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1997)

Anna KareninaUP:2021-02-26

《爱比恋更冷》(英语:Anna Karenina)是一套由伯纳德·罗斯(英语:Bernard Rose (director))执导的1997年历史剧情片,苏菲·玛索、尙·比恩、艾佛·莫连纳、米雅·柯许纳和占士·霍斯主演,根据列夫·托尔斯泰1877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改编。电影讲述一位年轻美丽的已婚女子遇上一位英俊的伯爵,两人互生情愫,但她对爱的激情与社会现实的冲突导致了最终的抑郁和绝望。

安娜·卡列尼娜

评分:7.5 导演:伯纳德·罗斯 编剧:伯纳德·罗斯 / 列夫·托尔斯泰
主演:苏菲·玛索 / 肖恩·宾 / 阿尔弗雷德·莫里纳 / 米娅·科施娜 / 詹姆斯·福克斯 / 费奥纳·肖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108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浮世一生情 / 爱比恋更冷
上映:1997-04-04(美国)
IMDb:tt0118623

剧情简介

帝俄时期的莫斯科,年轻英俊的骑兵军官维诺斯基伯爵是许多待嫁女子的心仪对象,包括美丽的公主凯蒂在内。维诺斯基在返家与母亲团聚的途中,于莫斯科火车站邂逅了一位美丽女子,俄罗斯帝国高层首长卡列尼的妻子安娜·卡列尼娜,四目交会的二人,预示著一段激情的展开。

主要角色

  • 苏菲·玛索 饰 安那·卡列尼那 (Anna Karenina)
  • 尙·比恩 饰 亚力克赛·维诺斯基
  • 艾佛·莫连纳 饰 君士坦丁·列文
  • 米雅·柯许纳 饰 凯蒂
  • 占士·霍斯 饰 亚历山大·卡列尼
  • 彼得·伊拉里昂诺维奇·舍罗霍诺夫 饰 饰演卡皮通内奇

本片是同类题材中唯一一部完全于俄国境内摄制的非俄罗斯本国制作的《安娜·卡列尼娜》改编电影,取景地点包括圣彼得堡和莫斯科。

简评

大学时候看过一遍,那时惊讶于苏菲玛索的美貌,觉得她演这个角色太适合了。以至于后来看凯拉奈特莉版的角色略有遗憾。这次的发现在于渥伦斯基的演员居然是《权力的游戏》中的奈德,演起俄国军官也颇具说服力。这一版的卡列宁过于显老,以至于两厢对比下,渥伦斯基在女性角色眼中确实处于压倒性的。此次,最令我感慨的是,爱情确实是需要势均力敌的。当他们俩幸福的在意大利时,安娜喜不自胜,但渥伦斯基却无事可干;而等他们回到莫斯科,渥伦斯基在母亲的安排下仍旧可以去剧院消遣,安娜却困宥于家中无法出门,无法社交;这样的转变、逼死了安娜。爱情只是在一段时期内可以牺牲自己,成就爱人,无法长时间如此。至少在渥伦斯基的爱情中是如此。他无法长时间为了安娜,放弃自我前程。

可能是时长的原因,剧情感觉有人在背后鞭打着一直在往前赶,有的人物的匆匆上来说个台词又匆匆下去了。列文那条线里他和吉蒂在电影里看来突然地重逢又突然地结婚了,原著里托尔斯泰在他们的故事放入了更平实更落地的,对制度、婚姻的思考。完全可以再多说一点。美术非常好看,帧帧如画。除此之外,开场觉得吉蒂演员很漂亮了,但后面根本无法苏菲玛索身上挪开眼睛。

一个导演死活要拍一个自己根本不了解的国家的故事,整个气质就不对,和原著压根没法比,照这部电影的框架,成片起码三个小时紧凑剧情才够勉强讲明白。剧情没什么好说的,根本不可能与原著相提并论,完成度也就是拍了个故事梗概的程度,原著之所以伟大,那些内涵,自己原作者倾注的个人理想,在电影中通通没有体现,就看着导演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所有细节都没有充分展开。白瞎苏菲玛索,啥也不是。

电影时间短所以情节转换快,我可以自己脑补;但是我没有看见影片对安娜的人性的「正面强攻」——把安娜一步步推向死亡的线索的叙述仍然是流水账式的,这就不行了。安娜爆发和伯爵争吵那一幕让人看得有些跳戏,情感上甚至会觉得是安娜有点过了,导致影片实际表达的和影片想表达的有些南辕北辙。苏菲玛索很美,演得也很好。

