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底出击(1981)
Das BootUP:2021-10-14
从海底出击(Das Boot),德国导演沃尔夫冈·彼得森的第一部成名作。全片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在大西洋海域对英国、美国舰队发动的U艇海战;拍摄经费是德国电影拍摄历史前三名,显见德国人对此部电影之重视;迥异于一般剧情片,对德军著名的「潜艇部队」以「纪录片」形式作巨细无遗拍摄呈现,对一般观众而言会嫌枯燥略闷,但对「军事迷」族群观众会感到喜悦。
从海底出击简介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发明了一艘出没无踪的潜艇,在海战中无往不利。一次,这艘潜水艇奉命出击,执行对英国船队的袭击任务,当他们完成任务返航途中,却遭遇上前所未见的危机。潜在的重重危机随时威胁着舰艇上官兵的生命安全,这个貌似强大而冷冰冰的庞然大物完全不能自保,一切 只能听天由命......
影片改编自战地记者布克海姆的畅销自传,荣获1982年第54届奥斯卡金奖六项提名。 沃尔夫冈·彼得森成为第一位凭着德语电影获得最佳导演提名的人。
第5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沃尔夫冈·彼德森 第5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沃尔夫冈·彼德森 第5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提名)约斯特·瓦卡诺
获得奖项
- 第55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摄影 / 最佳音响 / 最佳剪辑 / 最佳音效剪辑 - 第39届金球奖
提名:Best Foreign Film - 第3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第35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 第32届德国电影奖
获奖:Film Award in Silver —— Outstanding Feature Film (Bester Spielfilm) / 最佳音效 - 第6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提名: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简评
整部影片九成时间都在拍艇内的场景,能有这样的效果,非常惊人。杂乱,逼仄,肮脏油腻,镜头看似纪实手法,其实暗藏玄机,分镜头体现艇内的工作流程和备战状态,总镜头体现艇内一心和紧张的时刻,隔着屏幕我能感受到这甚至惊悚的感觉。记者说,他们给我们洗脑,用独立,自豪,没有遗憾的牺牲诱惑我们,然而在生死关头,只有恐惧。我在想,我们的战士呢,他们冲锋陷阵的时候,是否心中只有热血,我想是的,一个是侵略,一个是保卫国家人民,这有根本的区别。艇长像一个和海浪对抗的渔夫,带着水手一起搏斗。后半段几乎处于一直揪心的状态。他们和u97号没有沉在海底,却死在了凯旋归来的港口。艇长和潜艇人在艇在的精神贯穿始终,最后和潜艇一起走了。他们最终回到了家,死在了出发的那个港口。导演把最大的刀放在结尾,真的太歹毒了。
电影拍摄时制作了1:1的外部艇壳和内部模型,演员靠自身还原出惨白肤色和杂长胡须,演职人员日常动作训练有素自如穿梭于潜艇之内......细节致胜,精益求精的电影态度使《从海底出击》216分钟的导演剪辑版毫无冗长之感,通过一艘潜艇险象环生的出海任务为我们揭开了二战德国潜艇的神秘面纱,借随军记者之眼看到了舱内鲜活的军人群像以及战争背后的人性,从海底出击沉没于海底,电影中的战争既不伟大也不光荣,抹去个人英雄主义,残酷与求生的窒息呈现,让其不同于一般的战争片,成为历史上最真实的潜艇电影。
能在四十年前拍出这样的效果实属厉害,不愧至今仍为德国高成本电影的前三,没有过多的特效来进行视觉冲击,着重刻画在潜艇里的绝望、压抑与窒息的气氛,特别是英军驱逐舰主动声呐探测德军潜艇时和穿过直布罗陀海峡掉深那部分,看的人屏气凝神。对这种以德国视角讲述的也较喜欢,潜艇上的他们也有人性和军人的品行,但是立场不同,我们无法认同。最后战败国不能宣扬胜利,所以结局也能理解,看完不得不感叹德国在二战时的工业制造是真的领先。看的三个半小时的,希望能再看一遍近六小时版本的!
