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林登(1975)
《巴里·林登》(英语:Barry Lyndon,港台译《乱世儿女》)是一部1975年英美合作的历史电影,由美国导演史丹利·库柏力克执导,改编自威廉·梅克比斯·萨克莱所写的1844年小说《The Luck of Barry Lyndon(英语:The Luck of Barry Lyndon)》,是库布里克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被认为是电影史上一部重要的电影作品。主演是雷恩·欧尼尔、马里莎·贝伦森(英语:Marisa Berenson)、帕特里克·马吉(英语:Patrick Magee (actor))、雷纳德·洛塞特(英语:Leonard Rossiter)和哈地·克鲁格(英语:Hardy Krüger)。
评分:8.8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编剧:斯坦利·库布里克 / 威廉·萨克雷
主演:瑞安·奥尼尔 / 马里莎·贝伦森 / 帕特里克·马基 / 哈迪·克鲁格 / 史蒂文·伯克夫 / 盖伊·汉密尔顿 / 玛丽·基恩 / 黛安娜·科尔纳 / 穆雷·梅尔文 / 弗兰克·米德尔马斯 / 安德鲁·莫瑞尔 / 戈弗雷·奎格利 / 雷纳德·洛塞特 / 菲利普·斯通 / 利昂·维塔利 / 乔纳森·塞西尔 / 彼得·塞利尔 / 杰弗里·蔡特 / 伯纳德·赫普顿 / 巴里·杰克逊 / 沃尔夫·卡赫勒 / 汉斯·迈尔 / 费迪·梅恩 / 利亚姆·雷德蒙 / 帕特·罗奇 / 多米尼克·塞维奇 / 约翰·夏普
类型:剧情 / 爱情 / 战争
片长:185分钟地区:英国 / 美国
语言:英语 / 德语 / 法语
影片别名:乱世儿女(港) / 巴里林登
上映:1975-12-18
IMDb:tt0072684
剧情
故事背景是18世纪,讲述一位爱尔兰青年的坎坷经历。
爱尔兰青年雷德蒙·巴里因父亲去世,不得不与母亲投靠舅舅。
不久英法爆发战争(1756年-1763年),原来与巴里有感情的表姐爱上了有财有势的上尉,巴里于是与上尉决斗,枪击了上尉。他为了躲避追捕,成了步兵团的新兵。在部队里他从一名参与当时决斗的军人那里得知原来上尉并未死,因为舅舅一家为了攀亲,在手枪上做了手脚,如今表姐和上尉早已成亲。
英军中死伤甚多,巴里心生厌倦,他冒充军官骑马企图逃离战场,被盟军普鲁士部队识破,被迫又加入普军。因在战斗中救了主帅而受器重,被派调查一个爱尔兰骑士是否是间谍。巴里和骑士一见投缘,借机离开普鲁士到法国经营赌场。
巴里决定混迹英国上流社会,并设法和有财产、身份的林登夫人结婚,改名巴里·林登,用手段得到爵位。但林登夫人与前夫的儿子布林登则对巴里怀恨在心并离家出走。
巴里与林登夫人所生的儿子因骑马被摔而意外夭折。林登夫人在痛苦中企图服毒自杀而未能成功。
后来布林登找他决斗,他在决斗中被对方击中小腿,被迫截肢失去一条腿。加上债务缠身,巴里被迫以离开林登夫人为条件换取布林登支付给他的年金维生,最终他和母亲离开了英国。
影片结束语:“最后,上述的人物活在乔治三世时代受到诽谤,无论好坏、美丑、贫富,现在都已经不重要了。”
角色
- 麦可·霍登(英语:Michael Hordern) 饰演 旁白
- 雷恩·欧尼尔 饰演 雷德蒙·巴里/巴里·林登(Redmond Barry/Barry Lyndon)
- 马里莎·贝伦森(英语:Marisa Berenson) 饰演 林登夫人(Lady Lyndon)
- 帕特里克·马吉(英语:Patrick Magee (actor)) 饰演 巴里巴里骑士(Chevalier du Balibari),巴里的主人和保护人,某种意义扮演他的父亲的角色。
- 哈地·克鲁格(英语:Hardy Krüger) 饰演 波兹道夫上尉(Captain Potzdorf),巴里被普鲁士军队强征后所在连队的上尉,曾被巴里救助,视其为“毫无纪律的勇士”。
- 盖·汉密尔顿(英语:Gay Hamilton) 饰演 诺拉·布莱迪(Nora Brady)
