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车谋杀案(2010)

Poirot: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UP:2022-01-31

东方快车谋杀案

评分:8.1 导演:菲利普·马丁 编剧:阿加莎·克里斯蒂 / 斯图尔特·哈考特
主演:大卫·苏切 / 艾琳·阿特金斯 / 杰西卡·查斯坦 / 玛丽-乔西·克罗兹 / 大卫·莫瑞瑟 / 芭芭拉·赫希 / 苏珊娜·洛塔尔 / 德尼·梅诺谢 / 塞尔奇·哈赛纳维奇 / 托比·琼斯 / 萨缪尔·韦斯特 / 休·博纳维尔 / 布莱恩·J·史密斯
类型:剧情 / 悬疑 / 犯罪
片长:93分钟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大侦探波罗系列之东方快车谋杀案2010 / Agatha Christie's Poirot: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上映:2010-07-11(美国)
IMDb:tt1554113

东方快车谋杀案简介

本片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小说。
  Poirot(大卫·苏切特 David Suchet 饰)到访伊斯坦布尔之际,替英国军方解决了一起复杂的案件。在返回伦敦的途中,他遇到了老友国际客车公司的董事Bouc先生,他为Poirot在最后一刻订到了东方快车的车票。在列车上,Poirot遇到美国富商Samuel,他告诉Poirot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愿意支付重金让他保护自己,但却遭到了Poirot的拒绝。第二天清晨醒来之际,Poirot发现列车受困于暴风雪中而Samuel已被人谋杀在包厢里。在Bouc先生和Constantine医生的协助下,开始对凶案展开调查,他是否能顺利解开这桩扑朔迷离的惊天大案呢?

简评

镜头和画面真的没有17版的看起来让人养眼,有着不是2010年而是1970年的感觉。这当然不是关键,关键是波洛变成了一个严格伸张正义的道德警察,气死我了,他那双眼睛我感觉比雷切特的更加像是一个恶人,原著里那种幽默感,为人圆滑和一种老头子的骄傲感感觉彻底变味了!!!更关键的是剧情的改动,原著是循序渐进的引导读者发现异常,欺骗读者的同时指引着读者一起揭示迷局,电影有了一定的细节改变,而这些细节让我很愤怒!波洛一上火车就招到了乘客们突兀的排斥,这可不是原著里有表达的,全篇氛围过于沉重和阴暗,明显身处陷阱的感觉,但是我看小说看到的更是一种幽默感。

前面审讯推理部分没有74版细致,不过,补全了许多小细节,比如波洛是通过女仆对要求欧芹的火候时间开始怀疑她是厨师而非普通女仆,讲那件列车员衣服放在声称看见那个“列车员”的女仆箱中,这些小细节都是74版没有挑明的,看10版会更捋清思路,尤其是David这版的结尾是颠覆了阿婆原著与74版,把一个“留白”版的波洛选择沉默让布克决定两种解释创新性的变为波洛主动与警察只讲一部分,而这种改变的前提是波洛目睹中尉自杀和被石头砸死的女人两件事,以及全片最高能的车厢辩论那场戏,这样的铺垫使得波洛的选择变得“可以理解和接受”而并非17版的直给让人直呼气死阿婆的操作,尤其配合结尾David的神演技,雪中独行眼眶含泪,更表明了他的纠结,有了这些铺垫波洛更立体,尤其我本人最喜欢的就是David演波洛!

电影前期的铺垫和故事节奏没有1974年那一部好,这也主要是叙事结构不大一样,有一些主要的情节交代的不是很清楚。这一部的波洛和1974年电影中的那一个人物性格有一丝不同,虽说最后的结局是一样的,没看过小说原著,不知道到底是哪个更符合小说情节。但1974年的那一个多了一丝感性,而这一部多了一丝理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索和理解,不同的角度,就会构造不同的性格。整体来说还行吧。

趁热打铁看2010年电视电影版的东方快车。电影主题紧扣正义的认知,就像一道随时待命的法哲学考试题。康德关于头顶星空和内心道德法庭,就是影片中上帝和法律的审判,如果上帝可以无条件宽恕罪人,法律又不能伸张正义(“结果正义而非程序正义”),私刑的救济,纯粹道德的审判,是否是公正必然的?Poirot所坚信的宗教和法律崩塌后,自己也不得不成为罪人的身份。情节遵循原著(新版将两个角色合二为一,还新增了一歌角色),推理严丝合缝,人物表现上佳。

看这一版时注意到了多次在电影中出现的带着耶稣像的天主教十字架,尤其是在片尾波洛攥着十字架在大雪中边走边哭泣的画面。想起了片中一位为耶稣布道的女士的话,才发觉本片不仅仅有对于正义的不同执行方式的矛盾,还有对于宗教的冲突。波洛在最后不仅是因为他不得不在此背弃自己一直以来所坚持的法律,还对于自己所信奉的宗教有所违背。 如果我只能到前面一半的话只能打四星,当认识到后面的虽然我并不想去理解的一部分时,客观点还是能达到五分的。

