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参政论者(2015)

SuffragetteUP:2021-03-11

《妇女参政论者》(英语:Suffragette)是2015年英国历史剧情电影,由莎拉·加夫隆(英语:Sarah Gavron)导演,阿比·摩根(英语:Abi Morgan)编剧。演出阵容包括凯瑞·穆里根、海伦娜·博纳姆·卡特、布兰顿·葛利森、安-玛莉·杜芙(英语:Anne-Marie Duff)、本·威士肖和梅丽尔·斯特里普。

妇女参政论者

评分:8.4 导演:莎拉·加芙隆 编剧:艾比·摩根
主演:凯瑞·穆里根 / 海伦娜·伯翰·卡特 / 布莱丹·格里森 / 安-玛莉·杜芙 / 本·卫肖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萝玛拉·嘉瑞 / 杰夫·贝尔 / 萨缪尔·韦斯特 / 摩根·华金斯 / 娜塔莉·普莱斯 / 玛瑞沃拉·嘉沃斯卡 / 理查德·班克斯 / 李·尼古拉斯·哈里斯 / 亚当·那加提斯
类型:剧情 / 传记 / 历史
片长:106分钟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女权之声(港) / 女权之声:无惧年代(台) / 妇女参政 / The Fury
上映:2015-09-04(特柳赖德电影节)
IMDb:tt3077214

剧情

1912年,莫德·瓦斯(凯瑞·穆里根 饰)是一名24岁的洗衣女工。一天在运送包裹时,她碰上了妇女参政论者发起的一场砸碎玻璃窗的暴乱,其间认出她的同事之一维奥莱特·穆勒(安-马莉·杜芙(英语:Anne-Marie Duff)饰)。后来,国会议员的妻子爱丽丝·霍顿(萝玛拉·嘉瑞(英语:Romola Garai))发动洗衣店女工去议会畅所欲言,为确保投票权而作证词。维奥莱特本来要去作证,却被她那残暴的丈夫殴打,之后莫德成为了证人。穆德的证词让她充满热情,打算跟维奥莱特和其他女性去看看女性是否能获得投票权。当她得知议员们并没有打算给她们投票时,警察出动并镇压了与会的女性。穆德因与大部队齐驱并进而被逮捕关押一个星期。在监狱里,她遇见艾米琳·潘克斯特的得力助手埃米莉·戴维森。

刑满释放回到家,穆德被邻居和同事冷眼相待。她向丈夫桑尼承诺会远离妇女参政运动。然而,莫德被邀请去一场秘密集会中听潘克斯特(梅丽尔·斯特里普 饰)演讲。在那里,她与潘克斯特交流了一小会,之后因被警察推倒在她家门前再次遭到逮捕。之后一次回家,她丈夫直接把她仍在大街上。穆德坚持要看儿子一眼,但被丈夫阻止。之后穆德进行参与斗争,她的画像被印在妇女参政论者的报纸。穆德之后被开除,她一怒之下抓起一个烫斗烫伤她男老板的手(他在几年间性侵了她和洗衣房的其他女工)。警察被叫来,督察斯蒂德(布兰顿·葛利森 饰)让她离开,但前提是把其他成员的情报告诉他,但被穆德拒绝。

桑尼继续阻止穆德看她们的儿子,指出法律规定他有权这样做。这迫使穆德对修改法律以符合妇女权更激进。最终她得知桑尼由于一直受到社会的排斥,他不再感觉有能力照顾他们的孩子。他把他们的儿子乔治给别人收养。由于没有家庭关系,穆德变得愈发激进,制造邮箱爆炸,并切断电报线。之后,她和战友们炸掉了属于国会的一座空房子。在监狱里,穆德参与绝食,导致被残酷地灌食,这甚至让斯蒂德感到触目惊心。

然而,警方开始向报社施加压力,让他们放弃报道。妇女参政论者认为必须要发动更加剧烈的活动,以引起人们注意她们的目的。妇女们决定参加埃普瑟姆德比,届时英王乔治五世将出席赛事。到时她们站在镜头前,打出妇女参政运动的标语。当她们被挡在国王所在区域的外面时,艾米莉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执行计划。尽管比赛异常激烈,艾米莉还是奋不顾身地冲入赛道,最终被马蹄踩死,这一幕被穆德亲眼目睹。后来穆德加入她的送葬队伍。影片结尾的滚动字幕透露英国妇女权利于1928年得到承认,之后还展示了其他国家妇女获得权利的日子。