没有体现出安娜·卡列尼娜对于个性解放、生命意义和爱情自由的渴求,而她所追求的那段热烈的爱情,也没有上升到冲破束缚女性思想道德观念的高度,反而只是一段让人觉得是情欲驱使下的婚外情。最后安娜·卡列尼娜的卧轨,不但没有升华她的人物形象,反而给人一种自作自受的感觉。总而言之,没有深化主题。

始乱终弃的代表,19世纪女性悲歌。原著篇幅大幅度缩短,反而突显了丈夫的情深义重,安娜之死的矫情肆意。在她眼中,爱情似乎与家庭责任是抽离的,是欲望满溢与自由奔放的。但激情炽热过去了,就只剩惨白的灰烬,就不再是她心目中爱情的模样,就要选择了结。同样的念头,似乎在《失乐园》与《苦月亮》里都浮现过。

这是一部可以看的电影,但不是安娜卡列尼娜。电影速度太快像经典场景的拼接,省略太多我爱的情节了!导致呈现出的浮于表面且草率。苏菲玛索绝美,不过和安娜形象略出二致,法式和俄式。这版Kitty倒是可爱得很。渥伦斯基只能活在迷恋和缅怀安娜中,却不能和她生活。

托尔斯泰要跳出来打人了,毫无头绪前因后果,床戏感情戏也都是烂的一批,有演技吗?没感觉到,还有一个版本的希望会好一点吧,其实觉得包法利夫人比安娜要写的好,而且安娜是后面才出版的。最后竟然出现了俄罗斯国旗。不过里面跳舞的地方似乎选的就是那个什么复原的冬宫吧,富丽堂皇,二战期间好像是被炸了。

拍摄善用推拉和淡化,颇有古典色彩。苏菲玛索出场一如克拉姆斯柯依的《无名女郎画像》。前半部分剧情推进太快,列文一对更抢戏,安娜的恋情铺垫不够。不由得想起英国病人,包括安娜病重时被抱起走下楼梯的场景,但因为前期情感铺垫的不足,整体不如英国病人。最动人的其实是安娜后期的沉沦、滥用药物的恍惚、脾气喜怒无常被苏菲玛索诠释得很到位。肖恩仿佛迪士尼王子一样的背景板……

原著的片段上了往届的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于是有一次学校把这部电影作为全年级期末考完的娱乐活动放给大家看了。小时候看原著总觉得这个故事写得莫名其妙,脑子里只有好人坏人,只有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法与女主共情,甚至觉其可鄙。四年过去了,情节已经不太记得了,和苏菲玛索的容颜一样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是:在放到一些场面的时候,青春期男女生格外夸张的调笑和起哄。电影放完,第二天,.10严丝合缝的日常。现在想想,那样的压抑和压抑之下的宣泄、徒劳的反抗倒也和电影极为呼应

没办法看费雯丽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因为她是心尖尖的乱世佳人。这版目前最爱,爱,苏菲玛索的忧伤又绝望,乃至发疯都是美的心碎的样子。我很早就看过了,反反复复的喜欢。看英版总觉得不是俄国的感觉,太英式田园了。安娜卡列妮娜,或者,安娜卡列宁,应该是相遇在大雪弥漫着的火车站,最后死于下过雨泥泞的火车站。想知道,不爱后悔,和,爱过后悔,两者之间的取舍。有人说,这不是爱,这是欲望。爱之于,欲望区别,是爱让彼此变好。爱的欲火,让彼此痛苦,彼此极致幸福。是欲望,把我们逼至悬崖,又逼至我们纵身跃下,形成一个令人心上的弧度。不是爱、没有责任、没法长久,是生活,是时间漫长,让彼此忘了珍重在珍重。

苏菲玛索的美让人陶醉,不管是长发盘发还是短发,应该是最美的一个版本。难怪她会被法国男人誉为“永远的挚爱”。她有着一双清澄、忧郁的褐色大眼睛,就是这双大眼睛让世界为之倾倒。这位“法国最漂亮的性感女神”,兼有西方人的性感和东方人的神秘,浑身散发出一种魅力不可动摇的迷人气息。苏菲玛索同时也是深受法国乃至世界影迷喜爱的实力派电影明星,她的电影既有好莱坞式剧情,也有法国电影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