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欲(1952)

生きるUP:2021-01-02

《生之欲》(日语:生きる)在香港译作《流芳颂》,乃是1952年由日本知名导演黑泽明执导的电影,曾获得日本每日电影最佳影片奖、电影旬报年度最佳影片奖、柏林影展特别奖等奖项。

生之欲

评分:9.2 导演:黑泽明 编剧:黑泽明 / 桥本忍 / 小国英雄
主演:志村乔 / 日守新一 / 田中春男 / 千秋实 / 小田切美喜 / 左卜全 / 山田巳之助 / 藤原釜足 / 小堀诚 / 金子信雄 / 中村伸郎 / 渡边笃 / 木村功 / 清水将夫 / 伊藤雄之助 / 浦边粂子 / 三好荣子 / 本间文子 / 丹阿弥谷津子 / 菅井琴 / 南美江 / 阿部九州男 / 永井智雄 / 宫口精二 / 加东大介 / 稻垣三郎 / 村上冬树 / 青野平义 / 小川虎之助 / 深见泰三 / 长滨藤夫 / 谷晃 / 市村俊幸 / 夏木顺平 / 堺左千夫
类型:剧情
片长:143分钟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影片别名:留芳颂(港) / 活下去 / To Live / Living / Ikiru
上映:1952-10-09(日本)
IMDb:tt0044741

故事内容

在市公所工作30年的市民课课长渡边勘治每天过着盖章、签公文的乏味生活,某日因身体不适前往医院检查,结果竟被告知罹患胃癌末期,只剩下约半年的生命。回到家中,儿子与媳妇对他并不友善,甚至可谓不孝。感到悲伤的渡边,带了毕生积蓄离家出走,也不去上班了。他在外头遇见一位小说作家,告之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认为从未替自己好好活过。小说家同情其遭遇,带他去打小钢珠,甚至去声色场所。对渡边来说,虽然这些事很新鲜,但到头来却觉得空虚落寞。第二天他就告别了小说家,一个人孤独的走在街上。

他遇见了市公所的一位年轻女职员小田切丰,后者表示她厌倦公务员无聊的工作,已觅得新职,却因课长没来上班,没人批准辞呈。渡边便将小田切带回家中,为她盖离职同意书;见她丝袜破掉,想为她买双新的。这天他要求小田切带他去玩,两人也渡过快乐的一天。但回家后却遭到儿子辱骂,认为他之前带走的存款算是家用的一部分;儿子同时误会小田切是他的年轻情人,要求父亲自重。

过了几天后,渡边前往小田切新任职的玩具工厂,希望她再陪着出去玩。小田切原本不想答应,但渡边苦苦哀求,她只好同意。晚上来到一家西餐厅,渡边的举动让小田切以为他要对她不轨,十分害怕。没想到渡边告诉她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来日无多,但是见到小田切如此年轻有活力,希望小田切告诉他究竟活着是为了什么。小田切只好战战兢兢的拿出一只玩具兔子告诉他,她平常在工厂工作就是做这种东西;只要想到自己做出的东西是为别人带来欢乐,自己也就很开心。渡边突然想到自己想要什么了,向小田切道谢后便离开餐厅。此时碰巧有群年轻人替一位少女庆生,众人唱起生日快乐歌,仿佛在庆祝渡边的重生。

翌日渡边再度回到市公所上班,将他请假这些日子的公文全数拿出来,发觉有件案子是许多妇女前来陈情,希望将某条臭水沟改建为公园,却屡屡遭到各单位互踢皮球不愿处理。他决定要处理这件事,带着下属开始各处奔走。5个月后,渡边过世,在灵堂上大家开始回忆他生命最后5个月的过程,发觉他非常努力奔走以建立公园,最后甚至选择在大雪的夜里独自快乐的唱着歌,死于自己亲手建立的公园里。虽然在守灵的酒会上,大家如此怀念渡边所做的一切,但等到第二天上班时市公所依就弥漫着官僚之气。尽管有职员看不过去,心中认为应该要继承渡边的精神,但也仅止于缅怀而已。

