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2018)

UP:2021-10-20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一部2018年的台湾诗选电视剧,改编自作家吴晓乐的同名作品里的五个故事,分别为《妈妈的遥控器》、《猫的孩子》、《茉莉的最后一天》、《孔雀》、《必须过动》,每个故事两集,全剧共十集,由陈慧翎执导。故事以亲子间的互动为主题,在科幻元素的包装下,内容讽刺台湾教育体制下扭曲的亲子关系与教育困境及多数家长对孩子错误的教育方式来唤醒社会大众,五个故事中的母亲分别由柯素云、钟欣凌、尹馨、谢琼煖和叶全真饰演。剧集以4K超高画质技术拍摄,2017年8月7日开镜。公视主频于2018年7月7日晚上九点首播,并于公视+、Netflix和LINE TV当日更新最新一集。myVideo于2018年8月5日全集上架。除了电视剧,公视也同步推出改编游戏电玩《孩子 KIDZ》。

演员表影评剧照播出时间剧情介绍 结局 主题曲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评分:8.6 导演:陈慧翎 编剧:蒋友竹 / 简士耕 / 洪兹盈 / 夏康真 / 费工怡 / 马千代 / 吴晓乐
主演:柯素云 / 刘子铨 / 曾少宗 / 凌心妤 / 刘亮佐 / 刘冠廷 / 吴慷仁 / 赵正平 / 路嘉欣 / 钟欣凌 / 刘修甫 / 邵昕 / 王渝屏 / 乾德门 / 汤志伟 / 黄采仪 / 马国贤 / 郭晋东 / 尹馨 / 王净 / 陈孟琪 / 云中岳 / 艾摩尔 / 魏如萱 / 曹晏豪 / 谢琼煖 / 王渝萱 / 陈以文 / 林鼎轩 / 李宇彤 / 郭子乾 / 叶全真 / 吴兆弦 / 丁也恬 / 林焕钧 / 钟政均 / 阎成诚 / 严艺文
类型:剧情 / 科幻 / 家庭
片长:50分钟地区:中国台湾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On Children
上映:2018-07-07(中国台湾)
IMDb:tt8507402

制作

缘起

「正确的解读法是,第一个『你的』跟第二个『你的』,是不一样的意思。先是表达关系,才是表达从属,而关系跟从属本就不平等。很多人没有读到这个意思,才会来问我,那么孩子是谁的?如果将它换成别的关系,像是你的朋友、你的男友,也许会更容易理解。」
——吴晓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书籍的作者吴晓乐是一名家庭教师,她将自己自18岁起至25间岁从事家教时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出版成首部著作,并引用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诗作为题,在2014年付梓。

文化部在影视出版的媒合平台推荐一批适合改编影视的原著,之后成为该剧监制的公视节目部经理于蓓华在2015年看到了这本书,书中的故事让她很难过,也感慨台湾的教育制度无论怎么改,父母与孩子对教育的想像仍遭束缚,教育现场仍没有改变。公共电视曾在2006年推出了改编自侯文咏同名小说的教育主题电视剧《危险心灵》,可惜碍于预算有限,无法每年都制作以教育为题的戏剧。

后来公视在规划2017年四大旗舰议题里包含教育,因此有可以制作戏剧的预算。于是2016年初,编剧夏康真拜访《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书籍的作者吴晓乐,对谈之下发现双方皆认同教育制度不仅挤压了孩子、也让家长感到焦虑,亲子共同受到了主流价值束缚,导致其关系变形。是故制作这部作品的目的也是希望促进亲子对话,而非对立。对于自己的作品受到改编,吴晓乐表示「作者已死」,也不会干涉自己不擅长的影视领域。但她在也提醒公视,在节目播出后可能会受到许多负面情绪,也可能会让观众需要进行心理治疗。。

导演陈慧翎在2018年的金穗奖影展里一场「主题戏剧的新趋势」为题的座谈中回顾,表示自己过去几年在商业操作的体制下拍摄不少偶像剧和电影,却发现自己逐渐遗忘好好说故事的能力。在为人母并读了这本书后,发现这个只追求分数和成功的教育体制与社会,挤压出了书中撰述的变态世界,并感到十分震撼,便决定要将这个作品呈献给观众。

