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传(1982)
GandhiUP:2021-04-11
《甘地传》(英语:Gandhi)是一部英印合制的1982年传记电影,描述圣雄甘地怎样透过和平抵抗运动将印度从英国殖民者手中解放出来。电影由李察·艾登堡禄执导,甘地则由宾·京士利扮演。
角色
- 班·金斯利 饰 甘地
- Rohini Hattangadi 饰 Kasturba Gandhi
- Roshan Seth 饰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 Saeed Jaffrey 饰 萨达尔·瓦拉巴伊·帕特尔
- Candice Bergen 饰 Margaret Bourke-White
- 爱德华·福克斯 饰 Brigadier General Reginald Dyer
- 约翰·吉尔古德 饰 第一代哈利法克斯伯爵爱德华·伍德
- Trevor Howard 饰 Judge R. S. Broomfield, the presiding judge in Gandhi's sedition trial.
- John Mills 饰 Lord Chelmsford
- 马丁·辛 饰 Vince Walker,根据Webb Miller而作的虚构记者
- Ian Charleson 饰 Reverend Charles Freer Andrews
- Athol Fugard 饰 扬·史末资
- Günther Maria Halmer 饰 Dr. Herman Kallenbach
- Geraldine James 饰 Mirabehn (Madeleine Slade)
- Alyque Padamsee 饰 穆罕默德·阿里·真纳
- 亚姆列殊·普利 饰 Khan
- Dilsher Singh 饰 Khan Abdul Ghaffar Khan (Frontier Gandhi)
- Ian Bannen 饰 Senior Officer Fields
- Richard Griffiths 饰 Collins
- 奈杰尔·霍桑 饰 Kinnoch
- Michael Hordern 饰 Sir George Hodge
- Shriram Lagoo(英语:Shriram Lagoo) 饰 戈帕尔·克里什纳·戈卡尔
- Terrence Hardiman 饰 拉姆齐·麦克唐纳
- 欧姆·普利 饰 Nahari
- Bernard Hill 饰 Sergeant Putnam
- 丹尼尔·戴-刘易斯 饰 Colin,侮辱甘地及Andrews的青年
- John Ratzenberger 饰 American Lt. Driver for Bourke-White
这虽然是宾·京士利第一部电影,但他的演出却大受好评,更为他赢得第5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除此之外,李察·艾登堡禄亦赢得最佳导演奖,让此片最后获得包括最佳电影奖、原创剧本、摄影、剪辑、艺术指导、服装设计在内的共八个奥斯卡奖,另有最佳配乐、化妆和音效三项提名。
获得奖项
- 第28届意大利大卫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Best Foreign Producer (Migliore Produttore Straniero) / European David - 第22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获奖:Eddie —— Best Edited Feature Film - 第40届金球奖
获奖:Best Foreign Film / New Star of the Year in a Motion Picture - Male / 剧情类最佳男主角1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第47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男演员
提名:最佳导演 - 第3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tor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upporting Actress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Direction / BAFTA Film Award —— Most Outstanding Newcomer to Leading Film Roles / 最佳影片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Screenplay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Production Design/Art Direction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ound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Film Editing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core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Make Up Artist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摄影 / 最佳服装 - 第7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提名: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第55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原创剧本 / 最佳摄影 / 最佳服装设计 / 最佳艺术指导 / 最佳剪辑
提名:最佳音响 / 最佳化妆 / 最佳原创音乐 - 第35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获奖: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简评
其實這類電影是得獎電影的標準題材,不過歷史人物的故事搬上大銀幕,自然會引來不少爭議話題。五顆星的二顆給Richard Attenborough ,他成就了一個經典,讓後世影人只得望其項背。二顆星給飾演甘地的英國男星Ben Kingsley,他的詮釋讓人稱讚,完全將自己「演成」了這位歷史人物。五顆星中的一顆給甘地這位印度英雄,甘地在印度人心中還是一位偉大的神靈啊!
