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响,非常近(2011)
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UP:2022-01-12
《心灵钥匙》(英语: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是2011年美国剧情片,改编自Jonathan Safran Foer(英语:Jonathan Safran Foer)所写的同名小说。英国导演斯蒂芬·达尔德里执导,艾瑞克·罗斯编剧。托马斯·霍恩、汤姆·汉克斯与珊卓·布拉克主演。于2012年1月20日正式全面上映。尽管本片获得了两极评价,不过却获得了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男配角(麦士·冯·西度)提名。
剧情
《心灵钥匙》改编自备受好评的同名小说,故事以9/11事件的悲剧为背景,描述一名少年的不凡旅程,从因痛失至亲心碎到自我发现治愈力量。
11岁的奥斯卡史埃尔是个绝顶聪明的小孩,喜欢发明、向往法国、爱好和平,然而他父亲却因9/11事件不幸死于世贸中心。父亲过世后,奥斯卡发现一支属于父亲的神秘钥匙,这引领他开启一场非凡的旅程,在纽约第五区展开热切又神秘的追寻,而他在城市漫游时邂逅了各式各样的人们,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努力生存下去。最后,奥斯卡的旅程结束在起点,但他已寻获最富人性经验的慰藉,那就是:爱。
角色
- 托马斯·霍恩 饰 奥斯卡·雪尔(Oskar Schell)
- 汤姆·汉克斯 饰 汤玛斯·雪尔(Thomas Schell)
- 珊卓·布拉克 饰 琳达·雪尔(Linda Schell)
- 麦士·冯·西度 饰 The Renter in Charge
- 维奥拉·戴维斯 饰 爱比·布莱克(Abby Black)
- 尊·古曼 饰 Stan the Doorman
- 杰佛瑞·莱特 饰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ck)
- 哈泽尔·古德曼(英语:Hazelle Goodman) 饰 哈泽尔·布莱克(Hazelle Black)
- 柔伊·寇德威尔(英语:Zoe Caldwell) 饰 奥斯卡的祖母【雪尔奶奶】(Oskar's Grandmother【Grandma Schell】)
奖项
奖项 | 类别 | 提名者 | 结果 |
---|---|---|---|
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影片 | 提名 | |
最佳男配角 | Max von Sydow | 提名 | |
Art Directors Guild | 最佳艺术指导(现代影片) | K.K. Barrett | 提名 |
Boston Film Critics | 最佳男配角 | Max von Sydow | 提名 |
广播影评人协会奖 | 最佳影片 | 提名 | |
最佳导演 | Stephen Daldry | 提名 | |
最佳年轻演员 | Thomas Horn | 获奖 | |
最佳改编剧本 | Eric Roth | 提名 | |
Dallas-Fort Worth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 最佳影片 | 提名 | |
最佳男配角 | Max von Sydow | 提名 | |
Georgia Film Critics | 最佳男配角 | Max von Sydow | 提名 |
最佳女配角 | Sandra Bullock | 提名 | |
Houston Film Critics Society | 最佳影片 | 提名 | |
Phoenix Film Critics Society | 最佳原创配乐 | Alexandre Desplat | 提名 |
最佳年轻男演员 | Thomas Horn | 获奖 | |
突破演出 | Thomas Horn | 获奖 | |
San Diego Film Critics Society Awards | 最佳男配角 | Max von Sydow | 提名 |
最佳配乐 | Alexandre Desplat | 提名 |
获得奖项
- 第32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男配角 - 第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国外展映单元 - 第17届评论家选择奖
获奖:最佳新人演员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改编剧本 - 第16届圣地亚哥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男配角 / 最佳配乐 - 第14届青少年选择奖
提名:最佳剧情片女演员 - 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男配角 - 第11届凤凰城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具突破表演 / 最佳青年男演员
提名:最佳原创配乐
简评
从另一个视角看911,缓缓的轻轻的但又格外沉重的。中间一度有点不太能够接受Oscar的固执甚至有点蛮横;但设身处地的想想,一个九岁的孩子经历了他所经历的这一切,仅仅是那第六通留言就足以压得他喘不过气了吧。很久没看过这种能让我边哭边笑最后哭到不能自已的电影了。也说不上来是被Oscar的执着,还是默默守护他的妈妈,抑或是数不清的陌生人的善意所感动,大概都有吧~可能有人会觉得get不到,但这个电影真的很猜我的点,五?