- 哥德弗雷·奎格里(英语:Godfrey Quigley) 饰演 葛罗根上尉(Captain Grogan)
- 史蒂文·柏尔科夫(英语:Steven Berkoff) 饰演 路得勋爵(Lord Ludd)
- 马里·坚恩(英语:Marie Kean) 饰演 贝儿,巴里的母亲(Belle, Barry's mother)
- 莫瑞·梅尔文(英语:Murray Melvin) 饰演 山缪尔·伦特牧师(Reverend Samuel Runt)
- 法兰克·米德勒马斯(英语:Frank Middlemass) 饰演 查尔斯·雷金纳德·林登爵士(Sir Charles Reginald Lyndon)
- 利昂·维塔利(英语:Leon Vitali) 饰演 布林登勋爵(Lord Bullingdon),林登爵士同林登夫人的独子。
- 多米尼克·萨瓦吉(英语:Dominic Savage) 饰演 少年时的布林登(young Bullingdon)
- 雷纳德·洛塞特(英语:Leonard Rossiter) 饰演 约翰·奎恩上尉(Captain John Quin),巴里年少时的情敌。
- 安德烈·莫雷尔(英语:André Morell) 饰演 温多佛勋爵(Lord Wendover)
- 安东尼·沙普(英语:Anthony Sharp) 饰演 哈伦勋爵(Lord Hallam)
- 菲力普·史东(英语:Philip Stone) 饰演 葛拉罕(Graham)
- 大卫·莫雷(英语:David Morley (musician)) 饰演 布莱恩·派屈克·林登(Bryan Patrick Lyndon)
- 黛安娜·柯纳(英语:Diana Körner) 饰演 小丽丝 (德国女孩)(Lischen)
- 亚瑟· 欧苏利文(英语:Arthur O'Sullivan) 饰演 菲尼上尉(Captain Feeney)
- 比利·博伊尔(英语:Billy Boyle) 饰演 西缪斯·菲尼(Seamus Feeney)
特点
富有创新的摄影技术和对时代细节的关注是本片最大的特点。就像他的其他影片,库布里克在《乱世儿女》中运用了创新的摄影技术和灯光效果。最著名的是在很多室内场景中,库布里克运用了超大光圈镜头拍摄,这种技术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为太空计划而发明的。由此使很多场景笼罩在烛光效果中,好像18世纪的油画一样。
库布里克制定了很多历史剧需要执行的音乐、舞台布景、服装道具和表演方面的标准。作为他其后影片的开山之作,在这部影片中,库布里克第一次在他所有影片共同的讽刺意味背后加上弗洛伊德思想的调子。
评价
在美国票房一般,表现没有之前的作品好。影片长达三个小时,缓慢的节奏吓跑了众多的评论家和美国观众。据传闻,库布里克对于大众对这部影片的不接受感到气馁。但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却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欢。
影片被一些评论家,特别是库布里克最大的论敌波林·基尔(Pauline Kael)认为是一部冷漠、慢节奏、死气沉沉的影片。
像大多数库布里克影片一样,对《乱世儿女》的赞誉也是与日俱增,特别是在一些电影导演中间。马丁·斯科塞斯说这部影片是库布里克影片中他最喜欢的一部。斯皮尔伯格赞扬这部影片“完美无缺”,尽管年轻的时候他喜欢说这部影片“像中午饿着肚子在林荫道上散步”。
奖项
- 四项奥斯卡奖(这部影片是库布里克奥斯卡奖数最多的作品):
- 最佳艺术指导-Ken Adam, Roy Walker, Vernon Dixon
- 最佳摄影-John Alcott
- 最佳服装设计-米兰拉·坎农诺, Ulla-Britt Söderlund
- 最佳配乐-Leonard Rosenman
- 最佳影片提名
- 最佳导演提名
-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 英国电影和电视学院奖(BAFTA):
- 最佳导演奖
- 最佳摄影奖
- 最佳电影提名
