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的滋味(1997)

طعم گیلاسUP:2021-12-17

《樱桃的滋味》( طعم گيلاس)是伊朗导演阿巴斯·奇亚罗斯塔米所执导的电影,于1997年坎城影展首映,并获得金棕榈奖。1998年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樱桃的滋味

评分:8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编剧: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主演:赫玛永·厄沙迪 / 阿卜杜拉曼·巴赫里 / 阿夫欣·呼罗希德·巴赫蒂亚里 / 沙珐·阿里·莫拉迪 / 米尔·霍森·努里
类型:剧情
片长:95 分钟地区:法国 / 伊朗
语言:波斯语
影片别名:樱桃之味 / Taste of Cherry / Ta'm e guilass
上映:1997-05-16(戛纳电影节)
IMDb:tt0120265

樱桃的滋味简介

巴迪(Homayoun Ershadi 饰)驾驶着自己的汽车,在遍布工地的郊外漫无目的的行驶,他搭载了一名入伍不久的新兵,和他讲述当年从军的经历,而后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出钱要新兵掩埋自己自杀后的尸体,新兵惊慌失措,跑掉了。巴迪继续寻找埋尸人,可工地上的流浪汉、神学院的学生,全部拒绝了他的请求。一位在博物馆工作的老人巴格里(Abdolrahman Bagheri 饰)登上了巴迪的车,巴格里曾经自杀,但最终为樱桃的甜美滋味所挽留,巴格里为了治疗儿子的病,应承下了巴迪的请托。巴迪在博物馆外踯躅,心中似乎产生了动摇……
  本片获1997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998年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第5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简评

“你难道要放弃品尝樱桃的滋味吗?”这句话之后,画面首次出现穿着红衣的母女,暗示着巴蒂可能轻生的原因来自于家庭。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巴蒂无数次折返,明明可以一股脑冲向悬崖,却陷入泥沟需要农民的帮助,也可一股脑跳下挖掘机里的坑,但却被人支走,他并不想死,他只是在犹豫。青年军人,中年神父以及老年教授都对他进行开导,暗示着人一生的旅程,可身为库尔德士兵的青年,因为国家尚未强大的隐喻无法给予巴蒂帮主,落荒而逃,而神父的思想与巴蒂背道而驰,教授的话确实触动到了他,青年代表军力,中年代表宗教,而老年则是文化,加上中产阶级的巴蒂四个人成为一定意义上的伊斯兰国家,而巴蒂踌躇状态则暗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遭遇困局的伊朗。我们无法选择出生和父母,但我们可以选择死亡,我们拥有生命的选择权,拥有品尝樱桃的滋味的权力。

影片的叙事过于平淡,甚至可以说是无聊,无聊到让人昏昏欲睡,根本没心情去思考影片的内涵。剧情也很简单:一个叫巴迪的男人想要自杀,不断的在路上找可以埋葬他的人,他每次都先和这个人聊一些琐屑的话题,侧面说明他想要这个人可以拯救他。到影片结束,共有三个人接受了委托。第一个小兵对于他自杀表现出不解和恐惧,最终落荒而逃;第二个神学院学生是谴责,认为他这是违背神的旨意,是有罪的;第三个老教授尊重他的行为,但劝导他要改变自己的想法。生活的滋味就像樱桃的滋味,普通却甜美。每个人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此时不一定是生活出了问题,也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如果能改变想法,发现生活的美丽,一切都会解决。不要轻易自杀,放弃品尝樱桃滋味的机会。影片将山坡上暖色调的景色拍摄得十分美丽,侧面烘托出生活的美好,不应轻言放弃。

看到一半的时候想会不会是男主随便找了一段路、随机找了几个人搭车拍的…毕竟有这样metafiction的结尾,什么事干不出来??有一些很阿巴斯的镜头和设定,比如开车对话,比如对话时倾向于只拍一人的脸,这个人多数情况下是说话人,也有时候不是,真正说话的人只能听见其声。这些镜头蛮小津风的,在《合法副本》里也很经典。还有《如沐爱河》里的绕圈镜头,一些看似很有说服力的类比(挖坑之前不会打听具体工作,所以也不要打听男主交代的事。《合法副本》里也有这种神类比,结婚纪念日丈夫因疲劳睡着和妻子开车因疲劳睡着),这些类比总能置对方于无话可说的尴尬处境,反驳也无济于事,还有可能让局面因过多的解释更加尴尬。