初步改编

一开始的构思比较贴近原著,全剧安排了一位担任家教的女性主角,以旁观者的角度纪录每个家庭,而她自己也与另一位男主角开展恋爱情节,虽然这样的做法会让故事一直在各个家庭的故事与男女主角间的故事跳接。另外、由于这些家庭都是能聘用家庭教师的菁英阶级,所以为了制造反差,将女主角的个性设计得较为另类、甚至搞笑,这也让整出剧的调性比较接近喜剧。

这种通俗的作法肇因于台湾观众通常无法接受太沉重的戏,制作团队发现这个故事似乎缺少了什么,致使它与别的台湾家庭剧没什么两样,这种通俗的剧情看似触碰到了议题,但又什么都没说明清楚,惟即便导演、编剧对成品有些不满意,却因为剧本逐渐成形而难以修改。

导演陈慧翎在制作期间子宫颈癌症复发,工作随之停摆,她在化疗期间不断思考「如果自己只剩下最后一个故事可以说,要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在读过原著中的作者序之后,她意识到不能将这部戏拍成偶像剧,台湾的戏剧不能只拍一些小情小爱的故事,必须要能突破社会的价值。

与此同时英国诗选剧《黑镜》为作品带来了改变,于蓓华认为《黑镜》掷地有声地在叩问「如果科技这样发展下去,对我们的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到底是好是坏?」,而她也希望制作团队将作品设计成观众看完后能反思「如果我们的教育方式、主流价值观继续维持不变,对我们的未来会造成什么影响、会是什么样子?」,于是再加入了简士耕等擅长此类型的编剧后,剧本全部重写,开始加重批判的力道,朝科幻与奇幻的路线发展。

重构剧本

「我们希望借由一部戏,让观众可以想一想,你看到了谁,你自己?你的孩子?或是你的母亲?但这里,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救世主,只有一条不停往前走的路。」
——导演陈慧翎

在重新调整剧本后,由于时间紧迫,团队找了蒋友竹、简士耕、洪兹盈、夏康真、费工怡和马千代操刀同步书写每个故事,因此总长十集的故事就被平均分配成五段,每段以两集的篇幅呈现一个家庭,以兼顾娱乐性和思考空间的方式着手改编,并在每一个故事里把想要阐述的内容讲清楚。

在修改剧本后,团队原先仍故事之间有些连贯,例如安排五个家庭住在同一社区,但后来剧组认为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探讨主流的成功价值造成的影响,相对于描写亲子之情,更着重于批判体制与结构,再加上五个剧本都带有奇幻、黑暗及未来感,在有一致主题的情况下,剧情不必连贯也无妨,因此最后制作成了诗选剧以新的类型来说故事。

选角

剧中的五位母亲依序分别由柯素云、钟欣凌、尹馨、谢琼煖和叶全真饰演,而杨丞琳、杨谨华、刘品言等人也曾询问是否能参与演出,只是她们未达妈妈的年纪,因此未能接演。虽然母亲在每个故事里都占有重要的份量,但其实剧组是先找演出小孩的演员,再寻找谁适合饰演他们的母亲。

音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主题曲《Don’t cry don’t cry》由魏如萱制作及演唱,由于她是由祖父母带大,使得她在创作时一度不知从何下手,在她的友人陈建骐建议她以「不被理解」的角度着手后,才顺利完成歌曲。魏如萱表示该剧反映了现在正持续发生的事,并期望透过主题曲,带给观众一个温暖的拥抱。

拍摄

陈慧翎在2010年推出过电视剧《那年,雨不停国》,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亦由《那年,雨不停国》的制作团队主创,在2017年8月7日举行开拍记者会,全剧在台北取景。于蓓华为了因应Netflix日益蓬勃的发展,试图让戏剧在Netflix上推出,为了符合Netflix的上架目标,剧组也因此将拍摄规格从原先的HD改为以4K超高画质技术拍摄,每个单元的拍摄期是15天,每一集的预算是新台币380万元。剧中以强烈的视觉特效进行包装,将科幻或奇幻的元素嵌入每一个故事中。例如在《茉莉的最后一天》里,主角住家的色调是一片惨白、《孔雀》是五彩缤纷、《必须过动》里的高级社区洁白无暇,每个单元的色调和家俱都有个别安排。