演员

  • 凯瑞·穆里根 饰 穆德·瓦斯(Maud Watts
  • 海伦娜·博纳姆·卡特 饰 伊迪丝·艾琳(Edith Ellyn)。艾琳本人并不真实存在,该角色受到伊迪丝·玛格丽特·加鲁德英语Edith Margaret Garrud伊迪丝·纽英语Edith New的一定灵感启发。博纳姆·卡特是时任英国首相H·H·阿斯奎斯(1908-1916年在任,即妇女参政论者活跃年代)的曾孙女。
  • 梅丽尔·斯特里普 饰 艾米琳·潘克斯特
  • 娜塔莉·普莱斯英语Natalie Press 饰 埃米莉·戴维森
  • 安-玛莉·杜芙英语Anne-Marie Duff 饰 维奥莱特·穆勒(Violet Miller
  • 蕾梦娜·葛瑞 饰 爱丽丝·霍顿(Alice Haughton
  • 本·威士肖 饰 桑尼·瓦斯(Sonny Watts
  • 布兰顿·葛利森 饰 斯蒂德(Steed
  • 塞缪尔·韦斯特英语Samuel West 饰 本尼迪克特(Benedict
  • 阿德里安·席勒英语Adrian Schiller 饰 大卫·劳合·乔治

除潘克斯特、戴维森、劳合·乔治和乔治五世外,所有角色均为虚构。

制作

开发

2011年4月,Film4 Productions、焦点影业和Ruby Films宣布正筹拍一部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妇女参政运动的历史剧情片。阿比·摩根(英语:Abi Morgan)担任编剧,莎拉·加夫隆(英语:Sarah Garvon)执导。2013年10月24日,据透露百代已取代焦点影业,英国电影协会电影基金(BFI Film Fund)为电影提供资助 。

2014年10月,相对论传媒获得影片北美独家影院发行权,而国际发行权则由百代获得。然而,2015年3月17日,在《万物理论》大获成功后,焦点影业接管电影北美发行权,他们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相对论已申请破产,所以焦点接管了美国的发行权。

选角

2013年2月24日,凯瑞·穆里根被选为主角。2013年12月20日,海伦娜·博纳姆·卡特加盟剧组。梅丽尔·斯特里普于2014年2月19日被选为英国妇女参政运动领导艾米琳·潘克斯特一角。本·威士肖和布兰顿·葛利森于2014年2月20日加盟剧组。

摄制

主体摄影(英语:Principal photography)于2014年2月24日在伦敦开始。

发行

百代于2015年10月12日在英国和爱尔兰发行本片。

2015年3月27日,相对论传媒原本打算只在美国发行电影,由于相对论申请破产,制片方已经把英国放入市场,新的发行方还不得而知。之后焦点影业于2015年3月17日经相对论从百代手中收购了电影的北美发行权,宣布影片于2015年10月23日在美国有限发行。

2015年6月,电影被宣布为伦敦影展开幕影片,于2015年10月7日欧洲首映。伦敦影展主任克莱尔·斯图尔特(Clare Stewart)表示莎拉·加夫隆的故事片是一部“紧迫且令人信服的、由英国妇女制作的、关于改变历史进程的英国妇女的电影。”2015年9月4日,影片在特柳赖德电影节(英语:Telluride Film Festival)首映。

姐妹不删剪(英语:Sisters Uncut)组织在伦敦首映礼上示威,抗议删掉家庭暴力机构的镜头。海伦娜·博纳姆-卡特称该镜头“完美。如果你有种强烈的感觉,那时你可以把不公正说出来,尝试改变事情。”凯瑞·穆里根表示抗议活动“非常棒”,但她因错过活动而伤心。

评价

票房

2016年3月7日,影片北美票房470万美元,其他地区票房2530万美元,全球总票房3000万美元,而预算为1400万美元。

专业评价

影片获得普遍积极的评价。烂番茄根据131条评论给影片72%的“新鲜度”,平均得分6.6(满分10)。网站公示指出:“《妇女参政论者》戏剧化了一个重要且至今仍满是痛楚的真实改编故事,足本的工序和诚意足以盖过其缺点。”Metacritic根据37条评论给予影片67分(满分100分),表示“普遍好评”。演员受到突出的表扬,尤其是凯瑞·穆里根和海伦娜·博纳姆·卡特。尽管梅丽尔·斯特里普的短暂亮相受到赞扬,但也有人批评她在宣传中的显著地位误导群众。

