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丝带(2009)

Das weiße Band – Eine deutsche KindergeschichteUP:2021-03-17

《白色缎带》(德语:Das weiße Band)是一部2009年奥地利/德国/法国电影,由迈克尔·哈内克编剧和导演。电影剧本关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不久德国北部一个村庄的儿童唱诗班。哈内克说,这部电影是关于“每一种类型的恐怖主义的起源,无论是政治性的或宗教性的。”2009年5月在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奖。

白丝带

评分:8.2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编剧:迈克尔·哈内克
主演:Christian Friedel / Ernst Jacobi / Leonie Benesch / 乌尔里希·图库尔 / Ursina Lardi / Michael Kranz / 布尔格哈特·克劳斯纳
类型:剧情 / 悬疑
片长:144分钟地区:德国 / 奥地利 / 法国 / 意大利
语言:德语 / 意大利语 / 波兰语 / 拉丁语
影片别名:白色恐惧(港) / 白色缎带(台) / 白色丝带 / The White Ribbon / Le Ruban Blanc
上映:2009-09-17(德国)
IMDb:tt1149362

白丝带简介

故事的讲述者——一位乡村教师回忆起一战前夕,德国北部某村庄里的一系列离奇往事。医生骑马回家的时候被绳索绊倒受伤,人们马上展开调查的同时,牧师对两名晚归的孩子施以体罚,并为孩子们系上了象征纯洁的白丝带。第二天,一名佃农的妻子因事故身亡,乡村教师在河边发现男孩马丁在高处行走,马丁声称想知道上帝是否要惩罚他。教师与男爵家的保姆伊娃相识,彼此留下了良好印象。不久男爵主持了丰收典礼,身亡农妇的儿子认为男爵对母亲的死有责任遂破坏了男爵的菜园泄愤。所有这些恶性事件可能的始作俑者迟迟没有调查出来,纵火和针对儿童的毒打仍然发生。第二年费迪南大公遇刺之后,教师似乎发现了一些线索,但却被牧师强硬的制止。
  本片获200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影评人费比西奖。

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迈克尔·哈内克 第6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迈克尔·哈内克 第67届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外语片

简评

纯洁象征的白丝带,像是一种道德绑架,电影里面四个家庭,都是以父权为天花板,压制着孩童。看到最后,才知道故事发生的时代是一战前夕,这种变态父权之下的成长环境似乎也为之后专制打下基础,白丝带在之后变成了民粹的象征,没有绝对纯洁,白丝带不过是思想束缚罢了。哈内克的镜头一直很冷峻严肃,这部用黑白色更是把一种父权暴力描绘地让人不寒而栗,而且在最后医生一家出了事情,节奏似乎有点变化,但转而用几个固定镜头配合娓娓道来的旁白,影片最后才交代背景,缓缓结束,陷入沉思。

第一部哈内克。哈内克的场面调度功力简直牛大发了。室内戏压抑的长焦镜头,无处不在的镜框,怼天花板怼地板拉纵深表现出的压抑氛围与用室外戏的规律构图,阳光明媚的摄影形成鲜明的对比。后者对应表面和谐的父权社会,前者对应压抑在父权深处的恶。剧本上层层递进的节奏感为影片增色不少。欲说还休的结局更是全片的精华所在。唯一的缺点在于火灾之前的前半段故事在材料上主次组织不当,像男主感情线这样不是很重要的情节占据了太多的篇幅。总体不错。85/100。

白丝带象征着纯洁,纯洁是天真的恶性倒错,当纯洁占据神圣的中心,接下来的事情是净化、清洁,其方式则是消灭、排除、惩戒……仔细思考纯洁这个词,“纯洁是生命的恐惧,对人类的仇恨,对虚无的病态性的热爱。一个在化学意义上纯洁的机体中必然经受过野蛮的处理,才能达到这种绝对反自然的状态。被纯洁这一魔鬼驾驭的人往往在自己身边制造废墟和死亡,宗教的净礼、政治的清洗、对人种纯洁性的保护等等,有关这一残酷主题的变奏数不胜数,但最终都是那么千篇一律地与无数的罪恶联系在一起,其特殊工具就是火,火是纯洁的象征和地狱的象征。”而电影已经把这段话诠释得非常清楚了。(溪溪读完我的论文后强烈推荐)

