做科学家的孩子,他的梦想实现了吗*惊讶于片里的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时候就知道那么多、想到那么多,小孩子什么都懂,他们只是不一定能用大人的语言去表达,但他们都是感知力很强的小豆豆,还有就是茜茜小朋友很善良

一开始我就在想,如果我不想利用这个片子去表达情绪,只想在一个主题下完成记录,孩童又是最难以持续伪装自己,一定会暴露本心的群体。我的镜头语言和蒙太奇会不会反而会误导观众。后来我刻意回避了所有深刻的问题,回避了那些成人、社会的东西,安安静静全程姨母笑地看完了本片。我想到了好多过去的事情,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我想说不要急着对比、不要急着批判,我看到好多人在以小见大,在以人为镜。从一部60分钟的纪录片当然可以折射现实,但你透过自己的有色眼镜看到的却也未必是现实了。就放松下来,看看人类的幼崽,把他的善当作天赐,他的恶当作天真,不好吗?。

里头有一娃穿衣服不会穿叠放椅子不会搞了好久,感觉的确可能有些事看起来不难但做起来要好久,想起小时候老师教五线谱认不清就哭起来了。哎,这是吃住睡洗澡都在幼儿园了。看到后面有点震撼,幼儿园孩子谈911谈日本人谈那么多想法,是我三四岁都没想过的,去可口可乐参观春游。谈到爹妈是老师派出所所长搞房地产的。这些朋友应该和我差不多大吧,就已经有这些意识了,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根本不知道爹妈是干啥的,也不知道911美国日本这些事,还想到那个心算的娃,幼儿园就会日语的娃。不知道以后想起来会有什么感受。还有马玉兰同学老被点名,好想知道他们现在怎么了。

.。冷静聚焦了一所幼儿园里面小朋友们的生活,很多地方都让人感到很有趣,有很多童言无忌,也有很多怪异夸张的举动和行为,但都是因为他们是小孩子所以才合理。同时也看到了很多在大人身上所呈现的社会性的影子,所以我觉得这部作品对于分析人的心理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从个体孩童时期的一些性格行为习惯去追根溯源。影片中茉莉花这首歌真的是点睛之笔,本来一首歌颂花之美的歌曲却在影片当中用来表现惆怅、不舍、思念、梦乡、等待、离别等各种各样的情绪,真的是太妙了。

学发展心理学儿童阶段来看的,看完觉得让我做半天幼儿园老师我都要疯,全托还要住宿还要帮忙洗澡半夜还要叫孩子起来撒尿,印象最深的是结两个婚大婚小婚还有做爸爸还是做妈妈要看头发的情况还有整体的情况,还有马玉兰小朋友都太搞笑了。我觉得采访的时候对于日本人的部分,其实家长不应该这样教育孩子的,不应该教孩子一刀切无差别地仇恨。采访时有的孩子说的话让我觉得很小大人,说的话是大人说的,不一定是他们自己想的。原来“马玉兰又在害人”就是出自这里!

不是第一次看现象级纪录片,看完却没有控诉影片没有给出解决方案“很遗憾,然后呢?”。很巧的是影片上映的04年我初入幼儿园,影片处处是我童年的痕迹,从一开始的抗拒到最后的适应,我永远记得幼儿园小班我第一天入学的歇斯底里,反而忘记了大班某天的周末我对妈妈说:妈妈,我想上幼儿园(这件事被我妈当作我爱学习的荣耀四处宣扬 于是记得牢牢的…)。21年某天周末中班的小外甥问我:小姨,为什么我们要上幼儿园?斟酌过后我选择回答:因为我们要适应这个社会。

唱着“美国人是大坏蛋”,却还是会说“911的人太痛苦了他们逃不脱”;唱着“拉拉勾我们又是好朋友”,但又怎么对总欺负你的人说做朋友。这么小的孩子就懂得结婚就是要生孩子的,当孩子的爸爸比当孩子的妈妈好。从来没说过也没听过“我爱你”,连唱也是唱“I love you”,却有无尽的恨,恨日本人,恨美国人,恨所有人。仇恨教育/爱的教育,还是什么教育,也许都不会改变一个人的本质,教育不是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而是让我们在与他人/世界的关系中再次重新认识我们自己。

不太懂这部纪录片想表达的是什么。缺乏清晰的逻辑线,散乱的镜头,奇怪的《茉莉花》配乐,编导刻意的带着引导性的采访问题……让我观感最差的还是大部分镜头都聚焦于几个男孩子,而对可爱的女孩子的采访完全没有,只在最后出现了几秒钟。以及,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有意思吗?所有的孩子都只是一张白纸而已。这年头,真是什么人都可以拍纪录片了!上厕所、淋浴的镜头让人恶心,隐私也不打码,无语至极!

好惊艳。小小的孩子,有些还懵懵懂懂天真无知,有些智力显现,记忆满点,认知超强,简直像个小大人,他们对工作对他人对世界对历史的看法很多是身边人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特别是一些民愤和狭隘认知直接传承过来,比如很多小朋友表达了对日本人的仇恨,这真的需要一代父母的觉醒和开悟。 。另外很多小朋友很小的时候就能看出语言、逻辑、音乐、运动、乐观、攻击性、胆怯、、等等的先天特质,都好可爱,都是小天使~

「或许是我们自己,或许是我们的孩子」。看看成人长大前是个什么样子,幼儿园是溯源的最佳场所。爱的教育、国恨教育、体育教育,非常深刻,小孩子们说:“‘我爱你’是恶心的、说不出口,日本鬼子是最坏的、抢我们的东西、杀我们的人、还把书上的历史改了、日本人不都是日本鬼子,中国队只能跟最差的几个国家打赢、现在亚洲国家都进步了就中国、跟XX国家吃了XX个鸭蛋。”幼儿园其实是明媚快乐阳光温暖的,像小孩子们说的那样「永远是春天」,不过我这个倒霉蛋在幼儿园撞坏了额头、摔断了下巴,今生都对幼儿园充满恐惧和敌意,最后的唯一的印象是我躺在地上看着天花板,下巴和嘴里血流不止,疯狂大叫,一群小脑袋把我团团围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