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厄德曼(2016)

Toni ErdmannUP:2021-09-01

《托尼·厄德曼》(Toni Erdmann)是一部2016年玛菡·阿德编剧并执导的德国剧情片,入选2016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片。赢得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5个大奖。代表德国角逐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托尼·厄德曼

评分:7.6 导演:玛伦·阿德 编剧:玛伦·阿德
主演:彼得·西蒙尼舍克 / 桑德拉·惠勒 / 米夏埃尔·维滕博恩 / 托马斯·洛伊布尔 / 特里斯坦·皮特 / 哈德维奇·米尼斯 / 露西·拉塞尔 / 英格丽·比苏 / 弗拉德·伊凡诺夫 / 维多利亚·寇提亚斯 / 拉杜·班泽鲁 / 尼尔斯·博尔曼 / 英格里德·布尔克哈德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162分钟地区:德国 / 奥地利
语言:德语 / 英语 / 罗马尼亚语
影片别名:爸不得你快乐(港) / 颠父人生(台)
上映:2016-05-14(戛纳电影节)
IMDb:tt4048272

剧情

退休钢琴教师温非尔德由德国远赴罗马尼亚探望他那疏远多年的上班族女儿依妮丝。因看见她为工作疲于奔命,郁鬰寡欢而决定换装成「其刚岀狱的弟弟」托尼,并利用其自以为的幽默感改变依妮丝的生活,却为她惹来一连串灾难,更导致两人关系越变破裂⋯⋯但最后因依妮丝终于开始不满她的生活而令两人反思现在的生活是否适合自己,同样也令两人开始产生和好的想法⋯⋯

角色

  • Peter Simonischek - 温非尔德·厄德曼 / 东尼 ·厄德曼,父亲
  • Sandra Hüller - 依妮丝·厄德曼,女儿
  • Lucy Russell - 史黛

评价

《托尼·厄德曼》收获戛纳影展场刊历史最高分3.7分(满分4分)。电影在烂番茄上新鲜度高达95%,根据网站收集的35篇评论,平均分为8.3/10,而在另一影评网站Metacritic得到94分。

新浪影评:“情节紧凑丝丝入扣,意想不到的荒诞笑料巧妙地穿插在写实的故事中,顺带展示了西方白领职场的残酷,职业人的竞争和压力,近三个小时的影片丝毫不让观众觉得冗长。独特的故事,幽默的人物,点点滴滴渗透的父女之情……影片探讨的内容在父女关系之外,还有对生活的理解。”

英国电影杂志《视与听》和法国《电影手册》评为2016年十佳影片第一名。

奖项

  •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
  • 第29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
  • 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
  • 第27届棕榈泉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年度外语片大奖
  • 第74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 第7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 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简评

从电影作品来说,确实拖沓,但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总有接不完的电话写不完的方案,24小时里除了工作没有其他任何东西,睡觉也是多余的,只是有收获有开心有满满的能量,我还是幸福的、片面的幸福吧。现在是有工作时间生活时间了,只是觉得和那个自己喜欢的、满满动力冲劲憧憬的自己有乡愁了。恰好今天有个热搜,张萌半夜三四点还在给员工发短信七点就问进度问为什么不回复,又不断在回忆自己曾经是不是也对别人这样,是一种煎熬也是一种矫正吧。会期待重新校准后回到航道上的自己

我是在17年乌鲁木齐的一个冬天的早晨看的此片,清晨精神精力很好,窗外大雪铺满过膝,屋内暖气被窝温暖,总之是个非常偶然的一个适合看电影的早晨。尤记得看完电影后,自己便觉得此片是那个冬天自己最羡慕的能拍出的电影了。电影里面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注的是职场与职场人心灵的关系,关注的是工作与漫长人生的关系,本片关注的地方非常微妙非常难以描述,里面的故事即使没有经历过那种职场的人也能很好体会。技巧方面,由于看完后望着窗外出神很久,以致想到本片总会想到那个冬天,于是也忘记了电影中技巧方面的了,有点大作愚巧的意思。

电影手册十年十佳榜单 很高明的一部影片,并不是一部私人化情感电影,也难怪手册给出十年最佳。在当下的现代快节奏、全球化、工作生活里没有人觉得生活是快乐的,大量繁琐臃肿的杂事包裹了整个生活,跟《脚下的土地》这部影片一样主人公都是咨询行业的顶尖人士,后者说的是再怎么累生活还是规规矩矩继续,以剪辑来推动咨询行业的快节奏压力生活。前者则是长达三小时来叙述生活工作融为一体的无聊压抑和繁琐,但导演让碎片化生活加入父爱的冷幽默来缓解慢节奏,全片以一种自然主义风格生活化来叙事,但里面的冷幽默贯穿全片让影片再升上一个高度。女主的表演真是不漏痕迹的好啊!