- 最佳艺术指导提名
- 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获得奖项
- 第38届土星奖
获奖:最佳DVD套装 - 第28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 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摄影 / 最佳服装设计 / 最佳艺术指导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改编剧本 - 第2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外国影片 - 第40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第33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剧情电影 / 最佳导演 - 第22届意大利大卫奖
获奖:European David - 第2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Direction / 最佳摄影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Art Direction / 最佳影片 / 最佳服装
简评
全片的展示的18世纪末的欧洲地理和贵族人文风情真是无可挑剔,行云流水的丝滑,仿佛置身在那个时代那个阶层一样。电影情节可以说是两场梦吧,一场是莽夫痴汉雷蒙德·巴里的豪奢贵族梦,从20基尼被抢身无分文,经历梦幻般的好运,嫁给林登爵士夫人,最终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恶习而落得断腿扫地出门的结局;一场是林登夫人母子的噩梦,本以为嫁(可能用娶比较好)得美貌、有钱如意郎君,没想到却是出轨、虐待和败家狂,好在总算摆脱。那个时代贵族的骄奢淫逸和软弱无能,都表现地淋漓尽致,不得不说,看到怀揣巴里·林登梦的雷蒙德·巴里的结局让我舒了一口气,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只靠好运气,没有好人品终归是徒劳的。然而,人生浮华如梦,终归是尘归尘土归土,有多少爱恨情仇都灰飞烟灭了。
#FIFF15# 第二部库布里克。据说库神每部作品的风格都各不相同,本来我还因此担心过他的作者性,但《巴里·林登》这臻至化境的构思和手法瞬间让我的忧虑显得毫无意义。本片在实现镜头内外各方各面与巴里·林登个人命途的契合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了一种矛盾的影像:一方面,精妙绝伦的布景为我们尽可能还原了一个真实的18世纪社会景象,但另一方面,先声夺人的旁白、场景切换时不间断的配乐、平静到冷漠的人物行为、倒退镜头所制造的“框中框”效果等等,却又有意让这一切显得那么冰冷和不真实,尤像一段注定要消散或已然消散的历史,一种转瞬即逝的触手可及。而这也正应了巴里·林登梦幻般的一生。库布里克以这种近在咫尺的间离感,在细致沉稳地展开书卷讲述故事的同时,又站在宏观的未来视角发出那与结尾字幕一致的悲天悯人的感叹。
重看。题材看起来完全相反,内在构造逻辑却与《2001太空漫游》如出一辙:基于离散的时间节点(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定场镜头和一段戏)而非线性的时间流进行组织的叙事不近人情地向前推进;在反复中变奏的主旋律给每一个镜头上发条,人物没有喘息的时刻,因此除了那些为数不多音乐松缓停歇的片段之外,没有任何“戏剧”在其中(尽管视觉如此古典),整部电影都是一个巨大而严密的形式,更不用说工整的结构生成了一种超人的理性秩序。唯一不同的是选择为人物投以情感的注视而非机械的审视。“尾声”的字幕卡与《大开眼戒》的结尾一样,给观众留下悲伤的余地,而非《发条橙》那样纯粹的嘲笑,即便黑色幽默和讽刺仍作为一种不变的作者特质伴随始终。