特别响的诀别,非常近的悲伤。《特别响,非常近》拥有一个悲伤但有趣温情的故事,奥斯卡解开父亲死前留下的迷题来直面父亲离去的痛苦,过程中来自母亲的爱,来自祖父母的爱,来自邻里的爱,来自布莱克们的爱,悲伤让陌生人们彼此温柔起来,奥斯卡也在寻宝之旅中完成抚平自己的伤痛完成自己的成长,这直面恐惧的“冒险之旅”是对被911事件留下创伤的人的慰藉也是对所有有创伤后遗症的人一种慰藉。奥斯卡是坚强独立的,但也是刻薄的,对母亲,对陌生人都是这样,直到最后电影才揭开这层刻薄的由来,父亲是奥斯卡唯一的输出对象,父亲的离去让他失去向外界输出内心的机会,他只能用这份刻薄去掩盖自己的脆弱与茫然无措。但这份刻薄也让我基本失去了很多对这个温情故事的感动,或许是只有真的经历过如911这样巨大悲痛的人才能从这份刻薄中看出悲伤吧。
这部电影让我的观影体验很复杂。剧本写的很细腻,至于繁多的线索,主角看懂就行。主角,自闭症小孩,他的偏激固执,无情感地输出语言伤害,一度让我无法看下去,哪怕电影的质感很不错,演员演技到位,我也能理解所有的人设,但主观上是我无法静下心来正常倍速看完的电影。但也庆幸我把它看完了,没有对它轻易地下片面结论。结尾属于把温情烘托到高潮,爱和成长的主题一下就升华了,是会让人感到心间一暖的剧本,尽管前面剧情相比起来实在冗长了。
只是因为这部电影的主演是个孩子大家就把它推上舆论的风尖浪口。我倒不觉得更大的原因在于电影的主题(911事件),当然作为旁观者的我完全没有资格对此加以评判,我所知道的是,电影本是个看向别人的艺术,是记录的载体和介质,《特别响,非常近》的出现,早就料到了观众不会仅仅是普通大众,还有与这部电影休戚相关的那些敏感群体(真正经历过911的人们),它选择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呈现这部电影,便是为了使我们,这些旁观者,以一种更加自然,更加平和和更正常的方式进入故事,给我们以机会观望,聆听这段发生在很远处的历史。
觉得非常好呀,没想到评分不高,“特别响,非常近”是指911中爸爸打给他的电话,他没有接,责备妈妈是因为妈妈没有到家。妈妈亲眼看着大楼,儿子在看电视的转播,这就是导致他敏感,害怕的性格。秋千,地图,第六区,好像都是安排好的场景,为了找到谜底的救赎,去拜访每个black,剧情的走向非常感动,他之所以这么顺利也是因为妈妈为她做好的一切准备,那个失语的爷爷也回到家庭中,他克服勇敢。
作为一部911灾后治愈主旋律电影,尽管有诸多大牌名角儿加持,但依然还是让人觉得羸弱。本片叙事节奏其实严重拖沓,看似小孩儿的都市冒险环节节奏紧促,然而事实上单线叙事加上过于同质化的情节,再加之歇斯底里的台词堆砌,实际观感只会让人感到味同嚼蜡、昏昏欲睡。事实上,一部治愈片,2小时的片长的确是合情合理,毕竟一个人要与自己和解并对过去释然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这种治愈系主旋律电影,谁能把枯燥的2小时拍出风采谁便能影史留名。然而,本片的演绎却远不及《从心开始》和《七磅》,只让人感到唏嘘、遗憾。很多角色功能性模糊不明,片尾又有些敷衍了事甚至过于套路化,再加之过度依赖配乐来推动情绪来制造戏剧性情绪峰顶,物极必反往往只会欲速而不达。总之,本片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失望观感,但看到一半又不忍半途而废,鸡肋之作。
起初,真的很讨厌这死小孩,没礼貌,非常mean。那明明是逝去父亲最爱的妻子,为什么要瞒着她电话录音的事?但后来他对租客、对钥匙主人的倾诉之后,似乎能够理解,一个9岁男孩的恐惧以及所有的这些不可理喻。不过,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母爱的光辉,即使孩子对自己渐行渐远,甚至恶言相向,却始终没有放弃,而且还在孩子的规划之前每家每户地提前拜访。这是一部充满爱与想念的非常棒的电影,一部意味深长、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电影!