演员一览

  • 渡边勘治:志村乔
  • 市民课职员·木村:日守新一
  • 市民课职员·坂井:田中春男
  • 市民课职员·野口:千秋实
  • 小田切丰:小田切美喜
  • 市民课职员小原:左卜全
  • 市民课主任斋藤:山田巳之助
  • 市民课系长大野:藤原釜足
  • 渡边喜一:小堀诚
  • 渡边光男:金子信雄
  • 助理:中村伸郎
  • 医院的病人:渡边笃
  • 医师的助手:木村功
  • 医院的医师:清水将夫
  • 小说家:伊藤雄之助
  • 渡边辰:浦边粂子
  • 陈情的主妇A:三好荣子
  • 陈情的主妇B:本间文子
  • 陈情的主妇C:菅井金
  • 酒店的老板娘:丹阿弥谷津子
  • 钢琴演奏者:市村俊幸
  • 舞者:仓本春枝、拉莎·沙雅
  • 女佣林:南美江
  • 渡边一枝:关京子
  • 市议员:阿部九州男
  • 新闻记者A:永井智雄
  • 新闻记者B:村上冬树
  • 新闻记者C:青野平义
  • 角头老大:宫口精二
  • 老大的手下:加东大介、林干、堺左千夫
  • 公园课长:小川虎之助
  • 警官:千叶一郎
  • 居酒屋的老爷爷:谷晃
  • 市公所职员:长滨藤夫、小岛洋洋
  • 捻香的客人:登山晴子、安双三枝
  • 其他:深见泰三、河崎坚男、胜本圭一郎、濑良明

剧照

拍摄制作人员

  • 导演:黑泽明
  • 制片:本木庄二郎
  • 制作主任:真木照夫
  • 脚本:黑泽明、桥本忍、小国英雄
  • 助理导演:丸林久信、堀川弘通、广泽荣、田实泰良
  • 摄影:中井朝一
  • 美术:松山崇
  • 音乐:早坂文雄
  • 演奏:Cuban Boys((日语)キューバン・ボーイズ)、P C L Swing Band((日语)P.C.L.スイングバント)、P C L Orchestra((日语)P.C.L.オーケストラ)
  • 录音:矢野口文雄
  • 灯光:森茂
  • 场记:野上照代

改编作品

  • 2007年9月9日朝日电视台推出由松本幸四郎主演的《生之欲》,与原著有很大的差异。

简评

“要等投诉信塞满了邮筒再开始清理吧”现实与理想的无奈碰撞。一部对人性深度思考,政府进行讽刺,亲情残酷解读,人生重新定位的集大成作品。结局处与《罗生门》相似,在多角度审视与批判之后,将孩子们作为春风吹又生的火苗,象征希望不灭,黑皇依然理想主义。本片从调度到蒙太奇简练而丰富,充斥着大量对渡边的面部特写,虽然为黑白片,但光影强烈的对比下,将一副垂死之相刻画的狰狞进而疯狂,就像一个活死人在阴间游荡,侧面映射渡边浑噩麻木的三十年。直到在新公园施工时,他抬头迎接耀眼的阳光时,才将这笼罩的阴霾除去,人物瞬间柔和与鲜活了起来,让渡边在死前,终于回归人性。而渡边死后灵堂的谈论与对渡边的回忆又像一幕超长蒙太奇,渡边垂死的努力与麻木的众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辛辣的讽刺溢于言表。

这部电影一句话总结就是:向死为生,知行合一。故事分为两部分,前半段是从男主知道自己得癌症,但是家人之间的冷漠让他无从开口,想在死之前做点有意义的事,最后通过赵今麦同款的离职女同事那里获得生命的意义。后半段的拍摄手法和《阿拉伯的劳伦斯》比较类似,通过他的同僚谈话中拼接他从浑浑噩噩了30多年的公务员岗位上实实在在的做了一件为民的好事,把公园建起来了,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整部电影,大量的讽刺都用得入木三分,同时也不断的情绪铺垫,直到他荡着秋千唱着那首大正时期的流行歌《恋爱吧,少女向前冲》,真是感受到了毛主席说的那句“有些人是脱离了低级趣味成为了高尚的人”,多看大师电影真的会一面感受大师对技术复杂程度的运用,对社会方方面面的洞察力,更难得的是很多大师都有一颗非常纯粹让人动容的创作之心。

渡边勘治在酒馆唱“人生苦短”时候,包括对其他人的处理,令人产生巨大的感动以及其后的反思与联想。不过,之后接脱衣舞女的全身画面缺失神秘感,应该从其局部开始。小田和渡边勘治的玩乐有些做作,导致渡边勘治向小田坦白胃癌时候,缺少任何情感冲击,而只有叙述功能,渡边的坦白则落入个人性的窠臼,并未在台词上暗喻社会意义并缺少美感;这样渡边得不到观众足够的感同身受,剧情与台词需要修改。背景人物处理是对以上的一定弥补。其后的处理非常用力,包括对孩子的寄托;不过渡边的形象不是攀升或者伟岸,而是分散、幻化到出现的小职员们、其余人物身上。可以说,是一个前半段刻意追求凝固的形象,在后半段又重新组织。这确实是没有想到的处理

