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的故事(1992)
Stories from the editorial boardUP:2022-01-03
《编辑部的故事》是中国大陆第一部情景喜剧,是继电视剧《渴望》之后又一部室内低成本电视剧,播出于1991-1992年,全剧共25集充满了王朔样式的京式调侃幽默。外景主要在中国农工银行旧址拍摄。
编辑部的故事简介
位于北京某处的《人间指南》编辑部,聚集着六位性格各异知识工作者。老年知识分子里:主编老陈(吕齐 饰)对待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牛大姐(童正维 饰)快人快语、疾恶如仇;老刘(张瞳 饰)胆小怕事,体现着传统知识分子懦弱的一面;中年知识分子余德利(侯耀华 饰)善于接受新事物 ,聪明圆滑,带着点市井江湖的习气。青年一派,李冬宝(葛优 饰)想法前卫,正直善良,总想和机敏美丽的女同事戈玲(吕丽萍 饰)处处对象,无奈戈玲心高气傲,对待貌不惊人的冬宝不冷不热,若即若离。
因工作关系,编辑部的同仁经常接触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光怪陆离,三教九流,改革开放大潮下的人生百态在小小的编辑部内一一呈现……
本片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由赵宝刚和金炎联合指导,马未都、王朔、冯小刚担任编剧。
- 赵宝刚 Baogang Zhao导演
- 金炎 Yan Jin导演
- 葛优 You Ge饰 李冬宝
- 张瞳 Tong Zhang饰 刘书友
- 侯耀华 Yaohua Hou饰 余德利
- 吕丽萍 Liping Lü饰 戈玲
简评
用词可真文真书面,好多都闻所未闻,但又不觉得刁钻偏门,比如“惶惑”这种词,“还君明珠双泪垂”这种句子,还爱用些“时传祥”之类的典故。还是一样的王朔风格,说话婉转啰嗦却有趣,需要忍耐一下的就是剧情推进比较缓慢,光在那耍贫嘴了也没人办事,所以必须得专注着看,一恍神就什么都没看进去。而且镜头也挺慢的,也不转场,毕竟也不常有事发生。最后经常是开放性结局,就算已经把这集的矛盾彻底解决了,结尾也得再提出个疑问来。镜头还爱突然给人大特写,年轻吕丽萍可真好看,葛优这发际线都到脑袋后面去了,他们俩这种直白的追求和拒绝却仍旧交流频繁甚至略显暧昧的关系也挺罕见的,李冬宝自己把这概括为“壮志未酬”“几经风雨,痴心不改”,但戈玲只是嬉皮笑脸地表示拒绝,挺独特挺有意思的,看着最后老陈和老刘也被感染得有活力了,真激动呀。
虽然号称是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但和之后的情景喜剧相比还是有些灵魂上的差别,没有罐头笑声还在其次,本片的教育和说教的意味还是难脱时代印记,笑点靠的主要是那些对九十年代初期脑洞大得吓人的情节,台词里并没有埋什么包袱,反倒有很多并不好笑的互相挖苦,和整个片子试图营造的温馨欢乐的氛围有一种奇怪的耦合。浓浓的时代气息还体现在生活类杂志的意义已经无法为今天的年轻人理解了,这类三十年前的影视作品总是能提醒我们信息的即时交流是如何深刻地改变了生活的模式,月刊杂志之于公众号,征婚广告之于交友平台,人字的支撑结构是被稀释了还是凝结了呢?
初期的电视剧,节奏比较慢,人物比较丰满,台词结合北京话和书面语,剧情有种魔幻现实的感觉,觉得有趣的地方还就是cut里出现的那些。不过从中可以一窥上世纪末首都的人情风貌,最后合唱主题曲挺动人的,加一星。吕丽萍阿姨年轻的时候还挺文艺,穿搭放现在也不违和,葛大爷也比较讨喜,俩人嘴皮子功夫都特溜,不管什么事情张嘴就能来,发现不对立马话锋一转,一不留神就被绕进去了。张国立的演技真是生动又自然。
有小聪明无大智慧,有佳句无佳篇。编辑部虽然有六个人,实际上也就三种类型,京油子,指导员,老干部。第20集,李东宝声称从纳粹集中营得到了灵感,来帮同事减肥,也太让人不适了。满屏幕都是王朔和冯小刚起腻到长安大街的脸,还以为自己特天才特叛逆特幽默。整部剧看起来外景很多,单集时长也拉得很长,可实际比内景拍摄的我爱我家更容易陷入封闭、萎缩的局面,人物从头到尾都是在工具式地攻克任务、难题,仿佛无根之水,掉在水泥地上蒸发了算完了,没有办法汇成河流。
好到一时不知道说什么,看的删减版,恐怕漏掉了很多精彩之处。前几集台词相当犀利,尤其是水淹七军那集王朔冯裤子将那股子贫劲儿发挥到了极致。中间有些集略显乏味,但最后补的三集真是惊喜十足,我一直为自己什么剧情都渴望大团圆结局而羞愧,但每次看到却又会不禁沉醉。即使不少集节奏剧情显得平淡乏味,但我认为本片的历史价值和精神价值充斥着每一集。八九十年代在高速发展的帝都知识分子,或者说党员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跃然屏上。只可惜自己见识浅薄,难以几言蔽之。
