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手(2012)
《车手》(英语:Motorway)是一部2012年上映的香港电影,导演是郑保瑞,主要演员包括黄秋生、余文乐、郭晓冬。动作指导钱嘉乐。获得2012年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入围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6项提名。
剧情
隐形车队是香港警务处交通部的精英队伍,热血满脑的隐形战车司机陈翔(余文乐)与拍挡卢峰(黄秋生)因为互不对盘,经常使到任务失败收场。在一次执勤中,陈翔竟轻易地缉拿了黑道传奇车手蒋薪(郭晓冬),让卢峰觉得有内情。原来他打算入警署羁留室救友,最后更让他逃之夭夭。而且陈翔更发现卢峰竟与蒋薪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去。
角色
演员 | 角色 | 备注 |
黄秋生 | 卢 峰 | 高级警员,人员编号38269曾任重案组,于1990年至1995年负责蒋薪案93年奶路臣街械劫案走篇全西九追捕蒋薪「隐形战车」队员,负责仪器操作陈翔拍档,最后因追捕蒋薪而殉职 |
余文乐 | 陈 翔 | 警员,人员编号39007,卢峰拍挡‘隐形战车’队员,负责仪器操作以92896167号码想取得嘉怡的电话号码最后追捕蒋薪 |
郭晓冬 | 蒋 薪 | 黑道传奇车手、劫匪 |
林家栋 | 庄Sir | 警署警长 |
徐熙媛 | 嘉 怡 | 医生(粤语版由滕丽名配音) |
何超仪 | Madam蕙 | 警察(卢峰、陈翔上司) |
叶璇 | 卢峰妻子 | |
李海涛 | 黄 中 | 劫匪 |
李光洁 | 谭 一 | 劫匪 |
刘浩龙 | 陈翔朋友 | |
梁俊一 | 陈翔朋友 | |
林师杰 | 警员 | 交通警察 |
罗泳娴 | 嘉怡朋友 | |
吴嘉星 | 重案组警长 |
制作
钱嘉乐是此片的动作导演,尽量少用电脑合成影像,真正飞车硬碰硬。在港版海报中一句「8000转2咪车」是此戏的卖点,此项绝技是吴海堂亲自尝试给郑保瑞看,令他看傻了眼,并决定加入电影桥段中,成戏中重要转捩点。钱嘉乐 、吴海堂及 黄伟辉凭此片获得第49届金马奖最佳动作设计。
发行
《车手》在康城影展进行试映获好评,并获邀参展威尼斯电影节。法国、日本、星马、澳纽与泰国等地已买下电影版权。《车手》受日本发行商力捧,评价《车手》比香港早年拍摄的《头文字D》更胜一筹,是一部真正展示车手状态与汽车动感文化的赛车电影。
影评
香港爽报的善人给予3个赞,他说:「部份剧情充满犯驳,不过整体拍出型格,只要观众不入错「笋位」观赏,绝对是合格有余的。」
香港苹果日报的黄国兆说:「影片以这种特殊驾驶技术大做文章,颇能配合警匪追逐的紧张情况,亦恰当地描写剧中人物的性格和背景。影片在剧情和细节上有颇多纰漏,最明显的败笔是结尾多层停车场内的汽车追逐,警方竟不作封锁停车场出口的部署,奇怪!」
头条日报的祈佳仕说:「《车》片在描绘角色心态也见不俗。导演没有说教,只以剧情启发观众的思维。惟电影没交代主角追求速度的原因,以及没有给飙车者一些沉重的教训,有点遗憾。」
明报的石琪说:「严格来说,编剧Joey O'Bryan、司徒锦源和冯日进的布局仍属警匪公式,好在以交通警为主,更重要是导演郑保瑞拍得认真,不落俗套。现在《车手》进一步专业和成熟了,不愧为当今最值得注意的香港导演之一。」
票房
香港首周收获733.5万名列第一位。最终收入港币14,766,493元,为2012年港産电影第9名。
中国大陆首周4天收获1680万人民币,位列第六名。
上一届:《普罗米修斯》 | 2012年香港一周票房冠军第25周(6月18日—6月24日) | 下一届:《蜘蛛侠:惊世现新》 |