甘地是个伟大的人,其实不管是英国统治印度还是其他国家统治都一样的,他在接触到了印度人底层的生活后“神”性被唤醒从而想要解放印度,即使面对的不是英国这样的国家但解放的理念或者用他的话说“真理”也会驱使他用非暴力解放以外的方式去进行到底的,他就是那么一个固执的人。片子的叙事足够传奇的同时也用了分线闭合的方式来讲述让人对甘地的一生有更深刻的了解,摄影有非常多史诗性场面恢弘大气也尽显“运动”之广阔和残酷,在外景和内景都很不错但缺少动感的镜头,剪辑也很不错能够将跨度如此之长的时间组成有效的蒙太奇效果从而表达影片主题很不错。
正如电影开头所说的,我们永远无法把他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拍成电影,我们只能从一些重要事件中拍出一个人。甘地是一位在中国饱受争议的人,马克思说过,人不能改变世界,人只能推动历史,甘地伟大吗,我想他是伟大的,他推动印度前进,让他们从奴隶社会步入新的意识形态,并且他告诉我们,阶级斗争并不一定要靠暴力的方式,很难相信这样一位反战者真的领导了印度人民走向独立。我喜欢传记电影,并不是因为导演的视听语言,拍摄方式有多么强大,而是因为伟人所散发出的耀眼的光芒,使电影也变得熠熠生辉。
我是在看一个神而非一个人,但世界上哪里有这般的人所以我觉得很美化甚至神化。 非暴力不合作的想法太理想主义了,这个思想很伟大也很荒谬。看完这个电影又查看了一些相关消息原来甘地死后的口碑褒贬不一,而且这部电影是美国人写的英国人拍的电影,怪不得不够印度味儿,充满了英雄主义。 还有很多人说甘地是西方侵略者最喜欢的领导人周瑜打黄盖,因为相比于他而言其他激进的民族运动更加不受控制,所以选了甘地这个最听话的。而其他为印度独立所作出贡献的激进派英雄都被杀绝了。额现实真的很残酷不流血不反抗还能把主动权要回来的国家真的不现实,也就赶上历史的节点了。 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印度自己拍的甘地传。 影片充满了哲学的气息,金句频出“我不会为任何理想杀人”,“贫穷是最糟糕的暴力”,“”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获胜”
如果把英国换成日本,非暴力合作不仅不会起到印度解放的作用,甚至可能导致印度人灭绝。同样作为侵略者,仍然分有人性底线和无人性底线。另外,新闻自由是人民内心的希望和光明,没有新闻自由,就没有正义,甘地也早已被杀害。印巴分治后内乱的结果也是意料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甘地那样的精神境界,也不会了解别人的苦难,他们最初敬仰甘地是因为他是印度的领袖,他们渴望他带领印度走向独立。可当真正独立的时候,他们却把自己人按宗教分类,按等级分类,誓死捍卫自己同类的利益。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甘地那样说自己是印度教徒,也是伊斯兰教徒,是基督徒,也是犹太教徒。世界上有很多信徒,但真正理解信仰和苦难的却是少数。甘地,一个应该被所有世人记住的人。
【5】好难看。没有重点的对人物进行无痛不痒的靶定。这套传记片的结构有用,几年后的《末代皇帝》又在奥斯卡重复了一遍。一个是印度国父,一个是末代帝王,一个兴盛,一个衰亡。都在说英语我都懂,但本片导演的性能和电影的呈现方式非常差,只有表演真实而看不到甘地其行为伟大之处。三个小时都是表面的东西,《末代皇帝》拍了挽歌,《甘地传》拍了三个半小时的什么呢?可能是电视剧吧。
“这个盛大葬礼的死者,死时与他活着的时候一样,一个平民,没有任何的财富,没有任何的财产,也没任何的官衔。圣雄甘地,既不是军事将领,也不是地方首长,也没任何科学成就可以夸耀,也不是一个名艺术家。然而世界各地人士,包括各政府代表及高官贵人,在此齐聚一堂,向这位绑着缠腰布的粽肤色小个子,致最后的敬意。他领导印度走向自由,诚如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所说:'圣雄甘地是人类良心的代言者,他就是使得谦虚及真理的力量能够战胜帝国。'爱因斯坦则说:'后代子孙将无法相信,世上曾经活生生的出现过这号人物。'”——《甘地传》