制作历程感想

原著作家吴晓乐表示,自己的原著和这部改编戏剧最大的意义,就是透过角色的受伤和死亡,告诫这条道路的危险性,并期望悲剧不再发生。

编剧夏康真表示自己看完原著后感到心碎与惶恐,因为她深怕自己对自己的孩子犯下了与书中一样的错,她期许能透过改编作品让多父母意识到自己可能伤害孩子的地方。

公视节目部经理于蓓华表示这部作品不只是探讨教育问题,更要挑战主流价值、质问为何社会文化要紧密綑绑亲子关系,导致产生了扭曲和焦虑,因此早就做好了会面对批评和压力的准备,试图透过讨论来撼动既有架构,并找回家庭的美好价值。

导演陈慧翎表示「教育」这个敏感议题只有公共电视台有勇气涉足,「能讲别人不敢讲的故事」正是许多演职员愿意参与的原因。陈慧翎坦言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曾经恨过自己的母亲,在成人后才意识到父母也并不成熟,便转念思考并有所释怀。她在为人母之后,认为这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当母亲有为孩子牺牲奉献的精神后,可能会很容易地变成对人情绪勒索的人,尤其华人世界对母亲的要求又非常多。当父母们服膺在主流价值观之下时,就很容易以父母的权势压迫小孩,不视他们为独立的个体。在这样的体制下,父母和孩子同样都在受苦,当父母不知道如何教小孩时,很容易就会被社会的价值观逼得不得不把孩子往补习班里送,拍完这部戏后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和孩子的相处也有很大的改变。

制作人巫知谕强调原著及电视剧都不是想批判父母,而是试图批判背后的巨大结构。希望能透过这个故事开启亲子的对话空间,促进社会对「成功」定义的重新思考。也特别指出了剧中刻划的母职,她表示虽然该被严厉批判的不只是母亲,但借鉴于社会现实呈现的戏剧,却使得观众看到母亲在督促孩子的过程中成了孩子的头号「敌人」,而在父权社会中女性被迫扮演母职、失去自我和独立性的现状,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播出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们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们经你而生,但非出自于你,他们虽然和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爱,但别把你的思想也给他们,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
——纪伯伦〈孩子〉(节录)

关于五部作品的播放顺序,巫知谕说明原本打算将最黑暗的《必须过动》排在最前,以结局较正向的《猫的孩子》当成结尾,以期观众有看到被救赎的可能。但陈慧翎后来将顺序调整为最后播出的版本,因为前三个故事是探讨家庭的问题,第四个《孔雀》以对私校的执迷探讨学校体系问题,第五个故事是国家体制的问题,借由逐渐扩大格局来逐步揭开背后的议题。

剧组在2018年3月17日公布前导预告片,片中由演员朗诵纪伯伦的诗作《孩子》,一周内观看次数超过40万次,并引起不少讨论,让陈慧翎惊觉亲子间的鸿沟如此之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2018年3月25日,金穗奖影展期间首度公开节目花絮。《必须过动》先一步于2018年金马奇幻影展中特别放映。

由于必须与Netflix同步播出,剧组需要提前两个月将完整的影音档案交给Netflix,也因此让上档日期从原本预定的4月延后至7月,2018年7月5日,推出预告片并举办上档记者会,会中演员张书豪特别赠送陈慧翎一个大奶瓶为「孩子」庆生。

