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摇晃晃的人间(2016)

Still TomorrowUP:2021-02-24

摇摇晃晃的人间

评分:8 导演:范俭 编剧:
主演:余秀华 / 周金香 / 余文海 / 尹世平
类型:纪录片 / 传记
片长:88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 湖北方言
影片别名:Still Tomorrow
上映:2017-06-26(中国大陆部分上映)
IMDb:tt6254446

摇摇晃晃的人间简介

余秀华,一个农村女性,从小患有脑瘫,在2015年成为中国最有名的诗人。她写出《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强烈的情感与欲望引人注目。20年前,余秀华的母亲将懵懂无知的她嫁给了一个比她大十几岁的陌生男人,这段形同陌路的婚姻成为她一生的疼痛和遗憾。余秀华写诗,试图与自己的命运对话,写残缺的身体,写她对真爱的渴望。随着余秀华的成名和经济上的独立,她想通过离婚来重新掌控自己的命运,结束这段没有爱的婚姻。然而她的老公强烈反对离婚,她的父母和儿子也并不支持她。更糟糕的是她的母亲被检查出患有肺癌,余秀华面对的阻力越来越大,她能实现自己的心愿吗?
  该条目为纪录长片,有别于纪录短片《一个女诗人的意外走红》,标记前请知悉!- 豆瓣电影团队

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 最佳纪录片(提名)范俭 第4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评分最高的纪录片(提名)

简评

跨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许子东在锵锵人行的解释代表了民族与性。去香港那次的采访对余秀华的评价四个字率直纯粹,觉得非常合适。对自己身上的任何标签都是错误的,脑瘫女诗人与艾米莉狄金森,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二十年的婚姻整个的缩影就是一场悲剧,彻头彻尾,名声与自由,家人的反对与丈夫的耍赖,逐渐坚定的信念到自由也只是时间早晚,这自由在身体有缺陷的条件下去争取而来尤为可贵。记忆中读过作者的诗句一点也想不起来,在纪录片上所发表出来的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感受力,那摇摇晃晃的身影在人间走动,那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坚定信念的普通女人~

看得还是挺感动的。她的孤独在她笔下成了诗。她真的好清醒,当别人在评价她、围观她时,她是知道自己的。她说她不是狄金森第二,她和狄金森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人让她做一些有关残疾人士的项目,她说我不要做那些没有实际效用的工作,要做就做真正有实际意义的事。然而她现在还没有能力,也没有契机。她非常有自己的思想,虽然是残疾人,她并没有在被人面前显得卑微。她很真率和纯粹,这是凤凰卫视的一个主持人的评价,我觉得还是挺对的。大学生问她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女人,她说她不知道,因为至今为止她不是。而且她也一直在经历失败,她是失败的。虽然我一直很不理解镜头下的人生怎么可能真实,但是这部纪录片我感觉还算真实,而且让我感动。

余秀华的才华不用说,不过利用空镜来表达诗的确有点太浅了。这部纪录片作为表现余秀华的传记片的确很成功,就如同镜头近距离特写下的她,画面故事与情节中占据主体地位的都是她,而本人的才华也并没有受到身体的限制,镜头下她的性格与才华也很好的表现了出来。用对比手法表现出余秀华在农村与都市里不同的待遇,来凸显出环境对她的限制,以及她自身的不幸福。正如片子里她写的诗与她对离婚的执着,或许这就是她追逐爱的一生吧。而导演也没有隐藏镜头下的那一丝暧昧,与她手牵手在海边,两个人关系明显超越了拍摄者与拍摄对象,男女之间的情愫明显的泄露了出来。或许也是因为导演对于她的偏爱,反而忽视了对其他人的表现。无论母亲还是前夫,在片子中明显成为了阻碍她的存在。

