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2016)

WołyńUP:2021-06-05

沃伦

评分:8.3 导演:沃伊切赫·斯玛若夫斯基 编剧:沃伊切赫·斯玛若夫斯基
主演:米卡丽娜·拉巴克斯 / 阿尔卡迪乌什·雅库比克 / 沃西尔·沃西尔利克 / 阿德里安·扎仁巴 / 伊莎贝拉·库纳 / 雅采克·布拉茨亚克 / 玛丽亚·索博辛斯卡 / 奥列桑德·兹巴拉斯基 / 佛罗德米尔·普罗塔西尤克 / 奥维克桑德尔·彻舍洛夫 / 莱赫·德布里克 / 罗曼·斯勾勒斯基 / 扎卡尔杰斯斯·马斯齐因斯基 / 米哈尔·加多姆斯基 / 加布里埃拉·穆斯卡拉 / 托马什·萨普里克
类型:剧情 / 历史 / 战争
片长:150分钟地区:波兰
语言:乌克兰语 / 波兰语 / 俄语 / 德语
影片别名:Hatred
上映:2016-09-23(格丁尼亚电影节)
IMDb:tt6068960

沃伦简介

生活在Volhynia的波兰女孩Zosia,爱上了一个乌克兰男孩,但是她的父母决定让她嫁给一个波兰鳏夫。不久,二战爆发,局势紧张,身处战乱中的Zosia,为了生存必须竭尽全力

第4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年度冷门佳片(提名)

简评

沃伦地区在二战前原属于波兰的一个省,在1939年年被苏德瓜分,当时这里的200多万人口中有波兰人、乌克兰人和犹太人,而正是因为这一点让沃伦成为了民族矛盾以及互相仇杀的焦点。沃伦是波兰人统治下的波兰人、乌克兰人、犹太人混合居住区,波兰人是富裕的农场主和上层阶级,掌握着丰富的社会资源和管理权;犹太人经商掌握着更多的财富;乌克兰人反而成为了贫农社会底层。乌克兰人信奉东正教,波兰人信奉天主教,犹太人信奉犹太教,宗教信仰的不同也加剧着这个地区的各种矛盾。当然即为波兰的国土,自然是以波兰人为主,波兰人拥有土地;乌克兰人在这片土地上处处受排挤,多为波兰人的农场打工为生;而素来以经商有道的犹太人更是被嫉妒和仇恨,这些都成为1943年7月那段惨绝人寰屠杀的理由

残忍至极,和平年代,深思什么东西控制了人群思想,悲哀民族无容身之所…好片看一部少一部,沃伦之后再无好片,压抑,又“压抑”,经典片,跨超时间,情节就是跟普通片不一样,干净利索,又不走马观花,如男友看到出生宝后就爆了,其中的感受,要我们脑补,高,这部片随写尽人性外,加上赤裸裸残忍现实的写实勇敢,这是有别于其他一切反战片最大特点,它因稀缺而贵,沃伦,食人,启示之后无沃伦

影片根据历史上的沃伦大屠杀真实事件改编。这种历史战争电影罕见地使用了女性视角来叙事,不能说不可以,但是前面的背景铺垫太长了,主要讲述的是女主角的命运和人生随着战争的到来产生的一系列变化,片子真正高潮的部分居然在110分钟之后,这样就让观众对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感到困惑,而且女主角的运气也太好了点,每次都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虽然最后死掉了。个人觉得这个评分过誉了,充其量六到七分之间,三颗星。

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以一个波兰少女的视角,先从一场婚礼开始,展现二战前沃伦这个波兰人主导下,乌克兰人,犹太人多民族混居地区的融合,暗涌的矛盾。二战开始,苏联红军来了,波兰人被流放。后来德军占领了沃伦,犹太人被清洗。再后来,乌克兰起义军成立,波兰人被无差别屠杀,血腥残暴,丧失人性。女主的恋人,丈夫,丈夫的孩子,父亲,姐姐先后被杀害,最后只有她带着孩子逃亡,最终麻木,行尸走肉般苟延残喘。或许是有删减的原因,给人的感觉就是场景跳跃比较厉害,有些情节显得突兀。