喜欢,一部秋天的、黄昏的、金色沙漠中的、暖光光晕下的电影。“夕阳真好看,再见了夕阳。”阿巴斯的故事都好微小好简单,又是辽阔和悠长的,情节走向几乎全和我预想的不同,车陷落后众人上来的齐推场景让我非常感动。明明是非常陌生的地方和景观,却许多地方看到虚拟的乡愁,黄土和日光的颜色和质地,房子素朴得几乎丑陋,还有那汪水池的倒影和夜晚透着许多摇曳的影子的窗口,都似乎见过。他好喜欢拍开车的场景啊,车窗外景色的变更总让我眩晕。题外话,虽然在这部电影中不构成重要的元素,但不由自主地去看伊朗女性的生活状态,看到亮着脸庞的女孩买博物馆门票的女孩会觉得些许安慰的。(igc 百丽宫)

在阿巴斯影展看这部,大屏加上一直旋转的开车镜头让人眩晕,仿佛我也在黄土地上反复打转,既晕车也昏昏欲睡。叫巴迪的中年男人开着车想找人帮他个忙,给想自杀的自己盖上二十铲土,他见到拾荒者、士兵、阿富汗的门卫和神学院学生,他们都拒绝了他。最后是一个老人,他答应了,在车上他说,“我曾有自杀的念头,但无论如何都不能把绳子挂上桑葚树,最后我爬上树,尝到桑葚的滋味,又摇了果子给树下路过的小孩。你尝过樱桃的滋味吗?你曾见过满月又曾见过星星吗?”他还说了一个“手指痛的指哪都痛”的寓言。夜晚巴迪躺在土里时,见到阴云层中的满月,或许也回想自己尝过的樱桃,也许人生就只需要这样一点滋味便可继续撑下去。看完后我在影院外面的公园晒太阳,然后吃掉一份蜜瓜,微弱的冬日太阳照射着我,我像发霉的地毯散发一点热气,但蜜瓜的滋味很甜。

在雷雨夜,看到主人公巴迪坐在高原上观望夜景,感觉特别应景。这是一种现实和虚构的融合。结尾处直接呈现阿巴斯的拍摄过程,这也是一种虚实结合。一个不知身份和经历的中年男人,在车中和三个人谈自己的自杀交易,三个人分别代表着当时伊朗的三个经受战争的民族。宗教哲学和政治纠葛不清,佩服这样的主题。但结尾突然跳脱剧情之举令我瞠目结舌。我的理解是,巴迪之死是一种虚构,阿巴斯要呈现的是虚构背后的现实,临死前的樱桃之味,正是残酷现实中的一点诗意和美好。在伊朗无尽的黄沙中,这片土地的未来将走向何处?答案可能就在那士兵表演之后的笑容中,就在雷雨过后的成荫绿树中,就在暴露在我们眼前的摄影机镜头中。

一切美好的事物来自泥土,一切美好的事物也归于泥土。一心求死的男主,却在寻找介错之人上四处碰壁,他信仰的神赐予了生命,却没有在合适的时间取走生命,生与死对于这个困顿中的男人都是一种奢望。镜头的重复、构图的重复、意向的重复,“重复”的手法特征依旧显著,较之《何处》三部曲,《樱桃》在叙事上更偏重于“理”,而弱于“形”,与拾荒者、士兵、神学学生、解剖教师的对谈,以不同信仰、种族的视角拆解生存与死亡之于个体的含义。烟尘与黄沙之中,是人生的徘徊,不断坠落的砂砾与泥土,亦无法埋葬现实的痛苦。同情或理解均无法体会伤痛。深夜,风雨欲来,标记着死亡的樱桃树随风摇曳,沙沙声响。片尾惊喜的再次打破第四面墙,樱桃的滋味,仁者见仁,之于我,则是“自我变革,方能绝处逢生。”

阿巴斯第二部,觉得比《橄榄球下的情人》好。前几十分钟差点睡着,从神学院学生开始渐入佳境。人物设计是递进式的,漫天的尘土,成群的乌鸦,在水泥厂闭目而坐的男人,没人能理解人物内心所蕴藏的巨大绝望。车窗外的喧嚣声会真实的打断人物的交谈。至于评论说的真正想死的人不会因为樱桃的滋味而活下来,可能理解上有偏颇,樱桃、桑葚只不过是一个意象、一个象征。老者不会是真得因为桑葚的滋味而放弃自杀,只是当他坐在桑葚树上的时候,他看到了以前从没看到的景色和角度,那是人物醒悟的结果,是那一刻他决定活下来,做出改变。唯一的瑕疵就是第二次去找老者,将话说的太透,减弱了留白的魅力。最近经历了很多,这个契机看了这部影片,可以说是一种缘分。也希望在你绝望时会有一个人对你说,我知道一条路,它比较长,不过风景很美。

