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受难记(2004)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UP:2022-02-28

《耶稣受难记》(英语: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香港译《受难曲》,台湾译《受难记:最后的激情》),2004年发行的讲述耶稣基督生命中最后十二个小时的独立制片电影。导演梅尔·吉勃逊筹措资金,根据《新约全书·四福音书》的内容而改编的剧本。影片中对话采用拉丁语、希伯来语和亚拉姆语(耶稣的母语),配以字幕。许多基督徒和一些政治立场保守的犹太人对这部电影给予赞赏。

耶稣受难记

评分:7.9 导演:梅尔·吉布森 编剧:本尼迪克特·菲茨杰拉德 / 梅尔·吉布森
主演:吉姆·卡维泽 / 玛雅·摩根斯坦特 / 克里斯托·日夫科夫 / 弗朗西斯科·德·维托 / 莫妮卡·贝鲁奇 / 马帝亚·史巴吉亚 / 托尼·贝尔多瑞利 / 卢卡·莱奥内罗 / 克里斯多·夏帕夫 / 克劳迪亚·杰里尼 / Fabio Sartor / Giacinto Ferro / 亚历山德·明瑟 / Sheila Mokhtari / Lucio Allocca / Lino Salemme / 弗朗切斯科·德罗萨 / 安吉洛·迪洛雷塔 / 费德里科·帕西菲奇 / Andrea Coppola / 罗穆亚
类型:剧情
片长:127分钟 / 120分钟(删减版)地区:美国
语言:亚拉姆语 / 拉丁语 / 希伯来语
影片别名:受难曲(港) / 受难记:最后的激情(台) / 受难 / 基督受难记
上映:2004-03-19(中国大陆)
IMDb:tt0335345

主要角色

演员角色(天主教译名)角色(基督新教译名)注解
占·卡维素耶稣(Jesus)耶稣主角,基督。
美亚·莫根丝坦(英语:Maia Morgenstern)圣母玛利亚(Mary)马利亚耶稣的母亲。
蒙妮卡·贝露琪玛利亚·玛达肋纳(Magdalene)抹大拉的马利亚耶稣的女追随者。
克里斯多·夏帕夫(英语:Hristo Shopov)庞提乌斯·彼拉多(Pontius Pilate)本丢比拉多罗马帝国犹太省总督;审问及判处耶稣。
克劳蒂亚·洁里尼克劳迪娅(英语:Pontius Pilate's wife)(Claudia Procula)彼拉多的妻子,试图说服其丈夫释放耶稣。
马帝亚·史巴吉亚(英语:Mattia Sbragia)盖法(Caiaphas)该亚法犹太希律圣殿大祭司。
罗莎琳达·塞隆坦(英语:Rosalinda Celentano)撒殚(Satan)撒但魔鬼
克里斯多·吉可夫(英语:Hristo Zhivkov)圣若望(John)使徒约翰耶稣十二门徒之一。
法兰西科·狄·维多(英语:Francesco De Vito)圣伯多禄(Peter)使徒彼得耶稣十二门徒之一。
卢卡·里奥奈洛(英语:Luca Lionello)犹达斯·依斯加畧(Judas Iscariot)加略人犹大耶稣十二门徒之一,后来出卖耶稣。

主要情节

《受难曲》是讲述纳匝肋(拿撒勒)人耶稣受难前十二小时的痛苦经历。电影故事由革责玛尼庄园(客西马尼园)开始。耶稣与十二门徒吃完最后的晚餐后,门徒伯多禄(彼得)、雅各伯(雅各)、若望(约翰)三人跟随耶稣来到革责玛尼庄园祈祷。耶稣知道自己将要受死,非常难过,求父亲(天父)将这杯(上十字架受死)挪去,但是耶稣更愿意顺服天父的计画──上十字架受死,而魔鬼在旁边看好戏,自以为已得胜。耶稣如此祷告三次,并责怪门徒为何不能与祂同心祷告;祷告完后,耶稣被门徒犹达斯(犹大)出卖,耶稣被捕并被带回耶路撒冷城内,接受大司祭盖法(祭司长该亚法)的审判。大司祭指控耶稣自称天主之子(神的儿子;上帝之子),为异端,犯了亵渎神的行为,并应判死刑。