一星都嫌多。事業心強、能力佳、總是在外工作被迫與遠道而來死糾纏著的父親和解的故事,長達近三小時,故事沒新意、觀點沒突破、攝影、場面調度完全無可取之處,學生影片製作般的水準,拍的又臭又長,令人煩躁不安、等待何時結束,唯一也是勉強認可只有表演了。要是我被這種戴著假牙、假髮在工作場合、朋友聚會、獨處時間不斷跟蹤打擾的父親,我絕對會暴打他之後再報警! 淨做些幼稚、愚蠢、完全不好笑的騷擾。這部絕對是近年來被完全高估、過譽的電影、竟然還是歷年來坎城影展第二高分,這些人是瞎了嗎?呸!

这片子是中产阶级父女化解隔阂的温情小剧场,营造着一种生活化的琐碎气息,并附带着许多黑色幽默。女主整天忙工作,顾不上自己老爹也不在乎自己快乐与否,老爹就装作另一个人来到她身边,能和自己宝贝闺女在一起,信口开河中还歪打正着帮女儿拉近了与客户的关系,一些黑色幽默的设计还不错;后半段剧情是父亲把女儿拉去体验了一下普通人的生活,父女二人化解隔阂,可并没呈现出和解的动因;为了推进女主的逐渐醒悟与转变,有些她引吭高歌唱心声、裸体派对尴尬癌之类的戏,这些戏码,缺乏人物形象和剧情的足够铺垫,显得很假,玩荒诞不应该以基本的行为逻辑作为代价。结局的落脚点是,女主辞掉了原来忙碌的工作,有了更多的时间陪自己的家人,似乎她的人生就从此变好了,这就跟《女孩》自以为完成了身份转换就万事大吉一样,是大事化小的自我感动 ★★☆

.0 感觉就是很普通的一部电影,先是导演层面上的一些视点牵引的造型内容十分平庸。然后,作为有一定基础道德关系的双体系统,影像在重点描述其“共闻”经历时,无论最终的结果是这段两人关系里出现形象发散还是形象内敛,在旁观者看来其实都是基于某种被迫接受的尴尬逻辑(具体的错误点无法被修正是其重要的缺陷所在,亦是尴尬感受的来源)。最好的处理一定要让两者(同时在场时)尽量少的出现那些“特别的姿态”,或许作者需要潜在地结合个人体验定义出几类更加沉重的纠结,它们存在的目的在于为一段旅程召回久恒的麻木。

用最平凡普通的镜头语言讲述一对普通父女关系的故事。影片对于现代人工作与生活重要性关系以及父亲对女儿的期盼的爱,年轻人的生活压力进行了比较深刻的分析。世界上只有一种爱是离别的爱,那就父母和孩子的之间的爱。亲人之间逐渐疏离,仿佛就像陌生人一样。所以影片中的父亲只有扮成陌生人才能接近女儿。而女儿也默认了这种沟通方式。父女关系的描述始终保持着一种隔阂感,生活的喜怒哀乐也随即伴随着这种隔阂感被真实的反射出来。平凡即真实。

三星半,两条故事线交织的现代生活迷茫,喜欢讲不合时宜尴尬笑话的父亲,在宠物去世之后感到人生苦短行将就木,于是开始用自己不合时宜尴尬的方式关心工作忙碌的女儿;而女儿因为现代职场工作焦头烂额,不仅要提防女助理,和男同事谈着貌合神离的恋爱,还要被客户不信任能力,被上司留任等等,在和父亲一通经历后,释放压力,笑对焦虑。电影本身有大量的尴尬停顿来给观众传递情绪,节奏虽慢但控制得蛮好,故事稍显荒诞但又蛮有趣,大量篇幅描述了女主等中产职场人的工作和生活,高不成低不就,充满撕裂,快节奏和难以名状的孤单。。。父亲那自诩幽默的生活态度在女主急需解决实际问题的焦虑面前,显得不合时宜而且无力,但电影结局也算一种美好的呼吁(虽然用葬礼结束多少显得剧情上偷懒)女主笑对焦虑,但久去不回的父亲稍稍显得结局灰色