小酒馆内和最后葬礼的室内戏的调度和景别的把握控制依旧是棒到令人忍不住拍手称赞。起于对人生苦短的感慨,黑泽明想要拍关于一个只剩75天生命的男人的故事,剧本在经过大改后,打破了主角在故事结尾才死去的常规套式,将最后一小时交给旁人视角的叙述和镜头闪回,带来的是对渡边人生多维度多视角的呈现。惊喜的是导演通过灯光营造出主角的眼部细节的变化——由黯淡到闪光——以此反映主角心境的变化,也在他后来的电影中多次运用。 从故事来看不大喜欢这部电影。片名直译为“活着”,不禁会让人想到余华的小说以及后来改编的电影。这些作品都讨论了人生的意义,尽管万般不同,却都认同人终究是孤独的。而本片中当孑然一身,行将就木之时,渡边所做的到底是在探索所谓人生意义,还是说只是寻求内心的平和满足呢?他真的找到了意义吗

9 这剧本是真他妈的扎实啊,一凿一个坑,每个段落最大限度发挥了作用,父亲、爱人、官员三重身份无不成了束缚自己的枷锁,设立身份原本的意义是希望我们可以长久地、稳定地维持着良好的状态,但人却试图将这种状态冰封,而不是在事物出现变化时,去寻找新的解决之道,这就造成了人被身份反制的异化形态,更直接点说,人活成了一切器物化的样子,单单失去了人的意义;后半段的众生相,花了很大的篇幅来塑造大家的困惑,这时的人们已经无法去直线理解科长的行为了,本来市民科长为民造福是多么理所应当的一件事,可是身处体制与秩序藩篱中的官员们,硬是惯性地绕来绕去,下意识地以“利益”作为人的行动的起点与终点,这是令人扼腕之处;日本演员的表演姿态承接能剧里的模式,我至今无法完全接受,但幸好尚能在其中感受到人物内心活动,也不算太排斥。

他好像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知命之年被草草地宣告了死亡的预判,将死之际的向死而生最为可贵,知天命,让他如梦初醒,冲破世俗框架追求最后的正义。因为既然将死,便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对于生命的表达,很喜欢里面的一个镜头,渡边冲下楼梯,枯木逢春,身后的学生们庆祝生日歌唱着happy birthday to you! 完美的巧合,绝妙的镜头语言。另,黑泽明对腐烂的官僚刻画得很深刻,一针见血,不仅是体制内互相踢皮球的真实感,以及结尾觥筹交错第二天却无人记得自己立下的为人民服务的誓言的戏剧性效果让人啼笑皆非。后半段的罗生门表现手法,官员对他的叙述与回忆穿插,冗长到略矫情了,但并不妨碍这是一部神作。泰戈尔说,我们必须奉献于生命,才能获得生命。我在思考,怎样才能真正获得生命呢?答案只能与渡边一同寻找了。

这是一个从人之将死的崩溃起,出于生之欲试图寻找人生意义的两部分,终脱离三十年来的浑浑噩噩后的这段故事。印象最为深刻的无疑是主角在全三幕中常有直瞪双眼的场景,先是出于本能的求生欲,然后是在阔别正常生活三十余年后,试图以享乐弥补失去的过去这一方式的对生为何物的渴求,到了故事终章则是在试图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点什么的价值的指引下对修成公园这一目标的坚定。他达成了老百姓的诉求,成为了他们心中的有作为的课长了吗?是的,但更重要的是,在雪夜的秋千上,他戴着帽子,放下了生之欲,却得到了生。然而在倒叙设计的葬礼上的众人表现和之后回归官场上的依旧死气沉沉,更是加深了对这种官场现状,这种所谓生实则尸的混日子的莫大讽刺,以及女下属所这份拥有的生命力的难能可贵,以及将死的课长迸发出的对生的感悟的奇迹之处所在。

黑泽明的名字其实就给我了一种莫名的感觉,看了片子之后这种感觉愈发强烈,他的片子与他的名字浑然一体,黑暗中择取光明。一个身患胃癌的老头,在前半生日复一日的编制工作生活的30年里从未请过一次假,过着没有乐趣、没有新意、没有生活的日子,有着一个贪图他退休金的儿子和儿媳,在仅存的时光里,他终于跳出这一切苦苦追寻生命的意义,追着情人人间游戏,抛却了儿子找回了自己,荡着秋千哼着那首“生命多短促,少女快谈恋爱吧”终于死在了公园里,短暂又悲伤的自己。老头的一生是黑暗的社会制度里、圆滑自私从业者里的一抹不同的色彩,但这末色彩被束缚上了低声下气的性格与从未明确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后,在同僚和下属的记忆里慢慢消逝,属于他的科长位置也被替代,他终于成为一颗破碎的尘埃,生之欲,黑泽明,也终究落叶归根,无从改变这世道。

