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以后(2010)

HereafterUP:2021-08-20

《从今以后》(英语:Hereafter,香港译《通灵感应》,台湾译《生死接触》)是一部2010年的美国剧情电影,由奇连·伊士活执导、监制和配乐,彼得·摩根编剧,史提芬·史匹堡执行制作。电影讲述三个平行故事,三人在类似方面被死亡所影响,他们三人都有可以与死者沟通的问题;麦·迪文饰演美国工厂工人George,他能够与死者沟通并曾是一名专业的灵视者,但再也不想与死者沟通;西西莉·迪·法兰斯饰演法国电视新闻记者Marie,于2004年南亚海啸期间的濒死经验中幸存;以及英国双胞胎Marcus与Jason(Frankie和George McLaren 饰演)。拜丝·黛丽·侯活、Lyndsey Marshal(英语:Lyndsey Marshal)、杰·摩尔和Thierry Neuvic(英语:Thierry Neuvic)饰演配角。

从今以后

评分:7.2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编剧:皮特·摩根
主演:马特·达蒙 / 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 / 塞西尔·德·弗朗斯 / 米兰妮·让帕诺米 / 玛尔特·克勒尔 / 杰·摩尔 / 蒂埃里·钮维 / 戴克兰·康仑
类型:剧情 / 奇幻
片长:129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 法语
影片别名:通灵感应(港) / 生死接觸(台) / 来世 / 往生以后
上映:2010-09-12(多伦多电影节)
IMDb:tt1212419

演员

  • 麦·迪文 饰 George Lonegan,美国工厂工人和灵媒
  • 西西莉·迪·法兰斯 饰 Marie Lelay,法国电视新闻记者,于一场海啸中存活
  • Frankie和George McLaren 饰 Marcus和Jason,双胞胎兄弟
  • Lyndsey Marshal(英语:Lyndsey Marshal) 饰 Jackie,Marcus和Jason的母亲,海洛英成瘾者
  • Thierry Neuvic(英语:Thierry Neuvic) 饰 Didier,Marie的情人
  • 杰·摩尔 饰 Billy Lonegan,George的哥哥
  • 拜丝·黛丽·侯活 饰 Melanie,与George开始关系的女人
  • 米兰妮·让帕诺米 饰 记者Jasmine
  • 玛尔特·克勒尔(英语:Marthe Keller) 饰 医生
  • 戴瑞克·杰寇比 饰 他自己,在伦敦书展中阅读查尔斯·狄更斯的《小杜丽》
  • 妮雅姆·库萨克(英语:Niamh Cusack) 饰 Marcus的养母
  • George Costigan(英语:George Costigan) 饰 Marcus的养父
  • 理查·坎德 饰 Christos Andreou
  • Jean-Yves Berteloot(英语:Jean-Yves Berteloot) 饰 Michel,Marie的出版人
  • 史提夫·许瑞帕 饰 Carlos,烹饪教师
  • Jenifer Lewis(英语:Jenifer Lewi) 饰 Candace
  • 马修·贝恩顿 饰 学院接待员
  • Céline Sallette(英语:Céline Sallette) 饰 秘书

摩根于2008年把待售剧本卖给梦工场,但转让至华纳兄弟。伊士活在2009年签约执导。主要拍摄外景于2009年10至2010年2月在伦敦、三藩市、巴黎和夏威夷州进行。
《通灵感应》于2010年9月在2010年多伦多国际影展上以「特别介绍」首映。2010年10月15日特定有限上映,2010年10月22日在北美各地公映。虽然票房成功,但电影评价不一,评论家称赞其情节和表演演出,然而电影缺乏故事焦点。

简评

质量上乘,开场震撼中将背景交待清楚并做了伏笔。三条线都可以单独做个片子,最后的交汇只能借助巧合,好在之前的铺垫还算足。结尾的爱情让我一时无法接受,想想也说得过去,男主第一次接触别人只看到对方,且平静祥和,不过,女主那方面呢?美中不足的是三条线的力度都差一口气,好在马库斯的故事足够打动人。

大半夜的实在不适合看这个,开始的几分钟很精彩的画面,到了中间的剧情有些拖沓过于沉闷,然后看着快要瞌睡过去的时候老爷子又突然吓了我一跳,片尾处双胞胎其中之一的那个小男孩又让人着实感动到了,结尾风格一转又改走温情路线,不过其实最终还是明白导演到底是想要说什么的。~

作为东方人来看,东木对这题材的深刻也许仅仅停留在讲得通畅而已。但,既然要把混剪做到位,他心里的那盘数还是不可谓不清晰。前半段的散漫原以为是剧本接不上气,回过头看却把人的虚情假意表现的那么入骨;后半段的暖心一笔,又填饱了观众渴望圆满的胃口……人生啊,苟且啊,哪怕这么俗,泪腺却依然崩坏

