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2005)

Senior YearUP:2021-05-10

剧照演员表影评
高三

评分:8.4 导演:周浩 编剧:周浩
主演:
类型:纪录片
片长:95分钟 / 138分钟(完整版)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 福建方言
影片别名:Senior Year
上映:2005-11
IMDb:tt4276994

高三简介

本片纪录了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一个高三毕业班的真实生活。高三的生活日复一日,简单而又沉重,痛苦却也快乐。
  善良严厉的班主任,紧张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执着爱情的“早恋生”,学生的父母,每个亲历高三的人都有各自的感悟和超越高三的期望。影片的纪录真实、直白,透过高三生活的纪录,让人感到的不仅仅是为理想执着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悲哀。

简评

高三之前是钟生明,高三时成了林佳燕。我觉得前者每个班可能都会有几个,但也仅有那么几个,成绩好坏对他们的人生并不重要,但对作为大多数的我们来说能做的只有像后者那样刻苦而努力。我的高三班主任和片中老师简直是师兄弟,虽然我个人是从来不听课全靠自学,但是十几年了我一直都很尊敬并庆幸能遇到这样一位班主任,有他在就感觉身后永远有一座坚实的靠山。相比考研复习时的平静而充实,高三真的是异常痛苦,不过人就是这样,只要过了足够长的时间,你记忆里留下的永远是其中的甘甜和回味。

完整版。如果说《差馆》还有客观上的距离感,那么《高三》于我而言则是最私人化的公共影像。王锦春,那个尽心尽力的班主任,像极了我爸。对于他们来说,抚慰一个孩子的内心,最好也只好打一剂肾上腺素,“男子汉”“坚持”“加油”……片子里的男孩遇到王老师这样的开导时,不免沉默,不免失语,这种状态太能共感了。片尾班级同学的升学表算是观影经历中为数不多的,胸腔炽热的时刻,为金榜题名而欣喜,也不免为长长一列“复读”而无奈。顺便说一句,校园题材电影中没有看到比这个更加生动的青春刻画。

粗糙的片子透露出的是满满的真诚,真正让我决定看这部片子的,是豆瓣的一句热评,他说“真正的中国青春既不是小时代也不是左耳。”我终于发现我不喜欢那些青春疼痛电影的原因了,缺少共情。我们大多数普通学生的高三既没有刻苦铭心的爱情也不会有固若金汤的友情,有的只是像王锦春一样真实的班主任,是发不完的试卷,燥热的夏日和兴冲冲的劲头,像佳燕一样期待又茫然地一步步走向高考。中国教育体制的确缺少色彩,但是以后的日子里想起来那段高三时光,就算是一点小快乐也会被无限放大!

看这个纪录片,里面每一个人都有似曾相识的与生活中遇见的人的对应,尤其是那个班主任。他的行为方式、认知层次、情绪表达,一切的一切都与我复读学校的班主任一模一样。整部纪录片里,我都没有办法不把他和我的班主任合二为一,于是,在面对纪录片里的人时,我总有一种奇妙的身临其境。这部纪录片展现的高三是完整的,也是真实的,但它最戳中我的点,不是高三本身,而是处于高三中的一种集体催眠。老师、学生,没有人知道自己到底在为了什么而奋斗。奋斗的彼岸是一个大学的名字,但仅此而已,所有人在架空的世界里为了苍白的意义,守着苍白的规则,全身心地投入着苍白的奋斗。我们的世界,从来都是被赋予的价值替代事情的价值本身。纪录片最后我哭了。或许我的高中生活过得不错,我无法与那些痛苦故事honfq

(不讲高考公平、教育资源垄断之类问题)高三啊!不吟不唱,不珍惜不怀恋,真是把我卷入巨大的回忆漩涡之中……武平县,离我们这儿很近,同样也是一个贫困山区县,看到那些残破的街道和学校建筑,触景生情,又看到片子里那些学生们的近乎折磨的刻苦,自惭形秽。我的高三是明媚明亮甚至是舒适惬意的,我总是不理解同班同学们为什么都说“不想再重来”,对于高考的重要性、残酷性乃至人生的残酷是彻底的后知后觉。我成熟得太晚,对人对事,没有概念,那时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以为所有的大学都和高中一样罢了,不清楚读书是如何地改变命运,就连《那些花儿》的含义也要等到将近大学毕业才懂,人家可是读高三的时候就在唱了呀。正因如此,高考成为我唯一的人生憾事,高三是我最想穿越回去的时空。但觉醒得还不算太迟,相信命运的安排和往后的努力。