这哪里是战争片,明明是复仇片嘛!第四部三小时电影(《乱世佳人》、《狗镇》、《冬眠》),这部《巴里林登》我开了倍速,倒是觉得节奏刚刚好。首先色调和演员妆容也太美了,完全就是中世纪油画啊!完全还原啊!!每个女演员都美绝了,找的男演员也都丑得太有特点了,就和油画里的一模一样!从逃亡到颠沛流离到崛起再到没落,虽然确实是流水账,但三个小时的故事一点都不闷啊,有详有略控制得很正好,每一帧也都是壁纸级别的,尤其前半部分两边对打的镜头,是不是伍迪艾伦在《爱与死》致敬过?很难相信拍出《闪灵》的库布里克能拍出《巴里林登》,这跨度太大了,还能都拍得那么完美,真的是天才导演……故事想说的道也很耐人寻味,不是自己的终究得不到,哪里来的回哪去吧。
一个人的叛变和social史,像看穿了一整个时代的虚幻与繁荣。巴里林登的角色塑造的太好,故事从一场决斗开始,又到一场决斗结束。如果说在前半程巴里林登接受的是被安排的命运,从一个炽烈单纯,心怀善意和赤子之心的青年扭转成为一个油嘴滑舌,世故虚荣,玩世不恭的浪子,后程命运的无奈和消沉即是对他违逆个性和本真的赎罪。这样的拷问和张力在他和继子的决战中达到了极致,教堂和飞起的鸽子,决斗居然让我想起了吴宇森…意料之中又之外的决斗结局,既悲壮又悲哀,是一个灵魂在经历了上位,世俗之后想要回归本真的一丝飘渺的希望,也是一个被仇恨与利益所埋没的上流社会之子的怯懦和悲哀。影片用自然光和极其精湛的摄影技术营造的历史史诗感,用变焦镜头营造从特写到全景的人物内心和壮丽奇观。这一路,像是巴里林登一个人的奥德赛,他终于归乡了
背景音乐方面,雷蒙德和夫人谈恋爱时颇带点忧郁色彩的大提琴与钢琴对话,仿佛暗示了悲剧的结尾,而开头雷蒙德与情敌士官决斗结束、士官倒地反而是激昂的羽管键琴也暗示了士官是假死。摄影方面,第二部分用同一角度拍摄城堡、天空和湖泊的画面穿插在剧情当中,然而随着天气由晴转阴,湖面上笼罩的薄雾等都为剧情的变化埋下伏笔。从台词而言,其文学性很高,宛如一部古典小说,用词典雅高贵。从服装道具而言,也是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是精美绝伦。这部影片已经不是一部单纯电影,而更像一个戏剧作品,一幅流动油画,一部古典小说…雷蒙德的一生也可以说是毁于激情——殴打情敌、出逃、当众殴打继子…开头与结尾均为决斗,雷蒙德与继子决斗明明有优势,但是他甘愿放弃,或许是因为万念俱灰之故,而这个尾声使全片颇像一部警戒世人的小说。
观影时有种故事情节似曾相识的感觉,后知其改自萨克雷的中篇时便恍然大悟,较为传统现实主义是此部电影的剧情内核,对18世纪贵族场景生活的还原无不可见库氏之用心,是精确到每一细节上的极致。但在拍摄方式上以及色彩的整体运用是一种较为反传统的存在,这样一部本该会受到诸多诟病的慢节奏电影却被库布里克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尽管会有人认为它可能存在一些会带来无聊观感的部分,但我却独对这种平稳的演绎形式着迷。三处决斗的设计分别都很好的起到了将片子气氛的死气沉沉变为有吸引点的作用,也许它不会提供几个片段式的高潮,但却是大部分只有几处出彩,结合为整体便趋于平庸的同类型片的反面模式。导演并不去追求无意义的“爆点”设计来营造落差冲击,只用心把想讲述的所有给以一种既定框架来清晰明了的叙述,当属传记片之典范。
一位软弱、娇惯,甚至是可悲的年轻人,在资本至上的社会尝试生存,跌跌撞撞地寻找更好的机会,选择偷窃、背叛和暴力,让自己接触到奖励更丰厚的资本。说白了,就是场人吃人的社会游戏,第一幕,巴里成为了这场游戏的佼佼者,最有控制力的一场戏给了巴里勾引林登夫人的部分,这场戏里头,巴里的资本吸引力达到了某种顶峰。第二幕,对抗自己糟糕的出身和注定悲剧的命运,不顾一切拿到贵族身份,让儿子继承家财保护自己抢来的资本。然而,为了生存而控制资本的欲望摧毁了所有人。能够走出这副油画的巴里是幸运的,但可怜的林登夫人,她真诚、能够感触痛苦的灵魂得再次被命运抽离,重新面对现实世界,重拾自己在资本世界中的角色。第三遍看,我相信这确实是部社会题材的作品。一幅幅油画交接成一册画卷,道出库布里克对社会生态批判性的深刻理解!