奖项
颁奖典礼 | 奖项 | 名单 | 结果 |
---|---|---|---|
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 最佳电影 | 提名 | |
最佳导演 | 郑保瑞 | 提名 | |
最佳剪接 | David Richardson、梁展纶 | 提名 | |
最佳动作设计 | 钱嘉乐、黄伟辉、吴海堂 | 提名 | |
最佳音响效果 | 朱致夏、Steve Miller | 提名 | |
最佳视觉效果 | 罗伟豪、张展荣 | 提名 | |
第49届金马奖 | 最佳动作设计 | 钱嘉乐、黄伟辉、吴海堂 | 获奖 |
第19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 最佳电影 | 获奖 | |
最佳导演 | 郑保瑞 | 获奖 | |
最佳编剧 | Joey O Bryan、 司徒锦源、冯日进 | 提名 |
获得奖项
- 第4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最佳动作设计 - 第16届富川国际奇幻电影节
提名:富川选择奖(长片)-最佳影片 - 第19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获奖:最佳电影 / 最佳导演
提名:最佳编剧 / 最佳男演员 - 第32届香港金像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剪辑 / 最佳动作设计 / 最佳音响效果 / 最佳视觉效果
简评
7分,一招鲜吃遍天,也有被打破的时候;电影在车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马路,山地,高速各种换着跑,也确实找到了一个可以说道的车技点,再结合摄影技巧和演员的表演,拍出了不错的紧张感,人物内核上突出了余文乐饰演的年轻人的前后成长,格局不大,但胜在做的精当,像极了香港的特性,弹丸之地,寸土寸金,只能小而美。
满是港片商业元素,却又是在体系框架下的作者尝试。《车手》采用极简的故事设定,把所有着墨都用在表现汽车之上,但又不是传统意义的飙车电影。郑保瑞高级就在用视听语言来将汽车拟人化,所谓片中正反两派,人车合一,看似拍车其实是人的较量。那些逃亡,过直角弯,甩尾破路障,就是化车为刀,一部妥妥的江湖片。这种神奇的拍摄方式,将电影中车的存在意义提升到新高度,成为真正的文本主角。
车辆是一种特殊的身体外延,同时拥有工具(武器)特性以及银河映像式的身体-姿势。另一方面,车内镜头令摄影机不得不以特写,广角的景别出现的同时,又避免了情感性,在与车辆合二为一的同时是对于动作的纯粹强调。郑保瑞的《车手》全片通过三场追车戏将车辆不断通过夜幕,烟尘脱离工具性以及可见性,正如同剧情一样,逃脱抓捕,但又与此同时,摄影机又在不断尝试将其捕捉,因而呈现在摄影机之中的永远是一个见性:一种机器的视觉;正如同结尾部分的停车场追逐,在黑暗之中速度与声音形成了一种不断消失的波形,听觉层面上,引擎的声音又在视觉维度之外充满对抗性。
刚刚及格的商业犯罪片吧,剧情比较简单大众,师徒关系也不免俗套,郭晓冬的逼格装的还算可以,余文乐那时的演技还青涩的很,黄秋生没有过多发挥的余地,大S的角色完全可以不要,感觉是在为了填充剧情容量,最后结尾就好了啊,为什么还要硬插进去一段大S。。。太违和了,赛车手和巡警,车对车,在画面和形式感上还是有点看头的,其他就真太一般了,三星最多