拍的很真实。看到农民家长朴素的关心、班主任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很感动。但早自习洗脑式背书真的有用吗?不是的,真正的教育不是填鸭应试,而是你走出学校后还留在心中的东西;但死记硬背应考又是大多数中国学生的必经之路,因为这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相比起那些小县城的高三学生,我这一年过的太快乐了;享受着所有假期,生活里除了学习还有很多其他事。以后回忆起这一年,我不仅会记得时不时的自我怀疑、考前的彻夜失眠,更会记得违反校规的特立独行的刺激感、同学共患难的友情和深夜读书观影的心境。

高三,牵动着无数人心的一个词,也是一段难忘回忆的代名词。哪怕本片初摄于2005年,影像的质量还很低,但十多年过去了,老师学生们对待高考的态度还是一如当初,我仍能感受到学生们激动与疲惫交加的状态。武平的孩子们向往着走出去,但高三的一个班里,不但有尖子生,还有中等生,还会有“被放弃的”差生…不总是所有人都能走出去的,2011年再访这群大学刚毕业年纪的年轻人,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了自己的方向。高三的回忆,会是所以经历过这些的人都难以忘记的吧。

这才是每个重点高中的孩子的青春吧,而不是打架打胎一条龙。校领导开的会,老师的谈心,学生的迷茫,用作BGM的日记,走廊上的小情侣,偶尔的歌唱与玩笑,充满斗志却还是想逃避…一切仿佛无形中全国统一了。已经步入社会的自己,回想到那一年还是忍不住泪流满面了,那怀着对未来的所有期待,背上是多一根稻草就要溺水的重压的一年,我很感谢那一年,却死也不愿去再经历一遍了。片子最后,班主任开始带新的班,是重生吧。(能感受到之前班主任一个中年秃头男子因为班级退步而哇哇大哭的心情了)

镜头中的师生们几乎没什么镜头感,男生和导演分享秘密(抽烟,半夜出去上网,旷课)女生们在宿舍讨论着男生,患有抑郁的女生日记独白,老师们私下讨论不带一丝遮掩,即使是情侣也不会躲避镜头。小县城的人们大多农民出身,学生们身上都有那种纯朴、朴实的感觉,(对比我自己的环境,这里面的学生素质非常高)没有城市里的学生那么多杂念。影片的视角基本照顾到了所有阶层;差生、优等生、家长、老师、以及所谓的早恋生(个人不喜欢称其为早恋生,因为爱情没有早晚之分)等等。这个班主任真好,不断鼓励学生,开导学生。虽然这部纪录片很真实,但DV拍摄画面的粗糙降低了对我的吸引力,影片只停留在纪录层面,剩下的得靠自己思考分析,不过其中一些镜头的设计确实有导演的主观意思的隐喻。高三嘛,在青春与梦想及现实的压抑中寻找着前进的方向。

没有那么那么的触动人,可能也是因为高三学生群体特殊的原因,没办法太细化了,可能会打扰到他们。最让我有感触的地方是,这届学生大抵是03级的,他们上高中的时候我刚出生,但我的高中生活与他们的几乎没有差别,虽然有物质上、环境上的差别 ,但内核是一样的,日常的学习生活,日常的压抑和压力也是一样的,发生在他们高三生活中的事,现在或许也有某个地方的高三会发生着,最后一条弹幕很让我印象深刻——“只要高考不变,这些就不会改变”。

“累死你一个,幸福你全家。”虽然听起来很可怕,但却很现实。(不是出自影片)导演通过十分直白的拍摄记录,让我通过武平一中2005届高三(7)班的学生们了解到了与现在大相径庭的高三生活。高三苦,高三累。纪录片中的班主任王锦春讲的话都十分振奋人心,很负责任。有人说这种半训斥式的教育方式并不能给予学生最好的教学效果,但我觉得这是因人而异的。说的人是一方面,而对于接受的人来说,又是另一个方面。画面中的座位都挨得很紧很紧,大家穿着旧旧的衣服咬着牙大声地朗读,带着一点福建的地方口音。看完后关闭电脑,空中仿佛还回荡着少女少男们奋力的背书声:“隋文帝时,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不在实行军民异籍……”“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坚持抓好发展……”

与其老师站在台上侃侃而谈高考的重要性,不如从一开始就别灌输那些容易带来恐惧和压力的言论,学生之所以每逢高考噤若寒蝉,如履薄冰,都离不开所有人对高考的神化,有的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弱,在高考后走向极端,可以说所有人都是幕后的推手。今天的教育究竟如何,每个人心里其实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私底下谁都知道出了问题,奈何大家都靠着教育这碗饭吃,如果你敢打破这个游戏规则,就等于和整个世界对抗,所以大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也就出现了中国人面对镜头的时候说的永远都是片汤话,镜头离开后,私底下都恶狠狠骂娘,诅咒那是个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