看得我哭得死去活来,黑泽明真的太好拍了,志村乔真的太会演了!!!生之欲真的能看到黑泽明对人生和死生的思考,朴实无华又深刻动人。这其实像是一个一眼能望到头的故事,主人公知道自己得了绝症,然后开始反思自己毫无意义的一生,想要去挥霍后又陷入迷茫,最后醒悟去做了有意义的事。但是黑泽明太会拍了,恰到好处的叙事节奏和技巧还有人物塑造,明和暗、动与静的画面把控,朴素的台词,配乐简单得刚刚好,似乎一切都恰到好处地完美。志村乔的演技堪称神技,片中的那首歌出现两处,第一处是在舞厅的眼神是迷茫是哀求痛苦,第二处是在公园的秋千的满足和快乐,志村乔的眼神里有光,有对生命的渴望!影片结局实在讽刺,职员们喊着要尽全力,第二天照样回归碌碌无为的日常。如果我的生命行将结束了,我会活得更有意义吗?影片最后已告诉了我答案

佳句不断,一开始医院诊断部分的妙语连珠,在市政厅各个部门来回推诿的精准剪辑,出门夜游时对于“木乃伊”这一种状态的精准把控以及在Happy birthday歌声中的新生,但是这些佳句并没有组合出一个成形连续的佳章,每一段都可以变得更加精简。志村乔这样“僵”的表演状态确实是正确的,毕竟他的角色在前半段确实是一个“木乃伊”,而在第一次夜游的表演状态甚至能在后来的塔蒂的于洛叔叔中看到类似的影子。用他人回忆去拼凑起公园修建的状态确实是一个有趣的结构处理(事实上,也算是2年前罗生门的行活)但是这一部分来得过于简明直白反而没了罗生门的暧昧感并且忽略了记忆本身模糊而不可靠的特性,在大家各抒己见的20分钟甚至可以说是处于失控的状态,最终成了直球的废笔。(不过美国人真的好爱黑泽明哦,200人的厅居然几乎坐满了)

人要带着欲望而活啊,无论是什么。一段将死的救赎之路,我们会用一辈子去追寻生命的答案,但对满满宇宙的一粒尘土来说,怎么都显得微不足道,可是要很用力很用力的去浪漫。总得留下些什么才能消失。岳父与作家将女人视作装载欲望的容器,黑泽明也选择了年轻的女孩来唤醒渡边对生的追求。想要做一件事情竭尽全力了就这么都不会晚,最让人后悔的是犹豫不决的过程。有人用了三十年,有人用了一辈子,有人用了一年半,坚定而决绝是多么的真诚与珍贵。市政厅包含了导演对政府的评价态度,也是社会的浓缩,不当出头鸟就万事大吉。最后的葬礼和罗生门很像,我们都是有多个快面组成的,面对不同的人我们展示我们表演(所以我觉得伪装这个词挺操蛋的)然后在最后通过只言片语组成了一个残缺不全的人。所以在我是生的时候还是自己掌握话语权留下些代表我的东西吧。

果然大师之作,不论是技术上还是内涵上都令人有一种敬佩的感觉。影片中途叙事视角的转变,最后以参加葬礼的人对渡边课长最后时光里为公园的奔走的碎片回忆让这个人物圆满,全知视角提前交代结局让观众更多关注人物逐渐圆满的过程,许多特写镜头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内涵上,一个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的人开始探寻生活的意义,最终为了这个意义改变了半生的生活方式与态度,这样的人令人从心里就感到敬佩与感动,能有这种对人生的追求也实属不易,就像每个人都想在死之前活出生命的意义,寻找“生之欲”,实施又是一件难事,就如同酒后一个个发誓改变的渡边的同事,酒醒之后还是像以前一样浑浑噩噩。由此也能看出,这种“假装式忙碌”以及“互相踢皮球”,真的是对生命的浪费与亵渎,这也是不论古今中外都存在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希望自己对生活的领悟早些到来吧

获得奖项

  • 第1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1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Foreign Actor
  • 第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Special Prize of the Senate of Berlin
  • 第26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第26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获奖: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