2018年7月7日起,《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公视主频、Netflix和LINE TV上同步首播,开创了台湾电视剧在Netflix同步播出的首例,而该出剧也由Netflix海外独家播出,之后也陆续在公视+和myVideo等网路平台上播出。陈慧翎转述Netflix对这部片的欣赏,并表示Netflix以为台湾的作品向来不太尖锐,因此对这部作品十分讶异。由于剧中呈现了扭曲的亲子关系,为了避免观众在观影期间心生不适,公视特地在每个单元前加入短片,让在该单元中饰演孩子角色的演员讲述一段期勉的话,并找来对心理学、亲子关系学有专精的各领域人士,在影片后进行说明,以期观众在现实生活中能化解类似的情境。

剧情大纲

单元集数首播时间公视收视率
妈妈的遥控器第一集、第二集2018年7月7日21:00—23:000.66
猫的孩子第三集、第四集2018年7月14日21:00—23:000.59
茉莉的最后一天第五集、第六集2018年7月21日21:00—23:000.83
孔雀第七集、第八集2018年7月28日21:00—23:000.66
必须过动第九集、第十集2018年8月4日21:00—23:000.68

分集

妈妈的遥控器

由陈慧翎导演,柯素云和刘子铨主演。描述一位母亲在取得具有神奇效力的遥控器后,用它控制自己的儿子走向自己认为成功的道路,却导致反效果的故事。

猫的孩子

改编自吴晓乐的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人子,与猫的孩子〉,由陈慧翎导演,钟欣凌和刘修甫主演。描述主角在家族的压力之下,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透过杀猫来宣泄情绪的故事。剧集在2019年10月荣譍第54届金钟奖电视电影奖。

茉莉的最后一天

改编自吴晓乐的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一脉不相承》,由陈慧翎导演,尹馨和王净主演。描述就读北一女中的高材生茉莉在长期压抑下自杀,她的母亲为了探询死因,以尖端科技读取女儿记忆的故事。

孔雀

改编自吴晓乐的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私的迷思》,由陈慧翎导演,谢琼煖和王渝萱主演。描述蓝领家庭出身的主角在就读私立名校维德中学后处处不适应,便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与一只可以实现愿望的神奇孔雀进行魔鬼交易的魔幻故事。

必须过动

改编自吴晓乐的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必须过动》,由陈慧翎导演,叶全真和吴兆絃主演。故事架构于以成绩决定工作与生活品质的反乌托邦世界中,描述一名囿于升学主义的母亲不顾孩子心中的矛盾与冲突,执意要求孩子假扮为注意力不足/过动症患者,以换取医师的诊断,进而借此躲避鉴定考试,避免拿到不佳的考试成绩。剧集获选为2018年金马奇幻影展特别放映单元。

回响

收视与效应

该剧没有在日本特别宣传,但在日本Netflix上,该剧在播出后旋即进入了人气剧集第十名,第四集播出时攀升到第一名,部分日本观众赞扬其沉重的主题和写实的故事。而在中国大陆影音评论网站豆瓣上,该剧也在满分10分里取得8分。在受到国际瞩目后,陈慧翎也收到不少国外平台的合作邀约。但她尚无拍摄续集的计画,因为她不认为需要拍摄重复的题材。陈慧翎表示多数的讨论都在团队的预期之内,而最令陈慧翎震惊的是,对剧中感同身受的回应数量比预期的数量多出不少,在Dcard、Instagram、批踢踢、Facebook和百度等网站上都可见到。陈慧翎认为分享伤痛的过程或许是很好的疗伤方式,因为众人可以相互勉励并继续向前。

鉴于该剧造成的讨论热潮,台湾的《苹果日报》以「应否介入未成年孩子生活」为题,专门刊载读者投书。中兴大学学生赖彦丞表示自己的身边有许多类似《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案例,并指出家长过度的干预只会使孩子被同侪排挤,应该放手让孩子独立;人本教育基金会执行长冯乔兰指出,父母如果过于强调自己对孩子的付出,则孩子可能产生亏欠父母的心态,这样的文化会让亲子双方都受到束缚;亲职教育讲师魏玮志认为应该以让孩子自律为目标进行适度的介入。;车城国中学生林惠婷则认为,父母必定需要介入孩子的生活,但不是带着权威、而是以与孩子做朋友的心态介入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公视经营的影音平台「公视+」也因该剧造成热潮增加了大量的新使用者和新会员,于蓓华还表示公视接到了海外制片的洽询,表示希望买下该剧的影视改编权并发展成长篇剧集。