。前三十分钟如坐针毡,对几乎凝滞的镜头和过于生活化的琐碎台词心生厌烦。之后渐入佳境,每个细节都牵引我走向内部。再看女儿坐在沙发上流泪到大笑到离去,泪流满面。在此片中,人与生活的权力关系可以近乎接近“恋人”关系。没有鲜明的戏剧冲突,那些细腻的细节只是那些叫人难过的难以描述的形象造成的结果,是无类的。而无类的东西是无法诉诸描绘、定义和语言的。至于为什么能让观众产生共感,因为每个人都有这样类似的但又极具特殊性的生活体验,导演用极致生活化的处理与观众拉开距离,语言符号的功能在于文饰、遮掩、蒙骗,而对于“我”极度的苦衷,“我”决不会诉诸语言来陈述,然而,“我”用语言掩盖的东西却由“我”的身体流露了出来。

“鸡汤”类型片的完全反面,抛弃一切情绪化的视听,微微颤动的镜头下是喧闹的环境音与空气流动的自然声。导致最后父亲的话看似流于糖水,但在经过精妙编排的生活流叙事后,已经将其化为蕴含无尽爱意的表达,真挚动人。托尼·厄德曼,一个虚构角色嵌入女儿的生活,在一旁观察、参与,所带来的尴尬与错位看似阻挡了女儿的前进道路,实则是借由诙谐语态对女儿虚伪的社会关系的一次消解:体内迸发出的高音、一丝不挂的身体,最终指向一个拥抱,用极具身体性的方式表达了女儿难以言说的感激之情。玛伦·阿德的镜头尤其感性,总是在角色最脆弱的时刻捕捉他们难过的背影,悄无声息却笔力万钧。

十星,只需观看五分钟便可知是伟大珍品的cinema,看得我他妈直想给玛伦·阿德倒立磕头。差评的诸位对“电视剧”的理解究竟是什么,巴不得追求每个镜头稳定地指向某种功能的电视剧创作者会以这种大胆的方式使用手持?明明是完美的自然主义影像的情境构建范本,调度总是先以最高效的方式(如对局限景别、正反打和画外的出神入化的运用)勾勒出现实空间,待观众在场后,情境自然地发生,剪辑和运镜从不做任何引导观众视线的尝试,没有外力的释义和表意,信息全部置入情境内等待观众“读”懂,是真正平等和真诚的电影。因此,海报上的那场戏完全没有任何(一般情况下无法避免的)从创作者层面投射的猎奇/批判的视线,虽然有明显象征意图,但观众也无需抽离至本喻还原的“解读”式观看位置,情境早已将裸露与遮盖之间对抗的不适感先一步传递。

声讨本片无聊?呵,社畜的生活可不就如此无聊,大厂精英更逃不出无聊,最后无力到精神迷茫的比比皆是,举世皆同。没有身家背景和靠山的中层,女性,想要靠项目业绩稳固在公司的位置,咱都不求非要升职,有多难!有多难!有多难!男性无法理解,没有过相同境遇的女性也无法理解,但我作为坚持扛了几年体力不支退出的人,我有发言权说我理解,切肤之痛感同身受。导演沉默又细致的把这些痛都展现出来了,理解不了的人却只会说无聊,那我也只能遗憾地说你共情真差。女主好幸运,还有个尝试解救她的爸爸;人到此年纪,更多是发现父亲英雄形象倒塌,对生活陷入更多无力和无助,何以为继? 这看似一场纪实,实是最柔情的美梦,我愿天下人人美梦都成真。

获得奖项

  • 第64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第64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获奖:FIPRESCI Film of the Year
  • 第29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第29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37届伦敦影评人协会奖
    第37届伦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年度电影 / 年度外语片 / 年度导演 / 年度编剧 / 年度男主角 / 年度女主角
  • 第29届欧洲电影奖
    第29届欧洲电影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女演员 / 最佳男演员 / 最佳编剧
  • 第74届金球奖
    第74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1
  • 第7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7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19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第19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提名:最佳国际独立电影
  • 第32届独立精神奖
    第32届独立精神奖
    获奖:最佳世界电影
  • 第15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
    第15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20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第20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非英语片
  • 第42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42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外国影片
  • 第69届戛纳电影节
    第69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费比西奖-竞赛单元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21届金卫星奖
    第21届金卫星奖
    提名:电影部门-最佳外语片
  • 第32届西班牙戈雅奖
    第32届西班牙戈雅奖
    提名:最佳欧洲电影
  • 第22届评论家选择奖
    第22届评论家选择奖
    提名:最佳外语电影
  • 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最佳国际影片
  • 第51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第51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82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82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