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子遇仙记(1921)

The KidUP:2021-10-04

寻子遇仙记

评分:9.2 导演:查理·卓别林 编剧:查理·卓别林
主演:查理·卓别林 / 卡尔米勒 / 艾德娜·珀薇安丝 / 杰基·库根 / 艾伯特·奥斯汀 / Nellie Bly Baker / 亨利·伯格曼 / Edward Biby / B.F. Blinn / Kitty Bradbury / 弗兰克·坎皮沃 / Bliss Chevalier / Robert Dunbar / 丽塔·格雷 / Jules Hanft / Kathleen Kay / Raymond Lee / Clyde McAtee / Lew Parker / 艾斯特·罗尔斯顿 / Gran
类型:剧情 / 喜剧 / 家庭
片长:68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孤儿流浪记 / 弃儿的故事
上映:1921-02-06(美国)
IMDb:tt0012349

寻子遇仙记简介

影片讲述玻璃匠夏尔洛(查理·卓别林 Charles Chaplin饰)和弃婴(杰基·考甘 Jackie Coogan饰)之间一段笑中有泪的感人故事。夏尔洛在垃圾箱旁发现了一个弃婴并收养了他。等到孩子长到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懂事。两父子合演双簧,儿子打碎玻璃,父亲就上 前更换玻璃从而养家糊口。夏尔洛带着“儿子”躲避警察的追捕,以免他被送入孤儿院。可孩子的母亲后来有了钱,悬赏找回孩子。有人为钱把孩子从夏尔洛身边偷走,他四处追查也没有找到。疲惫的夏尔洛在梦中来到了天堂。一觉醒来的他,居然发现“儿子”跟他的母亲就站在自己的眼前……
  本片在1978年巴西《标题》杂志评选的100部最佳影片中名列67。

简评

真是太经典了啊!短短的五十分钟,被卓别林大师利用到了极致。精彩的剧情、跌宕的情节、动人的表演,以及闪耀于全片的人性主义光辉,直直令人拍案叫绝;那温柔又浓烈的父子深情,又令人无比感动。这得是同时拥有极度的善良和极度的艺术天赋的人才能拍出的片子啊。看完全片,又在B站看了三个被删掉的片段,对卓别林大师超乎寻常的才华佩服得简直五体投地。作为大师的第一部长达50分钟的短片,卓别林对本片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成果也令人欣慰。这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一百零二年来已经成为行业标杆,并且是毫无争议、永难超越的存在。仔细想想,这竟是一部民国十年就已经问世的电影,就达到了如此惊人的艺术高度。须知彼时电影这个玩意儿才刚刚问世不久啊。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10分。

卓别林的长片处女作,片头字幕显示“这是一部笑中也许带泪的影片”,原来“笑中带泪”并非评论家的评语,而是卓别林的自我阐述。中文译名“寻子遇仙记”的典故则来源于片中临近结尾夏尔洛的梦,他梦到自己身处一群天使之中,睁开眼竟遇到失散的养子。影片善于用“不断落空的巴掌”营造喜剧性,,但其主题与叙事比起单纯由追逐打闹构成的喜剧已经远远迈出一大步,一方面,他创造性地发明了夏尔洛的流浪汉身份,此后卓别林以夏尔洛为名,在善良的父亲、勇敢的淘金者、默默无闻的捐助人、机械的工人等角色中加深着千万观众对他个人形象的记忆,成为百年电影史中最为辉煌璀璨、影响深远的国际影星,另一方面,他动人地描绘了父子间的温情,让似乎最难被控制、调教的演员(小孩子)在镜头前展示出精彩绝伦的表演。

作为卓别林的早期作,对小人物的命运与“苦衷作乐”主题。给人一种“含泪的微笑”的感受。本片讲述的主题为慈善、亲情、爱与家庭。开篇一幕出现一个耶稣背十字架的画面,“圣母玛利亚”的单亲母亲,给予影片一种圣洁之感,男主如同“神父”一样对待孩子,影片很强的宗教预言性。通过巧合与社会秩序来营造笑点,同时也有用身体的构造来产生一种我们现如今认为是“无厘头”式的喜剧效果,例如:制造破坏时必然会有警察出现。总是用小人物的悲惨遭遇的生活下制造欢乐的时光,同时影片中也必然会夹杂这阶级关系,必然会出现穷苦的人们与富有的人们产生关系矛盾,形成一种社会的互动,一种观众情感下的思考与共鸣。例如:片中开始十分紧迫的单亲母亲成为了富有的阶级,而主人公却一直在地层生活,因为孩子想成一种互动关系。最终的梦境也是卓别林对现实批判。

难以想象。我居然会被这样一部无限接近100年前的电影给打动了。没有语音台词,寥寥几句对白都是用字幕的形式进行播报,但是全片一直伴随着的古典音乐让人有一种欣赏古典歌剧的优雅感。电影里演员的表演更是惊为天人,卓别林大师自然不用多说,他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会让人觉得滑稽却不夸张、打扮寒酸缺又不落魄;其他的演员在没有语音对白的情况下,能欣赏的只有他们的面部表情他们的动作,可就算如此,依然可以跟随着他们一起感受到电影里的欢乐喜悦悲伤失落,大概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社会救济的失职让普通人背负抚养孩子的义务,又以救济的名义把孩子从养父那里夺走,开头便指明女性无罪,抛妻弃子的男人才是罪魁祸首,都饱含卓别林浓浓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社会的深刻讽刺。喜剧桥段的编排也是大师级的,卓别林出场的段落里就用简单的三人制造喜剧效果,追逐戏算是那个时代的正常水平,孩子间的“拳击赛”很经典。梦境的表现非常有想象力和隐喻色彩(被恶魔蛊惑、被子弹击落的天使)。用巧合推动一波三折的剧情以及大团圆结局也是那个时代的标准范式,不能苛求太多。