沃尔夫冈彼得森一鸣惊人,没想到出场即是高峰,《从海底出击》是最佳的潜艇片或者说最佳的战争片。”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战争带给普通人的永远是灾难,不管是哪一方,最大的奇迹就是侥幸躲过炮弹的轰击。漫长的三个半小时,跟随着潜艇里的成员在狭小的潜艇舱内从一次次危机中生还,没想到在靠岸的时候全军覆没。每一次危机到来的时候,几个演员的喘气声、目瞪口呆和颤抖的表演都不禁让人觉得自己就在潜艇中和他们一起等待奇迹,静默的时刻正好是最焦急的时刻。没有比给人希望然后让他们绝望更可悲的了,舰长吐血坚持到看着潜艇沉没这个镜头太戳我泪点了。
可能是影史上最佳潜艇电影,三个半小时导演剪辑版仍是如此震撼。如此逼仄的空间,直接呈现船员极度紧张的压迫感,拍出了最写实的海底潜水艇大战,营造了令人极度窒息的幽闭恐惧感。没有爱国主义的说教,在最真实的人性和尊严面前,一个挑起战争的民族主义是令人质疑的。结尾舰长拼死守护的潜艇在英军轰炸下缓缓下沉,又是颇具反思性:他们心之所向的对领袖英雄主义一般的忠诚带来的彻底的幻灭。我对导演和摄影多机位晃动的写实摄镜,以及演员们的现场表现佩服得五体投地。
尽管战争电影很多,致力于呈现激烈海战的电影亦为数不少,但是类似《从海底出击》这般聚焦潜艇生活的电影却是百里挑一,世所罕见。题材的先天优势,外加写实主义的视觉风格,让我们这些远离战火的现代观众在209分钟的时间内跟随那些潜艇船员们亲身体验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而又险象环生的危急时刻。然而,只要战争尚未结束,那些死里逃生的欢愉瞬间就只能是假象,而且永远那么短暂。没有民族主义的狂热论调,没有英雄主义的慷慨颂歌,活下来,好好活下来才是战争最为真实的人性底色。
《从海底出击》,被太多人认为是最优秀的潜艇片、最优秀的海战片,乃至最优秀的战争片。小学时便有所耳闻,这么多年一直如雷贯耳,然而,它高的离谱的评分以及声誉总让我觉得是过誉,遂一直回避,直到今晚,随后被彻被征服。详实的考据与还原、高超的剪辑、精巧的剧本、完美的演技,以及最重要的:极其浓郁的氛围感。除了强行反战而略显生硬的蛇尾,这是一部近乎完美的电影。在观至40钟时我便已确定这是一部足以被称作经典的电影,也无需我再多言,这部38年前的电影所达到的高度至今也未曾被超越乃至逼近,而我真的怀疑,它是否在将来有被超越的可能性。真是奇迹一般的电影~
6集剧版,制造精良的U艇、强悍的体能、不屈不服输的意志、高度协作的团结、工程技能在线的艇员、冷静理智的指挥,那个时代能有这些算得上是作战顶配了,缺一不可,逼仄的空间,压抑疯狂濒临崩溃的情绪,不断来袭的劫难,唏嘘的结局,紧凑的剧情发展,一口气看下来它的确名副其实的神作。不过是真的意难平,二副、约翰、艇长死了(可能没有),就快摆脱海下的一切了,能回家过节了,但还是难逃一劫,就在港口被飞机炸沉了,有的人死了。最经典的潜艇片,经典的配乐、刻画、演技,这么多年来都无法撼动的神作,新作是在致敬,但完全缺少它的精髓。潜艇是海下作战的利器,但转眼也是水兵们的封死了的坟墓。
看完3个多小时的导演剪辑版,才觉得猎杀U571是过于商业渲染夸张了潜艇战斗力了。本人不是舰船军迷,看故事猎杀那个更过瘾,也很男人,人性磨难和成长都烙印深刻。本片容量更大,细节更丰富,虽不执着于群像的全景交代和肖像刻画,但3个多小时在一个封闭空间里的生活、沉浮、战斗,经历空虚、沉闷、屡次死里逃生,发射鱼雷命中商船的兴奋,看到落水者时的震撼,创造奇迹死里逃生后的感恩于忏悔,身临其境的若干经历给每个人物都赋予了灵魂,不用刻意交代背景故事线,足够还原就足够有人物的说服力。九死一生回到船坞,长吁一口气时,飞机轰炸,潜艇沉没,大部分船员阵亡。看似荒诞却直指战争内核的残酷,哪有谁鸿运高照,出来混迟早要还。早年电影叙事上很讲究情绪的酝酿的推进节奏。不像后来的电影为了爽,三分钟就高潮,十分钟就来场动作,矛盾重
很好看,虽然开头节奏有点缓慢,片长三小时,但是会通过情节和人物的铺垫慢慢抓住你的眼睛。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配音质量比较差,不过很好地展示了潜艇的作战和士兵生活,很有意思,估计国内现在都拍不出来这么硬核和机械含量颇高的电影,相反老搞一些软性的东西。机长很帅,有城府,一双忧郁的蓝色眼睛让我沉溺…剧情方面,最反转的就是最后都通过了生死海峡,都英雄归来了,然后敌机飞过来轰炸,大家一哄而散,船员死的死伤的伤,机长最后也倒下了,生死不明,一方面感到德军的滑稽,另一方面一阵唏嘘,这个结局,真是日式啊
看到的最真实的战争电影。很多高分战争电影都总无意地给观众雕琢感。这部电影就很少有这种感觉,真实感和冲击力都让剧情变得无足轻重,潜艇中的种种情绪的表达就已足够真实。等待出击的急躁、击沉货船的兴奋、面对落水敌人的复杂、困在海底的窒息。当九死一生的潜艇回到故里,士兵们刚笑着说战争结束了,空袭却来临了,潜艇也沉没了。而这戏剧性的沉没也象征着这场残酷战争的结局。 很喜欢电影里这个画面:上尉以为困在海底必死时,嘴唇颤抖地向舰长表示,真实的战争和别人给他灌输的战争思想不同,他对死亡害怕了。这个极具画面感的片段告诫我们:战争的残酷与痛苦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有体会。所以别想着战争了。
九分。情节紧凑,且合理,一方面将战争中敌我双方潜艇和货船驱逐舰之间互相追逐攻击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在刻画潜艇舰长等各种大小人物方面也入木三分,既有舰长的临危不乱沉着指挥,也不避讳个别水手在遭遇驱逐舰打击面临生死关头害怕恐惧的真实人性本能反应。而最后,历尽艰辛终于穿越直布罗陀海峡到达意大利,却被尾随而来的战机空袭,没死于海战,而在陆地上看着潜艇被炸毁沉底,也预示着邪不压正,正义的同盟军终将取得最后胜利,只可惜了德国品质优良的潜艇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