无种族反映

上映前夕,影片被指对种族麻木不仁。另外,根据美国的情况,影片的其中一场宣传活动中,四位白人女主角所穿的写着出自埃米琳·潘克斯特演讲的“宁反叛,不奴隶”(I'd rather be a rebel than a slave)字样的白色衬衫,放到现在就是种族上的不敏感。

2015年11月17日在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放映电影时,该片的编剧阿比·摩根解释称,由于英国1911年到1913年非欧洲移民水平较低,有色妇女参政论者很少,那其中有几个,如印度公主索菲亚·杜雷普·辛格(英语:Sophia Duleep Singh),是出自上层阶级的妇女,在电影背景所处的1912年伦敦时并未搬到工人阶级的圈子。影片聚焦于小型的妇女代表团体,目的是描绘当时特定的政治背景,展现失去孩子或生计的女性的情绪影响,这是权力剥夺法律所造成后果的例子。历史学家宝拉·巴特利(Paula Bartley)博士专注于历史上的女性和妇女参政运动,曾撰写埃米琳·潘克斯特的传记。她向《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证实影片对种族的描述从历史角度来看是准确的:“(1911-1913年的)英国是一个白人至上的社会,妇女参政运动可以反映这一点。”巴特利博士强调,英国妇女参政运动“跟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情况不同,因为纵使那时英国有少数族裔,公民身份的规模和问题都跟其他国家不一样。”

奖项

  • 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女配角,布兰顿·葛利森
  • 汉普顿国际电影节英语Hampton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柑橘娱乐果汁奖,莎拉·加夫隆英语Sarah Gavron
  • 好莱坞电影奖英语Hollywood Film Awards,年度女演员,凯瑞·穆里根
  • 磨坊谷电影节英语Mill Valley Film Festival,观众奖,小心缝隙奖,莎拉·加夫隆英语Sarah Gavron

摄影于2014年2月24日开始。影片是第一部获国会议员批准在国会大厦拍摄的历史电影。影片于2015年10月12日由百代电影公司在英国发行,2015年10月23日由焦点影业在美国有限上映,11月12日登陆香港,2016年1月8日登陆台湾。

简评

这部影片让我很纠结,从正义公平的角度来说,女性要求平等的权利是完全合理合法的,这绝对是正当的要求;从邪恶角度来说,男人打女人是很王八蛋的行为(作为男人我也痛恨此事),尤其是女人只是合理要求或者没有过错的时候,打女人就是极度无耻的行径,最过分的是影片里警察打女人的措施就更是混蛋透顶了;不过妇女参政论者也有极度错误的时候,那就是她们的暴力行为,先不说炸高官官邸的行动(我对此行动是否正义或邪恶还无法下结论),我只说炸邮箱的行动,这是有伤及无辜的可能性存在的,所以我是很不赞同的,这种行为也只会让普通百姓厌恶,看做是非正义的暴力行径。影片质量还可以,但并没有感动我,,删掉!

以莫德为主视角展开,从她如何成为一名妇女参政论者,以及她为此所付出的一切。记忆最深刻的有两段:一是莫德的孩子在他生日那天(乔治?)被桑尼送给别人领养,莫德把自己准备给他的小象给他,一遍一遍地说,永远不要忘记妈妈的名字,以后要来找妈妈。二是艾米丽为了让他们的女权运动被世界所知,在马场撞上国王所骑的马,世界安静了…再一次觉得女人为什么会成为男人的所有物,在女人选择反抗的时候,男人奚落,部分女人也在嘲笑!shame of u,当路过女人对莫德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实在是觉得心脏一紧、无论如何、女性都应该团结起来,尤其在现在这样的时候,为我们的权益抗争。为了让全世界看到,所以我们作为女性也应该不断地向上爬,无论以怎样的方式,拥有话语权!