想到了树先生,想到了刘小样,对于那些总是格格不入的人,也许只能用“不疯魔不成活”来形容吧!片中有些近乎怼脸的拍摄让人感觉不当,余出席的一些活动和访谈,人们对她展现出的过于怜悯的眼光其实是很肤浅的,她对生活的理解和生命的态度比许多健全人还要深刻,甚至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豁然开朗。最后两个镜头蛮好,一个是她靠坐在酒店的窗前,没有面部表情的望着窗外霓虹,一个是坐在自家院子里支起的桌子前敲着电脑写着东西,不知道她向往的是哪种人生,或者说在既定的现实面前,她往后要追求哪种人生。总之很敬佩她,如果我们村有她这样的一个人,我会很愿意很愿意坐下来跟她聊聊天,哪怕她那些诗我听不懂,我也愿意去感受她对生命蓬勃向上的渴望的力量。

人物选的好掩盖了片子拍的四平八稳的问题。讲写诗成名是次要的,这只是主人公被导演发现的契机,全片主要还是抓住了婚姻的点来写。从这一段失败婚姻的呈现,可以挖掘很多。比如,残障人士被下意识地降低对婚姻的期待,成为被可怜的对象而不是对等的婚姻关系,寻求自由的女性的独立意识,离婚之后的开怀大笑和相互搀扶,以及事后回忆整段婚姻连失落的感觉都没有的悲哀。这段婚姻故事的记录,一来记录了残障人士都将面对的情感状况,二来比大喊口号的女权更呈现出来女性的悲剧性和坚强,三来即使不是残障人士,仍然为所有经历过感情的人提供一次情感关系上自省的自我审视。在失败的婚姻和对爱情与幸福的执着追求上,我们与余秀华没有任何区别。

余秀华幽默、有趣,相对独立但仍然是一位极度敏感而脆弱的人。她的灵气与才华来自于自然土地,是一种长时间孤独和风物情感蒸腾出的珠子。丝丝缕缕不决断,她是很值得尊重的人。能理解她的母亲,相较之下她的父亲是个相对开明,有意思的人,余秀华很大一部分天性自然的遗传也许可能也和父亲有关。酒桌上尹的“朋友”真是恶臭得太真实了,神态和千千万万我所见过的能了解的男人一模一样。我只能说一嘴,她不是成名了才想离婚,她是成名了才有能力离婚!此外,我觉得片子中最使我动容的一个地方,是尹和余秀华离婚之后一个喝着雪碧一个喝着美年达,他搀扶她走过一段泥泞小路的画面。感觉恨意和错位、遗憾都冰释了,仅有的牵挂和感激却苏醒过来了。整一个观感下来,其实就是概括为了:摇摇晃晃的人间。ps:范俭赢在余秀华,本身的拍摄水准和审美一般。

摄影过于专业,剧本分镜头一应俱全,这样很容易有不实感,纪录片是直接电影,但纪录片也是作者性极强的主观艺术,所以客观呈现与创作意愿拿捏不好就会失去纪录片的真实性初衷,专业的影像语言会让人有看剧情片的错觉。余秀华的个人魅力太强了,我行我素又浪漫诗意,有在香港说“我就是个荡妇你怎么着吧”的真实洒脱,也有在北京大学“你穿越大半个中国来睡我,看到你这么漂亮我是很愿意”的临场巧捷。命运给她带来了身体上的不公,婚姻更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前夫可能这辈子都不会明白离婚的最大原因是因为观念与追求的不同,这个男人绞尽脑汁能够想到的也只有人民币。爱情在二十年前不存在,二十年后也不会存在,酒馆喝酒的拍摄点明了中年男子的伪善,余秀华的身体和她的心一样干净,隐匿者被公众于世,她以疼痛取悦了世界,她应该得到爱情。

说实话,那个研讨会是真无聊且毫无必要,油腻的形式主义。小哥说得好,这个研讨会对余秀华来说根本是无效的。余秀华也说得好,狄金森是独一无二的,她也是独一无二的。获奖感言:人按自己的想法活着就是一种胜利。神医说还是孩子的她说脑瘫是因为她前世做了坏事,法院的人不理解她一个残疾人为什么要离婚。这个社会对边缘人群的偏见太大了。余秀华活给自己看除了自身经历还有一定程度上是受母亲活给别人看的影响,离个婚母亲比她还伤心。这个月回来15w 下个月回来10w!老公很快回来,拿了钱一脸喜气,脸都笑开花了,听说还给买了房。这种男人其实很好判断,愚昧和现实全写在脸上,但他们还会努力做出好人受伤的样子。 短评有人说最后拉的那把,其实那是最后的表演,得了便宜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一刻。绝绝子!她其实啥都怕,但是她还是敢去做