大祭司带耶稣到罗马帝国驻犹太行省的总督府,并向罗马总督比拉多(彼拉多)道出耶稣的罪名。总督有一个惯例,每逢逾越节都会随群众要求,释放一名囚犯。比拉多给公众选择释放杀人犯巴辣巴(巴拉巴)抑或是耶稣。犹太群众选择释放巴辣巴,并要求处决耶稣。

比拉多于是判耶稣行鞭刑以作惩戒,但当罗马士兵鞭打耶稣后,亦未能平息群众,群众要求判耶稣钉十字架。比拉多见无济于事,恐群众生乱,就拿水在众人面前洗手,表示撇清责任,然后吩咐百夫长做犹太人所想的去做。

耶稣背着十字架,经过了耶路撒冷的街道,到了哥耳哥达(各各他)。耶稣经历最后挣扎,明白祂的父亲(天父)为甚么舍弃他,并在耶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马利亚)面前,被钉在十字架上。耶稣断气之时,地面震动,看守的罗马军队因害怕逃回城内,只留下在十架前的百夫长。殿里的幔子裂开为二,使该亚法和祭司都惶恐。最后,耶稣从死里复活,并走出墓穴。

外界反应

影片采用了《圣经新约》的观点。上映后这部电影得到了多方面的的关注和争论,主要争论包括和《圣经新约》细节的不吻合,画面过于血腥,和来自犹太人方面的不满。另外梅尔·吉勃逊之父,宗教活动家胡敦·吉勃逊否认犹太人曾经被种族灭绝大屠杀的观点,对该片造成的影响也受到外界猜测。

一些自由派基督徒和犹太学者批评这部电影。有些认为它宣传反犹太主义,因为它以受难戏剧为依据,而这一直以来都触动到反犹太情绪。一些基督教学者批评这电影偏离《新约圣经》的原来故事。电影中很多场面和细节的意念都来自19世纪一位天主教修女Anne Catherine Emmerich的书《我们主耶稣基督的苦痛受难》(The Dolorous Passion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在问及电影会否冒犯了犹太人时,梅尔·吉布森回应:「没这个意思。我只想要道出事实。我希望使它尽可能忠实。不过,当你思考基督降世的原因,他被钉死——是为所有人牺牲,为所有人受苦。所以,真的,犯了过错的人,要回想在耶稣被钉死中自己的份儿,回想自己的过犯。」与《纽约客》杂志的访问中,他说把电影中一段犹太教大祭司该亚法的片段剪去了,因为「他们会追赶我到我家,他们会来杀掉我。」

不是所有人都同意电影有反犹太主义。本身是犹太人的影评人 Michael Medved 看了电影的初剪接版本后说:「我看这电影显然没有任何反犹太的意图。」更有一些自由派的人出来支持梅尔·吉布森,宣称传统天主教观点本身不是反犹太的,而且梅尔也从没有称族偏见的纪录。很多基督教福音派牧师称赞电影忠于原文。电影也有映出耶稣教训群众要爱敌人,和耶稣为迫害他的犹太祭司祷告的场面,这些都显示电影的讯息是爱和宽恕,和反犹太主义截然相反。

与传统故事不同处

电影中的一些描述并没有出现在有关耶稣受难的记载。电影开头的客西马尼园的一幕,撒但出现并尝试引诱正在祷告的耶稣。耶稣接着把撒但派出的蛇踏死,这印证了《创世记》第3章第15节参中有关弥赛亚的预言,但四福音都没有记载耶稣这一个动作。此外,出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上吊自杀前,被魔鬼化身的许多小孩折磨。电影也关注罗马皇帝提庇留和彼拉多的关系,透过彼拉多和他的妻子讲及提庇留的命令防止犹大地的骚乱。电影清楚指出古利奈人西门是一个犹太人,虽然符类福音只提及他的名字和出生地。