故事从从1912年的伦敦讲起。莫德,4岁母亲在洗衣房受伤去世,7岁就开始为洗衣房工作,直到自己也成为母亲。一开始她那样恐惧、孱弱,当她被赶出家门的时候,婚戒刺眼(果然,几天之后她褪下了它)。当她把熨斗烫在了老板的手上,她就再也不会是原来的她了,永远都不会。她一点点变得勇敢,有力量。她的眼里依然有泪,但神气坚定。炸完首相官邸,她再也没有穿过黑色的外套,我也不要。蓝眼睛的艾米丽被马撞到的时候,我痛哭流涕(现在打字的时候依然在哭)。近期一直浮现在脑海里的一件事就是,对于我什么都没有做,感到羞耻。“导火索”来的这样晚,但终于还是来了,我知道我有权利,“可以有另一种生活方式”,“我不会背叛我自己”了,再也,不会。

情节点推进特别完整和到位,清晰和很具信服力的看见了人物的弧光,大量的手持摄影、斯坦尼康、中近特写造就的镜头的一种动荡感,加上演员极细腻的情绪表演给人的代入感很强。观影时候唯一的不适竟然是梅姨演的那个真实人物的演讲那场戏,也许是她装束的雍容感和底下女性们产生了一种很明显的阶级感,让人觉得她好像高高在上,和我们熟悉的革命演—中国近代无产阶级的和群众打成一片有些出入但很快下场戏梅姨坚定的眼神戏就还是让我消解了一些不适感,她确实给了她们力量的很大启蒙。所谓民主国家的民主制在确立之后的几百年里都只是部分男性的民主,有如此界限分明有限性的民主,以及西方国家同样根深蒂固的性别绑架、道德绑架。那么多印象中自由民主的国家女性平权也只是近几十年完成的事情。

妇女参政论者!Vote for women!!!电影的真的很好,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有了妇女的运动,才追求了男女平等。女权主义本来是很好的,但是被一些恶心的人,打着旗号说着恶心的话,违背了初衷,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从b站的弹幕就可以看出,真的傻X的人真的太多太多,抓着一点小case,拼命怼,站在上帝视角,站在道德制高点,“侃侃而谈”,满足自己那极小的烂欲,女quan师出手,见人就打。追求平权本没错,错在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做事不顾自己的言论行为,不怕美丽的女人很好,最怕总是认为自己极其美丽的女人。

一直说女性权利是女性自己争取而来的,但现在发觉这个表述实在是轻描淡写。女性权利是女性用自己的尊严与生命厮杀而来的,是一场面向男性的暴力的、惨烈的抗争———毕竟人若不遇上什么尊严、荣誉问题,总归是贱骨头,只会服从于武力,而非智力。而很明显,这场性别战斗中,女人遇上了实实在在的尊严问题,她们抛弃了怕死的本性,选择高于生死的精神价值;男人则仍保持平常状态的贱骨头,寐着,只有枪顶脑袋才能醒来,他们面对女性的崛起并未从灵魂深处感到什么尊严受损,所以万万不会用自己的性命与女权抗争。这就很清楚了,无论什么性别,都已清楚性别本身的平等是一种社会性质的真理,只是男性此时还想贪一点,垂死挣扎,多加一秒戏多挣一块钱罢了。

想多了解一些为了接近现在的平权,女性先驱者付出了什么。我很感性化,看电影全程洒泪,以下仅是个人观后感。电影对故事的主人公的表演要求要略高,可能也有我看得不够仔细的原因,觉得女主从一名普通的和所有被剥削迫害的妇女劳苦工作者一样 再到勇敢坚毅有力量的妇女参政论者的转折有点突兀。但她的两种人生,「顺从的奴隶」和「勇敢的战士」的各个状态对我来说都诠释得很好,全局我最喜欢讲那段话时给女主的镜头【永远不要低估女人所拥有的,决定我们自己是力量】每每看到所有的女性用那样的表情听着另一名勇敢的女性讲话的神情,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再就是我觉得这部电影女性群体化的镜头给的少了点,与其给好像要有点人样的男警官不如给艾米丽好吧。个人看法,夺回女性权利的运动不需要男人的理解和同情,这部电影还是拍得有点保守了。