这绝对不是最符合原著的一版,但确是我最喜欢的一版。在简化和压缩了推理过程之后,一个半小时的剧集内融入了宗教、法律和人性的博弈,比原著甚至要更为深刻一些。现代化摄影和紧张压抑配乐的加持,毫无疑问看出来了制作团队的用心。不仅是大卫苏彻,所有演员的表演和台词都投入了绝佳的感情。抛弃推理而重人性,这一点改编让这一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别与74年版,又胜于74年版。

很赞,虽然没看过原著,但是这一集演员的诠释真的非常到位,看过原著的朋友也说还原得很好。这一集的重点感觉不是在破案,而是在探讨什么是公正与正义(justice),前面用了三个点去塑造Poirot对justice的定义,也就是遵循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定和法律,任何违背它们的都是unjust,uncivil的,那个士兵的自杀,他对当地居民砸死偷情女人的看法,以及后来对众人设计杀死罪大恶极死者的抨击。但最后他改变了自己想法,帮众人掩盖了复仇,自己也因放弃心中的justice而落泪。片中有很多细节上的伏笔能引出最后的案情答案,所有演员的戏份又有张力又收敛,能想到原著肯定也特别赞,跟福尔摩斯的酷炫不同,Poirot更显真实,不仅有侦探小说的推理,还有对人性的思考。有时间会把其他故事也看了。

和十二怒汉很像的剧情,陪审团最终并非依据是否有罪作出判决,审判离开法律便了无公正,结果离开公义便了无意义,这是前提,但波洛作为私家侦探,他不是执法人员,他的正义在哪?我觉得这点人设就很矛盾,如果遵循法律,他一开始面对的众人裁决为什么无动于衷,如果遵循内心,为什么对公义又有纠结。影片的氛围营造得真的很棒,取景我起码相信真的在列车里面拍的。剧情走到最后,与其说是悬疑,更像是在剖解人性,总得来说,我个人不太喜欢这样的表里不一。

看剧版时觉得钱德勒的评价有点道理:东方快车一案的情节设置由太多巧合构成,让一些不可能成为罪犯的人被迫犯了罪,确实缺乏一点合理性。但此案的妙处在于谋杀仪式的美感,如能展示好这一点就足以瑕不掩瑜。剧版开篇即讨论宗教命题,后半段则充分渲染人物冲突和谋杀场面的戏剧感,进一步强化了波洛陷入的伦理困境,也使得最后的雪地场景具有强烈的悲剧美感。我非常认同这样的处理。

我先看了1974电影版本,然后才看了这一版本,这是大侦探波罗系列剧第十二季第四集的内容。我给了1974电影版3颗星,这一版本比那一版本多一颗星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我就喜欢大卫苏切特表演的波罗,沉稳淡定,1974版本暴躁、聒噪、话多,不喜欢那个版本表现出来的波罗形象。第二个原因,1974版本中的波罗没有经历任何内心的挣扎,直接就跟那些凶手说我不会揭发你们,最后镜头是大家一起喝酒、皆大欢喜,我觉得这根本就不是我心中的波罗,波罗应该坚持真相的;但是这一版本的波罗不一样,他非常想要坚持真相,还斥责了所有凶手,最后经过内心很长时间的挣扎才没有揭发真相,结局的镜头十二个凶手站在雪地里看着波罗,波罗蹒跚前行,脸上的表情让人心疼,他违背了自己坚持真相的原则,主要也是因为被杀的那个人太可恶了。

可作为(十二怒汉)的思考延展其实,总处在观察视角的波洛,既俯瞰众生,又审视众生,是清醒,可能也是一种傲慢;在阿婆的众多悬疑案件当中(东方快车)的议题始终是里程碑式的;当正义无法被伸张,以暴制暴的私人处决是否是另一种罪恶?脱离了理性的人类不正是不再相信上帝和真理而沦为野兽?这一集的波洛太让人心痛,审视让他与众人保有安全距离,却也同样让他深陷人性的痛苦泥沼,越到季终越落寞的波洛,注定孤独的波洛。

第三遍看锵锵天下行的第一集,提到阿加莎的这部小说,于是来看这部电影。难能可贵处是没有为了制造悬疑而刻意冗长。道理大家都懂,只不过有的人就这短暂的一生,需要亲眼看见正义的道来。有的人比如波洛,可以说服自己着眼于宏观的正义,即文明。前者也无可指责。也带给波洛内心的纠结,最后他不停的摩挲串珠(好像是),那种违背了自己原则的煎熬感,前功尽弃的遗憾,都在演员的微表情里了。波洛演员的眼镜好像千叶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