或许它的另一个名字是《纳粹前传》,极具压抑的叙事氛围和群体之恶诞生的隐喻。政权、神权、父权、夫权等稳固的权力结构下,看似得以统治下的安宁,实则每种权利都遭受了挑战,极端的控制导致的必然是极端的反抗,并以此带出几十年后那群反社会极端者的人格探究。白丝带本身的精神洁癖隐喻却给佩戴者带来精神不洁的指控,导致白丝带和纯洁没有任何关系,它只是纪律的象征,是权力压迫的物化表现。直至最后,哈内克也并没有给暗涌的暴力寻找最后的出口,犹如人性幽深处的暴力慢慢腐烂蔓延,更让平静中蕴含着力量。

教师的爱情在这个村庄里显得珍贵,每次都把我拉回现实——这不是恐怖片。但真的很恐怖啊,那些男人的脸和他们嘴里说的话,他们在背后做的事,他们平静和善的面孔,下一秒可能就会张开血盆大口,瘆人。看了短评才知道,答案从一开始就有了,结尾了我还在等,智商感人惨白的阳光照在村庄里,惨白的雪落在村庄里,白丝带捆住人。克制平静里兜着的阴暗和邪恶,暴露出来后,就是金玉与败絮的对比,让我以为牧师会把知道真相的教师杀死在他的书房——他进门后开始一扇一扇关窗户,毕竟他一脸慈善的样子太可怕。如果这是闷片的话,我可太喜欢这种了。2018年1月2日标记了想看,拖到今天。几个小孩子的演技让我惊叹!导演是怎么做到的。

绝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部作品,虽然是以外来客和儿童视角展现罪恶和战争的根源,但这次儿童就是罪恶本身。每个家庭都存在的专制而残暴的禽兽父亲、不存在或被无视的沉默母亲,以及成群结队在黑暗处预谋报复的孩子们,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就是tyranny&timocracy的德国。德国暴力的起源和壮大被纳粹们美化成象征贞洁自爱的白丝带,被白丝带扼住咽喉的“逆子”最终从老恶魔的爪牙中成熟睁眼,成为“走上正道”的恶魔——虐待与杀伐。而一切最可笑的是,代表女性顶点的男爵夫人控诉着“我不想让西吉和双胞胎们在充满恶意、嫉妒、麻木和残暴的环境里长大”时,男爵却只在乎“你跟那个男人上床了吗?”,y基因本质就是garbage啦!

结尾最后一个镜头教堂里所有人被黑暗慢慢吞噬直至湮灭,象征德国那一段即将开始的黑暗历史,这不止是对世界,对德国本民族也是毁灭性的灾难;村子里的主要男性角色,男爵、医生、牧师,都是残酷无情的男权统治象征,其角色社会地位更代表了小镇的知识分子及中上阶层,但医生猥亵女儿,牧师对儿女极端的压抑管制,滋生了纳粹恶魔萌芽的初始土壤,整个被残忍冷血氛围笼罩的小镇,就是德国纳粹的前身溯源;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纳粹是怎么形成的,种种暴行产生的背后,是全社会全民族精神文化根本已患癌的晚期;印象深刻的镜头:剪刀刺死的鸽子、门背后孩童的尖叫声、克拉拉冷漠的脸部表情;非常喜欢这种缓缓推进的叙事节奏,出色的黑白镜头语言,奠定了影片整体压抑的基调,人性根本,在性压抑及无爱扭曲的环境里浸泡,其变态行为是必然产生的结果。

白丝带号称代表着高洁,代表着纯白无暇。实则是父权、阶级和宗教三重枷锁的实物化体现。抛开一切需要解读的东西,这片子也是一部十分精彩的群像作品和悬疑片:看似风平浪静的村庄,实则内里暗流涌动,这里有着变态的家庭关系,有着无可撼动的阶级差距,有着灭绝人性的宗教。罪恶在这里不断滋生,但人又是那么复杂,这里不光是黑暗,还有属于人性本身的美好瞬间,老师的感情也在告诉我们人性的存在;本片既有悬念螺旋上升的谜底,又给人揭晓谜底时的震惊。全片克制且逼仄的镜头,加上黑白化的画面,更契合了这部电影本身压抑的风格。加之其实这是一部可以解读的有关纳粹的故事,这就是大师吧,太猛了。