在戏剧的推波助澜下,原著重新受到关注,在2017年7月登上博客来网路书店总排行榜的第5名,吴晓乐的另一本著作《上流儿童》则于2018年7月27日发行,同样十分畅销。

评价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被称为「台湾版黑镜」,也有评论认为该剧在恐怖及真实性更胜《黑镜》,或有部分篇章能够与之媲美。在剧集播出前,陈慧翎预期收视率不会太高,她表示作品的预算比不上《黑镜》,但工作人员都十分辛苦,在有限的预算内努力不懈。巫知谕表示某些评论取笑该剧是「哈哈镜」,她也坦言以台湾现在的戏剧环境,确实必须向其它优秀的作品学习,才可能追上日本、韩国的脚步。

联合报记者杜沛学提到,尽管近年来台湾的电视剧不时为人诟病,但优异的编剧并没有消失,只是被市场导向的环境隐藏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议题过于沉重,不能被广泛接受,但反而是大众最应关注且深思的题材。

花莲县政府儿少咨询代表陈旻杰表示,从公视推出《危险心灵》到推出该剧的十年间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似乎没有让校园变得更加民主。

云林地方法院法官王子荣也表示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体认到「你的学生不是你的学生」,并谨言慎行、协助孩子成长。

高雄医学大学医学系教授颜正芳认为这部戏是想让家长觉醒,希望家长不要再造成孩子的困扰与负担,但他也指出如果政府没有正视自身改革社会的责任,则家长和孩子仍然会活在无谓的竞争之中。在五个故事里都相对着重于母子之间的刻画,对父亲在家庭中担任的角色着墨甚少,便有观众投书论述,认为这些所谓的亲子问题,其实也是婚姻问题,因为有些孩子可能会在有问题的婚姻中成为牺牲品。应该让问题放在婚姻关系中被解决,而不是转嫁给孩子。

临床心理师张家齐认为很难评估父母采取控制教养的普遍程度,但他根据实际接触个案的经历及相关的研究,指出父母采取控制教育对孩子确实会造成负面影响,而这个议题不容被压抑。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观众撰文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并和剧中情节相互对照,或以精神分析、社会学观点解读剧中情境

编剧资历二十余年的吴洛缨认为,该剧建立了台湾少见的「微科幻」类型戏剧,并触及敏感的家庭议题,剧情不但批判了在升学主义下的亲子关系,更意图「让观众看了之后感到不舒服」。吴洛缨指出,只有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才可能引导另一个生命成长。作家柯志远认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风格吊诡、出人意料,完成度极高,为2018年的台湾电视剧带来具启发性的全面震撼。他同时强调了原著的文学价值,足以在新题材欠缺的影视圈中担任范例。艺人李李仁表示故事议题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面,观剧之后感触良多。陶晶莹则是一边看剧、一边问自己的孩子「妈妈有没有这样?」她对拍摄手法赞誉有加,并分享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艺人陈嘉桦则表示看过之后热泪盈眶。

但也有一些批评指出,剧集只是阐述了教育制度产生的弊病,没有提出进一步的应对方式或解决之道,对于这样的评论,心理师曾治淇认为提出问题者不必然也没有义务要给出解方,或许在议题引起涟漪后,解铃人自然会来。曾治淇并引用了《幸福路上》、《狼的孩子雨和雪》、《天才的礼物》等电影,指出其情节或许隐含着应对的方式。