我觉着这无关于女权,而是有关于生而为人。这世间勇敢者有很多,但是余秀华的勇敢让人觉着那样凄凉,那样心疼,那样悲壮,那样无奈,那样不知所措。写诗对她来说不是一份理想,更没想着赖以为生,只是命运递给她的一把利刃,让她能够在不幸的遭遇中控诉。这把利刃是如此具有宿命的味道,终于有一天它熠熠生辉,寒光四射,刺入了生活的心脏,余秀华实现了自我独立,摆脱了命运的纠缠。而这个时候,她已经是不惑之年。不过,残疾的她对其他人来说只是一个标签,对她而言,物质上的满足,精神层面又如何呢?我认为会令她更加空虚,只是伤痛没有那么多了。生而为人,如此艰难,我们如无头苍蝇般处处碰壁,命运却在一旁嬉笑,出路在哪里?我们一生都在寻找。

这是一段伯牙遇钟子期的故事,只不过伯牙是范俭,钟子期是余秀华。余秀华是闪耀的火焰,擦亮夜空,洒下点点余烬,落入一捧灰里。影片是带有单一色彩的,它不出声,但默默站在强者身后。它是在讲述余秀华,大半是她破碎的婚姻。在这段婚姻里,余秀华是绝对的主导者和强者。她不幸福,所以想挣脱,但痛苦不是前夫加注的,问题出在两人间,前夫难道就快活了吗,前夫也很痛苦。余秀华懂了,他却没懂。余秀华望着他,一目了然,而他却永远也看不明白。他才是彻头彻尾的可怜人。影片之所以好看,完完全全是余秀华的个人魅力,她的真诚赤裸让分秒闪光,张口闭口都是金风玉露。实则选材和镜头都深有感动中国的意味,跨不出残障、农村、离婚等的标签。余秀华最想让别人像看待正常人一样看待自己,而跟拍自己两年之久的纪录片都没能做到,她会很失望吧。

从不赞同感情世界里没有对错,但这个故事却让人有这样的无力感。余秀华的争议在于睡你诗歌和离婚。一个如此明显的脑瘫儿居然会写诗,即使看过很多文学,也从来没有这样的诗材,一种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的东西。以很外行的眼光来看,还是会被她语言的巧妙和活力感染。好几个瞬间被余不健全的生理和粗糙的生活下旺盛的生命力震撼地起鸡皮疙瘩。身体和灵魂是如此的撕裂,但是难道她就没有追求美文学爱情的权利吗,这种生命力在身边看都没看到过。如果她没有出名,她就认命了。她执意离婚有错吗?她的灵魂受不了没有错。她的丈夫有错吗?批评是很容易的,但是那样的人生和环境里没有错。余的父母有错吗?没有错。世界和人是如此的复杂,余的顽强和追求下,又可见得自私粗鄙愚蠢。让人尊敬同情讨厌情绪混杂。镜头展现的一些场景甚至有些哭笑不得的黑色幽默。

亮哥纪录片课上观。当时看完还是挺感慨的,因为提到余秀华以及女性承受的暴力的话题,下午又顺带聊了史航事件,很难平复心情。之前看过一些,个人会觉得纪录片至少在inform层面上做到了,可感,但同学提到这部人物本身高于大于纪录片的拘束,纪录片似乎聚焦在她的婚姻,与丈夫的离婚过程,而不是她作为一个作家诗人,她读过的书受过的影响…确实…如果说我们现在会把一个人的身份首先确认为她的社会经济政治身份(?),那可能确实要去探讨她作为作者诗人是怎样的。而婚姻是另一面通常被遮盖不确认为主要讨论的视角。我看的时候是觉得,纪录片选取的视角各有千秋,但是能在这个视角下inform到观众也挺好,因为我们未必总是要探讨那个主要身份的。

获得奖项

  • 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提名:金爵奖-最佳纪录片

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