主题很简单,小男孩的父亲死于911,此后几年他试图寻找父亲留下的钥匙背后藏着什么秘密,很明显是个治愈亲人死后创伤反应的故事,但呈现得毫无吸引力跟深度。首先男孩的长相就不讨喜,男主是戴德利喜欢的那种瘦弱男孩(参考《跳出我天地》),但全片他基本都是锁着眉头若有所悟的表情。而且这个角色很多情绪来的莫名其妙:对叙多夫狂喷、在工厂储藏柜前发疯扔东西、寻找线索人black时怒砸陌生人门铃,他这么下作的前提肯定是找线索找到崩溃了,但此前的剧情看不出他有多劳苦啊?就是在业余时间一家家拜访呗?他初遇冯·叙多夫时还用手电筒直射人家,总之这个男主角,从长相到作为,都十分的令人讨厌。电影拍得非常温吞,男孩得到的启示或者治愈都是通过角色间漫长的鸡汤对话来呈现,是非常低级的创作思路。客串一下的汉克斯也没演出这父亲的魅力或特质
“假若自高台跃下,灵魂能否掷地有声,特别响,非常近”整个观影过程中这句话都在我脑海中,于是把第一篇影评留在这。对于并未接受过死亡教育的我,《特别响,非常近》无疑是一剂剧毒阿司匹林,它以一种矛盾的形式出现在那里,既剧烈又柔和。我一方面对奥斯卡的歇斯底里、阵阵手铃和穿插出现的激戾感到不适;一方面又为哪怕丝毫的情感所触动,仿佛我也能感受到湿润的海风、摇晃的秋千和布莱克的拥抱。我能确定它唤起了我的某种触觉,那是一种真实的不娇柔的细腻的感觉。我无法说它能让我从容的面对死,但它确实让我更有力量的看待生。
断断续续流泪,到最后妈妈的“I was searching for you”哭到结尾。他失去爸爸的时候,会不会觉得自己失去了一辈子的好运气;妈妈搂着他的时候,他又会不会觉得那件事原来只是人生中的坏运气。奶奶爷爷妈妈爸爸许多许多的BLACK,相比起让他恐慌的电话,现在都成为他人生中特别响,非常近的存在了吧,爱可以治愈一切,真的真的很感谢有这部电影,真的真的很感谢电影导演和演员,谢谢有这部电影来诠释爱
整个片子都有些矫揉造作……用力过猛的感觉,录音放5不放6,孩子对老人的过度苛责……在剧情中央能猜到大概结尾,但还再这样制造冲突,总觉得刻意了,所有都用孩子的condition来解释有点牵强孩子的condition我也不了解,所以确实没法共情,只觉得这剧情推动太过于依赖这个了……看到点寂静人生的影子。此外,我也不是美国人,虽然没叫着美帝国主义的倒塌吧,但心里可能也有这么句话,对911这种事件本身也难以体会。
为什么要设置一个如此令人厌恶的角色,自私刻薄,非常有自己的思维体系,做事从来不在乎他人的感受,不懂爱却要无时不刻戳穿别人的伤疤。我不懂可以对母亲说出“我希望死在那的是你而不是爸爸”,却要让母亲来完成煽情部分,确实会因为特定的音乐和画面被感动到,但没有任何营养,只会觉得不适。为了让一个角色处于高光时刻,却要不断以牺牲其他配角的代价来满足这个角色的完整性,而其他角色只是工具性质,没有任何可分析价值,简直就是费力不讨好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