奖项

年份颁奖典礼奖项入围者结果
2019年第30届金曲奖最佳单曲制作人奖陈建骐、韩立康〈Don't cry Don't cry〉提名
第54届金钟奖电视电影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猫的孩子》获奖
迷你剧集/电视电影女主角奖尹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茉莉的最后一天》提名
钟欣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猫的孩子》获奖
迷你剧集/电视电影女配角奖王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茉莉的最后一天》提名
迷你剧集/电视电影新进演员奖王渝屏《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猫的孩子》提名
王渝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孔雀》提名
刘修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猫的孩子》提名
迷你剧集/电视电影导演奖陈慧翎、余慧君《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猫的孩子》获奖
迷你剧集/电视电影编剧奖简士耕《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猫的孩子》提名
戏剧类节目摄影奖简正传、简新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猫的孩子》提名
戏剧类节目剪辑奖吴姿莹《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猫的孩子》获奖
音效奖魏如萱、史旻玠、郑元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妈妈的遥控器》提名
灯光奖李奇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猫的孩子》提名
美术设计奖吴若昀、黄明仁、赖琬婷、王重治、姚良奇、林佳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猫的孩子》获奖

改编电子游戏

历程

公视为因应新媒体时代来临,在2017年10月成立「全媒体专案中心」。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编而成的电子游戏《KIDZ 孩子》就是该中心第一个案子,在历经九个月之后完成,网页试玩版于2018年7月13日推出,正式版于7月26日在游戏平台Steam上架。

内容

游戏的内容与电视剧并无剧情上的关联,游戏开发者阿炯表示,由于电视剧的内容庞大且有深度,因此改编游戏仅撷取了其核心精神和象征元素,设计了《恶魔的契约》、《记忆谜廊》和《反叛的使者》三段原创章节和五个故事,由于游戏是为了替逐周播出的电视剧造势、还必须延长玩家的游玩时间,因此也采取每周更新的方式释出新的关卡。玩家将透过处理快速反应事件、解谜和跑酷等游戏方式一步步推敲真相。在《恶魔的契约》关卡里探索时,玩家必须透过按下滑鼠左键或右键,制造出特定的排列组合才能击倒对手或解开密码;《记忆谜廊》的机制类似于密室逃脱,玩家必须搜寻场景中的可用物件,并以此达到关卡指定的目标;《反叛的使者》是跑酷游戏,解谜成分较少。在游戏通关后,游戏会显示所有通关的玩家如何回应游戏中出现的选项,这种设计被认为与诉说游戏旗下的作品有相似之处。

荣誉

2018年12月,《KIDZ 孩子》获得新加坡亚洲电视学院奖之最佳电玩奖。

剧集在播出后大受好评,被誉为「台湾版《黑镜》」,而罕见的诗选剧格式也受到瞩目。每一篇故事都引发诸多讨论和分析,或有家长、青少年、教师等人撰文分享自己相似的经验。单元《猫的孩子》2019年10月获得第54届金钟奖电视电影奖。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剧照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简评

整体还是不错的。但可能因为我还没当妈妈,也庆幸我妈没有太多的管制,所以未太能感同身受。虽然我家也是书念得好的哥哥更受宠爱(我跟我妈的相处方式更像茉莉的最后一天中的妹妹可莉与母亲的相处方式)。个人更喜欢《必须过动》和《妈妈的遥控器》这两个单元。两个都有一种未来科技发达、社会进步了可能带来的一些问题。也因为这两部感觉有人把它比喻成《黑镜》了,但是还真的不太一样,剧情上也有点拖沓的,胜在这样的编排在国内算新颖,每个小故事虽然反映的实际内容仿佛差不多(当然可能我读不懂),但还算是一个育儿的警示吧,希望国内这种类型越来越多8~-

压抑又真实,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真的好好哭,好久我都没走出来,连死都不能死,因为妈妈会倒带,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遥控器可以回到过去,重复悲伤回忆是窒息的,但对于错过的美好有时又何尝不想拥有呢?第二个故事《猫的孩子》,好在结尾妈妈和儿子都得到救赎,但世界上哪有那么多深渊的人能被救赎呢?男孩子的演技绝了!第三个故事《茉莉的最后一天》,依然是个让我流泪的结局,好在妈妈终于知道茉莉自杀原因了,我不知道妈妈在茉莉自杀后依然强行读取她的痛苦回忆是否人道主义,我也在问我自己,对于没有道别而离开的人,如果真的拥有这样一台机器可以读取生前记忆,我,会用吗?这里所有的人演技都炸裂,台剧除了有时节奏太慢,质量真的不错,太深了的一部剧了,每个故事都能找到你自己,你父母的影子,身边人的样子,会反思