车窗=画框、多次以主人公的视角模拟摄影机所看到的事物--黄土扬尘令人对这世界丝毫没有喜悦眷恋的感觉、无序破败的土地、处处充满着孤独寻找工作的底层劳动者、以及为了躲避灾难来到伊朗的不同种族人群。影片依旧在“寻找”,这次他寻找的是什么?是那个可以协助他自杀的人吗?不,我觉得是他在寻找留在世界上的意义,最后手持摄影类似间离效果的那一幕下绿草遍及田野,导演演员有说有笑,生活依旧欢乐。黄土中蜿蜒迂回的道路,跟随着汽车的流动,几次重复循环的在走这条路,好像无法通向天国的路,又好像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路。求助的三个不同年龄经历的人,年少的小伙对此表示的怯懦、神学院的学生对此的谨慎、最后年老的人以过来人的角度对他的劝说,以桑椹的美味,用言语去抚慰他的心灵,去尽力去唤起这位不知原因对生存丧失信心的“年轻人”。

打破虚实的间隔,人物的眼睛成了镜头让人对主角产生极大的共情,而结尾的花絮又让整部电硬虚假无比,值得令人玩味,电影实际讲的不是一个自杀的故事,或者说巴蒂并没坚定的选择自杀,扭曲的山路,和错误一次又一次的机会都暗示了他心中的困顿与犹豫,而是讨论的,我们是否有生命的选择权,正如阿巴斯在工作坊时提起过,“一个人的一生,无法选择出生,无法选择父母,唯独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就是选择死亡,导演没有揭露他为什么选择轻生,给予了他极大的尊重,车中的四个人物涵盖了人的一生,少年的困苦,青年的执着,中年的迷茫,老年的醒悟,阿巴斯的结尾更是从不落入俗套,即给了生的希望,又给了死的决心,是死是活都由观众给予,在阿巴斯这,电影是半成品,能填补更一半的,是观众自身的经历。

总是无法理性的看待阿巴斯,这部电影影像很单调,乏味,可却总有一个想幽灵一样的手腕,紧紧地扼着我。缓慢的镜头下,讲述的是一个追寻死亡的故事,没有前后因果,没有始作俑者,但是在漫天的黄沙中,我们看到了情绪:反复、压抑、受挫、无奈…还有从来没显露出来为何自杀的原因。在狭窄的汽车里,男主透过车窗在挑选自己生命的终结者,摄影机总是会将镜头放在男主那看不到情感波动的脸上,车窗外是什么,或许与死亡的绝望相比已经不重要了……直到最后,落日余晖,鲜花情侣,老人的话,生命的力量是在镜头看不到的地方重新复燃,当然,谁都看不到,可阿巴斯还是让一切转变的是多么可信。樱桃的滋味,鲜嫩多汁、酸甜可口,果肉在口腔里融化,缓缓吞下,回甘香甜可口,这就是生命的滋味。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在伊朗哲学与宗教——180729 三次打开,中途还睡着了。比起随风而逝,这部可以说没有理解难度,只有耐心程度。士兵,神学学生都不能动摇他,真正让他产生一丝求生欲望的,反而是有着同样经历而现在从事自然博物馆标本解剖的平凡老头子。不知是不是翻译问题,如果不是,名称叫樱桃的滋味,而老头子说的却是桑葚。那么,是否可理解成桑葚是老头子转变对这世界看法的滋味,从未出现过的樱桃,是开放式结局后导演给主人公的“桑葚”,而最后的月在乌云中穿行,则是观众需要自己去探寻和等待的“桑葚”。……仅从乐观的一方面理解。另外,如果从悲观的角度,严重感受到,在这世间,无人掩埋尸体的孤独,恰如现代社会的薅羊毛裂变活动…再说一句,阿巴斯镜头下的伊朗太美了,我要生活在这些美丽的山与树中,就天天看书放羊 …

获得奖项

  • 第49届戛纳电影节
    第49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
  • 第50届戛纳电影节
    第50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
  • 第63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63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樱桃的滋味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