经典。无论是情节还是细节处理(甚至电影海报)都是漂亮的,不可超越的,值得被铭记与不断致敬的。很少有这种觉得名字翻译成这样有点用力过猛的感觉,the kid其实就很好,小演员很机灵,很可爱……没有到看哭的程度,但心里闷闷的。梦(天堂)之所以是梦(天堂),就是因为那里有鲜花盛开,有干净的街道,有免费的床铺,有爱,有音乐和舞蹈;而一旦加上了人最恐怖的嫉妒心,就只能被拉扯回到地面,回到现实。嗯说实在话,正是因为是留出了一定空白的好结局才让我有些惊讶……想必是现当代文学和影视作品看多了的缘故(真抱歉),可如果设身处地(处时)地想,谁又愿意特意花票钱买不开心呢?ps整个影片的节奏实在太精妙了!什么是默剧大师啊……或许正是因为没有对话,也没有色彩,才格外显出他在故事节奏和动作设计的独具匠心来吧

2023-08 看了一些评论,越品越觉得卓别林真是大师级的人物,现代剧一集甚至五集的内容,人家几分钟就讲完了,即使连台词都没有,也能让人知道人物在想什么。女人抱着孩子惆怅地坐在椅子上,万分纠结地把孩子放到了车子里,不断地亲吻又流泪,失魂落魄;镜头一转,男人摆着女人的照片,面色似有忧愁,一不小心女人的照片落到火里,男人发现后急忙从火中抢出来,可是下一刻,他晃了晃照片,再一次把照片投入火中,这个情节设计如此精巧,一句话没有,就能反映出人物内心所想。语言在此刻是多余的。

又是一部百年电影,也是卓别林难得的圆满结尾喜剧。小男演员因本电影成名后成为好莱坞片酬最高的演员,所得片酬又被生母和继父挥霍,卓别林四段婚姻,无论什么阶段,娶妻都是芳龄20岁内,前三任妻子都控诉他出轨、控制欲极强、冷暴力,不抚养孩子。直到迎娶年龄差36岁的最后一任妻子,在瑞士安顿晚年。作为无剧本的大师级导演及演员,作品在同期无人能及,感情上是铁铁的渣男。把视觉、神经享受留给了观众,把伤害与冷漠塞给了家人。

寻子遇仙,寻子是现实,遇仙是梦境。通常梦境是现实的折射,弥补残缺。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梦中得到了温暖,却冻死在大年夜。夏洛尔在天堂里死去,在人间却得到了圆满。善良得到了回报,人间更似天堂。默片时代,需要大量表演夸张的肢体语言去弥补对白的的空缺,演员的喜怒哀乐全写在脸上。小孩子的本色演出最为精彩,他和养父夏洛尔被孤儿院拆散的这段让人心生不忍,在滑稽的争抢搏斗中父子重逢,煽情也恰到好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糅杂在生活的细节里,唯唯诺诺胆小怕事是草根的本性,但你不能侵犯他最宝贵的东西,他会以命相拼。

卓别林喜剧片。笑中带着鼻酸看完,喜欢上卓别林了。卓别林在本片里是模糊道德上的善恶的:无论丢弃孩子、砸窗赚钱,这些都在梦境一幕里被定义成原罪且并没加以批判,反而全片唯一讽刺的是那些国家机器的虚伪(警察、孤儿院、医生、收容所)也就是拿枪打下犯了原罪的天使的人,即社会和谐的达成需要除去异类,这样一看卓别林确实有些许反政府主义;剪辑是一大亮点,尤其是梦境那段的叠化用的很妙;卓别林喜剧虽然处处充满了夸张,但是其真实的本质融入内部,从社会环境到内心情感都于夸张的喜剧载体中真实表现,这才是笑中有泪的地方所在啊;看了卓别林两部长片,感觉他的结尾总是太轻了,本片轻描淡写式给出结尾:卓别林进女明星房子,是想表现原罪者的联合??总之无论如何接于梦境一幕后都过于缺乏力度。

后劲很足的片子。Coogan被调教成了演技小神童,离别也好搞怪也罢,让人相信那个街头就会存在这么一个tramp和他的kid。从第一帧就有点感受到Charlie Chaplin怕不是个完美主义强迫症吧【【背负十字的耶稣和映在头后的十字,都是象征着负罪的母亲形象。最后dreamland sequence为tramp装上了天使的翅膀,所以sinned mother也获得了原谅。镜头语言不多说了,叙事上“悲喜剧”melodrama很耳目一新,较之epic narrative精巧在人物关系构建的同时拉起个人“英雄”主义的刻画,果然是大师级别!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如果你被《东京教父》感动得稀里哗啦,又怎么不被《寻子遇仙记》里的「母性」感动得泪流满面呢?在卓别林看来,母性是人之为人的原罪,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地活着,有如耶稣扛着十字架那般。与同年诞生的《有闲阶级》一样,两部影片都在强调人与生俱来的孤独感。显然,在卓别林这部无以伦比的童话中不仅只有「终极孤独和必然交流」这一个人生悖论,这部「圣经体」作品还在探讨爱与罪与罚之间的辩证关系。且不说以喜剧的方式呈现人生悲苦,仅「情与法」的主题就影响了后世无数的电影大师。卓别林电影里的警察通常在扮演「魔鬼」的角色,但在这里,警察却是道德与良知的化身。现在,还有「天使」在为《小家伙》抱不平吗?上帝对人类最大的慈悲是给予人类父母,对于人类最大惩罚就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