无一例外的几乎每一个故事里对孩子的控制都来源于妈妈,父亲角色在家庭关系里存在感几乎为零。父母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全部投射在小孩身上,希望他们优秀,希望他们能改变阶级命运。“猫的孩子”里面,父母并没有发现小孩有学习障碍,妈妈更是把自己婚姻的失败归咎于教育小孩的成绩,以至于被家暴也不敢吱声,老公明目张胆养小三也不敢离婚……父母是爱孩子的吗,还是更爱自己?最后一集给出了答案。有的父母不过是打着爱孩子的幌子,冠冕堂皇的更爱自己而已。整部剧使用了大量留白,空镜头,同期声,无配乐,闪黑闪切…把孩子的压抑和家庭关系的紧张刻画得太好了。极致的眩晕感,混沌,迷茫,就如主角们一样,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秉赋,他们拥有独立的个性与思想,理当自由选择……

台剧再一次震碎我,真的太太太喜欢这部电视剧了///共同点是每一个故事中都有一个缺席的不负责任的父亲,而母亲只能从力弱的孩子身上,借由ta的成功进而找到自己在这个家中的位置,进而变为了,孩子向母亲证明,而母亲又向那个根本没有必要理会的父亲证明,成了一条死循环///加上科幻元素我反而觉得是为故事添彩的部分,虽然平平淡淡地讲述故事也足够让东亚孩子感到惧怕,但科幻元素把这部剧的水平更拉高了一个台阶,我觉得超棒的///王净真的,演什么像什么啊,而且超有气质555

自以为的爱太满,溺亡,喘不上气,压抑,意像表达和控制设定,死亡也无法解脱,成年后的纪培伟再回到16的夏天,一切都已经发生又未发生。蓝色的月亮,平行世界,猫,花,为什么只有妈妈?不过是因为父亲在家庭的中的缺失,所谓丧偶式育儿,不是什么病吃药就都可以好。『那天的风很大,大到我以为人类也拥有翅膀 ,也拥有自由』最喜欢《茉莉的最后一天》把重心放在别人身上会变成控制狂,结果就是乖小孩也不会拥有幸福,死亡也不得安宁“我要知道文学是这样伤害我小孩,我才不会让她读!”来看的母亲又能怎么样?真的会改变吗,而不是变成怪音乐/怪XX ?痛苦到最后甚至不能怪妈妈(割裂)憎恶自己,被创作选上的孩子抒发于文字,当文字无法承载痛苦,自残坠落。

5>1>2>4>3。为什么最喜欢第五个故事,可能就在于导演安排了一个小彩蛋,看到前四个单元的小主人公们在避难所里出现,眼泪哗啦一下就流下来了,触动异常之大。此外,《停止过动》的情节设置有《美丽新世界》的影子,从一个新视角来表现母亲与孩子的关系,这一集也更节制一点,不像前几个单元的母亲总是爱嘶吼,以及包括“少数服从多数”的不公性、问母亲“你爱我吗”被反问以及金盾妈妈的教育秘诀在内的点睛台词,都非常出色。虽然每个故事节奏都略显拖沓,但并不影响故事内核。值得耐心细品。

写着科幻、家庭、剧情,却看出惊悚片的感觉。片头的胚胎和配乐都充满着诡异,仔细一看,胚胎缺了一块脑,手里拿着一把锁,寓意这些孩子在强控制欲的父母下变成了没有自我,禁锢着枷锁的人,跟题目不谋而合。故事里的妈妈和小孩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心理疾病,也反映了当今社会下为了小孩所谓的未来而扭曲的价值观,很有代入感,或多或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样的妈妈确实让人窒息,已经把孩子当作没有感情的商品,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这种教育出来的孩子身心能健康几乎不可能了吧。妈妈给了孩子生命,但是没有掌控孩子的权利,孩子是自己的主人,作为父母只能适当加以引导,而不是越俎代庖