1、男权浓厚,压抑绝望暴走无法反抗2、恶行人物的争斗暗示国家之间?3、成年人要求孩子善良纯真,其实成年人是最恶毒的,也已经让孩子学会成人世界,被影响被煽动的孩子,丢水里般残忍日常发生4、平静重点在建筑物内外的长镜头,人物不在焦点内,无聊的等待之后揭发惊天的父女关系5、两个带白丝带的孩子,正是最反白丝带的,纯洁的反面,被规训却失败的白丝带6、剪刀十字架很绝,全片没有音乐,安静得环境音都很少,处处绝望,演员统一平缓无起伏的语气7、看了评论-被父权压抑的纳粹童年

精彩!全程都像在读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或茨威格的小说。极度冷静克制的定镜头,严肃又充满寓意的构图,几乎没有配乐,黑白摄影等都烘托出文学质感。整部片子调度都很稳定,难以想象这么多演员尤其是小演员都表现得如此出色,因为没有一个镜头不重要。很少看到这么出色的电影,即使你看不懂背后的寓意,它也讲了一个让人深思的悬疑故事。无耻混蛋确实无法与之相比(尽管这也是一部非凡的电影),某种程度上却不在一个等量级了。对哈内克来说,比爱要优秀。

奥地利村庄中产们的虚伪、谎言与精致利己主义。全片回忆倒叙,旁白贯穿始终。有对父权社会的奋力反抗,也有对中产阶级的无情批驳,更多是哈内克对奥地利民族志式的抒写。片中主述者是乡村教师,也是本片在场“旁观者”,他牵引着观众视角,也代替观众,进行一场道德焦虑式审判。一场发生在孩子们中间的对于异己者的排斥,暴力和戕害,被要面子的家长们,层层掩盖。犯错的孩子,不去责备,而是寄托于系上白丝带,予以灵魂洗白的警告。家长群像,易怒、自私、龌龊,哈内克在折磨欧洲中产阶级身心上,始终走在前列。观看者与此同时,也被狠狠羞辱一番。故事的极致性,正在于它关联了一战前的历史背景,战争一触即发下的普通村庄几个家庭的故事,学校是联结纽带,老师是旁观者,唯一追寻真相的人。萨拉热窝事件直接导致奥地利对塞尔维亚的宣战一战拉开帷幕。

《白丝带》该片注定不是一部让人心安的电影,消色处理后凌厉的黑白画面,剧照如下探的钻头,刺探人性的黑暗区间,一路朝下,触到了最坚硬的内核,权力。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的一个小乡村为背景,导演以黑白化的影像、回忆的方式,叙述发生在那里的、隐藏很深的暴力与罪。影片整体上并没有采取全知叙事的方式,而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待当时的一连串似乎没有联系的罪恶。导演的重点也不在于找出究竟谁是幕后黑手,而在于暴力、罪恶本身是如何的悄悄在孩子之间蔓延开来,并与“白丝带”所象征的纯洁意义形成鲜明的对比。总而言之,这真是一部让人不敢推荐的电影,黑暗、阴冷、扭曲、暴虐、残酷、麻木、沉沦。关于人性负面的形容词在画面上叠印。

获得奖项

  • 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最佳摄影
  • 第67届金球奖
    第67届金球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35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35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外国影片
  • 第60届德国电影奖
    第60届德国电影奖
    获奖:最佳男主角
    提名:最佳女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第75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75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摄影
  • 第6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6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22届欧洲电影奖
    第22届欧洲电影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提名:Carlo di Palma Award —— European Cinematographer / 最佳摄影
  • 第62届戛纳电影节
    第62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 / 费比西奖-竞赛单元 / 法国国家教育系统电影奖
  • 第74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74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摄影
  • 第57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第57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获奖:FIPRESCI Film of the Year
  • 第22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第22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8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
    第8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25届西班牙戈雅奖
    第25届西班牙戈雅奖
    提名:最佳欧洲电影
  • 第84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第84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提名:Kinema Junpo Award ——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第61届戛纳电影节
    第61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 / 费比西奖-竞赛单元 /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特别提及 / 法国国家教育系统电影奖
  • 第18届东南影评人协会奖
    第18届东南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白丝带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