其他独有情节包括一个在十字架上嗤笑耶稣的强盗被乌鸦啄去一只眼,和插叙耶稣当木匠时替罗马人造桌子。耶稣受鞭打时,撒但抱着魔鬼婴儿是在模仿传统的圣母玛利亚绘画,是要突显出魔鬼把原为美善的变为丑恶。

简评

(免责协定)不谈宗教好坏,不谈有用没用。剧情聚焦的就是yesu被犹大背叛最后钉死在十字架的故事,电影突出了“受难”这一要素,或者说有且只有受难元素,为了突出残酷导演差点把这一段拍成R级片,血腥和残酷,为了完成这一段剧情,演员花了大量时间化妆,以至于得了皮肤病。我个人认为这可以说是另一个角度的歌颂苦难,正因为如此才有许多人去信仰。

是一部用心之作,通篇拉丁语和希伯来语把观众带回了当时的社会。用极其残忍的方式视觉呈现了耶稣所受的折磨,知道导演为什么要这么表达,但是作为观众来说,观感上非常不适。情节基本忠于圣经的描写,对没读过圣经的人来说有些东西可能是一头雾水。而对于信教的人来说,考虑到各种宗教原因,又有可能意见不一。这注定是一部吃力不讨好的影片。

梅尔·吉布森导演的作品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摄人心魄,从《启示》到《钢锯岭》等作品,都是抓住了观众的心,耶稣受难记也是,虽然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耶稣和基督教的些许,但呈现到了大银幕上,观感自然不一样了。我不是一个信教的人,也对基督教不熟,但是看到耶稣被背叛、受难、处死的种种画面,那种痛楚油然而生,只能说导演找到了那种摄人心魄的点。赞!

为了取景地马泰拉而看的片子。大篇幅对刑罚的白描让我眉头紧皱。只因为耶稣宣称自己是上帝之子,统治者和教会便让耶稣的罪恶大过了杀人犯。耶稣被施以鞭刑,又得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蹒跚行走,最后还被钉子穿透手脚……整个过程中,耶稣还在不断祈求上帝对施暴者的原谅。耶稣感受到的疼痛是无限的,正如他对人的爱也是无限的。

。人尽皆知的故事,所谓梅尔·吉布森拍给自己看的电影。彼得和我想象中的很像,执政官本丢·彼拉多的面相就跟我想象的一模一样了,非常到位。最后一个镜头很讲究。摄影团队采用升格-多角度重放的手法反复表现耶稣倒下又站起,很像《风语者》里面表达士兵被炸飞的方法。这种手法现在看来比较幼稚做作,也难怪在好莱坞从1990s到2000s流行了十来年就不怎么被使用了。

梅尔吉布森拍电影实在简单粗暴,把耶稣打的体无完肤,但却始终没有真正让人体会到耶稣的信的力量。开头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算一次,结尾耶稣从墓里复活算一次,但其余的绝大部分片长,始终充斥着耶稣挨打呀受罪呀,如果观众不对客西马尼园的祷告这个事件理解深刻,那么就无法体会到感染力。相比之下宾虚里的耶稣总共只露了两个背面,但却能实实在在让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哪怕我们不是教徒。

看的心惊肉跳,当然也很感动。视觉化呈现即将“赴死”的故事,血腥场面背后是人子真实所受到的辱骂、唾弃和鞭刑。十字架那么重,但祂为我们所背负了。但人子也必将复活,坐在父的右边。情节设计有超出福音书的部分,客西马尼花园的祷告,魔鬼和蛇的显现,如何理解他软弱的特征,和如何理解彼拉多的不情愿?玛丽亚的形象过于突出。