小场景大背景的室内群戏巅峰作。六人各有特点各有风格,每集都穿插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一些政策和生活故事推动剧情前进,既有捧腹大笑,也有黑色幽默和引人深思的金句,即使放在现在也不过时。穿着搭配上也尽显时髦,剧中背景为九十年代初期,六人中戈玲的穿搭非常漂亮,各种裙子 运动服 休闲衫 正装都非常好看。葛优那时候还有头发,搭配他风流的性格看着十分有趣。真是一部讽刺现实的好剧,室外的景色也还原了九十年代的北京市景。思想上来看,编辑部的故事在当时是非常优秀的
感觉拍得一般,很多戏其实处理得很啰嗦,黑色幽默的意味已经出来了但还会有重复强调的段落,收得并不好。六人组里演得最好的肯定是侯耀华的余德利,他这个主打商业赞助的知识分子形象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极有可能是本色出演,葛优的李东宝和吕丽萍的戈玲则是CP担当,两个人相互拌嘴的段落有时比主线还有意思。牛大姐则代表着老一代知识分子和文革时代指定代言人,相对而言老陈和老刘存在感偏低了。值得推荐的集数:《谁主沉浮》(争主编),《我不是坏女孩》(婚外恋),《侵权之争》(假冒骗局),《小保姆》(保姆和雇主关系),《飞来的星星》(超出几十年的末世预言),《人工智能人》(可能启发了郭达蔡明春晚小品《机器人趣话》),《人民帮人民一把》(25集的大总结)。这些故事或多或少都反映了90年代的某个热点事件或潮流,可供后人研究近代史。
太喜欢了!余德利真的精明贪财又搞笑!编辑部的故事真的每个人的角色情感都很丰满!没有至高无上的道德至上的角色,每个人都是各有优劣的,让人的形象很立体。没有完全正义的角色,多的是在一次次经验教训中成长的人儿。每一个结局都让人觉得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看得舒心舒服。北京人的口音听着特别好听,一个个文化人吵起架来妙语连珠。剧情紧凑有逻辑,思想前卫有作风,剧情好,演技棒,我觉得这是当之无愧的让中国人喜闻乐见的电视剧。
看到快剧终的时候,感觉到了第一集设置的妙处。以“谁来当主编”作为开头,实则整部剧在塑造六个具有完全不同色彩的人物时,就是在诠释开篇第一个故事给出的答案了。一是拜服编剧的台词功底,尤其李冬宝和戈玲每每妙语连珠、舍灿莲花都令人振奋。二是感叹演员们拿捏得当、行云流水的演技,看到后面甚至偶尔让我觉得这是平行时空正在发生的故事,侯耀华把余得利演绎得绝了。三是被九十年代那样的社会生活、思想精神和人文关怀真实地触动了,一个富有生气和希望的社会,就是时代发展最宝贵的动力,好想在九十年代生活一次。
八月底在木鱼水心那看完的。30年前的电视剧了,真是比我年纪还大,现在看却几乎没有过时,这就是经典,经典是可以超越时间的。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的名头还是挺大的,看之前也算是久仰大名,葛优的几句名台词也早有耳闻,预期还是挺高的。看完基本符合预期,几个角色刻画的非常鲜明,演员也都很出彩,特别是葛优,简直演活了,剧情确实是情景喜剧式标准的事件驱动,有几个事件现在看来也挺有意思。稍显不足的是不少事件结尾略显仓促,显得略微虎头蛇尾,不过对于30年前的电视剧还是不要太苛刻了。。
1992年出品,如同台词中的段子和戈玲的穿搭一样,至今也没有过时。六位编辑中吕齐的老陈、张瞳的刘书友,外加客串濮存昕、修宗迪、丛林、梁冠华、梁丹妮这些人艺演员都是演技的保证,还有李成儒、马晓晴、刘蓓、张国立、付彪、李玲玉等当时红星助阵增加了剧的热度。剧情结合时代,对白针砭时弊,虽调侃为主却不失主旋律,最近很喜欢回忆8、90年代的戏,那是我性格和爱好形成的时期。可惜,优酷视频有删减,有些对白没听到。
好故事值得不断欣赏,段子即便今日看也很好笑很生活百态,编辑们外出在北京的街道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很亲切很喜欢,尤其是鼓楼附近当时还没什么高楼,电视剧侧面背景真实的反映了美丽的北京城旧貌,我北漂时附近都已经改变很多了,葛优年轻时的头型基本就定型了,导演、编剧、演员甚至客串都是后来的大腕,单元剧的感觉很漫画效果,百看不厌。小的时候很喜欢,更多是看幽默,长大后再看能够深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