与东木常规作品选材上有很大差异,不过骨子里还是那套美国老牛仔的执拗的温情劲。把三个人在不同国家的遭遇交织在一起,探索死亡的奥秘,不以灵异煽情取胜,而是引导观众通过几个与生死相关的小故事去自己思考,但剧本的孱弱和手生还是带来一些问题,空泛的中段太依赖观众自己填充,没达到预想中的深度。

有人说这是天赋,我却认为这是诅咒。与另一个世界通信,让我在这个世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海德格尔说,我们需要死亡带来的焦虑,以免沦陷于“日常状态”(everydayness)。在“日常状态”下,我们其实半死不活,充满了让人麻木的幻想。当这世界上有两个人发现自己能看到死亡时,平静如死水的生活忽然因同类燃起希望。

记了一下,影片花了25分钟来交代三条故事线的开场,直到第100分钟才开始真正汇集。也许东木先生想讲一个温馨从容的故事,但可惜这些情感恐怕还不足以打动人,我只觉得有太多不必要的对白与情节把本就相对乏味的故事线变得更拖沓与冗长。如果我看这片子是为了那几分钟读狄更斯的德爷,我为什么不去把Charles Dickens’s England啃完…

耐着性子看完了,要不是中间炫了一份果盘一个煎蛋两片培根和几叶生菜,根本坚持不到最后。只有题材,没有电影的质感,有可能是我期待太高了,所以有些失望,因为这是一个我很respect的作家列的他的十佳电影之一,看完以后我开始怀疑他可能一共就没看过几部影片。而且里面的女性角色都很让人反感讨厌。

本片获第83届奥斯卡最佳特效提名。死后的世界是怎么样的?这是一个困扰了我们人类数万年的一个难题。学校老师说世界是物质的,死了就是一堆碳水化合物。家族信仰说世界是意识的,死后可以等待再临时的永生。我不太理解影片主人公的想法。倘若我有这般能力,我一定会帮助别人,还是免费的,这是一件多有意义的事啊。片中的那对男孩真是太懂事了,全片最吸引人的故事就是他们了。片尾那句“杰森,别走”真是令人动情。

失去的很爱的人,我们大多期盼再一次与他或她相见,我们需要一次正式的别离。本片正面探讨了,曾经“死亡”的人的,忍受所爱“死亡”的人,通灵者三种人因“死亡”而遇到的烦恼,他们没来得及告别,不被理解,自身过于特殊见证了太多悲伤而孤独;又接通灵者一角,侧面表现死去的人对现存者的宽慰和教嘱。借通灵者一角,围绕人如何面对离世。答案简单,名字就是导演态度,不论你是失去所爱还是死里逃生,为己为人,只顾从今以后的生活。但困于电影节奏我看了过于平淡,既没有死亡给人的强烈困惑,又没有人物的强烈挣扎,结尾的温情的力量也去了一半,只给三星。

本片导演就是一个传奇,每每看到他依然活跃在电影业一线时,我都抑制不住的热泪盈眶,极具个人风格和时代特色,随着从黄金时期慢慢步入暮年时代,人生不同年龄段也一一呈现,我们看的哪仅仅是电影啊,更是老东木的人生啊,暮年的老东木,无论您想表达任何想法,或许我的人生经验还不足以让我理解,我都愿意安安静静、仔仔细细得听您絮叨完

三个独立的故事来描绘一个共同的主题:死亡。手法细腻,第一个女主持的故事略显单薄和沉闷,第二个通灵者的其实是主线,其中和厨艺培训班女同学的互喂桥段拍的很昧味性感,第三个双胞胎兄弟的故事感人至深。最终的三个故事汇合略显唐突,但得出来全片主题讨论的结果:热爱生命,活在当下。

三个人的命运线,马特达蒙通灵者,一个死过一次的女的也有点通灵能力,失去双胞胎哥哥的孩子,线埋的很久,拍的平淡舒服,最后终于在英国遇到,双胞胎解了心结,“他就是你,你就是他”,男女主终于相遇。节奏很喜欢,没有大开大合,润物细无声,一看导演,原来是老头子,怪不得!

获得奖项

  • 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视觉效果
  • 第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第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国外展映单元
  • 第37届土星奖
    第37届土星奖
    提名:最佳科幻电影 / 最佳年轻演员 / 最佳年轻演员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配乐 / 最佳编剧 / 最佳导演
  • 第56届意大利大卫奖
    第56届意大利大卫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55届意大利大卫奖
    第55届意大利大卫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