影片充分还原了大时代背景下的一个个真实场景,开始的歌舞欢庆场面让人非常愉悦,后来的屠杀残忍血腥,极度恐怖,让人头皮发麻。影片还运用了大批文学对比手法来表达作者的隐喻,比如大女儿婚礼上将头放在门槛上,被人用斧头砍掉长辫表示她已为人妇,而最终她被人拖到门槛用斧头砍掉头颅;婚礼上人们玩弄燃烧的木桩取乐,后来波兰男孩被捆成木桩烧死:索菲娅男友在家门外被红军军官枪毙,而他的儿子却在屋内降生。而最大的隐喻则是索菲娅的身体:开始于浪漫的献身,后来成了了金钱交易牺牲品,之后又经历了偷情,被暴打,被蹂躏,最终彻底倒下。影片最后的镜头颇有诗意,索菲娅躺在马车上,赶车的是乌克兰男友,孩子依偎在男友的身边(指明孩子到底是谁的),马车伴随着撕心裂肺又呜咽动人的音乐渐渐走向天际。

1939年在东欧Volhynia地区某村子里举行的一场欢快的婚礼。一户波兰家庭的大女儿嫁给了乌克兰人。小女儿Zosia也有了自己的乌克兰心上人,可父亲为了钱和土地,把小女儿嫁给了富裕的波兰老鳏夫。混乱时代,风水轮流转,苏联红军要把波兰人统统押送流放,乌克兰男孩赶来骗军官说有上等伏特加做贿赂救下Zosia,过后被盗酒的军官来到乌克兰男孩家把他一枪爆头。接下来换了德军占领Volhynia,富人被放了回来,这次要消灭的是犹太人。

没有人能否认艾迪本身,那种不屑的追求似乎是我们在各个领域中皆可产生共鸣的地方,超越自己总是世间最为励志的表达,似乎所以的体育电影也都在表达这样一个层面的东西,本片也不例外。这样的电影不会难看,却似乎让观众总觉得似曾相识,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新意,其实励志之外没有另外的看点就是最大的问题,本片始终将焦点聚焦在艾迪身上,颇有些几分传记电影的味道,只是影片在艾迪凯旋后便戛然而止,不知道是不是导演还有拍摄续集的野心,从这个时间节点来看本片就不能算作是传记电影,只能算是一部较为单纯的体育电影。。。

看完影片害得我又恶补了一下乌克兰和波兰民族矛盾的历史课。。。还是前波兰总统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说得对:“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是有罪的,有罪的还是当时那些具体的人。”影片前半小时比较欢快,但过于冗长了,之后的情节比较紧凑,但略微沉重了。下面剧透一下::::::::女主最后饿死树林的结局在沃伦大屠杀的事件里算是个好结局了。

还是毛主席的那句话,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沃伦这片土地,苏联人来了欺负乌克兰人,德国人来了屠杀犹太人,最后乌克兰人开始屠杀波兰人。波兰军官不拿起武器斗争而是放下武器谈判,最后被乌克兰人分尸。最后还是要吐槽西方这些人圣母的虚伪,一个只搞了种族屠杀(划破孕妇肚皮的镜头真是恶心到人了)的人,就因为需要拉拢乌克兰对抗俄罗斯,可以将其列为抗战英雄,真是极其恶心。我们再怎么斗争,也从未支持过反人类的罪犯。

看了完整版(150min)的,嗯,真的震撼到我了,完整版的有些血腥(完整版有虐杀情节),不建议心理承受能力弱的朋友们观看啊。怎么硕呢,我觉得本剧很好的提现了二战前时期乌克兰沃伦地区的民族矛盾。开头的女主姐姐的婚礼和结尾处的一幕幕,相似的一幕幕,但节奏从欢快到恐惧,令人毛骨悚然。

还真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伤痛记忆。。电影设置了很多个前后呼应的细节,很用心。能理解乌克兰人对波兰的仇恨来源,不能理解在德国来过苏联来过德国再来之后,这群人才开始报复,挥刀向更弱者,还更自豪。。班徳西挖出来扬了吧。。立意是个很正的电影,但是中间的虐杀镜头实在是太多了,导致整部电影cult了起来,可惜了。

关于二战中的沃伦屠杀,关注度远小于也在二战早期也发生在波兰人身上的卡廷惨案,后者涉及苏联的秘密报复性处决2万余,前者则是生活在乌克兰的波兰人,有近10万被乌克兰人借着纳粹声势实行无理由种族灭绝。人性恶的一面在被煽动、被利用下可以残忍到何种非逻辑可以理解的程度,该谴责的是不被约束的类战争条件下的无秩序混乱,还是不可能改变的丑恶人性。既然人性只能是不可挽救的沦丧,那么历史也只能是不可避免的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