二十年前本片能上院线,二十年后连基督相关条目都要被屏蔽,思想文化空间的日渐逼仄可知。把彼拉多和祭司们的拉扯解读为政治斗争的外化不见得有必要,大概是为了避免让彼拉多的形象太像义人。以宗教片之名行B级片之实,以大量特写和慢镜头把耶稣受刑受辱的过程拍得极其漫长又具体,以此展现受难的痛苦,这样的理解远不如伯格曼《冬日之光》来得深刻。但优点是拍出了女信众们的坚定果敢、拍出了宽恕、拍出了耶稣死后的天地震动、拍出了神的落泪。

从没有一部电影看得如此的虐心,整部片除了片头的被抓和片中的几个闪回画面,基本就是讲一个叫耶稣的男人是如何被虐被钉上十字架的,而画面更是残忍真实到让人不忍目睹,鲜血淋漓的场景充斥在你的眼前,鞭刑更是长达十几分钟,可以说看这部片就是在考验观者的内心,因为电影几乎没有什么情节,而故事的内容我们都已经了然在胸,那为什么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我们还能一直看下去?因为这部片,除了剧情偏弱外,你几乎找不出它的弊端,摄影、配乐、服装、表演等等,都是完美的表现。

作为宗教神话电影,如果对圣经本身缺乏了解,刚开始看时,会显得有些云里雾里,而且故事本身相对较为平淡和简单,只聚焦于耶稣之死的相关剧情,前后虽然有少许延展,但不多,从头到尾会显得有些去高潮化,所以并不一定会让所有人喜欢,不过在人物上做的还不错,在有限的情节中,基本将主要人物都塑造的比较完善,比如耶稣曾经的木匠职业,大祭司是封建地主买办阶级的代表,总督的犹豫和其妻子的清醒,圣母玛利亚的隐忍和心酸,抹大拉的玛利亚所受到的感召,犹大的背叛与悔恨等,都基本上有所还原,同时撒旦行走于人间的画面,也处理的很好,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影片的血腥程度,充分的将耶稣受难的过程,直白的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只不过对于耶稣提倡的理念,比如“爱你的敌人”等,并没有什么展示或深挖,会显得有些可惜。

这个版本的耶稣和其他的不太一样。他似乎少了一点笑意和自信,很沉默,还很疲惫。神之子的命运是为人类牺牲,不管他们多不值得。他失望得那么深,那么多次,最后还是说了那句“原谅他们”。他是怎么办到的?所以他是神的孩子,不是孱弱卑鄙的人类。我总是想起他血肉模糊的身体,像婴儿刚出生时发皱的皮肤,也像还没脱掉的胎衣。他大概是倒着走了人生的最后一程路,由母亲送着,又回他来时的地方了吧。.大概因为全程用的是希伯来语和拉丁语,演员表演时难度增大,普遍都有轻微的艰涩和迟缓表现,倒使整个片子有种奇妙的、播放老式胶片般的感觉。笨拙又真挚的信仰的魅力就出现了。

首先,这是真正的“粉丝向”电影,各种梗只有教徒和了解圣经故事的人才能get到吧。我不信教,所以只能从艺术史的角度说,如果把各帧画面理解成宗教画,大概导演属于事无巨细堆砌“真实”细节的北方文艺复兴画派。然而,影视作品毕竟不同于油画,观感未免过于血腥,似乎已达18禁的级别……仁者爱人的故事,其实不必如此暴力,中华文明给出的版本是孔孟之道,西方世界应该借鉴。

获得奖项

  • 第31届人民选择奖
    第31届人民选择奖
    获奖:People`s Choice Award —— Favorite Movie Drama
  • 第13届MTV电影奖
    第13届MTV电影奖
    提名:最佳男演员
  • 第8届好莱坞电影奖
    第8届好莱坞电影奖
    获奖:年度摄影奖 / 最佳制作人 / 最佳制作人 / 最佳制作人
  • 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摄影 / 最佳化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