这部电影围绕玛德·瓦茨展开,女性个体意识的觉醒和女权运动交织,讲述英国妇女争取选举权运动。片头,一些女性用石头砸橱窗,进行政治宣誓,当时我很不理解:为什么争取权利需要使用暴力手段,难道这是西方的政治文化吗?但不是这样的,在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如果不使用激烈手段,女性的声音将不被听到,甚至被掩盖。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是男性残酷、冷血、自私和暴力,父亲会抛弃孩子,男性同类会自相残杀,男性领导社会必将走向灭亡,母系社会才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最后,其实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比起见证差异化的个体觉醒,我更想看到妇女争取选举权最初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

“一千,一万,千千万万,奔涌而来”太感动了!不看这部电影我不会知道女性为了争取选举权居然付出了这么惨重的代价,做了这么多艰苦卓绝的努力。感谢电影让我了解这段历史。以前也会觉得国内的一些关于女权的讨论太过激进,有的激进到我觉得那些才是真的厌女了,比如划分婚女单女的那些。现在依然不认同一些言论,但是有激进的人才能推动社会变革吧,即使现在女权主义这么盛行,实际社会生活中见到的我觉得大部分女性并没有真正的意识觉醒,还是非常“认命”的那种,还要劝说其他人“认命”。虽然她们并无恶意,但是她们想要灌输给我的价值观真的让我不适。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别后退,别被她们同化,别和他们妥协。

18世纪的英国女性还不具有选举权,甚至连拥有自己孩子的权利都没有,将女性作为男性的所有物随意辱骂强奸在工厂屡见不鲜,女权主义者在当时被人认为是耻辱和不堪的,其中且有来自女性的攻击,这与当下我们周遭环境多么相似啊。我们又能为自身所遭受的压迫与歧视权益和正义我们又能做什么。影片用通俗的方式拍摄争取女性权益的具体过程,呈现了非常激进的革命运动,选择一个洗衣厂工人女性的视角,从无感到对自身的苦难产生自我意识再到成为坚定信念的战士,真理不是被教化出来的,影片展示了女性权益合法性的根本在于女性一直以来长期受到的压迫和苦难的事实。想要将意识形态变成社会浪潮所要付出的代价和努力绝对不是简单的,是与整个社会对话的争取而做出的牺牲,从家庭生活到整个生命的奉献。已看哭。拍的艺术性差但效果在于启发。预测短评会被审核

比起纪录片,电影虽然也反映的是一段真实历史,但它太像故事了。女性没有权利,不只是选举,她们被家暴、被侵犯、当童工、对自己的孩子毫无争取的可能、工作时间更长、报酬更低、被随便议论、首要的“是当个好母亲、好妻子”。孩子被领养那一段令人心碎,当一个母亲“没有什么可失去”的,那她就是一个战士。她的丈夫甚至不是最坏的哪一类人,只是那个时代,甚至也是这个时代的普通人。“不要说,要做”“不要指望不流血、不牺牲就得到”。一百年、几十年的变化是巨大的,我们追求的无非就是被当个人看。当男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公平”,想想自己愿不愿意每天干那么多家务、生孩子就行(阴阳怪气、自以为是的就算了);愿不愿意在职场必须“高几十分”才能勉强获取同等面试资格;更不要提更难的天花板。但还是金斯伯格那句话:不要愤怒、不要慌张,要冷静

一个很完整的故事。从莫德的好奇旁观,到巧合做了个发表,到参加活动两次被捕,到被踢出家门儿子被领养,到成为坚定的女权主义者。主角演的很好,很多次看哭,也和最近的心态有关吧,即使风平浪静时觉得恩爱,但一旦想法不一致,就会被视为耻辱,甚至送走儿子。莫德在这条道路上确实走得很孤单呀。莫德烫伤老板的咸猪手,很解恨;莫德眼睁睁的看着儿子被领养,愤怒和心痛;莫德在监狱中与律师的辩论,激动;艾米丽牺牲自己前的急促鼓点和被撞后的沉默无声,悲伤又无憾;影片和现实的转化,敬畏。我们原来以为女性争夺选举权是个文明礼貌的过程,女性提出需求,男性表示理解。原来不是这样,男性曾站在女性的对立面,压着不让女性获得权利,而女性要通过千人的血泪才能改变法律。

获得奖项

  • 第19届好莱坞电影奖
    第19届好莱坞电影奖
    获奖:最佳女主角
  • 第29届欧洲电影奖
    第29届欧洲电影奖
    获奖:最佳艺术指导
  • 第18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第18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获奖:最佳男配角
    提名:最佳女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女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