很有意思,感觉还不够过瘾,郑保瑞真的有自己的小才气的,如果说《意外》的焦点在高智商犯罪,《车手》则完全放在了车本身,车是犯罪的工具,也寄托着卢峰的遗憾,见证陈翔的成长。可以说有香港的速激味。几场追车戏一场比一场精彩,不刻意追求视觉刺激,注重的是氛围渲染,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突出警匪对峙的感觉。夜戏设计确实也是学习了杜sir,虽然说不少地方雾气太重影响观感。剧本确实一般,像大S这种可有可无的角色也太多了。()
本片以師徒關係描寫一個黑夜捉賊的故事,尋找個人成長出路,鄭保瑞發揮過人鬥志,以流暢故事的內在張力,發揚熱血青年的氣概,體現出一份好鬥好胜的奮戰決心。鄭保瑞刻意和傳統的飛車電影區分,以警匪片的慢速跟蹤方式取代傳統的鬥快以及製造破壞,雖然劇本有不少缺陷,但鄭保瑞這份探索類型的精神值得嘉許,他堅持少用特技,而是選擇香港的狹窄街道拍攝真實的飛車場面,極具壓迫感之余難度也十分高。同時亦不厭其煩借黃秋生說出車手應該走自己的路這樣的主題,希望觀眾並不只看到《車手》只有飛車。
()。两星都给黄秋生。故事如其名般无聊。一众角色都可圈可点,大S、叶璇短短走个过场也如此铭心,林家栋、何超仪也好,余文乐也不差,因为我认为余文乐最好的表演就是没有存在感的表演。无功无过,最扣分的地方是黄秋生说他年轻时哪有余文乐靓仔,以及黄秋生俗气且突然的下线。是我的问题吗还觉得黄秋生演个退休大叔也有辣到我,我甚至还觉得漂亮死。
那些年真的看了很多特别港的电影啊 ,应该是从录像带时期就开始了吧。以前只知道郭晓冬是很谁谁同班啊之类的,这个片子是真的看到了他的演技,隐忍不发 车上的各种眼神较量。不过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这种题材的电影,也不知道是导演的处理还是自己理解的偏差,总感觉不管是多坏的人,都没有恨之入骨,就是那种无助感弥漫着,怎么都这么无奈和无助呢
同样有余文乐,黄秋生和赛车,但拍得比《头文字D》弱几千倍。故事实在太简单了,真见识了小学生剧本是什么样的。万幸拍得还算有点风格,赛车戏还算可以。黄秋生戏份虽少但抢尽风头,他领盒饭后感觉导演都想尽快拍完收工了。林家栋可有可无,何超仪可有可无,大S最好别有,叶璇多加几场戏我还能再给多一星。
喜欢这个装逼的小故事,余文乐新手上路,开车就知道傻快,斗不过人家蓝色双轮骨M-power就撞别人,车品堪忧,幸好有逼王郭晓冬教他做人,一招直角原地漂移过弯看得余文乐目瞪狗呆,其实就连基操也是被吊打的水平,逼王郭晓冬一个出弯姿势就已经甩他八百条街,前秋名山车神黄秋生实在看不下去下场指点一二,没想到不争气的余文乐还是搞砸,只得亲自下场拜头,虽然最后逼王还是逃不过法律的制裁,但本片的最佳车手奖仍属于郭晓冬,蒋薪不讲心,其实余文乐不必模仿别人的8000转2迈车,买一辆五菱宏光mini岂不美哉。
这个片子绝对看过,但是看的时候还不够成熟,游离于高中和大学期间,已经不记得情节,愉快的玩耍时间。本来就喜欢港片警匪动作暴力或者黑帮毒品的题材,这款肯定会看,从03年看到了无间道,到今年的怒火重案,18年间看过的港片应该超过800部了,依旧喜爱尽管不如00年代经典。看剧照还隐约能记起来余文乐作为警察飙车追击那些车手的一些片段,香港一线演员细数下来其实就是那么十几个,余文乐是我比较喜欢的脸型之一
叙事上的单薄在本片看来并不全是弱点,简单直白的正邪二元对立更有利于将焦点对准前后几段“斗车”段落。影片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公路犯罪电影,新老警察的传承,镜头捕捉到车辆辗转腾挪,略带飘逸的车身,无形中赋予车辆一种人格,抛开结局时多少有点《老无所依》的味道。开车的节奏、时机、关键时段的拿捏等,找到驾车物理操作与体察人生的共通点,土是土了点,道理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