。私以为比原著好看,五个故事都脱离了小说自行发展,第一个故事跟最后一个故事的情节跟节奏我都很喜欢,其他三个故事的推进过于拖沓,也导致我断断续续。第一个故事节奏舒服,“循环人生”这个点不算新奇,但自杀也无法摆脱母亲的控制的设定让我稍感诧异,也对纪培伟更加好奇,结局的处理没有超出预期,所以有一点点失望。第五个故事画面做的真的很好,明亮的家、白色跟浅蓝色的衣服、随处可见的现代科技设备,干净的背景跟身处其中的人形成鲜明对比,不能仅仅用按部就班来形容他们,有1984中“老大哥”的隐喻在里面,五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个。我们总以为母爱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都忽略了,没有人会天生爱孩子,对于一部分人妈妈来说,爱孩子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是心理的预期。

你的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家长总是以爱之名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想建立另一个“优秀的自己”,那孩子当成一个成绩机器,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像机器人一样听自己指挥,却从来没有问过孩子想要什么,看到最后每个故事的孩子都有了美好的结局时,还是不由自主的流下眼泪,因为现实中的我们没有美好的结局,现实中没有那么多高科技可以让父母认识到自己教育的错误,我们依然被锁在以爱为名,“成绩至上”的牢笼里,家长永远也不会看这些影视,他们觉得自己永远都是对的,比起让他们认识错误,他们更愿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去看看自己喜欢的东西。最终,影片中的孩子们的伊甸园还是被破灭了,就如现实中的我们。

最喜欢最后一个故事《必须过动》。在这个虚拟世界的规则里,男人只负责社会生产,女人只需要领取政府发放的胚胎承担教育责任就好,下一代优秀就代表女性成功,可以从贫民窟搬到豪宅,反之也要从豪宅搬到贫民窟。这种规则下,底层可以看到希望,上层也得努力才能避免跌落,似乎比现实在阶级跃迁上显得公平些。但是就母亲的生活而言,孩子完完全全就是自己的一份工作,这份工作不好了就换一份,没有感情可言,个人生存也没有幸福感而言。然而现实是上层不用鸡娃来避免跌落,底层也不是有个成绩好的子女就能改变全家命运的,这么看来现实可能更加没有希望?

没看完其实,看到 茉莉的最后一天 就不想继续往下看了,前几个单元故事看,首先是故事很压抑,其次核心表达几乎都是母亲对孩子的控制。但是这份所谓的寄托、控制都是基于母亲在家庭地位或者是社会地位上的失控,所以把自己的所有想法强加给孩子,似乎觉得孩子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母亲在社会上的地位或者在家庭中的地位就能够归位。他们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也确实表达出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更是他自己”这个核心母题,但是在压迫孩子的最后根结上都是母亲在社会地位中找不到能够安插的位置,而父亲这个角色一直在控制着母亲的行为。离婚后拼命用孩子来证明自己的选择,用孩子的满级分来博得丈夫回家吃饭,埋怨丈夫对孩子的成绩不管不顾,其实所有的根结都在于男性对女性控制、影响的投射,我不太喜欢这样的思考,没有我预想的那么深刻

《妈妈的遥控器》时长一小时以上,但内容却少得仿佛一句话可以说完。看完不了解主角不了解妈妈,明明可以深挖却令人失望地停在表面;一天的循环时间完全支撑不起来成长之后的情绪,反复的视觉语言很显多余…可能会作为反例存在吧《茉莉的最后一天》:看完之后好难过,不仅难过茉莉,也难过她的妈妈…《绝对过动》太拉垮了漏洞百出的世界观时常让我回到现实然后看着他们尬演…最可怕的是,我不明白这个剧为什么要把妈妈塑造成不可理喻的敌人?如果要让父母与孩子互相理解 应该给到双方同等的信息才对,为什么反而是树立了一个不可理解的母亲形象?妈妈真的有那么不可理喻吗 她们为什么会如此不可理喻,没有人会那么浅层一定有更核心的理由…关键应该是让孩子理解父母 让父母理解孩子,双方都了解到自己没能了解到的那一面才对而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