①叙述方式不偏不倚,客观的呈现令作品达到史诗级。前半段是室外战场:Redmond的四处奔波与攀附,后半段是家庭战场:。一个纯情少年至如蚁附膻,最终带着仅仅是Mr的社会地位永不赴英格兰。②人物形象丰满:骁战、野心、思乡、宽容、殷勤、投机取巧、粗蛮、爱慕虚荣、见异思迁等。他对敌人的恻隐之心令观影者怜悯无比。 ③镜头运作、打光、油画的画面风格、服装道具、拍摄地点令观影者沉浸于18世纪的英伦风情。bgm的选材也符合情节走向。④不仅是作为我的库布里克徽章的最后一部观影电影,还有影片中晴空万里下的英格兰城堡和堆满小石的爱尔兰平原旷野,这两个令我人生转折的地方,个人经历令我对作品欢喜至极。
四星半。古典且工整,甚至让我觉得都不像是个库布里克作品。库布里克用极尽古典主义的调子讲述了这个充满文学性的个人史诗。中世纪底层人发家与衰落,当后记出来之时“均已平等入土”,又显得这一切荒唐可笑。而且库布里克这次对于自然光的应用和这运镜真的绝了。打光不再依靠传统的补光,用自然光来取代,,对于景别设置的模糊和这细致考究的镜头让整体呈现出来的画面如同油画一般。古典的画面,古典主义的配乐,古典主义的叙事,一切都是古典主义的。布莱恩之死那一段,库布里克一向的冷静与俯视终于被打破,库布里克不再冷静,他的镜头不再如往常一样冷峻,他开始同情巴里林登,在影像中真情流露。这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古典主义作品啊!
这部剧不平凡,有很多可发掘的点。1975年用电影表现两百多年前的故事,宏大且精致,库布里克驾驭各种题材均为上乘佳作。剧情层面有萨克雷原著小说为基础,服装布景亦堪称经典,充满古典油画氛围。主角的传奇经历有如阿甘正传,艺术化的手法使之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能够让人感受到世事变迁、人生浮沉。矛盾无法化解时,决斗成为重要的解决办法,决斗让Barry逃离家乡去外乡闯荡,决斗最后也让他失去半条腿。为了融合庞杂的故事线索,似乎使Barry的性格显得模糊,他大概是上进的、善于投机的、见风使舵的、隐忍的、残暴的、逐渐堕落的,前半生不断接近上流社会,却几乎是一个弃善从恶的过程,只有做了父亲对亲儿子才展现出人性的光芒,真是个极大的讽刺啊,可以说库布里克偏爱讽刺,也可以说人生实乃讽刺剧。
喜欢西方古典美术的一!定!要!看!我都晕古去了。这什么构图,这什么打光。这什么光感。每一幅都可以截图然后当成西方油画就这么挂出去。一!点!不!夸!张!我这次真的被库布利克给狠狠一把子震撼住了。三小时一点也不会觉得腻。两场很荒谬的决斗是男主戏剧人生的开始和收尾。如果说开始他还是一个跟随自己内心质朴的相信感情的这个一个青年。那从他开始伪装别人身份起,他整个人已经悄然发生改变。那场战争在库布利克的镜头下显得特别可笑和无语。而男主刚结婚他抽烟那一幕真的把一个小人得志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到他开台鞭打他的继子时,他整个人的调性就完全出来了。旁白一点也不显得多余。配乐没有拿到奥斯卡我都替它委屈。这居然是75年的片子。叹为观止!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