一部长达三小时的历史传记电影,受众是挺少的,但是这部1982年的电影放在2021年看,依旧是荡气回肠,坚决不落后于当代历史佳片。在传记这块,近现代都很少有人拍了,因为还原的成本和时间需要太多。大制片们都爱那种小成本大回报的片子,真正想去投入到大制作的项目是真的少之又少,也没有几个人上的了手。预估在80后90后一代的导演身上,还需要沉淀和学习个十五年左右才拿得出手这样的片子吧。对于人文,历史,政策的了解是一件长时间马拉松式的修行。给五颗星是因为这类片子现在太少了,真正应该多点人去观看和了解。
好喜欢这种传记片,人物整体造型满分,从妆发到衣着到身姿,几乎就是一个人类蜕变为神的过程,几近为佛教以身饲虎的故事,你打我左脸,我便把右脸送过去,让你知道我绝不屈服,电影短短几个小时,不足以讲清楚这个故事,一个人是如何成为一个民族的思想的,他,统治了这个民族的灵魂。个人很喜欢他和妻子模仿十三岁婚礼时的场景,那种虔诚崇拜的誓词,包括一客糖送进对方嘴里,几乎就是许诺一辈子的甜,至少此刻甘之如饴。
且不论片子是不是让甘地自带主角光环,从演技、叙事和表现上来说还是很优秀的。甘地建立了自己的“乌托邦”,倡导非暴力不合作来推动印度独立脱离英国统治,但最终因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独立后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冲突,被极端的印度教徒枪杀(认为甘地不应该拉拢伊斯兰教)。印象比较深的是阿姆利则血案的场景,英军堵住门口向集会的印度民众扫射,没有地方可以逃全部暴露在无情的枪口下,这种绝望的感觉太可怕了。印度独立运动的成功也是得益于新闻的尚且自由和尚能号召的群众力量,有观点认为统治阶级就是喜欢甘地这种以弱势来感化强权的概念,镇压起来方便,而英国最终放弃印度是因为失去了对陆军的控制怕得不偿失。无论甘地当时的倡导对现世的印度带来了什么影响,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号召力,毕竟能通过两次绝食来停止两次冲突,也是绝了。
历史的存在形式永远都只能是被讲述、被还原,这就无疑会带有讲述者的主观色彩,以个人为主导的历史则会更加偏向主观选择,当一个人的生命已经能够影响一段历史甚至代表一段历史的时候,他的存在便是这段历史的人格化再现,那么一切讲述都不再带有主观偏向因为它本身就是主观存在。电影以成熟稳重的中远景镜头和重点清晰的叙事逻辑极尽还原了圣雄甘地的传奇一生,加上本金斯利极具说服力的体验派表演,为人物弧光的塑造增添了绝对保障。"非暴力,不合作"的本质绝非懦弱、逃避,而是看到规则的局限性并选择去拒绝;具有反抗的实力却选择去忍受,在道德层面反被动为主动,以自我牺牲唤起敌人良知上的悔改,这与道家思想中的"无为"、基督教中"敌人打我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给他打"具有殊途同归之道。也许,圣人与我们的差别就在敢于选择"不去做"的勇气
不知是否时字幕翻译的问题,还是编剧的问题,剧情中有一些片段对白没怎么看懂,我也知道仅凭一部电影要彻底了解一个伟人远远不够。成就这样一个伟人,除了他自身坚定的信念、强大的意志力、既创新坚定又能服人的思想认知高度。以及如此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之外,一定程度上与那个时代,英国的政治环境、人类有信仰、有敬畏,以及民众普遍的思想认知高度也密不可分。有空还是得好好看看他的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